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实验室冷冻离心实验,研究了浓海水的冷冻脱盐技术.实验研究了离心转速对冰冻的浓海水的脱盐和脱除钙镁离子的影响,并对多步冷冻脱盐前后余冰和浓海水的盐度分别进行分析,以及利用ICP-MS对其主要离子含鼍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离心转速变化对冰冻浓海水脱盐、脱除钙镁离了的影响显著.各实验离心转速条件下,脱盐和脱除钙镁离了均有较好效果.脱除率均达到88.5%和87.4%以上.随着离心转速的提高,脱盐率提高,转速4 000 r/min达到最大,但是其变化幅度减小,进一步提高转速对脱盐率和钙镁离子脱除率的提高影响不大.经过多步冷冻脱盐发现,一次冷冻离心分离,得到的余冰的盐度脱除达到99.0%.通过与原浓海水离子含量相比,钾钙钠镁等主要离子含量降低为原浓海水的3%以下.而多步离心分离之后,得到的浓海水的盐度达到原浓海水的3.3倍.每步实验,均有低盐度,低离子含量的冰生成,冰的产最达到被处理的浓海水总体积的2/3以上.  相似文献   

2.
海冰淡化方法研究:浸泡离心脱盐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长兴岛海域采集了两种冰,灰白冰I号和灰白冰Ⅱ号,盐度分别为2.64和5.58.经过破碎过0.6cm网筛,筛下冰块作为淡化用冰。实验冰温-3~-2.5℃。离心速度2000r/min,离心时间2min,浸泡法最高脱盐率66%,只能作为盐碱地灌溉用水。浸泡液的加入比例对脱盐效果有影响,冰水比例为1:3或1:4比较合适。浸泡离心法最高脱盐率91%.该水质符合生活饮月1水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浸泡液的加入比例和浸泡液的盐度都影响浸泡离心的脱盐效果。浸泡液的加入比例越大、盐度越低脱盐率越高。灰白冰I号原始盐度低于灰白冰Ⅱ号,经过淡化后仍然未改变。  相似文献   

3.
《海洋学报》2004,26(6):i001-i004
海洋水文期 页2 0 0 0年夏季南海环流的改进逆方法计算袁耀初 ,刘勇刚 ,楼如云等…………………………………………… 1- 12 0 0 0年夏末和翌年初冬渤海水文特征鲍献文 ,万修全 ,吴德星等……………………………………………… 1- 14离心转速对渤海灰白冰脱盐作用的实验研究陈伟斌 ,徐学仁 ,周传光………………………………………… 1- 2 5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张启龙 ,翁学传 ,侯一筠等 3……………………………………………… 1- 331998年冬季南海上层环流诊断计算袁耀初 ,卜献卫 ,楼如云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三维有限体积海洋模式FVCOM及其海冰模块,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逐时大气数据资料作为模式强迫场,以及通过调和优化后的WOA月平均气候态温盐场数据作为模式初始场,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渤海海冰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比数值模拟与实际海冰外缘线距离及海冰覆盖面积,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出整个渤海海域海冰的生消趋势与过程。渤海海冰密集度与厚度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与同步性:初冰时,辽东湾最先出现海冰;盛冰时,在辽东湾两者均达到最大;融冰时,海冰在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依次消失;在各个冰期,各个海湾湾顶的海冰密集度与厚度大于海湾整体水平。浮冰冰速与潮流流速、流向较为一致。在盛冰期,冰应力在辽东湾湾底东侧附近区域较大,最高能达到10 000 N/m。通过敏感性实验,发现证实了气温是影响渤海海冰生消的关键因子,每当气温变化1℃,渤海日平均净热通量偏差可达10~20 w/m~2左右,各湾最大冰外缘线距离改变10~20 n mile,初冰日与终冰日也会有5 d左右前后变化;潮汐分潮振幅的改变对海冰整体分布影响不大,但对海冰的冰速影响较大,每当潮汐分潮振幅变化10%时,平均冰速将正相关变化0.016 m/s左右。  相似文献   

