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地区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概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经历了由强逐渐减弱,晚更新世(约50-30Ka B.P)又重新增强的演变。重点估算了晚第四纪珠江三角洲断块垂直构造运动速率,定量分析了分割断块的断裂构造的活动性。认为斗门断块区和广州-番禺断块区这两个次级断块构造以及围限它们的广州-从化断裂,三水-罗浮断裂,西江断裂,白坭-沙湾断裂的活动性相对较强。从区域地震构造而言 ,珠江三角洲新构造运动远弱于日本-琉球-台湾岛弧,也弱于奥东潮汕和桂东南灵山等强震危险区。但由于其震源浅及松软土层较厚,加上本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因此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仍不可低估,必须加强抗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2.
天津地处渤海湾盆地北西西向北京—蓬莱断裂带与北东向唐山—河间—磁县新生断裂带交汇部位,盆地内沉积盖层(N_(1-2)-Q)覆盖较厚,新构造运动频繁,为了进一步揭示活动断裂浅部特征,本文利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查明了天津中部地区部分断裂(杨柳青断裂、杨村断裂)新构造运动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及展布特征.结果表明,杨柳青断裂(F_(P3)、F_(P6))在新构造运动时期仍继续活动,形成截切主断裂而反向复活的继续活动断裂(F_(P4)、F_(P5)),且为第四纪活动断裂;杨村断裂(F_(P2))于新构造运动时期在主断裂上直接复活,为第四纪活动断裂;同时识别出多条发育于新近系明化镇-第四系(N_(1-2)-Q)沉积盖层中的新生断裂(F_(P1),F_(P7)~F_(P10)).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天津中部地区活动断裂发育,既有继承性活动的继续活动断裂,也有具盖层断裂特征的新生断裂.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五桂山南麓断裂第四纪活动新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工作期间 ,在珠江三角洲五桂山南麓发现两个切割第四系的断层剖面。这是首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见到的断裂第四纪活动的直接地质证据。对两个剖面作了详细介绍 ,并通过三角洲第四系的分析和对比 ,确认五桂山南麓断裂在中、晚更新世时期是活动的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垂直构造运动速率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珠江三角洲 16 6个第四纪古三角洲沉积物的测年数据 ,在扣除了古海平面变化、沉积层的压实效应和地壳静力均衡沉降等非构造因素的影响后 ,估算出晚第四纪以来三角洲地区的垂直构造运动速率。估算按北东、近东西和北西向 3组断裂所切截的 11个断块构造区分别进行。结果表明 ,位于三角洲南部的斗门断块和中部的广州 -番禺断块的活动速率相对较高 ,这个特征得到了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地理演变、断层活动年代学和地震活动研究的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属于断块型三角洲,断块差异运动方式及受断块运动影响的应力场特征尚不明确.建立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采用热-力学耦合的黏弹塑性材料有限单元方法,模拟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近10 Ma以来的断块运动特征.结果显示:五桂山、番禺台地和伶仃洋三个块体的地表平均垂向位移受控于莫霍面起伏和断层运动,垂向位移差异与目前基底面埋深对应;应力场表现为垂向应力最大,水平应力场方向受远场边界条件控制,两个水平主应力值差异较小;应力场方向在断层附近发生了明显偏移且量值增加,在断层交汇区出现极大值.  相似文献   

6.
活动断裂一般指晚第三纪以来老断裂的新活动。老断裂的新活动不仅可以形成一套新构造岩(通常是未胶结的),而且可以造成老构造岩的破碎和形成一系列新破裂面。一条初具规模的活动断裂,可以错断上第三系-第四系,或者控制上第三系-第四系的沉积及其相应时代的岩浆喷发,或者形成了各种构造地貌形态和控制着两侧的地貌差异,因此,它们在卫星图象上可以通过形态特征信息和色调信息特征来判定。本文所讨  相似文献   

