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油粒子”方法对威海张家埠新港建成后可能发生的溢油事故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时空行为。结果表明,在平均风速条件下,溢油漂移路径主要受潮流控制;在大风条件下,风海流强度增大,溢油基本沿风向轴线漂移扩散,而且在W向和SW向大风情况下可能抵岸,应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海上溢油油膜浮标的采样池和整体结构设计,综合考虑浮标的重量、浮力和压力等因素,分析了浮标在水中的静态特性和结构强度,最终研制了符合结构设计要求的油膜浮标,通过实验证明其可靠性及密封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3.
海上溢油量评估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国内外海上溢油污染事故的频发,使得全社会对海洋污染的关注不断升温。海上溢油量是评价海上溢油事故威胁程度和确定溢油事故等级的重要指标,也是污染赔偿追责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现场溢油应急处置和科学决策也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分析了目前主要的4种海上溢油量初步评估方法,包括质量平衡法、工艺流程法、现场观测法和数值模拟法。不同溢油量估算方法适用的溢油源和溢油方式各有不同,估算的溢油量也不尽相同。实际应用中,通常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多种方法进行溢油量综合评估。本文从实际应用出发,探讨几种可用的溢油量评估方法,并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4.
多环芳烃油指纹应用于船舶溢油鉴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溢油种类主要包括船舶燃料油和原油,二者性质的差异决定了鉴别方法也相应不同,寻求适合于船舶溢油的鉴别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使用柱色谱层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离前处理的基础上,以气相色谱/质谱方法(GC-MS)为主要分析手段,对溢油样品和可疑船舶溢油源样品的多环芳烃油指纹特征进行对比,并在多环芳烃油指纹参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多环芳烃内组成三角图分布特征与聚类分析研究,成功为珠江口水域某船舶溢油事故追踪到肇事溢油源。结果表明:取自丁船的油样和现场溢油样芳烃油指纹特征最为相近,是此次溢油事故的溢油源。受风化作用后的船舶燃料油中饱和烃类化合物数量稀少,且含量极低,不适合用于溢油鉴别,而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较饱和烃类化合物而言具有含量高、种类丰富的特点,是该类溢油鉴别的主要油指纹依据。使用油指纹参数进行可疑溢油源识别时,充分考虑油品中有机分子所受风化影响程度的不同是风化条件下溢油鉴定的关键。因此,多环芳烃油指纹可以有效应用于船舶燃料油溢油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水槽溢油观测实验,研究溢油乳化过程中表面散射特性的变化。利用全极化C波段微波散射计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等测量设备对易发生乳化反应沥青含量小于3%的原油(A型油)、油田中开采出的新鲜原油(B型油)和经过脱水去杂质处理的工业原油(C型油)进行观测。文中详细分析了在C波段微波下乳化油膜与平静水面的后向散射差异,以及油膜乳化过程对后向散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风速、无浪的条件下(最大波高低于3mm),原油的乳化反应可通过表面粗糙度和自身介电常数的变化来调制雷达后向散射,并且这两种方式中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对比B型和C型原油在乳化状态和未乳化状态下的表面后向散射,结果显示在各状态下B型油膜表面后向散射均大于C型油,且在VV、HH、HV/VH极化方式下两者后向散射平均差异分别为2.19 dB、2.63 dB、2.21 dB,在20%油膜含水率的乳化状态下差异较未乳化状态时小,平均差异分别为0.98 dB、1.49 dB、1.5 dB,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油种间由于成分和油膜属性的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油膜表面粗糙度存在差异,影响油膜表面后向散射。  相似文献   

6.
