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应用大气二维边界层数值模式,对2008年夏季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1000m高度边界层的温度、湿度廓线进行了3次模拟试验,并模拟分析了风速和下垫面粗糙度对湿地边界层温、湿廓线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气二维边界层模式可以较好的模拟湿地下垫面边界层的温、湿结构,并且该模式对位温的模拟效果优于比湿;(2)风速和粗...  相似文献   

2.
湿地资源保护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日娜 《内蒙古气象》2006,(1):33-34,43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多种生物的栖息地之一。湿地环境中湿地水文、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生物对湿地的适应和改造构成、各种因子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协同,构建起湿地的整体功能。湿地生态系统与全球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全球湿地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十分严重,因此,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价值正确认识和积极采取保护措施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若尔盖气候变化及其对湿地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洁  李国平 《高原气象》2007,26(2):422-428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地处黄河上游,属江河源区,其生态作用对黄河的安危有直接影响,近年来退化严重。本文利用若尔盖高原湿地周边4个气象站1971—2000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年和四季的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对气候突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近30年来若尔盖湿地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的暖干化趋势,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化趋势更加明显。这种气候变化趋势使得若尔盖高原湿地的地表水资源减少,湿地萎缩,加速了草地退化和沙化。在气候暖干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又加剧了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萎缩及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和水产基地。伴随着农业开发与工业、城市快速发展,长江流域湿地保护面临一系列问题:围湖造田和城市化导致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功能减弱,水质污染严重,湿地生态环境退化,湿地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因此,在长江流域开展湿地生态健康状况研究很有必要。根据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包含压力、状态、响应3大类共14个指标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Globe Land30土地覆盖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对长江流域2000年和2010年湿地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从2000年到2010年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健康状况略微下降,2000年长江流域平均湿地生态健康指数是0.478,2010年的为0.475;2)2000年和2010年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健康指数中游的下游的上游的,湿地生态健康状况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以重庆、武汉和上海为主的三大经济中心;3)从行政区平均健康水平来看,从2000年到2010年,江西省和福建省的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有所好转,而云南省、广西省、贵州省和重庆市受2010年干旱影响,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林甸湿地与所在区域4-9月小气候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对湿地生态环境、气候考察及2001~2002年4~9月林甸湿地2年的实时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湿地与所在区域的主要气候特征和时间变化等规律,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遥感技术的珠海市湿地动态变化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1995年TM,2002年TM、ETM+、SPOT和2009年CBERS等多源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对单一的遥感数据、多源遥感数据组合,得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提取湿地信息的方法.在不同环境下,利用不同的数据源对珠海市湿地动态变化、湿地的光谱信息和纹理信息进行分析,采用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解译结合及专家分类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NOAA/AVHRR,将若尔盖地区典型湿地与草地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湿地NDVI的年变化特点与草地NDVI的年变化特点存在明显差别.其中,多时相NDVI样本法,湿地NDVI年的变化为单峰值型,草地NDVI为双峰值型;夏季草地与湿地NDVI的差值(△NDVI)较大,可以作为湿地的主要判识因子;冬半年△NDVI 很小.NDVI月最大值法,各月的△NDVI均较小,夏半年△NDVI为双峰值型.上述特点与当地月降水量呈现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1、2006、2010年的TM遥感图像,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对磴口县湿地面积进行提取,结合气象数据,并对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磴口县年降水呈现不及30a(1981—2010年)平均值的年份明显偏多,7—8月平均气温逐年上升;除内陆滩涂面积有所减少外,河流水体、湖泊坑塘水体以及湿地植被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变化速率分别为2.06%、0.85%和4.65%,以湿地植被面积增加最为迅速。  相似文献   

