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底栖生物是海洋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2016年夏季对舟山近岸海域37个站位的底栖生物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鉴定出底栖生物45种,平均栖息密度为41 ind/m2,平均生物量为3.92 g/m2,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基本上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底栖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与水深及水质中的盐度、pH、悬浮物、总磷、总氮呈弱或中等程度相关,与沉积物中重金属(铜、锌、铅、镉、铬、总汞)、砷、有机碳呈弱或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尤其与镉含量的相关性最为明显。由ABC曲线分析可知,该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与2005年该海域调查结果比较表明,该海域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较2005年略有降低,平均生物量较2005年降低,但平均密度较2005年升高。此次调查出现无底栖生物站位所占的比例较2005年上升。研究表明,2016年舟山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劣于2005年,应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治理。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中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06年8月~2007年10月分4个航次对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型底栖生物总平均丰度和总平均生物量为1507个/m~2和35.88g/m~2。与历史资料做了对比,并初步分析了与以往调查结果不同的原因。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显示,胶州湾中部海域底栖生物处于轻微扰动状态。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大型底栖甲壳动物数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大型底栖生物调查研究方法,根据2000年2月-2002午11月共11个季度月在胶州湾10个站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大型底栖甲壳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并与1991年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甲壳动物在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中是仅次于多毛类的类群,本次调查共得到了大型底栖甲壳动物75种,其中端足类32种,占整个甲壳动物种数的42.1%;获得的甲壳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39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g/m^2,均超过了1991年调查结果,这可能与近年来对胶州湾生物资源实施有效保护有关。胶州湾甲壳动物的数量分布与温度关系不明显,但盐度和初级生产力对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渤、黄海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渤、黄海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的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叙述和讨论。结果表明 :渤、黄海近岸海域共获底栖生物 2 39种 ,种类组成以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占优势 ,为 51 .9% ;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 56.54g/m2 ,生物量组成以棘皮动物占绝对优势 ,为 41 .6% ;平均栖息密度为 2 64.3个 /m2。按生态特征调查海域的底栖生物可分成 7个群落。分析各测站群落结构指数 ,渤、黄海近岸海域 50 %测站表现出多样性及种类丰度高、种类分布均匀、优势度不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2003年4~5月在浙江省近岸海域底栖生物调查中获得的126种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的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叙述和讨论。结果表明: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以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占优势,两者占生物总种数的51.6%;浙江近岸海域底栖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8.74 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89.1个/m2。按生态特征划分,调查海域的底栖生物可分成7个群落。分析调查海域各测站群落结构指数可以看出,浙江近岸海域70%测站呈现出生物多样性指数低及种类分布不均匀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2009—2012年泉州湾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4年间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数、生物量、栖息密度、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有103种,其中多毛类48种,软体动物25种,甲壳动物18种,棘皮动物6种和其他动物6种。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88.3%,三者构成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7.77 g/m2,平均栖息密度76个/m2;数量组成,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2.40 g/m2;栖息密度以多毛类占第一位38个/m2。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生物量、栖息密度、生物多样性均为湾中部及湾外较好,湾顶较差;从2009—2012年际变化来看,生物种类数、平均生物量、平均栖息密度均为2009年最好,2012年相对较差,生物多样性年际变化不大,说明泉州湾的大型底栖生物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拟建宁海电厂附近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生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12月对拟建宁海电厂附近海域3条潮间带断面的底栖生物生态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71种,平均生物量为1753.92g/m2,平均栖息密度为839个/m2。生物多样性指数和K-优势曲线都显示了位于拟建电厂选址区内的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已经受到了扰动。  相似文献   

8.
石岛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2009年5月分4个航次对石岛海域进行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164种,整个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生物的优势种明显;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79个/m2和11.00 g/m2;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初步分为近岸的粗砂底质群落和离岸较远的泥沙底质群落。本调查结果与其他海域调查资料做了对比,并初步分析了与其他调查海域结果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8年5月胶州湾海域共计20个站位所获取的生物及环境数据,研究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特征。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208种,大型底栖生物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 654.38 ind./m2和1 024.512 2 g/m2,大型底栖生物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趋势;调查海域优势种以多毛类为主,IRI值最高的物种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香农维纳指数与ABC曲线均表明调查海域底栖生态环境整体清洁;在40%相似性水平上,可将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划分为4个群落;底温和底盐影响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丰度分布。  相似文献   