渤海海上溢油漂移扩散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娟  曹雅静  高松  徐江玲  刘桂艳 《海洋科学》2014,38(11):100-107
近几年渤海海上溢油突发事件频发,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本文将业务化气象数值模型(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WRF)、海流数值模型(Regional Ocean Model System,ROMS)的数值预报结果作为海洋环境驱动场,采用"油粒子"的海上溢油漂移扩散数值模拟方法,对在渤海发生的溢油扩散行为进行模拟预测。本文针对渤海溢油事件,设计敏感试验,研究不同风、流系数和网格分辨率对溢油扩散模拟结果的影响,获得适合于渤海的溢油数值模型参数,提高溢油漂移扩散预报的准确度,为海洋溢油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不同海面状况海洋石油污染处理方法优化配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海洋石油污染成为海洋污染的主要类型,对海洋水生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溢油成为石油进入海洋的主要方式,如何对溢油事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成为治理海洋污染的关键所在。论文对当今处理溢油使用的物理法、化学法、自然降解法、生物处理法、燃烧法等进行了介绍,详细考察了各种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以及在限制条件下如何对各种选择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8.
在考虑羽流阻力的情况下,采用拉格朗日控制单元积分法建立了羽流动力学模型,并采用数值技术对水下溢油羽流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模拟,详细分析了释放角对羽流运动的影响。模拟结果及分析表明,当释放方向不同时,浮力在羽流轴线上的投影分量不同。在不同的浮力分量作用下,羽流的运动轨迹及羽流速度、浓度和半径随着流程的变化会呈现不同的特点。羽流的这些运动特点可能会使得溢油到达水面的时间及位置随释放角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海上溢油数值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海洋大国,近年来,海上活动持续增多,发生海上溢油事故的风险随之加大,海上溢油污染事故一旦发生,如不得到及时控制,必将严重损害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为了完善我国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体系,提高我国处理重大海上溢油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海上溢油污染应急技术研究已经得到开展。本文综述了溢油预测模型的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溢油扩展模型、溢油漂移模型、油粒子模型和溢油风化模型等。这为进一步开展溢油预测和溢油污染应急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石油污染物在海滩颗粒体系中吸附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文香  刘金雷  李金成  赵亮 《海洋通报》2006,25(5):17-21,83
以0#柴油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石油污染物在海滩颗粒体系中的吸附规律,考察了吸附剂(沙粒)的粒径、海水盐度和温度三因素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颗粒物对溶解油的吸附速率较快,其吸附量与沙粒粒径成反比,与盐度成正比,而温度的升高不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溶解油在颗粒物上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其吸附模式符合Henery等温吸附式。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一种用于采集中底层水样的海水石油类样品原位采水器。适用于分析水样中油类、生物类等指标。其主要特点是可以采集所需深度的水样,保持所采集水样的原位特征。与常见的采水器相比,该采水器采用"闭-开-闭"的采样瓶启闭模式,即把经过清洗处理的采样瓶装到采水器上,瓶口保持密封状态,下放到设定深度后,发出指令打开采样瓶瓶口,开始采水,采样瓶装满水样后,关闭采样瓶瓶口。闭-开-闭模式,保证了样品瓶采样前后始终处于密封状态,避免在采水器下放和提升过程中,采样瓶和采集的水样可能受到其他深度水体的污染和干扰。  相似文献   

12.
