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沈兰  范彪  田明  张璐  方福康  陈元晓 《海洋科学》2015,39(11):26-31
研究了滇池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分布和底泥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2013年在滇池87个采样点采集螺蛳和底泥样本,图示分析所有采样点的活的螺蛳数量,确定活螺在滇池中的分布位点及分布密度;选择8个采样点的底泥样本,进行16项营养元素(有机质、磷、氮、锌、铁、锰、镁、钙、铜、钠、钾、砷、汞、铅、镉、铬)含量测定,分析这些样本营养元素的差异。根据这8个采样点中有无螺蛳生长,将8个底泥样本分为两组,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比较的t检验,结果两组样本间仅铜的含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可能是由于滇池螺蛳的生长有效富集了重金属铜元素,使有螺区域比无螺区域底泥中铜的含量明显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螺蛳生长与底泥的关系,可为滇池污染防治及螺蛳种群保护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青岛小青岛海区底栖海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青岛的小青岛海区的底栖海藻进行了年周期(1988.4—1989.3)的研究观察,分析了全年藻类的种群结构和季节变化、生物量变化,并对其作了初步分析。全年共采集底栖海藻标本61属、78种。其中红藻34属44种;褐藻16属19种;绿藻9属14种;兰藻1属1种。[见检索表] 全年中不同方位生物量以东面最高,北面最低。  相似文献   

3.
孙军  刘东艳  钱树本 《海洋学报》2000,22(1):102-109
基于浮游植物细胞体积转换法获得的胶州湾浮游植物细胞生物量,计算了胶州湾水体中同采浮游植物生物量,并与浮游植物细胞计数结果进行了周年变化的比较和优势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内,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出现两次高峰(主峰1月份,次峰9月份),转换生物量仅出现一次高峰(8月份);优势种分析表明,上述峰值期的不同,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不同种群细胞的个体大小密切相关。浮游植物细胞体积转换生物量不仅能较客观地反映浮游植物现存量,又能从群落、种群结构角度解释能量分布及不同种群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各自贡献。  相似文献   

4.
黄岛油码头底栖海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黄岛油码头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年周期(1992.11—1993.9)的研究观察,分析了全年藻类的种群结构和季节变化,生物量变比,并于1993年1月和3月对该地水质进行了分析。全年共采集底栖海藻49属56种,其中绿藻类6属8种;褐藻类12属14种;红藻类31属34种。  相似文献   

5.
青岛市沿岸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青岛市沿岸,包括栈桥、太平角、石老人三个旅游区的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连续两年的采集和观察,分析了1998年春季和1999年春季两年中不同地区藻类种群结构变化和生物量变化。其中,以太平角潮间带的生物量最高,栈桥潮间带的生物量最低。两年共采集底栖海藻用属58种,其中绿藻门6属11种,褐藻门9属11种,红藻门23属36种。  相似文献   

6.
基于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的北部湾带鱼资源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鱼是南海西北部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种群之一,估算其种群参数和评估其资源状况对北部湾渔业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6-2016年北部湾带鱼(Trichiurus haumela)的生物学数据,通过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Estimation Metho...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采自舟山沿海单齿螺种群的年龄结构、生物量与生长。自然种群的单齿螺年龄组成以1^+和2^+龄占优势,壳高、壳宽、壳口高、厣径、体重等生长参数的回归关系良好,单齿螺的生长完全可以用壳高来表示。单齿螺以第一、二年生长最快。采捕季节可定在四、五月间,采捕规格应在壳高16mm以上。  相似文献   

8.
渔业产量和资源生物量数值模型及相关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渔业的中长期预报计算,是渔业种群补充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单位补充量产量和单位补充量生物量模型中加入了亲体一补充模型即密度相关过程,并引入了白色噪音以模拟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本研究(1)可以明确地给出渔业种群崩溃的可能性,估计出达到崩溃时的捕捞死亡率;(2)可以估计最大持续产量的绝对值;(3)引入的白色噪音可以模拟环境变化对产量与捕捞死亡率和产量与亲体生物量关系曲线的影响。虽然亲体补充关系仍多是个假设,补充与亲体之间存在的补偿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广西红树林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广西红树林生态研究在生境条件、生物多样性、幼苗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类型和演替、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植物化学元素、动物生态、人工造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进展,同时提出了今后广西红树林生态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滇池是云南高原上最大的断陷湖泊。面积298km~2,水深一般3—5m,最深处5.7m。滇池西岸的西山地形较陡,湖东岸地形平缓,湖滨有较宽阔的平原。南北有大河、柴河,盘龙江等河流注入,形成不同类型的三角洲。滇池北端的草海,水深仅1—2m,水生植物茂密,沉积物富含大量生物碎屑。为研究断陷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共采集滇池表层和三角洲500m深钻岩芯样品580余  相似文献   

