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石油污染及其生物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海洋油污染的现状,介绍了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危害、转归以及对污染的生物修复等内容。指出了限制微生物降解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降解效率的措施。生物修复对环境和人类影响小,修复速度快且费用较低,在海洋油污染治理中该方法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表面活性剂在生物修复海洋油污染中的应用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修复法是治理海洋油污染的主要途径。它通常采用投加表面活性剂,投加外源微生物以及投加氮磷营养源三种方式,其中投加表面活性剂在应用中存在较大分歧。本文从结构及其作用机理的角度重点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尤其是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生物修复海洋油污染中的应用,指出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提出其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我国海洋石油监测技术,以及各介质中石油分析方法,使用仪器。我国海上常规定期定站位监测;应急油污染事故监测;海上溢油源监测;海洋沉积物油污染监测;海洋生物中油污染残毒监测;潮间带沥青球污染监测等。提出了目前我国海洋油污染监测技术管理中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海洋石油污染监测样品分析中选择标准油问题;石油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建立适用倾废、疏浚物、钻井泥浆、海滩沥青的石油监测标准方法;深入开展消油剂研制、性能考查和再污染问题等。同时还提出了加强管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海洋溢油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和分散油污且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常被用于原油的生物降解过程中.本文概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海洋溢油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包括对微生物降解原油的促进作用,与化学表面活性剂促进效果的对比及处理油污染现场时的投加方式,并指出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马晓惠  孙洁 《海洋世界》2011,(10):32-37
海上石油污染绝大部分来自于人类活动,主要发生在河口、港湾以及近海水域、海上运油线和海底油田的周围,具体原因包括油轮相撞、海洋油田泄漏等突发性石油污染,以及含石油废水的排放等情况.不管是哪种原因所造成的海上石油污染,均给海洋和人类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快速、经济活跃,石化产业、大型港口与船舶运输集中分布在北部湾海域及沿岸地区,海洋油污染潜在风险日趋增大。文章综述了广西北部湾沿岸环境、社会发展状况,从广西北部湾海域油污染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探讨了海洋油污染的日常防范措施与应急管理对策措施,以期为广西海洋环境保护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海洋溢油污染持续时间长,在自然常态环境下难以分解,对海洋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危害。由于污染物随海流流动,影响范围不固定,加之石油烃类化合物难以降解,给海洋溢油污染的治理带来了巨大难题。海洋中逸散石油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毒性效应,不仅对海洋中的生物造成急性或慢性毒性作用,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富集和转移,最终可能进入人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文通过溢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分析及修复方法的研究,为海洋溢油污染的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青岛港黄岛油区建成投产后,在扩大石油进出口量的同时,也使事故溢油污染概率增大,对胶州湾海水环境造成了威胁。从已经发生的油污染事件看,溢油多数是由于油船海损,其次是港口机具或储油设备损坏造成的。由于溢油多数是突然发生,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石油泄漏海中,造成大面积海面或海滩油污染。溢油污染不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油污染较长时间内难以清除干净,对海洋生态环境、沿岸旅游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产生恶劣的影响,因此溢油污染危害早已引起青岛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先后开展了油污染监测和预报工作。本文根据胶州湾及邻近海域事故溢油污染预警、预报的需要,给出预报模型和典型天气下黄岛油区溢油行为和污染范围的预测,对有效地预防溢油污染和制定抢救、回收措拖及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洋微生物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生物技术学(MarineBiotechnology,或称海洋生物工程学)兴起于本世纪80年代。海洋微生物技术是海洋生物技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文中就抗生素、抗心血管化合物、抗病毒及抗肿瘤化合物、海洋生物毒素及酶等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生物粘膜和生物污着,海洋污染的生物治理及水产养殖动物病害诊断与防治等海洋微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作了比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0.
塑料垃圾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海洋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塑料污染的研究历程与现状,发现直接或者间接来源的微塑料在环境中广泛积累,呈全球化分布趋势;重点探讨了我国微塑料的来源、分布以及污染形势和生态影响,发现我国微塑料污染形势严峻,覆盖范围广泛,甚至涉及食品安全领域。塑料的生物降解是受到高度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微塑料的生物降解途径的归纳,总结了塑料降解的过程、生物种类以及相关的降解酶等,以期为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治理提供启示。目前微塑料污染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对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鉴定以及污染物消除技术等研究极少,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区海洋垃圾污染日益恶化对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公众既是海洋垃圾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也是海洋垃圾治理的直接受益者,更可以成为南海区海洋垃圾治理的参与者。文章阐述公众参与南海区海洋垃圾治理有助于从源头上控制南海区海洋垃圾污染状况、提升南海区海洋垃圾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降低政府治理南海区海洋垃圾的人力、物力成本的必要性,分析南海区海洋垃圾治理公众参与存在公众海洋垃圾治理参与意识薄弱、公众海洋垃圾治理参与方式不足、知情权和参与权未得到充分保障、海洋环保NGO的作用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借鉴日本濑户内海、美国墨西哥湾、厦门五缘湾等国内外区域海洋垃圾治理公众参与的实践经验,提出培育参与意识和技能、开发新兴参与方式、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发展海洋环保NGO等完善公众参与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海洋油污染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雯君 《海洋科学》1987,11(3):63-67
一、前言 随着工业迅猛发展,海洋油输送量逐年增长,由此给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带来严重的油污染威胁。海洋油污染发生的次数约占所有海洋污染次数的80%。特别是1967年英吉利海峡“Torrey Canyon”油轮触礁,溢油117000t;1973年8月法国布列塔尼亚半岛“Amoco Cadiz”油轮触礁,溢油220000t,这两起震惊世界的油污染事故发生以后,油污染成了国际关注的问题。近十多年来海洋油污  相似文献   

