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2006年7—8月,对舟山群岛12个岛屿的不同底质潮间带设置的14条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调查,并进行了相似性群落聚类分析、非参数多维标序(nMDS)及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共69种,其中软体动物39种、节肢动物20种、腔肠动物4种、环节动物3种,脊索动物3种。优势种为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泥螺Bullacta exarata、紫贻贝Mytilus edulis、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和沙蚕Nereis succinea。14条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1 941.96g/m2,平均丰度为1 663个/m2,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910,0.749,1.815。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舟山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急剧下降,优势种也有所变化,但其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舟山群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2个群落,即岩相断面群和泥沙滩断面群。泥沙滩断面的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扰动,群落稳定性下降,而岩礁断面生态环境好于泥沙滩断面,底栖动物群落尚未受到扰动。舟山海域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滩涂围垦、水产养殖与海岸工程等人为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2022年8月大潮期间庙岛群岛岛屿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结果,对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潮间带定量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52种,其中甲壳动物最多(17种);定性调查共鉴定42种,软体动物最多(30种)。潮下带定量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9种,低于潮间带定量调查,其中软体动物最多(26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234个/m2,平均生物量为82.82g/m2。潮下带平均丰度为180.2个/m2,平均生物量为708.02g/m2。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1.187、1.723和0.540;潮下带H′、D和J′平均值均高于潮间带,分别为1.301、2.204和0.669。在本次潮间带定量调查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施氏玻璃钩虾(Hyaleschmidti)、平背蜞(Gaeticedepressus)、潮间海钩虾(Pontogeneialittorea)等。潮下带优势种与...  相似文献   

3.
李莉  张永丰  张臻  陈燕  马新 《海洋通报》2014,33(4):475-480
2012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对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环境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6种,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主;夏季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22种,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夏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明显低于春季。春季丰度和生物量皆以软体动物最高;夏季丰度以多毛类最高,生物量以节肢动物最高。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从高潮带向低潮带不断增高。采用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和AMBI指数对调查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时,发现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良好状态,但MPI评价法和AMBI指数法对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生态环境质量分级结果存在差异。两种评价方法在生态环境状况分级评价中皆存在一定偏差,还需相互校准,并通过环境压力的梯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夏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作者于2009年8月对六股河口外海域15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整个研究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124种,其总平均丰度为(2824±1537)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22.01±38.58)g/m2。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所确定的前三位优势种一致,分别为二齿半尖额涟虫(Hemileucon bidentatus)、深钩毛虫(Sigambra bassi)和独指虫(Aricidea fragilis),其余优势种存在细微差异。各站位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呈现河口和中部海域低,近岸和外围海域高的分布规律。在50%相似度水平上,可将研究海域划分为4个群落。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底栖环境整体清洁,底层水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5.
于2009年5月对辽东湾西部海域进行了4条断面1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调查海域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78种,其中多毛类37种、甲壳类24种、软体动物13种、棘皮动物2种和其他类2种(分别是腔肠动物、纽形动物)。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1675.8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21.366g/m2。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按40%相似性程度可划分为4个。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整体正常,个别站位群落受到轻度扰动。  相似文献   

6.
山东半岛宁津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4个季度(秋、冬、春、夏)对宁津沿岸潮间带2个断面的高潮带(SC1H与SC2H)、中潮带(SC1M与SC2M)和低潮带(SC1L与SC2L)所设6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资料,采用种属组成、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调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宁津沿岸潮间带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5种,其中甲壳动物为优势类群,共计20种;软体动物14种,环节动物多毛类9种,其他类动物2种。优势种组成方面,甲壳动物钩虾类是4个季度的绝对优势种。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45.09 g/m2;最高生物量出现在秋季,最低出现在春季;空间分布上,除春季外其他三个季度的生物量变化趋势均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年平均丰度为182.67个/m2;最高丰度出现在夏季,最低出现在冬季。宁津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1.09,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空间分布趋势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与邻近潮间带文献资料相比,调查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在物种数量、生物量和丰度、物种多样性方面均处于低值水平。  相似文献   

7.
于2011年10月对乳山湾潮间带进行了8条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调查,在调查潮间带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04种,其中多毛类45种、软体动物14种,甲壳动物37种、棘皮动物2种和其他类6种。调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817.22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4.01g/m~2。调查潮间带多样性指数在1.173~4.332,平均值为2.770。以40%相似性尺度,可将所调查潮间带站点划分为4个站组。  相似文献   

