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辐射沙脊主要水道的演变特征及其水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四十年来的水下地形资料对比显示:南黄海辐射沙洲区水道普遍存在逐渐向南偏移的趋势(西洋主槽冲深、南延,南翼烂沙洋水道、小庙洪水道向南逼进)。有关辐射沙洲整体南移的原因及机理虽有诸多猜想,但至今没有统一可靠的认识,这种趋势性过程的驱动力成为辐射沙洲区海岸冲淤动态研究及港口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恢复黄河北归以来苏北黄河三角洲海岸不同发育阶段的岸线位置和水下地形的基础之上,通过所建立的潮波数学模型,研究了在苏北黄河三角洲不同演变阶段南黄海潮波系统的特征及水动力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岸线后退和水下三角洲的夷平,辐射沙洲地区潮差不断增大;水动力不断加强,而且加强的区域逐渐向南偏移,这种大范围区域性水动力主轴的向南偏移就有可能是导致辐射沙洲整体南移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晚更新世末至公元前7世纪的黄河流向和黄河三角洲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大约距今9600~8500a黄河在苏北北部入黄海.黄河口与其南侧的长江口相距100多千米.两条大河巨大数量的入海泥砂形成了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根据南黄海西部全新世海相沉积物厚度变化、苏北响水县陈家巷QCA孔沉积序列、阜宁以南、泰州以北里下河洼地早全新世沉积序列及苏北沿岸砂脊的物质组成判断,距今8500a左右黄河向北流注入渤海,距今8500~7000 a海面上升过程中没有形成黄河水下三角洲,距今7 000 a黄河三角洲又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3.
冰消期海侵进程中南黄海潮流沙脊的演化模式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南黄海东侧底形资料、浅地层剖面和YSDP-102钻孔揭示了冰消期海侵初期的古潮流沙脊群;南黄海QC2孔上部岩心又揭示了全新世中期的埋藏古潮流沙脊群;8422柱状岩心补充了若干现代南黄海沙脊群-苏北岸外辐射状沙脊群的特征,根据^14C测年、ESR测年及突变事件的分析,获得了不同时期沙脊形成的年代标尺,并获得以下结论:(1)沙脊沉积在层序地层中属上海侵体系域(UTST),其发育与海平面密切相关,最佳发育深度在-20--30m水深范围内,很少有超过-40m者,南黄海沙脊群随着陆架海侵进程自东向西跃迁,沙脊群广泛发育预示海平面的相对稳定或小幅度波动期;海平面急剧上升期实现了沙脊群的跃迁,南黄海沙脊演化可划分为3期;早期(约12-9ka)是据新仙女木期(YD)的海平面波动,以南黄海东侧古潮流沙脊群为代表,中期(约6.3-4ka)包括了中全新世高温期气候突然衰退事件(MHCR)的海平面波动,南黄海中部QC2孔揭露的埋藏潮流沙脊是这一期的代表;晚期为2ka至今的海平面缓慢波动期,以现代苏北岸我辐射沙脊群为代表。(2)潮流沙脊沉积物特征反映了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早期沙脊处于强动力作用下,随着海侵范围扩大,形成沙脊的动力条件愈来愈弱。(3)南黄海、东海与北黄海沙脊发育与演化有着相似的历史,因此,南黄海沙脊演化与海平面关系模式适应于整个中国东部陆架区。  相似文献   

4.
受东海前进波、黄海旋转波以及苏北沿岸流的共同作用,当东海前进潮波与黄海旋转潮波在前行过程中达到某一谐振状态,并正好与南通沿海滩涂的特殊的"巨掌"辐射沙脊地形配合,就有可能产生苏北浅滩"怪潮"。文章针对这一现象,从"怪潮"预警报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认真思考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对苏北浅滩"怪潮"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蓓  堵盘军 《海洋学报》2016,38(3):49-59
苏北辐射沙洲海域由10余条主沙脊和10余条主水道组成,其沙脊群间水动力的消长决定了沙洲的生成、发展及消亡,形成了滩槽相间、水道交错的独特地貌。黄海旋转潮波与东海前进潮波交汇于沙洲中心弶港,在沙洲外围诸多流系如黄海沿岸流、苏北沿岸水和长江冲淡水等影响下,又受复杂地形和大气强迫对浅水作用的影响,沙洲间余环流结构呈现4种环流结构迥异的特征。本文利用2006-2012年间8次共23站一年四季、涵盖主要沙脊和水道间准同步调查数据,以及沙洲南部4站长达1个月以上连续观测的ADCP资料,结合吕四和洋口港海洋站气象水文数据,分析了沙洲间余流四季输运分布格局,并重点讨论和分析了沙洲南部余流与风应力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江苏沿岸辐射状沙脊群的动力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易畅  王文清 《海洋学报》1987,9(2):209-215
本文分析了江苏沿岸辐射状沙脊区的水动力条件及波浪、潮汐、潮流、海流(余流)等动力要素在辐射状沙脊的形成、发育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潮汐、潮流是形成沙脊最重要的动力因素。阐述了在潮汐、潮流作用下辐射状沙脊形成、发育的过程。得出江苏沿岸辐射状沙脊群是现代水动力——主要为潮汐、潮流作用下的堆积地貌的结论。另外,本文还分析了辐射状沙脊的物质是由老黄河、古长江提供的,覆叠着老黄河物质的古长江水下三角洲是沙脊群发育的基底。  相似文献   

