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1.海洋生物资源量估计海洋是生物资源宝库。据生物学家统计,海洋中约有20万种生物,其中已知鱼类约1.9万种,甲壳类约2万种。许多海洋生物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为人类提供了丰富食物和其他资源。关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特别是其中鱼类资源的数量,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物学家曾做过许多研究,有些专家用全球海洋净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年产量)和以估算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数量基础,其结果为:世界海洋浮游植物产量5000亿t。折合成鱼类年生产量约6亿t。假如以50%的资源量为可捕量,则世界海洋中鱼类可捕量约3亿t。2.…  相似文献   

2.
闽南-台湾浅滩海域鱼类资源生产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根据调查所获得的有关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的初级生产力资料,检测了该海域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测算了生态效率,检测了52种主要经济鱼类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了该海域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的生产量(自然生产量),同时采用Cadima模式和MSY简单模式估算鱼类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估算结果如下鱼类资源生产量为98.63×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 48.35×104t.1997年以来实际年渔获量为48.64×104t -53.83×104t,超过了鱼类资源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呈现过度捕捞态势.还讨论了加强该渔场渔业资源管理的7项重要措施,以促进鱼类资源的较快恢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中街山列岛的食物网结构特征,本研究于2020年7月在中街山列岛海域采集鱼类、虾蟹类、头足类、贝螺类和浮游动物等消费者样本,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大型海藻、浮游植物、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物有机物(SOM)4种潜在碳源对消费者的贡献率以及中街山列岛海域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关系。结果表明:(1)碳源的δ13C值范围在-22.93‰~-9.73‰之间,δ15N值范围在1.72‰~7.68‰之间,消费者的δ13C值范围在-21.95‰~-12.55‰之间,δ15N值范围在4.13‰~12.92‰之间,不同碳源及不同消费者类群之间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应用SIBER模型计算中街山列岛海域的营养结构指标,与其他海域的研究结果对比发现,该海域生态系统的食源多样性更加丰富,营养级长度和生态位总空间较高;(3)应用SIAR模型计算碳源贡献率,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和POM是该海域的重要碳源,平均贡献率为29.63%和28.72%;浮游植物对浮游动物的贡献率最大为80.58%,POM对鱼类的贡献率最大为79....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2004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调查数据,运用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模型)构建生态系统能流网络,分析本区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及功能,并与1985—1986年研究数据进行对比,解析两个时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系统营养级范围为1~4.34,相较于1985—1986年研究结果,底层无脊椎动物食性鱼类和头足类的营养级变动较大。牧食食物链占据主导地位,浮游植物在浮游动物和水母的能量来源中所占比例均在60%以上;碎屑食物链所占能流比为44%。系统总能流为6342.081 t·km–2·a–1。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下降,生态营养效率平均值较高,但是碎屑和浮游植物的生态营养效率却明显下降,碎屑趋于累积。生态系统统计量整体显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成熟度降低。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是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大省,拥有13.6万平方公里的相邻海域,长达3121公里的海。岸线,居全国第2位;还拥有326个海岛,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岛屿岸线737公里,还有3。平方公里的滩涂资源,5米以下浅海面积3352平方公里。在一15米等深线以上浅海海域年初级生产量为1100万吨有机碳(干重),布有经济鱼类观种,经济虾蟹类20种,经济藻类50种,经济贝类30种,历史产量超万吨的鱼虾蟹类有太平洋鲱、鲆煤、鳕鱼、鱿鱼、对虾、三疣梭子蟹等。资源量万吨以上的藻类有海带、马尾藻、石花菜等。贝类资源量有60万吨,营养价值高的海珍品──刺参…  相似文献   