8.
2009年10月在辽东湾西部海域进行了14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99种,其中多毛类44种,软体动物13种,甲壳动物39种,其他类群3种.调查海域内IRI指数排名前十位的种中,多毛类和甲壳动物各占60%和40%,其中前三位的是日本双边帽虫(Amphictene japonica)、二齿半尖额涟虫(Hemileucon bidentatus)和滩拟猛钩虾(Harpiniopsis vadiculus).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为2387.1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11.16 g/m2,整个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呈现出高丰度低生物量的现状.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8881~4.626,平均值为3.556;丰富度指数为1.197~5.474,平均值为3.426;均匀度指数为0.213~0.9248,平均值为0.7714.以40%的相似性尺度,取样站可被划分为5个大型底栖动物站组.通过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分析,本文认为该海域的底栖生态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洞头列岛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4月在该海域布设35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样,并获取相关环境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2种,其中多毛类57种,甲壳动物34种,软体动物19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类动物7种。各调查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目在1~22种之间,瓯江口附近站位物种数较少。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3.35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21个/m2。多毛类具有种数上的优势,软体动物具有生物量和密度上的优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29、2.45和0.66。通过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3个群落:异蚓虫-薄云母蛤-绒毛细足蟹-不倒翁虫群落(群落Ⅰ),薄云母蛤-异蚓虫-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群落(群落Ⅱ)和其他群落(群落Ⅲ)。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底层海水的温度、盐度、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溶解性无机氮、化学需氧量以及表层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等。AB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但基本稳定。与历史资料相比,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无明显变化,种类组成由以多毛类和软体动物为主转变为以多毛类和甲壳动物为主,且个体较大的棒锥螺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0.
于2006年12月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了37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66种,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 373ind./m~2和10.42g/m~2,丰度呈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规律,生物量呈沿岸高、外围海域低的分布规律;调查海域IRI指数居于前10位的种中,多毛类8种,软体动物2种,显示了多毛类在调查海域的优势地位;多样性指数H’表明,调查海域除个别站位外底栖生态环境整体清洁;在23%相似性水平上,调查海域可划分为4个群落,群落呈明显地域性分布;沉积物类型显著影响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分布。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2020年7月的调查数据,研究山口红树林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记录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7门9纲52种,以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为主,优势种包括隆背张口蟹(Chasmagnathus convexus)、扁平拟闭口蟹(Paracleistostoma depressum)、红树蚬(Gelonia coaxans)等10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密度分别为81.17 g/m2和54 ind/m2,其中节肢动物占比分别为43.70%和80.09%,节肢动物对群落密度作出的贡献最大;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为0.86~2.52,系统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可将群落划分为3个类型;与我国其他红树林区相比,山口红树林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福建省闽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于2014年11月—2015年8月对闽江口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研究。在获得3条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基础上,利用Brey经验公式计算年平均次级生产力(P)。研究结果显示:闽江口4个季度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优势类群为多毛类。闽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为6.13 g (AFDW)·m-2·a-1(AFDW,去灰分干重,ash-free dry weight)。在季节分布上,次级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为11.04 g (AFDW)·m-2·a-1,最低值出现在冬季,为2.25 g (AFDW)·m-2·a-1;在空间分布上,次级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P03断面,为10.23 g (AFDW)·m-2·a-1,最低值出现在P01断面,为2.54 g (AFDW)·m-2·a-1。大型底栖动物年均P/B值(B=Biomass,生物量)为2.31 a-1,最高值出现在春季,为3.17 a-1,最低值出现在夏季,为1.74 a-1;且P02断面的P/B值高于其他2条断面。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次级生产力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B值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但与p H呈显著负相关。因此,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闽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中以个体小、生活史短、繁殖快的小型甲壳类蜾蠃蜚(Corophium sp.)为主,使该潮间带区域的P/B值高于其他临近潮间带区域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3.
2009-12对辽东湾西部海域进行5条断面15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9种,其中纽形动物1种,多毛类31种,软体动物11种,甲壳类25种,棘皮动物1种。优势种有长尾亮钩虾(Photis longicaudata)、日本浪漂水虱(Cirolana japonensis)和长吻沙蚕(Glycera chirori)等。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955个/m~2,平均生物量为14.0g/m~2。丰度和生物量分布整体呈现离河口越远越高的趋势。在25%相似度尺度上,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个群落,各群落受到不同程度扰动。检验得出,底层水环境因子不足以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4.
湄洲湾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作者于2008年1月(冬季)、10月(秋季),依据《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在湄洲湾东吴港区附近设置3条潮间带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共采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283种,其中多毛类94种、软体动物91种、甲壳动物74种、棘皮动物9种、鱼类5种、其它类群动物10种.C断面种类最多179种.调查期间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20.07g/m^2,平均栖息密度645.9ind/m^2,B断面生物量最高,A断面栖息密度最大.年平均去灰干重3.61g(AFDW)/m^2,依据Brey(1990)的公式计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5.33g(AFDW)/(m^2·a),年平均P/B值为1.93.调查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量、生物量、次级生产力、P/B值均高于海坛海峡潮间带.  相似文献   