7.
苏北陆区古潮成沙体沉积动力环境及物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苏北陆区古潮成沙体和海域辐射沙洲共同构成了统一的苏北南黄海潮成沙洲体系.在众多钻孔资料和地质雷达探测基础上,重点对苏北陆区古潮成沙体进行了沉积磁组构和重矿物分析,证明古潮成沙体属海退层序,是在南、北两侧三角洲发育过程中,以长江、黄河泥沙为主的沉积物质通过沿岸搬运进入早已存在的辐聚辐散潮流场后经潮流沉积和塑造形成的.早期沉积物质主要来自长江,晚期则主要为长江和黄河的联合供沙.认为苏北古潮成沙体是全新世中后期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黄、渤海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利用α多道能谱仪对黄、渤海泥质沉积区岩芯的2 1 0 Pb放射性活度进行测定 ,并结合历史数据 ,对2 1 0 Pb放射性活度在岩芯中的垂向分布和现代沉积速率的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区岩芯的2 1 0 Pb放射性活度垂向分布表现出 5种形式。从沉积速率来看 ,渤海东北部泥区、南黄海中部和东部泥区 ,以及北黄海中部泥区的沉积速率小于 0 .2cm/a ,为低速沉积区 ;黄河三角洲海域和莱州湾西部的沉积速率大于 1cm/a,为高速沉积区 ;山东半岛南部沿岸海域的沉积速率也较高 ;山东半岛成山头及苏北辐射沙脊群外缘海域的沉积速率为 0 ,属于无沉积区或侵蚀区。黄、渤海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的分布特征的解释有待于沉积动力过程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大量的悬浮体现场粒度和浓度数据,借助细颗粒悬浮体作为示踪物,分析了潮流作用下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扩散特征,并探讨了辐射沙脊群以北泥质区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在辐射沙脊群以北,近岸悬沙在离岸方向上的扩散受到限制,向南又被辐射沙脊群中心浅滩所阻挡,只能在辐射沙脊群与废黄河口之间形成沿岸分布的高浓度浑水团。(2)辐射沙脊群以北的往复潮流对海底沉积物有分选作用,倾向于把海底沉积物中的粗颗粒分选搬运至沙脊群,把细颗粒沉积物向北输送,从而在沙脊群以北形成泥质区。(3)在正常海况下,沙脊表层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十分微弱,沙脊上覆水体中的悬沙主要来自于临近沟槽海底沉积物的水平扩散。  相似文献   

10.
刘涛 《海洋与湖沼》2014,45(1):32-38
基于大量的悬浮体现场粒度和浓度数据,借助细颗粒悬浮体作为示踪物,分析了潮流作用下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扩散特征,并探讨了沙辐射沙脊群以北泥质区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在辐射沙脊群以北,近岸悬沙在离岸方向上的扩散受到限制,向南又被辐射沙脊群中心浅滩所阻挡,只能在辐射沙脊群与废黄河口之间形成沿岸分布的高浓度浑水团。(2)辐射沙脊群以北的往复潮流对海底沉积物有分选作用,倾向于把海底沉积物中的粗颗粒分选搬运至沙脊群,把细颗粒沉积物向北输送,从而在沙脊群以北形成泥质区。(3)在正常海况下,沙脊表层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十分微弱,沙脊上覆水体中的悬沙主要来自于临近沟槽海底沉积物的水平扩散。  相似文献   