13.
生物标志物是指能够描述或表征生物机体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的标志物或指标,在海洋污染评价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文章详细综述了国内外应用于海洋溢油污染评价的生物标志物类型、特点和研究现状。同时结合海洋开发与管理,提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了今后开展相关研究的方向,包括针对海洋溢油污染特点筛选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海上平台石油污染预警系统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际油轮漏油事件频繁,少则漏油数百吨,多则数十万吨,使海洋遭到了严重的石油污染,海洋生态平衡破坏严重。威尔斯海岸是英国唯一的自然生态保护区,但今年初发生的油轮漏油事件可能将毁了这一海区的海洋生态。超级油轮“海皇”号搁浅后7万余吨浓黑原油滚滚流入海中,污染了大片海域,造成严重污染,引起英国朝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尝试对全球海洋治理进行定义,并对全球海洋治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全球海洋治理的定义元素来自于全球化、全球治理、海洋治理、海洋综合管理等概念群。全球海洋治理的主体方面重点介绍了联合国"海洋与沿海区域网络",认为将来国际非政府组织"NGO"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客体方面列举了非传统海洋安全、海洋健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技术(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管理经验与技术)国际转让、气候变化与海洋等问题;认为全球海洋治理的方法大约可以分为基本方法、专业方法和技术性方法3个层次。  相似文献   

16.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陆源性污染日益严重,加强陆海统筹、联防联控治理已迫在眉睫。文章基于系统动力学(SD),构建系统仿真模型,研究不同的联防联控机制情景对浙江省海洋陆源性污染的影响效应。仿真结果表明:联防联控机制将有效减少浙江省入海陆源废水的排放,但是对GDP影响较弱;相较于维持联防联控机制的实施现状,提高排污标准、技术投入、环境治理投资总额、法律约束力等联防联控三大机制的实施强度对浙江省海洋陆源性污染的治理效应更为显著;不同联防联控机制情景的仿真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技术投入和环境治理投资总额的增加对浙江省海洋陆源性污染的治理效果最为明显。提出:制定更加严格的排污标准,控制陆源污染源头;拓宽环境治理投资和技术投入的支持渠道,提高陆源污染物净化效率;完善联防联控立法,加强联合防治监管能力,强化法律的约束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尝试对全球海洋治理进行定义,并对全球海洋治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全球海洋治理的定义元素来自于全球化、全球治理、海洋治理、海洋综合管理等概念群。全球海洋治理的主体方面重点介绍了联合国“海洋与沿海区域网络”,认为将来国际非政府组织“NGO”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客体方面列举了非传统海洋安全、海洋健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技术(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管理经验与技术)国际转让、气候变化与海洋等问题;认为全球海洋治理的方法大约可以分为基本方法、专业方法和技术性方法3个层次。  相似文献   

18.
生物标志物是指能够指示或表征暴露于环境化学污染物而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响应变化的标志物或指标。采用生物标志物指示海洋环境的水质变化及其生态预警作用的研究是当今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在海洋污染评价领域中应用广泛。本文介绍了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及分类,综述了国内外基于不同种类的生物标志物的评价方法在海洋溢油污染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特点和研究现状,以及多种生物标志物综合应用的典型方法及重要意义,例如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biomarker response index,BRI)和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s index,IBR)。最后,本文总结并指出了今后开展相关溢油污染评价的研究方向,包括针对海洋溢油污染特点筛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建立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海洋溢油污染预警系统等,从而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技术方法和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19.
五十年代初期,日本九州沿岸发生了震惊国内外的水俣病,从此,日本对沿岸水域实行了积极有效的治理。在六十年代,美国大西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石油污染严重,引起了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对海岸带管理的重视,并采取了有效措施。1969年1月,美国海洋科学、工程和资源委员会在《我们的国家和海洋》政策建议中,首次提出“海岸带管理”的概念。正巧在这月的28日,发生了圣巴拉海峡严重的井喷事故,致使加利福尼亚州沿岸宽达40海里的海域遭受严重的石油污染,海洋生物资源和沿岸海域  相似文献   

20.
海洋垃圾污染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以及全球共同面临的环境挑战,也是目前中国政府优先考虑的环境事项。文章基于新经济社会学视角,采用青岛市实地调研所得的微观数据,构建海洋垃圾公众治理意愿的多维分析框架。实证结果表明:青岛市公众对海洋垃圾污染有基本认知水平,且有迫切治理需求,70.28%的受访者愿意支持海洋垃圾治理;在参与海洋垃圾治理中,公众不仅具有“经济人”的特征,而且具有“社会人”的特征;政府治理、污染认知、社会文化、关系网络均对公众治理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个人的社会、经济、居住特征等自主因素也对公众治理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