11.
秦浩  李玉全 《海洋与湖沼》2014,45(4):834-838
为探讨生存密度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中国明对虾仔虾为材料,设置300尾/m2(DL)、600尾/m2(DA)、1200尾/m2(DH)3个密度梯度,鲜活卤虫和人工配合饵料2种饵料及饱喂(FF)、少喂(LF)、不喂(NF)3个投喂丰度,测定中国明对虾的体长增长、存活率,以及投喂前、投喂时、投喂后对虾之间的争斗行为等指标。结果表明,仔虾间的争胜行为随生存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生长和存活率逐渐降低;饵料种类和丰度能显著影响中国明对虾的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P0.05)。结果显示,生存密度、饵料种类及丰度会影响中国明对虾的争胜行为,投喂鲜活饵料有利于提高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2.
山东沿岸夏季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2  
在对夏季高温期山东沿海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从山东沿岸栉孔扇贝养殖业发展的历史,生态,环境和种质等方面分析了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原因,认为大规模死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订养殖导致养殖环境的老化或恶化及栉孔扇贝抗逆能力下降,而在夏季高温期,海区饵料明显不足,栉孔扇贝本身消耗增大,养殖水体自身污染加剧及病原体大量滋生更为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刘群  温海深  李吉方  何峰 《海洋与湖沼》2013,44(6):1613-1618
本文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肾脏组织中克隆得到维生素D受体a(VDR-a)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结果表明, 虹鳟VDR-a的cDNA全长为2606bp, 共编码797个氨基酸, 主要包括A/B区、C区、D区以及E/F区。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 高密度网箱养殖使得虹鳟肾脏和肝脏中VDR-amRNA的表达降低, 并且随着养殖时间延长和养殖密度的增加VDR-amRNA的表达减少更加显著; 血液中Ca2+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 养殖密度升高使得Ca2+的主动运输过程减弱, 因此高密度养殖能导致产生低浓度Ca 2+, 这样对应的VDR-amRNA的表达也降低。说明养殖时间对VDR-amRNA表达的影响是通过养殖密度的变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沿海多次野外实地考察以及文献报道,对铜藻进行了分类地位及生物地理分布特征介绍。结合分子数据,目前由过去单一的狭义铜藻Sargassum horneri和线形马尾藻Sargassum filicinum结合而成广义铜藻。其生物地理分布区系由西北太平洋扩大到东北太平洋的有限区域。根据我国沿海铜藻底栖和漂浮种群的发生季节变化,初步判断我国可能存在2个以上的底栖铜藻种群:春季成熟型、夏季成熟型和/或秋季成熟型。结合铜藻的自然生境、底栖分布区系以及海流等水文资料,本文对2016年底黄海漂浮铜藻种群的源头进行了初步分析,其最可能地域源头为渤海海峡区及其邻近水域,最可能的种群来源为夏季成熟型。  相似文献   

15.
强俊  杨弘  马昕羽  王辉  徐跑  何杰  朱志祥 《海洋与湖沼》2015,46(5):1166-1174
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CCD)和响应曲面方法(RSM),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亚硝酸盐(0.02—2.8mg/L)和养殖密度(1—5尾/10L)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和肝脏抗氧化指标(MDA含量,SOD与CAT活力)的联合影响。整个实验周期持续35d。结果显示,本实验条件下,亚硝酸盐和密度的一次效应和密度的二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特定生长率随着亚硝酸盐或密度的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亚硝酸盐与养殖密度之间存在互作效应(P0.05)。亚硝酸盐浓度和养殖密度分别为1.65mg/L和3.28尾/10L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同时较高。亚硝酸盐与养殖密度的一次效应对MDA含量和两种酶活力均有显著影响(P0.05),二次效应对两种酶活力的表达有极显著影响(P0.01);亚硝酸盐与密度对SOD和CAT活力有互作效应,高浓度亚硝酸盐与高密度环境会抑制SOD和CAT活力的表达,增加肝脏MDA含量。因子与响应值间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384、0.9004、0.9520和0.9650(P0.01),可用于响应值预测;亚硝酸盐含量比养殖密度对养殖鱼的生长影响更为明显。建议在罗非鱼集约化养殖中,保持溶氧充足,降低氧化胁迫,提高罗非鱼的生长与抗氧化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理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中华原钩虾(Eogammaruspossjeticus)对黄海绿潮原因种浒苔(Ulva prolifera)及海水池塘4种优势大型海藻,即肠浒苔(Ulva intestinalis)、扁浒苔(Ulva compressa)、线形硬毛藻(Chaetomorphalinum)和丝毛藻(Cloniophorasp.)的摄食率,比较了对浒苔与其他不同类型饵料(包括人工饵料)的摄食,开展了不同密度的中华原钩虾对浒苔的现场摄食研究。结果显示,中华原钩虾的摄食率、饵料吸收率与海藻的含水量成呈正相关,表明该端足类存在明显的补偿性摄食行为。对不同类型饵料的摄食结果显示,中华原钩虾除了摄食海藻,对豆粕、虾饲料等人工饵料也具有较高的饵料吸收率,表明其可人工投喂培育。中华原钩虾具有一定摄食节律,夜晚摄食量高于白昼,表明夜晚投喂有利于中华原钩虾摄食,可减少饵料污染,有利于清洁生产。现场摄食实验结果显示,中华原钩虾摄食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其摄食率和存活率与养殖密度呈负相关,表明高密度时中华原钩虾竞争摄食增加了饵料消耗,同时中华原钩虾为抵抗养殖密度过高造成的竞争而增加能量等消耗。  相似文献   