6.
高世科  孙文  张硕 《海洋学报》2021,43(6):71-80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对2018年吕泗渔场近岸海域夏季主要生物种类的潜在碳源及其营养级进行分析,利用IsoSource模型计算该海域消费者的3大碳源(浮游植物、悬浮颗粒有机物、底质有机物)贡献值,并比较叠加潜在碳源影响前后主要生物种类的营养级变化。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和底质有机物对37种主要生物种类的贡献比例分别为58.7%和28.2%,而悬浮颗粒有机物的贡献较小。因此判定吕泗渔场近岸海域夏季主要生物种类的潜在碳源主要是浮游植物和底质有机物。通过分别叠加3大潜在碳源和单一物种作为基准值构建两个营养级谱,右营养级谱的生物种类营养级范围为1.74~3.92,比左营养级谱平均下降0.19个营养级,尽管两个营养级谱的整体趋势走向不变,但部分鱼类和多数虾类的营养位置发生改变。右营养级谱的基准值随着潜在碳源叠加比例的不同而变化,能有效反映生物营养级,更适用于低营养级的虾蟹类。但对于处于中高级消费者位置的鱼类来说,这种叠加的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容纳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方森 《台湾海峡》2003,22(4):449-456
以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开展的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有关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的初级生产力为基础,通过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和结构的调查、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等主要种的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检测和生态效率的测算,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该海域渔业资源容纳量(自然生产量).同时,采用Gulland模式和MSY简单模式估算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结果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容纳量为125.23×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61.92×10~4t.1996年以来实际年渔获量在62.05×10~4~67.29×10~4t,平均64.74×10~4t,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剩余产量,呈现过度捕捞态势.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冬夏季浮游植物营养限制及其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1年7月27日至8月11日,2002年1月8~19日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限制因子测定的现场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在近长江口透明度低于1 m的海域,冬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的生长均受到光的限制.调查海域范围内夏季高浮游植物生物量海区主要集中在舟山渔场和长江口以北两个区域,盐度范围在28~31.冬季高浮游植物量海区向东南方向移动.夏季浮游植物的生长按照受限情况划分为4个区域:Ⅰ.近河口光限制区;Ⅱ.磷潜在的限制区;Ⅲ.氮、磷潜在限制过渡区;Ⅳ.氮潜在限制区.冬季划分为3个区域:Ⅰ.近河口浮游植物光限制区;Ⅱ.磷潜在限制区;Ⅲ.非营养潜在限制区.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区初级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研究表明,河口海区具有其独特的生态特征。径流携带大量陆源物质入海,丰富了海域中的营养盐类资源,促进了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长江年径流量约为9.25×1011m3,其径流量随季节而变化,造成了长江口水环境的复杂性,从而对生物的组成、现存量和生产力等都产生明显影响。浮游植物是食物链中的初级生产者,其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水域中其他生物的生产力。关于长江口的初级生产力迄今尚未见报道。为此,于1985年8月至1986年10月对长江口海域进行了逐月调查,根据各月的叶绿素含量和在各特征海区中实测的光合作用碳同化数估算出初级生产力,并结合同时调查所取得的各项环境因子的动态,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了解本海域的生物生产潜力,为合理利用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FAO对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年可捕量的总体估价是,经济鱼类为1.04亿吨,经济甲壳类230万吨,头足类1000万至1亿吨,灯笼鱼类为1亿吨,南极磷虾1亿吨以上。即使不考虑南极磷虾,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年可捕量也要比目前的渔获量高出2倍以上,其中公海资源、中层鱼类可捕量1亿吨,金枪鱼250万吨,头足类1000万至1亿吨,竹荚鱼类250万吨。通过对世界各海区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资源潜力的综合分析,世界海洋渔业资源仍具  相似文献   

11.
渤、黄、东海高营养层次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研究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利用2000年和2001年2次大面调查所收集的11970个胃含物样品分析结果,计算了黄海和东海生态系统高营养层次35个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同时,结合对渤海和黄海39个种类营养级历史数据的修正,讨论研究了我国海洋高营养层次生物资源种类营养级的研究策略和计算方法。主要研究结果为:(1)渤海重要生物资源种类营养级的变化范围为3.12~4.9,黄海为3.2~4.9,东海为3.29~4.55。近年来各海域高营养层次的营养级呈下降趋势,如渤海从1959年的4.1下降到1998~1999年的3.4,黄海从1985~1986年的3.7下降到2000~2001年的3.4;(2)高营养层次营养级波动主要是由于群落种类组成变化及单种类营养级年间波动引起的,而单种类营养级年间波动又直接与群体个体变小以及摄食食物的低营养层次化有关。因此,高营养层次的营养级变化是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动态的重要指标,需要对其进行长期和系统的监测;(3)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根据简化食物网的概念,对占生物量绝对多数的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进行重点研究并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划分计算营养级。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优化配置,文章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构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熵值法的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3个要素层和18个指标层组成,其中海洋资源环境供给能力包括人均滨海湿地面积等6个评价指标,海洋资源环境承压能力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等6个评价指标,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包括人均海洋生产总值等6个评价指标;基于熵值法的评价方法包括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计算3个步骤;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将在实践中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和把握湛江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与演变趋势,通过建立包括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承载和海洋环境承载3个系统下具体33个指标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湛江市2007-2016年这10年内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及3个子系统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湛江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在2007-2016年间处于波动起伏的状态,总体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下行的风险。其中,湛江市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海洋资源承载水平整体较高,且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较为吻合;海洋环境承载力水平整体呈现较为平稳的趋势。湛江市在制定海洋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应在创新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向海洋资源保护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倾斜。  相似文献   

