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罗源湾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利用1986年11月至1987年10月在福建罗源湾采集的浮游生物样品,分析研究了该海区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其优势种大网为中华哲水蚤、亚强真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中网为强额拟哲水蚤、小型拟哲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桡足类总量年高峰大、中网分别为2个和1个。中网桡足类与叶绿素a、温度和盐度等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内纺锤水蚤休眠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描述了胶州湾内双刺纺锤水蚤(Acrlia bifilasa)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pacifica)卵的形态,揭示了底泥中休眠卵数量季节变动与种群数量变动的关系,并探讨了温度、盐度、泥覆盖等环境因子对休眠卵孵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3种哲水蚤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胶州湾内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 Claus),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 Giesbrecht)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pacifica Steuer)3种哲水蚤一年内的种群结构和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并讨论了体长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渤海春季和秋季的浮游动物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于1998年9-10月和1999年4-5月用浮游动物中网在渤海调查了浮游动物群落,在1998年秋季记录到47种浮游动物,而1999年春季仅有27种,结果表明,4个航次浮游动物总丰度(不包括夜光虫)分别为136-31270、558-6719、508-13843、521-12945ind/m^3。在1998年秋季的调查中,小拟哲水蚤和拟长腹剑水蚤是优势种,小拟哲水蚤的丰度在9月和10月分别为6.8-30902ind/m^3和60-4050ind/m^3,拟长腹剑水蚤的丰度在9月和10月分别为0-8316ind/m^3和32-3679ind/m^3,在1999年春季的调查中,双毛纺锤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是优势种,在4月的调查中,双毛纺锤水蚤的丰度在0-8389ind/m^3,腹针胸刺水蚤的丰度为0-3582ind/m^3,在5月的调查中,双毛纺锤水蚤的丰度达到0-11941ind/m^3,腹针胸刺水蚤的丰度为3-8238ind/m^3。拟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和双毛纺锤水蚤是个体较小的浮游动物,普查大网资料得出的丰度大大低于中网资料得出的丰度。因此,个体较小的浮游动物应该作为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中网的样品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几种环境因子对墨氏胸刺水蚤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藻类、藻细胞密度、温度、盐度、容器容积、昼夜变化等环境因子对浮游桡足类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mcmurrichi)的摄食关系。结果表明:1)藻种类、藻细胞密度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清滤率和滤食率都有显著影响;2)墨氏胸刺水蚤对4种藻的摄食顺序为球等鞭金藻(摄食率I=12.418μgC/ind穐)>角毛藻(I=9.824μgC/ind穐)>异胶藻(I=6.683μgC/ind穐)>小球藻(I=5.229μgC/ind穐);3)温度在6~20℃范围内变化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清滤率和滤食率无显著影响,但以10~15℃为佳。盐度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清滤率和滤食率有显著影响,最适摄食盐度为20~27;4)容器容积和昼夜变化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摄食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6年5月乐清湾海域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动物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的优势度及其与海水盐度(S)的相关性,并利用高斯模型研究了在盐度梯度下真刺唇角水蚤丰度的生态阈值(Ecological Threshold,ET)。