2011年6月-8月渤海湾溢油事故长期后报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维业务化溢油应急预报系统不仅能提供逐时的海洋环境信息预报和溢油漂移扩散,还能对溢油事件进行后报数值模拟。2011年6月4日在渤海湾蓬莱19-3B采油平台发生溢油事件,同月17日19-3C平台也发生溢油事件。此次溢油事故造成了数千平方公里海水受污染。本文采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主研发的溢油模型对蓬莱19-3溢油事件进行长期后报数值模拟,在风流海洋环境场的驱动下,模拟了2016年6月到2016年8月,两个平台溢油的漂移扩散情况、影响范围,靠岸时间和影响岸段等。风场采用基于WRF模型模拟得到的再分析风场,并用实测风对再分析风场进行订正,流场采用基于POM模式在再分析风场驱动下得到的海流。后报结果显示,溢油主要向西北方向漂移,并最终靠岸,其扫过的海域也主要在平台的西北方向,这与观测结果一致,验证了后报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化学消油剂乳化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消油剂在溢油事故处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其使用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原油、消油剂的不同配比(DOR)与环境因素(海水温度、盐度)方面,对4种消油剂(A,B,C,D)的乳化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类消油剂的乳化性能最好;为达到30s乳化率>60%、10min乳化率>20%的消油剂乳化标准,B类消油剂25℃时最佳DOR范围在0.30~0.35之间,20℃时DOR为0.45,15℃时DOR为0.5以上。消油剂的乳化效果受温度影响较大,而受盐度影响较小。本文为消油剂在海洋溢油中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海洋石油平台溢油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层次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我国钻井平台及生产平台的溢油风险因子,初步建立了该类设施的溢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级模型对目标设施的溢油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利用该评价方法对渤海某一钻井平台进行溢油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该平台溢油风险等级较低,风险因子中海区环境及平台疲劳老化程度的风险相对突出。该评价方法可及时判断目标设施的溢油风险等级,为减少、预防各类平台溢油事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The key point for rational allocation of emergency resources is to match the oil spill response capacity with the risk of oil spill.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novative risk-based model for quantitative regional emergency resource allocation, which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factors such as oil spill probability, hazard consequences, oil properties, weathering process and operation efficiency, etc. The model calculates three major resources, i.e., mechanical recovery, dispersion and absorp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risk assessment. In a field application in Xiaohu Port, Guangzhou, China, and the model achieve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allocation of emergency resources by matching the assessed risk with the regional capacity, and allocating emergency resources according to capability target. The model is considered to be beneficial to enhancing the resource efficiency and may contribute to the planning of capacity-building programs in high-risk areas.  相似文献   

16.
在现场自然地理、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基础上,对青岛海水浴场采集砂和海水样品进行主要物理化学性质分析,探讨吸附机理的影响因素,通过吸附试验建立砂样对可溶性油吸附的动力学方程和吸附等温线,经过批量试验确定温度、盐度和pH值对吸附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砂土对可溶性油吸附的平衡吸附量为90~110 mg/kg,吸附平衡时间为14~16 h,符合Henry型直线等温物理吸附。对等温式进一步分析发现,当水相中可溶性油浓度低于一定数值时,不但不产生吸附,反而会使污染沙滩上的残留油分释放出来,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 5种 N,N-二烷基酰胺型表面活性剂 ,并对其所成膜的状态进行了测定。表明当N,N-二烷基酰胺类物质单独成膜时获得的集油膜为多层膜 ,而当选用合适的溶剂与其配制成溶液以后 ,所成的集油膜则为转变膜或液态凝聚膜。在 5种 N,N-二烷基酰胺类物质中 ,酰基碳链越长、氮烷基碳链越短则其集油能力越强。应用 N,N-二烷基酰胺类物质配制了 4个配方 ,均具备良好的集油能力 ,并且对原油的集油能力大于对柴油的集油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溢油在深海环境中的输移过程及行为特点的分析,初步建立基于拉格朗日积分法的深海溢油模型.该模型除了能够模拟油气混合物在真实深海环境中的共同输移与分离输移扩散过程,还考虑了石油溶解、气体溶解、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分解等行为变化对溢油运动轨迹的影响.应用该模型初步数值模拟了一次实际深海溢油试验,结果表明溢油在水下的空间分...  相似文献   

19.
从单油滴角度对波浪作用下漂浮溢油的入水过程(夹带、油滴的形成),演变过程(油滴的变形、破碎和聚并)和上浮过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了溢油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手段和实验方法,总结了海上溢油潜浮于水的行为机理及分布规律,并基于实验室和溢油现场的研究成果提出进一步需要探究的问题,为海上溢油污染的应急决策、追踪预测和损害评估等方面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分析测定了鱼是鱼鱼油的脂肪酸组成、含量及分布范围。脂肪酸组成从14碳到22碳。其中具有生理功能活性物质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占总量的21%左右。比较了东海14种鱼的鱼油中EPA、DHA含量的高低,得出鱼是鱼鱼油中的EPA、DHA含量除低于鲣鱼外,均高于乌贼、小黄鱼、白姑鱼、银鲳鱼、鳓鱼和黄姑鱼等名贵海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