14.
海洋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可视为将海洋资源环境作为生产投入要素的广义生产行为,因此受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制约。本研究基于资源环境边际效应的经济学视角,以对海洋资源环境破坏较大的填海造地建设为研究重点,通过基于GIS的海洋资源环境边际机会成本评估和基于边际效应分析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理论和方法,重新认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在海域管理绩效评估和科学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为区域海洋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新的方法体系;关键成果是构建基于边际效应分析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模型将海洋资源环境纳入宏观生产投入要素,由宏观要素的边际收益测算承载力极限阈值,其中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的正确评估是承载力评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们更多地追求海洋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由此带来的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不仅是当前海洋资源环境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其评价也是制定海洋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重要前提。文章结合国内外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将山东半岛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5个一级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区域7个城市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做出分析,以期为山东半岛的海洋开发利用提供借鉴。评价结果表明,威海市和青岛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级最高,烟台市和东营市为良好,滨州市、潍坊市和日照市为一般。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青岛市最新遥感影像和海域权属数据,从海域使用率、用海类型、用海方式、海岸线开发强度和海域开发强度等方面,客观分析青岛市海洋空间开发现状及其强度,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市的用海类型基本齐全,用海多样性南高北低,用海规模不均衡,用海方式以开放式为主;海洋空间开发活动集中于海岸线及其临近的海湾、滩涂和浅海区域,即墨区、市区和黄岛区的海岸线开发强度为超载,且近岸海域开发强度亦为超载或临近超载;应通过岸线分级分类管控、生态化改造和发展海洋生态牧场等方式,提升青岛市海洋综合利用效益和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夏季和2004年夏、秋季,分别在浙江沿岸海域10m等深线(以下称内侧海域)和50 m等深线(禁渔线附近,以下称外侧海域)处共设置37个站位,对采集于大、小潮汛期间的浮游植物样品进行了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的调查研究,并分析了其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  相似文献   

18.
推动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联动是提升沿海地区海洋承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议题。基于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差非零标准化、熵值法、状态空间模型以及耦合协调度函数模型,对2008—2018年广东沿海经济带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承载力时空耦合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经济带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综合承载力指数在时序上呈波动下降态势。其中,海洋经济系统承载力水平较高且主导效应明显,相反,海洋资源系统、环境系统承载力水平相对较低,长期处于满载状态。各地市承载力水平空间差异较大,粤西沿海地区的湛江、阳江综合承载力水平最高,粤东沿海地区的潮州、揭阳综合承载力水平最低。从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来看,耦合度、协调度呈波动上升态势,表明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内部相互作用及各子系统间发展的同步性有所强化;耦合协调类型空间差异显著,以高耦合、高协调类型为主,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粤西沿海的阳江、湛江等地区,东莞、潮州等地区为低值区。  相似文献   

19.
我国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二十年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回顾和论述了我国学者近 2 0年来在海洋初级生产力观测研究的进展。随着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初级生产力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海域也越来越广阔 ,研究的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 2 0年来我国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 ,基本搞清了我国海域的状况 ,为生态系结构与功能研究、为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为海洋环境质量的评价和赤潮的监测与预报等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目前该项研究正在向更广和更深的层次发展 ,并且与特定的研究目标紧密联系 ,有些研究项目已与国际接轨。加强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观测研究及其与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 ,和采用现代化的观测手段 ,必将使该领域的研究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养殖海域承载力是衡量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判据。文章构建包含压力、状态、响应3个准则层共14个评价指标的养殖海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8-2019年我国沿海地区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养殖海域承载力综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养殖海域承载力逐年提高,综合得分从2008年的0.342升至2019年的0.458;压力层和状态层得分较高,年均值分别为0.689和0.799,响应层得分较低,年均值仅为0.318;响应层得分较低是我国养殖海域承载力综合得分较低的最重要原因。研究期间,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对养殖海域产生的资源环境压力先下降、后持平、再上升,近岸海域的健康状态和受污染程度呈波动趋势。我国养殖海域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综合得分平均值最高的是广东,其次是海南、山东和江苏;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数量、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占比、海水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影响养殖海域承载力的最重要指标,海水养殖产值占GDP比重、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近岸海域水质等指标也对养殖海域承载力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