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第20航次大洋科考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2009年3月17日,圆满且超额完成我国第20航次大洋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凯旋青岛。自去年5月22日启航以来,"大洋一号"船两度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历时300多天,共7个航段,累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11,(3):6-6
中国大洋22航次环球科考是我国"十二五"大洋科考的开局航次。2010年12月8日,执行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从广州出发,途经南中国海和印尼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作业区进行作业,于2011年1月18日完成第一航段任务靠南非开普敦港。2月27日完成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09,(4):4-4
2009年3月17日,圆满且超额完成我国第20航次大洋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凯旋青岛。自去年5月22日启航以来,“大洋一号”船两度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历时300多天,共7个航段,累计航行达46000多海里,创下我国大洋科考时间最久、航程最长、成果空前的纪录。  相似文献   

4.
2006年10月,“大洋一号”先进事迹报告团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厦门等城市举办报告会。以“民族的伟业-时代的精神”为主题的报告会,生动地展现了大洋环球科学考察的历程,展示了我国大洋科考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环球科考取得的重要成果,真实地描述了“大洋一号”船员和科考队员的感人事迹,集中展现了“大洋一号”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5.
水下声学定位、惯性导航定位、多普勒声纳以及组合导航定位是目前我国大洋科考调查工作中的几种主要水下导航定位技术。通过分析常规调查装备、ROV、AUV和载人潜水器等4类主要水下科考设备的导航定位系统实测数据,给出不同水下导航定位模式的现场作业精度,为我国大洋科考调查工作中水下导航定位技术的选择与应用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海洋世界》2011,(1):7-7
12月8日,我国大洋考察主力船舶“大洋一号”从广州起航,奔赴三大洋执行我国大洋第22航次任务。 中国大洋第22航次任务计划时间376天,航程约4.5万海里,共9个航段,期间分别停靠南非(开普敦)、巴西(萨尔瓦多)、巴拿马和厄瓜多尔(瓜亚基尔),预计2011年12月18日返回青岛。本航次共有来自国内37家单位的431名科考队员参加,是我国大洋科考中参航单位、参航人员最多和航次时间最长的航次。  相似文献   

7.
海底可视技术是一种直观地进行海底调查的手段,在大洋科考调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中介绍了海底摄像、电视抓斗和无人缆控潜水器(ROV)等海底可视设备在大洋科考中的应用情况,并提出了自治水下机器人(AUV)在大洋科考中的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月30日来到国家海洋局,通过视频和电话连线,向正在遥远南极和大洋上执行任务的科考队员致以新春的祝福和节日的问候。李克强详细了解了极地和大洋科考进展和考察队员们工作生  相似文献   

9.
莫文 《海洋信息》2000,(2):28-29
大洋钻探在南海完成航次调查//中国完成大洋矿产开辟区50%的区放//我国家科考队首次远征北极//我国南极科考成绩斐然//渤海又发现超亿吨级浅层大油田  相似文献   

10.
首次使用WRF模式对"大洋一号"科考船第二十六航次第二航段大西洋工作海区进行了风场和气压场数值预报,并对预报结果与实况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资料稀少的大洋科考工作海区,WRF模式预报的天气形势变化与实况完全吻合,其定点的风速、风向和气压预报误差都比较小。尤其是风场能较好的反映出北大西洋10 m风的变化趋势,可以有效弥补大洋科考海区资料短缺的不足。根据WRF模式数值预报图做出的主观预报与船测实况吻合程度较高,为大洋科考海区风场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为今后开展大洋考察工作海区精细化业务预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时讯     
《海洋世界》2005,(9):1-2
唤醒沉睡太平洋举世瞩目的中国首次环球科考经历了140多天的风浪后,完成了环球科考重要阶段的考察项目。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环球科学考察。8月22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通过传真向“大洋一号”科考船上的全体科学家发出了祝贺信,祝贺他们经历140多天海上风浪的洗礼,战胜了台风带来的  相似文献   

12.
动态·信息     
凯旋“大洋一号”船完成南海综合海试任务11月16日上午10时,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完成第18航次大洋科学考察任务暨南海综合海试任务后胜利返回青岛,受到了热烈欢迎。“大洋一号”船此次任务分两个航段,历时189天,航行26000多海里。期间,于8月5日完成DY115-18航次大洋科考  相似文献   

13.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2):F0002-F0002
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月11日下午来到国家海洋局,通过视频向远在南极、北极和大洋上执行任务的中国科考队员致以亲切问候,并会见了部分科考队员。他强调,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加强极地和大洋科学考察工作,服务祖国,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4.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4(5):F0002-F0002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理事会成员单位香港科技大学的邀请,执行我国大洋科考第19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在历经220多个日夜海上航行后,于2007年8月10日~14日停靠香港海运码头,受到了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大洋一号”船停靠期间,还举行了公众开放日、学术交流等活动。  相似文献   

15.
《海洋地质译丛》2014,(2):68-68
5月28日,我国“海洋六号”科考船从珠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远赴太平洋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中国大洋第32航次科考两个航次任务,预计总航程约160天。  相似文献   

16.
重点推介     
<正>编者按2015年,国内外海洋界大事不断。1月19日,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圆满完成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航段科考任务,抵达毛里求斯靠港补给。本航段是"蛟龙"号首次到西南印度洋执行科考任务,在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成功开展9次下潜,平均下潜深度2850米,创下了中国深海科考多项第一,取得众多突破性成果。  相似文献   

17.
<正>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月11日下午来到国家海洋局,通过视频向远在南极、北极和大洋上执行任务的中国科考队员致以亲切问候,并会见了部分科考队员。他强调,要统筹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我国大洋科考活动中急需的科考仪器设备吊装布放需求,结合传统的吊装释放器特点,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电磁驱动法的红外遥控式海洋装备甲板吊放释放机构,提出了微小电磁力控制重型吊载力的杠杆式设计吊装及抛载设计方法,并针对作业工况和结构特点,引入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CAE)技术,进行了机构设计,采用有限元法对承载结构进行了结构力学分析,对比分析了3种材料力学性能,给出了材料选取方案,以期为大洋仪器设备设计提供借鉴和创新性方案指导。  相似文献   

19.
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海洋科研能力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考项目多、综合性强,科考保障措施适应性广、可靠性高,具备开展多学科的综合海洋环境调查、探测以及取样和现场分析的能力。与中近海及陆地科学考察不同,大洋远海科学考察,抵达科考地点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物料,考察功能的多样化和综合性是提高科考效率的关键要素。所以综合考察船设计时需要考虑各个专业实验室,尤其是后甲板作业空间要满足各学科作业要求,不能占用太多固定空间。  相似文献   

20.
正1872年12月21日,"挑战者"号海洋调查船从英国朴次茅斯港启程驶向浩瀚的大西洋,科学家在此次考察中发现了海底的多金属结核,揭开了100多年后人类寻找深海矿产资源的序幕。在世界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的浪潮中,我国以"大洋一号"为代表的远洋科考船走上了世界深海资源勘探和研究的国际舞台,追赶着世界的脚步,其航行的足迹也见证了中国大洋科考广度的拓展。1993年5月2日,是一个令我国海洋工作者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