结果表明:真刺唇角水蚤是乐清湾海域春季浮游动物优势种之一,优势度为0. 061;其丰度与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0. 01),盐度是影响真刺唇角水蚤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最适盐度值为21. 36,最适盐度生态阈值区间为[20. 17,22. 55],真刺唇角水蚤在盐度梯度下的生态阈值区间为[18. 99,23. 73]。此外,还探讨了盐度对真刺唇角水蚤生长的影响,以及此生态阈值研究在乐清湾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9-08对乐清湾进行了生物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66种,浮游幼虫15类,分为半咸水河口类群、近海暖温带类群、近海暖水类群和大洋广布类群,其中近海暖水类群占主导地位。Ⅰ型网主要优势种有针刺拟哲水蚤、汤氏长足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刺尾纺锤水蚤等;Ⅱ型网主要优势种有针刺拟哲水蚤、强额拟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刺尾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简长腹剑水蚤、小长腹剑水蚤等。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布有明显差别,太平洋纺锤水蚤分布仅限于湾顶海区,小长腹剑水蚤密集区也在此区域,其它优势种则分布于乐清湾中部和湾口海区。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25.05mg/m3,平均丰度为234.00个/m3,数量分布呈现出从湾顶向湾口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六氯化苯对汤氏纺锤水蚤毒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1987年6月在丹麦国家环保局海洋污染实验室进行的六氯化苯(γ-HCH)对桡足类汤氏纺锤水蚤(Acartia tonsa)的急性、亚急性和生命周期试验,评价了六氯化苯对汤氏纺锤水蚤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γ-HCH对汤氏纺锤水蚤的96h LC_(50)为17μg/L。当,γ-HCH浓度为3μg/L时,产卵量明显受到影响。在生命周期试验中,当γ-HCH浓度为10μg/L时,从无节幼体Ⅵ期到成体,汤氏纺锤水蚤的生长会受到明显影响,而对雌性成体的半数影响浓度(EC_(50))为0.8μg/L。通过对试验方法和结果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汤氏纺锤水蚤的生命周期试验,敏感性高、操作简便、费用相对较低,将会是化学物质危害性评价中一个很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华拟阮水蚤Paramisophriasinican.sp.(桡足类,哲水蚤目,尖头水蚤科)的正模(♀)与副模(♀)标本分别采自南黄海东南部和南海北部海域。与本属以往己知种比较,它有若干明显的特征差异,如雌性末胸节后缘每侧各具2个尖锐刺突;生殖节不对称,愈合线明显存在;第5对胸足内肢具4羽状刚毛,外肢具3~4外缘刺及1末端刺。  相似文献   

10.
左涛  王俊  王秀霞 《海洋与湖沼》2017,48(2):327-335
基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12月和翌年1—2月冰期除外)在渤海莱州湾逐月网采的数据资料,进行了莱州湾浮游桡足类胸刺水蚤(Centropages)种类组成、生态分布和生产力估算的研究。结果显示:莱州湾最为常见的胸刺水蚤是腹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和背针胸刺水蚤(C.dorsispinatus)。腹胸刺水蚤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该种5月丰度最高,月均丰度为435ind./m~3;背针胸刺水蚤主要出现夏、秋季(7—11月),该种9月丰度最高,月均丰度(76ind./m~3)明显低于腹胸刺水蚤相应值。成体中,两种胸刺水蚤的雌/雄比介于1—2。水温较高时,两种胸刺水蚤的桡足幼体和成体的前体长较小。腹胸刺水蚤密集区(100ind./m~3)主要分布于莱州湾湾口外东北侧,该水域水温多低于20°C;而背针胸刺水蚤密集区主要分布于水温介于21—25°C的湾内西侧近岸水域。粗略估算得到腹胸刺水蚤和背针胸刺水蚤桡足幼体和成体的月均生物量值分别为471μg C/m~3和50μg C/m~3,日生产力分别为89μg C/(m~3·d)和15μg C/(m~3·d)。两种胸刺水蚤具有明显季节更替和丰度空间分布互补性。背针胸刺水蚤已取代了2000年以前的优势种瘦尾胸刺水蚤(C.tenuiremis),成为莱州湾夏、秋季主要的胸刺水蚤。  相似文献   

11.