15.
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2014年 8月在厦门黄厝和十八线潮下带海区,以及 2014年 1月-6月在厦门玩月坡潮间带获得的文昌鱼及其 他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 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25种、80. 7 i nd/ m 2 和 13. 46 g/ m 2 ,十八线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25种、 76. 2 i nd/ m 2 和 6. 53 g/ m 2 。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丰度指数 ( d ) 平均值略低于十八线潮下带,而均匀度指数 (J ) 和物种 多样性指数 ( H' ) 平均值略高于十八线潮下带。黄厝潮下带、十八线潮下带的文昌鱼栖息密度分别为 51. 1i nd/ m 2 和 39. 8 i nd/ m 2 文昌鱼生物量分别为 4. 63 g/ m 2 和 3. 68 g/ m 2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除了黄厝海区和十八线海区之间的文昌鱼体长呈显著差 异,其余文昌鱼种群参数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均无显著差异。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粒径分选系数呈显著负相 关。玩月坡潮间带低潮区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贫乏。厦门海域文昌鱼的资源量与文昌鱼放流、海岸工程和采砂作 业有关。  相似文献   

16.
2012年春季和夏季大潮期间在舟山嵊泗10个无居民海岛布设10个岩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动物样品采集。经实验室鉴定,春季共采集到23种潮间带底栖动物,其中软体动物16种、甲壳动物6种、腔肠动物1种,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范围为907.52~3 402.43g/m2,优势种为鳞笠藤壶、厚壳贻贝和日本菊花螺;夏季共采集到34种潮间带底栖动物,其中软体动物23种,甲壳动物8种,腔肠动物、海绵动物和多毛类各1种,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范围为358.09~4 790.95g/m2,优势种为厚壳贻贝、疣荔枝螺和紫贻贝。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区系按温度性质可分为沿海广温广布种、亚热带种、暖温带种三大主要类群。春季和夏季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较低,分布不均匀。通过ABC曲线分析发现,潮间带底栖动物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或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7.
泉州湾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比较不同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根据在泉州湾蟳埔潮间带3种生境类型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进行了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在泉州湾蟳埔潮间带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1种,其中浮游生物食者(Pl)、植食者(Ph)、肉食者(C)、杂食者(O)和碎屑食者(D)物种数分别为21种、18种、21种、26种和15种。光滩(沙滩)、互花米草和牡蛎石三种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平均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的优势功能群多样化,表明泉州湾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复杂化和多样化,这种特征是潮汐、生境、底质粒径等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潮汐导致潮间带的空间异质性(沉积物粒径的差异),空间异质性导致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的差异。互花米草、牡蛎石构成了多种小生境,有利于众多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还讨论了大型底栖动物物种鉴定水平和功能群划分标准不同对功能群研究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12年9月对辽东湾西部倾倒区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海域共发现底栖动物54种,包括多毛类35种,甲壳类10种,软体动物6种,棘皮动物1种,其他2种。底栖动物丰度平均为1 140.8个/m2,生物量为11.02 g/m2,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39。丰度、生物量比较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中度干扰,调查海域底栖动物群落可分为以对照组为主的群落和倾倒区群落。海洋倾倒导致倾倒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水平下降,群落特征种受倾倒的影响较明显。底栖动物与重金属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掩埋是辽东湾西部倾倒活动主要的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19.
海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2年6月对海州湾3种底质的潮间带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显示,该区被鉴定出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98种,其中多毛类为13种、软体动物为53种、甲壳类为25种、棘皮动物为2种、其它类动物为5种,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的种类可占80%;该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57.30 g/m2和953个/m2,软体动物生物量(201.19 g/m2)和栖息密度(727 个/m2)分别占总数的78%和76%.经底栖动物种类相似性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可将该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岩礁、沙滩和泥沙滩3个群落.通过对3个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特征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得出:对于种类,泥沙滩群落 > 岩礁群落 > 沙滩群落;对于生物量、息栖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岩礁群落 > 泥沙滩群落 > 沙滩群落;泥沙滩群落中的TE断面优势种分布显著而使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明显低于其它两条泥沙滩断面.沙滩群落和岩礁群落的底栖动物分布分别与海水浴场和货运码头较多的人为活动影响有关,而泥沙滩群落的分布差异主要与海岸开敞度、海流潮汐作用、滩涂贝类养殖及优势种分布影响有关.泥沙滩是该区经济贝类的重要养殖场所,为使养殖种类健康生长,建议对沿岸排污口水质及养殖区沉积物环境质量进行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象山东部海域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种间相互作用情况,于2012年8月(夏季)对象山东部海域30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共采集,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6种(优势种20种),隶属于7门8纲24科,节肢动物15种(41.7%)最多,脊索动物7种(19.4%)次之。聚类分析和MDS排序结果表明,象山东部海域夏季大型底栖动物可以分为4个生态类群。选取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重叠指数进行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象山东部海域夏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5.22—21.66,生态位宽度值最高的为东方口虾蛄(21.66),最小的为小荚蛏(5.22);Pianka重叠指数大于0.60的优势种占19.5%,多样的生境以及生物本身的适应能力差异,使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偏小,减小了种间的竞争。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夏季生态位结构的形成主要与优势种的活动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