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海南岛三亚海区11种常见的肉食性腹足类中,筛选出2种能捕食嵌线螺Cymatium但不危害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的物种;织锦芋螺Conus textile和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将这2种腹足类作为嵌线螺的生物防治物种,对防止嵌线螺危害合浦珠母贝具有良好作用,但在珍珠贝养殖生产中将织锦芋螺作为嵌线螺的生物防治物种时,需要解决防逃问题,若将方斑东风螺作为嵌线螺生物防治物种,则需解决其生存的饵料问题。  相似文献   

2.
这是动物王国中令人大为惊叹的一幕:一群宽吻海豚正在进行着一场危险的“搁浅捕食”行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这一捕猎过程中,海豚也将自己暂时处于一种危险的“搁浅岸上”的处境中。  相似文献   

3.
对海南岛3个海水珍珠贝养殖区养殖贝笼内的嵌线螺及其危害的研究表明,养殖区珍珠贝养殖笼内嵌线螺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低温的12月至翌年2月份没有发生,高温的6-7月份为发生高峰期;水温较低的北部水域出现少,水温较高的南部水域出现多。在各实验区的养殖贝笼内全年共发现嵌线螺10种,其中毛嵌线螺Cymatiumpileare和环沟嵌线螺C.cingulatum为优势种。嵌线螺的捕食是造成海南岛南部海水养殖珍珠贝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梁旭方 《海洋与湖沼》1995,26(S1):119-125
于1990年8月 - 1992年4月,在实验室内通过特定感官消除或抑制方法与单一感官刺激方法研究鳜捕食行为中几种相关感觉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鳜主要依靠视觉和侧线捕食,其精物的视觉特征是不连续运动和梭形形状演侧线主要对猎物的低频振动起反应;鳜首先依靠视觉捕食,仅在视觉受到限制时才依靠侧线捕食;嗅觉在鳜捕食中作用不大,味觉在鳜吞咽食物过程中起很大作用。由于鳜主委依靠仅对运动刺激敏感的视觉和侧线捕食猎物,且需对猎物窥视一段时间后才突发攻击,因而鳜一般不摄食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5.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个体大小的海蜇浮游幼体[平均伞径(2.5±0.1),(4.1±0.2),(11.7±0.5),(21.1±0.6)mm]对不同密度(10,30,50,80ind/L)的褐牙鲆卵[卵径(0.92±0.01)mm]和初孵仔鱼[全长(3.01±0.08)mm]的捕食率,解析海蜇浮游幼体对初孵仔鱼的捕食率随捕食时间(0.5,1,2,3,4,5h)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个体组海蜇浮游幼体对卵的捕食率均显著低于对仔鱼的捕食率;它们对卵的捕食率与卵密度和海蜇个体大小的关系不显著,但对仔鱼的捕食率随海蜇个体大小及仔鱼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伞径21.1mm的个体对仔鱼的捕食率在开始捕食后1h时达到最大值[17.3ind/(predator.h)],此后随捕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自然水域中,如果二者发生时空上的匹配关系,海蜇浮游幼体对仔鱼的捕食可能影响褐牙鲆的早期存活及其资源补充量的变动。  相似文献   

6.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捕食与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捕食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子之一。选择性的捕食中能使被喜食的猎物种类从水体中消失,使生物多样性降低。这种捕食也可能抑制优势种的发展,占免竞争排斥,提高猎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毛嵌线螺(Cymatium pileare)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肛门、唾液腺和肝脏.其头部有可伸缩的“Argobuccinum”型吻,口腔位于吻前端,其中有1对颚片和1条齿舌带.颚片表面有整齐排列的小齿;齿舌的齿式为:2·(7)1·(5~6)1(5~6)·1(7)·2.在食道中央有一膨大的嗉囊,它能暂时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胃呈U形,腹面有2个肝管的入口;肠较短,前肠的内壁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后肠的内壁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毛嵌线螺的唾液腺已特化为毒腺,其分泌的毒素对辅助捕食具重要作用;肝脏只有1叶,为复管泡状腺,肝细胞内有线粒体、粗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  相似文献   