左涛  王荣  高尚武  王克 《海洋与湖沼》2006,37(4):330-336
2000—2002年6月在黄海西南侧、山东半岛南部鳀鱼产卵场专项调查中,由底至表垂直拖网获得浮游生物中网(网孔径160μm)浮游动物样品,作者就该产卵场内四种主要小型桡足类(体长<1mm)双刺纺锤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和近缘大眼剑水蚤的数量分布进行分析。在连续三年的6月,测区内均以小拟哲水蚤和拟长腹剑水蚤数量最多。四种小型桡足类的数量空间分布虽有一定的种间、年间差异,但总体上来说,四种小型桡足类的密集中心大多分布于山东半岛沿岸或近苏北浅滩沿岸水域。相关性分析表明,双刺纺锤水蚤和近缘大眼剑水蚤与底层水温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拟长腹剑水蚤与底层水温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小拟哲水蚤与温度的相关性较大。双刺纺锤水蚤和小拟哲水蚤与鳀鱼仔、稚鱼的数量分布有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不同饵料对桡足类无节幼体存活、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捷  孙松  李超伦  蒲新明  张展 《海洋科学》2006,30(12):13-20
在食物中碳质量浓度为1.0 mg/L的条件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食物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无节幼体存活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桡足类无节幼体发育速度与存活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单种食物中粒径较小的微绿球藻和三角褐指藻在桡足类开口摄食期是最适宜的饵料,但在发育后期以及整个发育期则粒径较大的亚心型扁藻和中肋骨条藻更为适宜。在相同的发育阶段,小型桡足类双刺纺锤水蚤和中型桡足类中华哲水蚤对于食物粒径的选择也是不同的。与非硅藻食物相比,硅藻并非桡足类无节幼体发育的理想食物,而单种硅藻对桡足类无节幼体发育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对混合食物的摄食得到有效的减弱。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虾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6年6月在山东莱阳市养殖场采集中国对虾(体长4.5-6.0cm体重1.2-3.7g)和日本刺沙蚕(体长1.0-5.0cm)通过持续20的室内实验,研究中国对虾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率,实验条件为:水温21-23℃,海水盐度30-31,pH=8.2-8.6,室内自然光照,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对虾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率C(g.g^-1.d^-1)与体重W(g)的关系为C=0.153W^0.7072,在  相似文献   

14.
对东海东部陆坡处的两个高分辨率岩心进行了浮游有孔虫研究以重建表层水历史。15个水平层的AMS14C测年揭示出了KH82 -4 -14和RN80 -PC3岩心分别包括了近36ka和17ka的连续记录。在岩心下部发现了在北太平洋西部和东海常见的31个浮游有孔虫种。以特有的浮游有孔虫集合分辨的3种动物阶段表明了自从距今36ka以来东海东部表层水的3个主要古环境阶段 :①距今36~19.5ka沿岸水的影响阶段 ;②距今19.5~10.5ka沿岸水和极低盐度影响阶段 ;③与始于距今0.5~8.5ka的高温高盐黑潮有关…  相似文献   

15.
张展  孙松  李捷  陶振铖 《海洋与湖沼》2008,39(6):612-618
研究6种饵料微藻: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小球藻(Chlorella.sp)、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ordi-form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对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雌体繁殖的影响,以探索适合培养双刺纺锤水蚤的藻类。应用解剖镜下计数方法对雌体存活率、产卵率、孵化率、排粪率几个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微绿球藻、小球藻和球等鞭金藻明显不适于用作雌体饵料;中肋骨条藻组产卵率最高,亚心形扁藻和三角褐指藻组的产卵率没有显著差异;亚心形扁藻组的排粪率明显低于中肋骨条藻和三角褐指藻组;摄食三角褐指藻的雌体所产的卵其平均孵化率要显著低于亚心形扁藻和中肋骨条藻;亚心形扁藻组雌体的产卵率尽管较中肋骨条藻组低,但却保持最高的雌体存活率,而且排粪率也要比中肋骨条藻低得多。综合比较得出结论:6种饵料微藻中,亚心形扁藻和中肋骨条藻是两种最适宜培养双刺纺锤水蚤雌体的优良饵料,二者混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6.
中华哲水蚤不同地理种群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Brodsky)是属于甲壳纲 (Crustacea)桡足亚纲 (Copopeda)哲水蚤目(Calanoida)哲水蚤属(CalanusLeach)的一类浮游动物 ,为暖温带种 ,广泛分布于我国渤、黄海和东海沿岸区 ,为这些水域的优势种[1]。有关中华哲水蚤的研究国内有过许多报道 :李少菁[2]、陈清潮[3]、林元烧等[4]曾分别对该种类生活习性、摄食、生殖及生活史进行过研究 ,林元烧、曹文清等[5]也曾对厦门港不同月份采集的中华哲水蚤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而不同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17.