10.
福清核电站邻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数量分布与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6年2、4、7和10月在福清核电厂运行前对其邻近潮间带不同底质断面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采样,以了解该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及资源分布.结果表明,该核电站附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总共为146种,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以季节和底质为因素对取样获得物种数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种类获得数的季节变化无显著差异,底质间呈边缘性显著.4季的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 446.11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972个/m2.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平均值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栖息密度平均值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以季节和底质为因素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但底质间差异极显著.底质和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einer指数、Margalef种类丰度、Pielou均匀度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利用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对福清核电站邻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进行分析后得出,该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两个群落:岩礁群落和泥沙滩群落.分析表明,底质是影响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季节对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在胶州湾辛岛潮间带的3个不同潮区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3种,其中低潮区出现27种,中潮区和高潮区20种和19种,有6种属于3个潮区共有种。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02.5个/m2,5月最高,为144.67个/m2,2月最低,为52.66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60.01g/m2,11月最高,为102.99g/m2,2月最低,仅为11.87g/m2。本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2.
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采用1998年2月—2002年11月,共5年19个季度月对胶州湾10个站进行综合调查的资料,对胶州湾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三项数量指标与温度、盐度、底层初级生产力、底质四项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是胶州湾重要的生物类群,共发现了51种。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最高的站均为2号站,分别为1015.6g/m^2和1041ind/m^2。软体动物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与底质、温度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底栖软体动物的出现种数和平均栖息密度与底层初级生产力呈线形相关,但三者与盐度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于2000年1-3月,对东寨港红树林区潮间带表层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初步分析了东寨港红树林区潮间带表层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密度等生态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东寨港红树林区潮间带表层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20.38g/m^2,栖息密度为80.53个/m^2,以期为合理开发与保护东寨港红树林区底栖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胶州湾北部水层-底栖耦合生态系统的动力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基于胶州湾1995年5航次的生态动力学综合实验观测,建立了一个水层-底栖生态系耦合的动力学箱式模型,其中水层亚模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无机氮、无机磷以及DOC、POC和溶解氧7变量,底栖部分包括大型、小型底栖生物、细胞、碎屑及无机氮和磷6变量。模型考虑了海面太阳辐照度变化、海水及底泥温度变化,以及营养盐与DOC陆源流入的影响,利用该模型成功地模拟了胶州湾北部各生态变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同吴增茂等(1999)水层模型模拟结果相比可以看出,耦合模型的结果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5.
何明海 《台湾海峡》1996,15(4):368-375
本文根据1995年的调查,报道了九龙江口外浯屿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本区底栖生物种类较丰富,组成以多毛类,甲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为主。底栖生物数量较大,平均栖息密度为300个/m^2,平均生物量为31.03g/m^3,数量分布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于2002年3月、6月、8月和12月,在胶州湾北部软底区、大沽河口、黄岛养殖区及养殖区邻域选取4个站位进行采样,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138种,总平均丰度、平均生物量(湿质量)和年生产量(有机碳)分别为1 719个/m2,27 g/m2,2.2 g/(m2.a),初步估算,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总次级生产量为2.8万t/a。与渤海和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比较,丰度和生物量均低于这两个海域,但是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总次级生产量高于渤海。本研究对于了解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现状及湾内养殖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胶州湾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对位于胶州湾内红石崖潮间带的高潮带(H1站)、中潮带(H2站)、和低潮带(H3站)所设的3个站进行了综合生态调查并分析所获的资料。结果表明,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和总种数分别为718.67个/m2、123.21g/m2和62种。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和种数在高潮带分别是1765.5个/m2、342.53g/m2和12种;中潮带分别是248个/m2、11.31g/m2和35种;低潮带分别是142.5个/m2、15.74g/m2和44种。3个潮带的平均密度(D):大小顺序为DH1>DH2>DH3,平均生物量(B):BH1>BH3>BH2;种数(S):SH3>SH2>SH1。定性采集在3个潮区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44种,其中有27种在定量采集中没采到,3个潮带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89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宁波海岛潮间带的生物数量组成与分布规律。岩礁潮间带平均生物量(2512.94g/m2)高于沙质潮间带(47.64g/m2)高于泥沙质潮间带(22.36g/m2),而密度为岩礁潮间带(987.2个/m2)高于泥沙质潮间带(281.2个/m2)高于沙质潮间带(20.0个/m2)。主要生物类群有甲壳动物、藻类及软体动物。岩礁潮间带生物量从近岸向外海增加。泥沙质潮间带的生物量和密度从北至南增加。  相似文献   

19.
胶州湾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33  
1995年 5月— 1 996年 1月 ,在胶州湾北部软底水域进行每 2月一次的调查。结果表明 ,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丰度为 1 .51× 1 0 6ind/m2 ,最高值出现在 95B1和 95B2站 ,分别为 2 .73× 1 0 6 和 2 .75× 1 0 6ind/m2 ,最低值出现在 95B3站 ,数量为 0 .46× 1 0 6ind/m2 。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 1 .32 g/m2 (干重 )。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 ,小型生物的数量与以碳和氮表示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969和 - 0 .947(P <0 .0 5)。共鉴定出 1 4个小型生物类群。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占总数量的 86.6% ,底栖桡足类居第 2位 ,占总数量的 5.7%。按生物量 ,海洋线虫 (35.9% )、介形类 (32 .6% )、多毛类 (1 3.7% )和桡足类 (8.3% )共同构成小型动物的优势类群 ,80 %以上的小型生物分布在 0— 2cm以浅表层内。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 ,并对小型生物在胶州湾生态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雅芝  胡家财 《台湾海峡》1997,16(4):441-448
本文分析了东山湾潮一带底栖生物种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区系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等生态特点。共鉴定了247种,大多数种类为热带,亚热带暖水肿和广温性种类平均总生物量为213.0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16.8个/m^2。底栖生物的分布与沉积物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