9.
苗百岭  宝曰娜  张自国  侯琼  杨泽龙  乌兰 《气象》2007,33(S1):19-25
针对赤峰市半干旱区的达里诺尔湿地与兴安盟阿尔山湿润地区的湿地,利用湿地的小气候观测资料分别与其相邻的常规气象站的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湿地的“冷湿”效应显著,(2)湿地降水量主要受大气候的影响,与小气候效应无关。(3)位于湿润区的阿尔山湿地比位于半干旱区的达里诺尔湿地更能体现出“冷湿”小气候效应。(4)小气候效应对群落结构、物种分布等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影响。位于湿润区的阿尔山湿地比位于干旱区的达里诺尔湿地中生、湿生植物偏多,但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低于干旱区的达里诺尔湿地,湿地植物群落的优势度指数要高于达里诺尔湿地,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暖背景下扎龙湿地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扎龙湿地1955—2004年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滑动平均、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及Yamamoto检验等方法,探讨了扎龙湿地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扎龙湿地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在1988年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突变,其后气温达到一个更显著的增暖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增温非常显著,是50年以来的最高温期;②扎龙湿地年及各季降水量除春季外均呈减少趋势,秋季降水减少趋势最显著,研究时段内没有明显的突变过程;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扎龙湿地暖冬和热夏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大气湿润度在减小,气候在向暖干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对氮磷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以沈阳市浑南新区人工湿地示范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对氮磷的净化效果,探讨了垂直流湿地系统以及自由表面流湿地系统对氮磷的净化机理。结果表明:垂直流湿地对总氮有一定的净化效果,但稳定性较差。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在运行期间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75%和81.03%;表面流湿地对总氮的净化受温度影响,湿地植物对氮磷的净化受生长环境和季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炉矿渣基质人工湿地除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冶金废物高炉矿渣作为人工湿地基质,研究了其对生活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等温吸附/解吸实验表明,高炉矿渣的磷素理论饱和吸附量为3333mg•kg-1,是砂子(270mg•kg-1)的12倍左右;高炉矿渣基质的磷吸附解吸率为0.68%,也远小于砂子的7.59%。复合垂直流湿地各基质层对磷的吸附量实验表明,表层基质层磷含量远高于其它层,各基质层磷含量沿水流方向和基质深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表层添加高炉矿渣的湿地单元,表层基质对磷的吸附效果远高于对照。结果表明,高炉矿渣基质具有较强的磷吸附能力,作为人工湿地基质是可行的,建议根据表层基质磷吸附饱和情况,随着植物的收割适当更换表层基质,延缓湿地的除磷年限。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第一次(2000年)和第二次(2011年)湿地资源调查中相同的347块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3S技术,对CBERS、SPOT5和LandsatTM遥感数据进行调查监测,并结合野外实地验证,比较分析新疆湿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状况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新疆湿地总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其中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增加,分别增加29162 hm2和17130 hm2,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减少,分别减少126618 hm2和19391 hm2;各湿地型中,永久性河流、草本沼泽、森林沼泽和季节性咸水沼泽面积有所增加,洪泛平原、内陆盐沼、永久性 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季节性咸水湖和库塘湿地面积减少。新疆湿地面积总变化率-7%,各湿地类型中,面积变化率最大的是湖泊湿地(18%),呈减少趋势;最小的是沼泽湿地(5%),呈增加趋势。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4.
辽宁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宁沿海湿地资源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环评中,根据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提出了生物多样性评价的4个指标,即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物种特有性和外来物种入侵度。建立了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辽宁沿海6地市及其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该项研究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开发决策提供了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A small catchment in south‐central Ontario was divided into two zone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 small wetland on runoff response during spring snowmelt in 1980. Runoff from the downstream side‐slope zone was produced by a combination of saturation overland flow and subsurface flow. The response to individual snowmelt and rainfall events varied according to antecedent wetness conditions. Runoff delivery from the wetland zone was affected even more by antecedent conditions. For the first and largest event, the response of the wetland wa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the side‐slope zone, but as the runoff season progressed, the increasing storage capacity of the wetland resulted in more marked contrasts. Quickflow yields and peak flows were much lower from the wetland and response times were longer. Over the whole runoff season, the wetland yielded substantially less runoff mainly because the perched ground water system that sustained it became isolated from the regional ground water system, and this limited the extent of the runoff contributing area in the wetland zone.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扎龙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岛屿化的基础,水源又是湿地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水源又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过对讨论气候变化对湿地水源的影响,得出湿地生态环境可能发生变化的若干结论。  相似文献   

17.
辽河三角洲湿地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点介绍了辽河三角洲湿地的类型、形成与发育的主导影响因子和全球变化的影响,阐述了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建立的区域代表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近期辽河三角洲湿地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湿地资源遥感信息解译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黑龙江省湿地分类标准,应用资源卫星遥感技术,建立湿地资源解译标准,判别分析全省湿地资源现状与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19.
沿海湿地植被遥感分类是遥感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江苏盐城沿海湿地核心区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湿地植被分类的方法和技术流程。在此基础上,以Landsat-5TM图像为遥感数据源,以盐城丹顶鹤湿地保护区样点数据为辅助数据,分别用非监督分类法、监督分类法与基于LBV变换的分类法,对研究区进行分类,并对各种分类方法的结果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非监督分类的结果最差,特别是对芦苇,其错分误差达到51.65%。监督分类法的精度虽然高于非监督分类,但其制图精度只有66.56%。而基于LBV变换分类法能够有效解决关于米草和芦苇的错分现象,它对其他地物的分类精度也很高,基本上都在90%以上。总体来说,LBV变换法已经达到了核心区分类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20.
 Wetland region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local climate,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surface energy and moisture budgets. Realistic representation of wetlands, including the important vegetation component, may therefore be necessary for more accurate simulations of climate and climate change. However, many land-atmosphere coupled models either ignore wetlands or treat wetlands as bare, water-saturated soil, neglecting the vegetation present within wetland environment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ossible response of the mid-Holocene climate of North Africa to changes in orbital forcing, both with and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wetlands. The location of these wetlands is guided by analysis of paleovegetation and wetland distribution. In this study, the wetland regime in the land surface component of a climate model was modified to incorporate vegetation. Field measurements have shown that vegetation affects water loss associated with evaporation (including transpiration) within a wetland area. Comparisons between non-vegetated wetland and vegetated wetland revealed an increase in local albedo that produced an associated decrease in net radiation, evaporation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vicinity of the wetlands region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model surface water balance, the calculated area of mid-Holocene wetland coverage for North Africa closely matches the observed. For the North African region as a whole, the effects of adding vegetation to the wetland produced relatively small changes in climate, but local recycling of water may have served to help maintain paleo wetland communities. Received: 16 March 1999 / Accepted: 17 May 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