11.
江苏岸外沙脊群的地貌形态及动力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与黄河的交互作用为江苏岸外沙洲提供了丰富的泥沙来源,而两大潮波的辐聚以及辐合带的迁移则是将整个岸外沙脊群塑造成辐射形态的动力因素。以蒋家沙为界,江苏岸外沙洲的辐射形具有南北不对称的特点。两河供沙条件的差异是形成南北两翼沙洲规模大小的原因,发育历史或调整时间的长短则是决定南北两翼沙洲相对稳定程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 the Jiangsu coast and re-establishes the positions of the shoreline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Yellow Sea mathematical models are applied to 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large-scale tidal waves chang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astal change in Jiangsu since 1855 when the Yellow River changed its lower course into the Bohai Sea.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the coastline change strongly affects tidal waves in the region. Generally, the tidal amplitude decreases when the coastline changes in the north coast of the abandoned Yellow River Delta, whilst increases in the south of this region. The maximum variation of tidal amplitude takes place near the Radial Sandbank. (2) Following the erosion of the abandoned Yellow River Delta in the past century, the non-tidal points of M2 and K1 partial tides move to southwest gradually. (3)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ith the coastline changed, tidal range decreased 30~60 cm. From the abandoned Yellow River mouth to the Lvsi Port, the maximum increase of tidal range can exceed almost 150 cm. From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o the early 21th century, the tidal range increases by 20~50 cm outside the radial sandbank. Whereas, the tidal range reduced near the abandoned Yellow River by 30~50 cm.  相似文献   

13.
南黄海陆架沙脊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在对水深较大的滨外沙脊区钻孔、柱状样岩心详细观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并对该区浅地震地层剖面和水下沙脊的卫片进行了解译,提出南黄海陆架沙脊最早的形成年代为距今4000年,而现代的潮流沙脊形成于距今2000年以来的最近时期,潮流沙脊是在海面稳定、强潮流发育和大量物质供给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潮流沙脊的沉积物主要来自黄河和淮河;现代滨外沙脊具有向西北方向迁移、纵向延伸长度不断萎缩的动态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苏北南黄海潮成沙体的发育条件及演变过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典型钻孔的层序地层、沉积磁组构、碎屑矿物等的分析资料以及古河谷的地质雷达探测资料等的综合研究表明,苏北南黄海潮成沙体是全新世海退以来形成的,辐聚辐散的潮流和长江、黄河的供沙是其主要发育条件.辐聚辐散的潮流场是南黄海固有的,至少在苏北亚近代潮成沙体发育之初就已存在.大河供沙主要发生在全新世海退期,海退前长江不可能向苏北岸外海域大量供沙,更不可能在港岸外形成三角洲.潮成沙体的演变主要受长江、黄河的供沙率控制,大致经历了雏形发育、高速建设、动态调整等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黄海海底地貌分区及地貌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美华 《海洋科学》1989,13(6):7-15
本文通过多年来大量的实际调查资料,将黄海划分成北黄海海湾潮流脊与岛礁、山东半岛沿岸水下堆积岸坡及水下阶地、南黄海西部弱堆积侵蚀平原、旧黄河-古长江三角洲堆积平原、海峡等七个地貌区,它们都各具特有的地貌类型。北黄海和南黄海原为两个大型的山间盆地,尔后由于海侵、被大量沉积物充填,成为今日连成一体的黄海浅海平原。  相似文献   

16.
江苏北部(下称苏北)岸外辐射沙洲形态特殊,面积广大,是我国唯一、世界罕见的沉积动力地貌特征类型区。开展该区的调査和研究对苏北海岸带开发和海洋沉积动力学理论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学者通过大量海洋水文、泥沙、海底地形和地貌调查研究,对苏北海岸的成因和岸外沙洲的演变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王文清等,1982)。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和1958-1993年苏北海岸带调査资料、卫星照片等的对比分析,以及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的诊断,指出水动力是苏北海岸和岸外沙洲形成和演变的主要作用力。  相似文献   

17.
在海堤建设等人类活动和三角洲蚀淤等自然演变的共同作用下,黄河三角洲岸线水深近年来发生了剧烈变化,同时也将引起邻近海域潮波系统及物质输运路径的重要变化。本文基于FVCOM数值模式,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及邻近海域三维高分辨率潮汐、潮流及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数值模型。通过与环渤海长期验潮站的潮汐调和常数、黄河三角洲临时潮位站和测流站的实测资料对比,模型结果验证良好,能较好反映黄河三角洲及邻近海域潮汐、潮流运动特征,并获得了2019年M2分潮无潮点位置。通过设置1980年、2019年黄河三角洲岸线自然演变、海堤建设及相应水深地形变化的5个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与自然演变共同驱动下,黄河三角洲海域的M2分潮无潮点向东南方向移动,主要影响因素为水深。黄河口向海延伸和海堤丁坝建设导致的岸线变化,对无潮点位置影响较小,但在该凸出岸段两侧形成余流流涡,使得黄河入海物质在莱州湾内停留时间变长,向渤海输运扩散的时间推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