7.
四川西部地区第四纪以来抬升,平均幅度达3500米左右,成为年青的青藏高原块体的一部分。在整体抬升运动的背景下沿部分边界断裂发生了不同幅度差异运动和水平运动。本文研究了本区的新生代建造特征、活动构造地貌、新构造发育历史、主要断裂特别深大断裂带的差异活动和水平运动幅度、速度进行了活动断块结构动态分析,进行了断块划分。指出:四川东部和西部的大面积快速抬升运动幅度有明显差,强烈的抬升是强烈差异运动的基础,差异运动表现都集中在西部,东、西分界带即青藏高原块体东边界,差异活动最强,也是我国南北地震带上的重要地震地质标志。新构造活动的方式在时间进程上有交替活动的趋势,即一个时期以差异抬升运动为主,另一个时期则以挤压水平滑动为主,主要表现在边界断裂上,前者控制断陷谷、断陷盆地的发展,为物质堆积期,后者控制断裂带走滑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为物质变形期,断块区内部,一般表现为整体活动,是相对稳定区。边界断裂表现了明显的继承性,差异活动主要沿深大断裂带展开,但继承性又不是完全重复,运动的性质、规模、方向等又表现了新生性特点,如断裂活动的分段性、迁移性等。断块活动随着时间进程变化,空间范围也发生一定变化,并受着区域应力场的严密控制,指  相似文献   

8.
全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地层层序和演变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对90个拥有全新世14C年代数据的钻孔进行详细的沉积物特征和年代地层分析,讨论了全新世珠江三角洲的地层特征及全新世以来的充填过程.全新世珠江三角洲沉积物覆盖在末次冰期冰盛期形成的风化侵蚀面与底砾层之上.最大海侵面位于松软海相淤泥层位.在受潮汐冲刷区域,最大海侵面表现为侵蚀面.全新世沉积层序自下向上在古河谷为河流相、河漫滩-河口湾相、河口湾-三角洲相,在古河间地为滨海相、河口湾相和三角洲相.全新世沉积层垂向堆积序列绝大部分表现为下粗上细的正向序列,且不具有典型Gilbert三角洲的前积层、顶积层等沉积层序.受控于独特而复杂的地貌边界,古珠江河口湾在高水位体系域的演变模式不同于世界其他大型三角洲,而是一个多源复合、不同尺度河流沉积体独立并行发展,最后复合成的三角洲.全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的演变可以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12~8kaBP,全新世海侵未达三角洲中部地区,直至约9kaBP以后,南部一些地势较低的地区才开始受海进影响,出现一些海陆交互相沉积;第二阶段8~6kaBP,海面快速上升,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接受海进沉积;第三阶段6~4kaBP,全新世海侵达到盛期,古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面积为河口湾,且受系列岛屿的阻隔分为两部分,上部是与河流相接的半封闭的内古海湾;下部是与海洋相接的外古海湾,两部分仅由若干峡口相通,河流沉积物主要在内古海湾中堆积充填;第四阶段4~2kaBP,在复杂边界对河流与海洋动力的重塑和改造作用下,内古海湾各区域的沉积同时进行,独自发展;第五阶段2kaBP至今,该阶段三角洲的演变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过程,而是自然和人类共同塑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毛玉平  吴伯黔 《地震研究》1997,20(4):438-446
云南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复杂、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该区区发生7-7.9级地震16次,8级地震1次。通过对运动新构造运动特点分析该区新构造运动分区现象及年代差异明显,全新世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新构造单元边界断裂和新构造运动 强烈地区的较大规模的断裂上,这些断裂大多是7级以上大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区活动断裂的分布表现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即不同地区活动断裂的活动强度、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速率等不尽相同。四川的近代地壳运动大致以龙门山断裂带和荣经—马边—盐津断裂带即四川盆地西缘为界可以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断裂活动强度总体表现为西强东弱,与之相应的地震活动也表现为西强东弱的特点。根据大地构造背景、晚第四纪断块运动、区域地貌特征以及强震分布等重要原则,将四川地区分成5个活动断裂构造区。它们分别是:1.川滇断块强烈活动断裂构造区;2.川青断块强烈活动断裂构造区;3.凉山断块活动断裂构造区;4.四川盆地弱活动断裂构造区;5.川黔鄂弱活动断裂构造区。  相似文献   