8.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温度(15、19和23℃)、光照(明和暗)、仔鱼大小[全长(3.01±0.08)mm初孵仔鱼和(3.79±0.13)mm孵化后5天仔鱼]对稚海蜇[伞径(21.1±0.4)mm]捕食褐牙鲆仔鱼的影响。结果表明,稚海蜇对初孵仔鱼的捕食率随着水温升高而显著升高。光照条件在各仔鱼密度(10,30,50和80ind/L)下均不显著影响稚海蜇对初孵仔鱼的捕食率,说明光条件并不显著改善稚海蜇捕食仔鱼的能力。在高仔鱼密度(50和80ind/L)下,稚海蜇对孵化后5天仔鱼的捕食率显著低于对初孵仔鱼的捕食率;但在低密度(10和30ind/L)下,稚海蜇对两个不同发育阶段仔鱼的捕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低仔鱼密度下,稚海蜇对仔鱼的捕食率较低,这会降低仔鱼个体大小对稚海蜇捕食率作用的显著性。这既表明仔鱼逃避被稚海蜇捕食的能力随其发育生长而提高,也反映了稚海蜇对不同个体大小仔鱼捕食作用受仔鱼密度制约。  相似文献   

9.
孙启梦  张素萍 《海洋科学》2021,45(1):139-145
蟹守螺总科(Cerithioidea)是一群古老、极度多样化的腹足类,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至温带的水域中,是腹足类生态和进化研究中重要的关键群体。目前蟹守螺总科动物整体上属于了解较少的类群,其定义也一直在修订中。随着贝类学研究理念的进步与技术手段的发展,蟹守螺总科的分类学与系统发育学研究等有了较大进展,但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文中对该总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0.
蛇首螺科(Colubrariidae)是前鳃亚纲、中腹足目,嵌线螺总科中的一个科,对此科的分类位置学者间各有不同,有的放在嵌线科,有的放在蛾螺科或单独一科。Fischer(1887)和Thiele(1931)将Colubraria属放在法螺属Charonis中的Sectio,迄今仍然如此,但多数是放在嵌线螺总科中,18世纪记载此科种类多数放在Triton属内。 此科动物生活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岩石、沙质和泥沙质的海底,有不少种类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水域。在中国沿海分布的北限为浙江南部,迄今为止在潮间带尚未发现有生活的种类分布。关于对此科的研究,迄今仅有一些零星报道,缺乏系统的记载,作者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多年来搜集到的标本作了整理,鉴定出2属7种,其中有两新种和1个新记录。  相似文献   

11.
以规格6m×4m×1.2m的室内水泥池为实验单元,A[(37.53±7.72)mm]、B[(63.13±12.95)mm]肛长组泥鳅幼鱼为猎物,采用捕食者-猎物间捕食效应研究方法,研究了中华鳖对泥鳅幼鱼的捕食效应。结果表明:(1)中华鳖捕食泥鳅幼鱼的时段主要集中于00:00—4:00,其对A肛长组泥鳅幼鱼所具的捕食选择性与A、B肛长组间初始数量的配置比例无关;(2)中华鳖捕食泥鳅幼鱼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其对A、B肛长组泥鳅幼鱼的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6.13ind/d和9.06ind/d;(3)中华鳖对A、B肛长组泥鳅幼鱼的种内干扰模型可分别由各自的指数方程表达,用来描述实验鱼初始数量、实验期间实验鱼被捕食数量以及中华鳖个数等参数的统计关系,并指导确定合理的中华鳖和泥鳅的初始放养数量。  相似文献   

12.
小型腹足类生物在我国种类繁多,但其相关研究在国内基本属于空白.本文对荣成天鹅湖大叶藻间的2种小型腹足类生物进行了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16S和28S rRNA基因片段)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形态学所鉴定的短剑螺属未定种Machaeroplax sp.,应为畦螺属未定种Lirularia sp.;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支持形态学对刺绣翼螺Alaba picta的鉴定.同时,与A.picta有一定形态学差异的其它4种相近形态的小型腹足类,在基因序列及遗传距离上与刺绣翼螺非常接近,亦应为刺绣翼螺Alaba picta.  相似文献   

13.
王楠  李超伦 《海洋与湖沼》2012,43(3):480-485
海月水母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暴发,严重危害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初步研究了水母伞径和饵料密度对海月水母个体捕食率的影响以及海月水母的昼夜捕食节律。研究结果表明,海月水母的伞径对其捕食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在1—8cm范围内,随着伞径的增加个体捕食率线性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式为y=0.044x+0.125(R2=0.9036)。饵料密度对海月水母捕食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0.25—26.11mgC/L范围内,随饵料密度的增加个体捕食率呈线性增加趋势,关系式为y=0.508x(R2=0.958)。在饵料充足时,海月水母没有昼夜捕食节律。在高饵料密度下海月水母出现过剩捕食,但是捕食行为依然活跃。上述结果既为量化评估海月水母对浮游动物群体的捕食压力提供了基础参数,同时水母过剩捕食行为说明依据生物量和代谢率的推算结果可能低估自然海域水母队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捕食者.猎物间捕食效应研究方法,研究了日本鳗鲡对3种体长规格日本沼虾的捕食效应.结果表明:(1)日本鳗鲡与日本沼虾的主要活动时段均为17:00至翌日5:00,期间日本沼虾的活动量随其体长规格的增大而减少,日本鳗鲡的主要捕食时段为0:00-5:00,其对体长2.4cm左右的日本沼虾有较强的追捕行为;(2)日本鳗鲡对日...  相似文献   