17.
简要阐述地震小区划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实施地震小区划的研究中浅层地震探测的重要作用及其方法原理,并给出应用浅层地震探测在城市地震小区划中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于2011年10至2012年4月选择同一批次的墨西哥湾扇贝贝苗,采用大板笼和小板笼对该贝类进行中间培育和养成实验,研究了中培期和养成期不同养殖密度对该贝类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分析了养成期养殖密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培阶段,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壳高、体质量、壳高相对生长率、体质量相对生长率、日增壳高、日增体质量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养殖密度对墨西哥湾扇贝存活率、壳高、体质量及相关生长速度参数产生显著影响(P﹤0.05)。大板笼养殖密度180个/层时,壳高为30.93mm、存活率为91.00%,小板笼养殖密度120个/层时,壳高30.84mm、存活率91.40%,Duncan法多重比较分析显示,中培阶段大板笼适宜的养殖密度为180个/层,小板笼适宜的养殖密度为120个/层。在养成阶段,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存活率、出肉率、壳高、体质量及相关生长速度参数呈下降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养殖密度对墨西哥湾扇贝存活率、出肉率、壳高、体质量及相关生长速度参数产生显著影响(P﹤0.05)。大板笼养殖密度60个/层时,壳高42.81mm、存活率86.33%、出肉率16.75%,小板笼养殖密度50个/层时,壳高42.35mm、存活率84.21%、出肉率16.91%。养成期经济效益分析表明,随着扇贝养殖密度的升高,每500g肉柱的粒数呈逐渐递增趋势,而每粒肉柱的重量和肉柱的价格呈逐渐递减趋势,养殖笼单层产量、产值和收益均呈现峰值变化规律。大板笼养殖密度为60个/层时,产量、产值和收益均达最大值,分别为177.17g/层、5.03元/层和2.33元/层,小板笼养殖密度为50个/层时,产量、产值和收益均取得最大值,分别为153.15g/层、4.48元/层和2.27元/层。经多重比较不同养殖密度下扇贝生长、存活和生长速度的差异,以及综合分析养殖密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提出养成期大板笼适宜的养殖密度为60个/层,小板笼适宜的养殖密度为50个/层。  相似文献   

19.
滤食性贝类在生态系统中可通过自身生理活动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而影响养殖环境。为从养殖系统底质环境角度为综合养殖系统优化提供依据,建立了4个实验生态系统,即在三疣梭子蟹-日本囊对虾养殖系统中混养3个不同密度的缢蛏(由低到高分别表示为PMB1,PMB2,PMB3),并以三疣梭子蟹-日本囊对虾养殖系统(PM)为对照。通过对不同养殖系统底泥理化性质及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的比较分析,探究缢蛏不同混养密度对养殖系统底质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而言,试验期间缢蛏高密度混养系统PMB3底泥pH与氧化还原电位(ORP),显著高于其他系统,而底泥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系统。从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来看,不同养殖系统中线虫在丰度上占主要优势,占总丰度的35.9%~42.7%;介形类在生物量上占最大优势,占总生物量的74.2%~81.1%,PMB3总丰度和总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系统。较高混养密度下,缢蛏能通过滤食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减少底泥有机物质的积累,改善底质环境,提高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本试验条件下,根据养殖系统底质环境变化特征,缢蛏放养密度34.7×104 ind./hm2为最优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3年6月初对胶州湾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及生物量分布。共鉴定了40种底栖生物,平均总生物量为23.93g/m2,平均栖息密度为400个/m2。调查结果表明,生物量受盐度影响,而栖息密度受水深和有机质含量影响。胶州湾由于受污染缘故,多样性指数远低于3,生物群落呈非健康状态,并与20世纪90年代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发现,生物量呈严重下降趋势,而栖息密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