11.
青岛及邻区NE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及控震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 ,在青岛地区对第四纪断裂的空间展布、结构面和地貌特征及其与第四纪地层的关系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并采用热释光 (TL)及电子自旋共振 (ESR)法对断层物质及断裂带上覆的第四纪堆积物的年龄进行了测定。文中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总结 ,认为青岛及邻区内的NE向断裂在空间展布、地貌特征及最新活动时代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它们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 ,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除此之外未见其它方向的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断裂 ,结合历史地震及现代小震活动特点分析 ,认为该区域内无≥ 6级地震的发生条件 ,但有发生 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航卫片、第四纪地质、地貌、浅层地震、钻孔、年代学等资料,分析了厦门篑筜港北东向断裂带的第四纪晚期活动特征,并阐述了其构造组合特征。结果表明:①断裂带中的文灶-龙山-五通断裂和虎尾山-钟宅断裂为第四纪早期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不再活动;②篑筜港断裂为晚更新世早、中期活动断裂,晚更新世晚期(约3万年)以来不活动;③文灶-龙山-五通断裂和虎尾山.钟宅断裂将厦门岛切割为3个地块,分别形成了仙岳山地垒、篑筜港地堑和云项岩地垒的构造组合,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地壳以整体性上升运动为总趋势。  相似文献   

13.
Anqiu-Juxian Fault is an important fault in the Tanlu fault zone, with the highest seismic risk, the most recent activity date, and the most obvious surface traces. Due to lack of credible geological evidences, there is big controversy on the Holocene activity in the Jiangsu segment of this fault.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Quaternary activity in the Jiangsu segment of Anqiu-Juxian Fault, particularly its latest activity tim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ssessment of its earthquake ability and seismic risk.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on the Jiangsu segment of Anqiu-Juxian Fault, and combining with the results of fault activities identification on this fault in Suqian City, we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activities in late Quaternary. Multiple geological sections we found in this study and the results of fault activities identification in Suqian City all indicate that there was an ancient seismic event occurring in middle period of Holocene in the segment from southern Maling Mountain to Suqian City; but the trench at Houchen village did not show any evidence of Holocene activity on the Chonggangshan segment of this fault. Based on method of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 we carried out a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this fault to get its accurate position and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qiu-Juxian Fault in Suqian City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dextral strike-slip, associated with both thrusting and extensional movement in different positions. A series of low hills were formed along the fault in the north of Suqian City, and a small graben basin was formed in the south of Suqian City, both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xtral strike-slip movement of this fault. The Jiangsu segment of Anqiu-Juxian Fault in general is characterized by dextral strike-slip with thrusting movement. But some parts of it are characterized by dextral strike-slip with extensional movement. The Jiangsu segment of Anqiu-Juxian Fault experienced a number of activities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with an obvious activity in Holocene. The seismic activities of Jiangsu segment of Anqiu-Juxian Faul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gh intensity and low frequency. Its activities decrease gradually from north to south as a whole.  相似文献   