海水盐度对牙鲆仔稚鱼的生长、存活率及白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王涵生 《海洋与湖沼》1997,28(4):399-405
1993年11月20日自鹿儿岛养殖业购得自然产卵获得的牙鲆受精卵,经空运、陆驼至福冈的九州大学附属水产试验所,仔鱼翌日孵出,3d后开口。以此材料观察研究试验室条件下不同海水盐度对牙鲆仔稚鱼的生长,存活率及白化率的影响。试验分4组,盐度分别为:1组(自然海水对照组),30.5-31.8;2组,26.0:3组,21.0;4组,16.0。每组设2个重复,使用1001透明玻璃钢水槽,每槽放2000尾刚开口  相似文献   

18.
铜离子对克氏纺锤水蚤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胶州湾附近水域中浮游桡足类优势种之一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 Giesbrecht)进行不同浓度梯度铜离子的毒性实验。探讨了重金属污染对浮游桡足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铜离子对克氏纺锤水蚤96h的LC50为38.12μg/L。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铜离子与克氏纺锤水蚤产卵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拟合曲线方程为y=16.19 0.622X-0.0264X^3(y-产卵量:X-铜离子浓度);曲线走向表明,低浓度的Cu^2 对克氏纺锤水蚤的产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Cu^2 与卵的孵化率的关系也作了类似的分析。结果两者呈线性负相关,说明Cu^2 对克氏纺锤水蚤卵的孵化纺的影响要大于产卵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南海北部冬季和夏季浮游哲水蚤类群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2月10日-3月6日(冬季)和8月26日-9月6日(夏季)在南海北部的两个航次中用浮游动物大网垂直拖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该海域的浮游桡足类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哲水蚤类70种,冬季航次62种,夏季航次62种,种类的季节变化不大。在海洋站位,每个站位出现的哲水蚤类为4-41种,近岸的站位出现的种数少,向远海逐渐增多。哲水蚤总丰度冬季为10-353个/m3,夏季为13-205个/m3,从近岸到远海减少。哲水蚤生物量干重冬季为0.80-33.39mg/m3,夏季为0.64-5.81mg/m3,从近岸到远海减少。种类多样性指数采用香农-威弗指数,冬季为0.80-4.39,夏季为2.12-4.66,在近岸较低,远海较大。优势度大于2%的种被认为是优势种。冬季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狭额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tenuis)、弓角基齿水蚤(Clausocalanus arcuicornis)、长尾基齿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达氏波水蚤(Cosmocalanus darwini)。夏季的优势种(类)为: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小哲水蚤(Nannocalanus minor)、狭额真哲水蚤、亚强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小拟哲水蚤、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柱形宽水蚤(T.stylifera)、异尾宽水蚤(T.discaudata)。这些种在各个站位占总丰度的15%-92%(平均为48%)。优势度大于5%的种有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狭额真哲水蚤、锥形宽水蚤、异尾宽水蚤,各种的丰度(除狭额真哲水蚤外)从近岸向远海降低。在远海深水的站位,出现了热带暖水种乳点水蚤属的腹突乳点水蚤(Pleuromamma abdominalis)、瘦乳点水蚤(P.gracilis)和粗乳点水蚤(P.robusta)。哲水蚤目种丰富度、桡足类丰度、多样性指数、优势种丰度从近岸到远海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桡足类群落从近岸到远海的演替。  相似文献   

20.
2005~2006年珠江口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5年4月至2006年9月珠江口4个航次19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春、夏季和秋季初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个体数量等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研究期间浮游动物群落的演替情况.经鉴定共发现终生浮游动物226种和阶段性浮游幼体5个类群.优势种中,除了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和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等过去常见的优势种外还出现枝角类和被囊类的种类,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则是春季的第一优势种.调查海区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为河口类群、近岸类群、大洋类群和广温广盐类群.2006年浮游动物的平均个体数量高于2005年,春季的平均个体数量高于同年夏季或秋季初,空间分布则无明显规律.根据相关分析,盐度和水温是影响该海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根据演替速率E值的计算结果,珠江口浮游动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演替,但2005年至2006年间的同一季节则未出现显著的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