15.
在海洋腹足类动物的消化器官内,发现褐藻糖胶酶(fucoidanase)的甚少。Galli等在一种食植性马蹄螺(Tegula funebralis)的中肠提取液,以及Alexander等在红树林潮间带一种食碎腹足类(Telescopium telescopium)的晶杆中都测得褐藻糖胶酶的活性。Alexander等还报道了该酶的最适pH为6,饱和底物浓度为6mg/ml°有关该酶的其他反应动力学特性未见报道。 我们在研究三种海螺,食植性的朝鲜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onata coreensis)、杂  相似文献   

16.
在现场和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捕食机制。现场实验表明,成年日本蟳可以捕食壳高小于5.0 cm的栉孔扇贝,其捕食强度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大,而壳高大于5.9 cm的栉孔扇贝则可以免遭日本蟳的捕食;相对于栉孔扇贝,日本蟳更倾向于捕食贻贝;室内实验表明水温低于10℃时,日本蟳对大规格扇贝的捕食作用不明显。相同温度条件下,室内实验日本蟳的捕食强度要低于现场,但其温度系数(Q10)差别不大。在上述实验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底播栉孔扇贝成活率的方法,即选择大规格的扇贝在水温较低的秋、冬季进行底播,同时添加一部分贻贝作为牺牲诱饵以减少日本蟳对扇贝的捕食。  相似文献   

17.
毛嵌线螺( Cymatium pileare)的繁殖过程包括交配、产卵、孵育及幼虫从卵囊中游出等4个阶段.交配一般在产卵前10~15d进行,产卵后母体并不离开卵群,而是持续静伏在卵群的开口上进行孵育,直至其中的幼虫离开卵囊.温度和盐度对毛嵌线螺受精卵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在22~30℃的适宜温度区域内,将受精卵孵育成能自由生活的晚期面盘幼虫需438日度左右的总积温.毛嵌线螺受精卵的发育与其他前鳃类腹足动物相似,包括卵裂、囊胚期、原肠期及面盘幼虫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毛嵌线螺的研究Ⅰ.繁殖及幼虫发生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毛嵌线螺(Cymatium pileare)的繁殖过程包括交配、产卵、孵育及幼虫从卵囊中游出等4个阶段。交配一般在产卵前10~15d进行,产卵后母体并不离开卵群,而是持续静伏在卵群的开口上进行孵育,直至其中的幼虫离开卵囊。温度和盐度对毛嵌线螺受精卵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在22~30℃的适宜温度区域内,将受精卵孵育成能自由生活的晚期面盘幼虫需438日度左右的总积温。毛嵌线螺受精卵的发育与其他前鳃类腹足动物相似,包括卵裂、囊胚期、原肠期及面盘幼虫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张素萍 《海洋与湖沼》2004,35(2):156-158
对2002年5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南沙群岛诸碧礁海洋底栖生物调查中采集的一批海洋软体动物标本进行整理研究,发现了属于软体动物门、鹑螺总科中的一个新种和一个新记录,分别为嵌线螺科Ranellidae中的一新种:南沙蝌蚪螺Gyrineum nanshaensis sp.nov.;扭螺科Personidae中的一个新记录:小扭螺Distorsomina pusilla(Pease)。  相似文献   

20.
鳜侧线管结构和行为反应特性及其对捕食习性的适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梁旭方 《海洋与湖沼》1996,27(5):457-462
于1990年8月-1992年4月在汉阳县军江渔场采集鳜标本。运用形态学和行为学实验方法研究其侧线管的形态结构和捕食行为反应特性。结果表明,鳜眶上管、眶下管管腔和神经丘直径最大,部分管道未埋入骨组织中;躯干部侧线管管腔和神经丘直径最小,全部埋入鳞片中;前鳃盖下颌管、眼后管等头部侧线管管腔和神经丘神经介于前二者之间,全部埋入骨组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