14.
广东深圳断裂带活动性的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演俦  孙建中 《地震地质》1991,13(2):138-146
深圳断裂带分布着一系列第四纪盆地,发育了以晚更新世河流相为主的沉积物,其厚度一般小于10—15米。它们的出现与断裂破碎带、岩溶地层分布及断裂早期活动有关。但是,未见错动了第四纪沉积物的断层。从约180万年以来,断裂带内发育了四级夷平面和三级河流阶地。不同时期地壳相对升降平均速率估计为约0.04毫米/年至0.2毫米/年。 在第四纪地质时期,深圳断裂带总体处于区域性的间歇性抬升过程,断裂活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分析断裂的地表出露特征,对北西向永安-晋江断裂带东南段的隐伏断裂,进行探槽开挖和地层年代学测试。通过对官前主干断裂进行探槽开挖,揭露出北西向官前主干断裂没有向上错断上覆第四系,探槽揭示的最老第四系年龄为距今45.69±3.88 Ka,表明了官前主干断裂在更新世晚期以来已不再活动,为永安-晋江断裂带东南段的断裂活动性研究奠定了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华南沿海断块构造近期活动幅度和速率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既定的原则对华南沿海的断块构造区进行了划分。根据可大体确定时代的构造地貌面或沉积物;已测定~(14)C年代数据的指相样品和地壳形变测量资料,分别估算了第四纪各时期以来,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和近40a以来各断块活动的幅度和速率。尽管所得的只是平均的最小值,但在新构造研究的应用方面,仍有实际意义,这类研究也有助于理论认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新疆伊犁喀什河断裂带及其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尹光华  蒋靖祥  张勇 《内陆地震》2003,17(2):109-116
通过对1812年新疆伊犁尼勒克地震的考察研究,认为该地震以地震断层为主体的地表地震形变带展布方向与发震断裂喀什河断裂带的走向一致。喀什河断裂带可分为3段,全长315km,它是由多条断层组成的活动断裂带,总体以逆冲活动为主,东段具有右旋扭错性质。喀什河断裂带具有长期发育的历史,它控制了中生代地层的分布,在新生代仍有多次活动并以垂直运动为主,晚第四纪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O.9—6mm/a。  相似文献   

18.
阿尔金断裂东段断层泥特征及断层滑动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扫描电镜、X衍射等方法对阿尔金断裂东段断层泥的特征、断层活动强度及断层滑动方式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如下结论: (1)阿尔金断裂东段的活动强度自晚更新世以后,由西往东逐渐减弱。(2)该断裂东段在第四纪以来至少发生过2—3次古地震事件。(3)全新世以来,该断裂的肃北至阿克塞一段以粘滑为主,而东边的巴个峡至昌马大坝之间断裂的滑动方式则为蠕滑。  相似文献   

19.
畹町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与水系构造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畹町断裂位于滇西中缅交界地带,蚌冬以西走向近EW,以东走向NE,倾向N和NW,全长170km。最新考察发现,沿断裂新活动的断层地貌明显,表现为清晰的断层三角面、平直的断层槽地、断层陡崖、线性山脊、多级跌水等。断裂对第四纪盆地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畹町、曼海等盆地呈串珠状沿断裂展布。龙镇大桥等地第四纪断层及高家寨洪积扇位错等揭示出畹町断裂切错了晚更新世堆积层,被错堆积层热释光年龄为(17.60±1.49)ka~(38.24±3.25)kaBP,表明断裂在晚第四纪有过明显活动。蚌冬一带怒江沿断裂展布,主河道被左旋位错了约9.5km并形成"发卡"型拐弯;公养河等6条河流及其支流均沿断裂发育,局部或整体河段受断裂控制明显,说明这些河段是在断裂新活动后沿断裂破碎带追踪侵蚀形成的。沿断裂多处可见水系同步左旋位错现象,如平子亭—公养河间有11条小溪同步左旋位错,中山—万马河一线有10余条水系表现出同步左旋位错。位错量可分为40~50m、90~100m、200~250m、300~400m和600~1100m5个量级;梳状水系发育。水系左旋位错、阶地及洪积扇等位错现象表明,断裂在晚第四纪以水平左旋走滑为主,滑动速率为1.7~2.2mm/a.。沿断裂曾发生多次中强地震,被认为是1976年龙陵7.3、7.4级地震的余震,但它们不是沿发震断层———龙陵-瑞丽断裂呈带状分布,而是集中于龙陵-瑞丽断裂与畹町断裂间南北长55km、东西宽32km的广阔区域。因此,推断这些余震的发生是龙陵-瑞丽断裂与畹町断裂相继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