5.
渤海、北黄海海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渤海和北黄海的冰情随着历年冬季气候差异而不同.暖冬海冰覆盖范围不足海域的15%,而寒冬可覆盖海域80%以上.概述了海冰监测及资料来源.冰覆盖面积、外缘线位置和冰况等级等被作为反映结冰海域冰情的指标.用大连和营口站的气温表示渤海、北黄海海域的局地气候.用1952~2000年大连的月平均气温描述冰情的变化.给出冰情指数由1952/1953年到1999/2000年随大连站月平均气温变化.影响渤海和北黄海冰情和气候的因子很多,诸如大气环流的演变和太阳活动等.分析了多种因子与冰情的滞后相关,指出20世纪90年代渤海冰情持续偏轻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当一致;渤海和北黄海冰情的年际变化与El-Nino现象以及太阳活动周期有关;讨论了海冰季节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用Ficoll-Paque和Percoll液,使用高速离心法对真鲷末梢血中的淋巴细胞进行分离实验.结果指出,用Ficoll-Paque液分离时,2100r/min、20C离心35min,活淋巴细胞数占全部被分离白血球的(79.5±6.5)%.当用Percoll液分离时,在1400r/min、25℃离心30min,淋巴细胞数占全部被分离白血球的(77.2±4.3)%.可见,这2种分离培养液都可用干真鲷淋巴细胞的分离,但在各自的最佳条件下Ficoll-Paque的分离效果略好于Percoll.  相似文献   

7.
内蒙孪井灌区土壤盐分淋洗过程的室内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土柱淋洗实验,对比分析孪井灌区2种典型土质砂壤土及砂土淋洗前后土壤和淋滤液中盐分的变化特征,并利用各自的实验数据拟合出累积淋滤液体积和与之相对应的盐浓度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淋洗过程使2种土质的离子组成均发生显著变化,由原来的以Cl-—Na+为主转变为以HCO3-—Ca2+为主,同时二者淋滤液浓度均随累积渗漏量的增加呈幂函数降低。整个实验过程砂壤土所收集的累积淋滤液体积为7.05 PV(孔隙体积,pore volume),脱盐率为71%,砂土的累积淋滤液体积为7.01 PV,脱盐率为84%,表明灌溉脱盐作用与土质有关,砂土较砂壤土易脱盐。利用实验数据拟合获得的2种土质累积淋滤液体积和与之对应的盐浓度关系曲线,相关程度良好,基本上可以用于模拟灌溉条件下灌区土壤盐分的脱除过程。  相似文献   

8.
从冷空气活动及气温变化的角度分析了2009~2010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气候背景状况,发现此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沿岸平均气温较多年偏低.通过对海冰冰情的发展与变化状况和各海区严重冰期内冰情分析显示,该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为偏重冰年.  相似文献   

9.
三次采油含聚污水中残留HPAM的含量体现在采出液的黏度上,直接影响到含聚污水的处理。实验以乌氏黏度计法测量聚合物溶液的黏度下降率,通过对pH值、水质阴阳离子量、黏均分子量和剪切速率等相关因素的研究发现,渤海JZ9—3油田注聚用FP3640C型聚合物的溶液黏度在pH值2~4范围内影响明显,pH〉7以后,黏度损失率减小;JZ9~3油田地层水中的Mg2+、Ca2+对聚合物的黏度影响显著;当离子浓度在2500~4000mg/L范围内,Na+和K+对黏度的降低有明显的影响;恒温60℃时,聚合物的黏度随着恒温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至30d后趋于稳定;剪切速率增加,黏度逐渐降低,转速达到8000r/min后,黏度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基于质点-网格模式的海冰厚度变化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根据渤海冰情,在海冰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基础上,应用一种质点-网格海冰模式于渤海海域.该模式采用了质点-网格法,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模式的数值扩散问题.该模式采用了冰厚分布函数,用多种类型冰代替用于渤海业务预报的平整冰、堆积冰和开阔水3-level模式.进行理想场的数值试验,模拟冰厚变化动力过程.还使用该模式和业务预报模式对于实际渤海冰情进行了不同个例的预报试验,发现该模式在提高冰外缘线预报精度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海冰是低温条件下的海水冻结物,在我国渤海,每年冬季有4个月左右的结冰期,形成大范围的海冰。海冰具有灾害性,常对冬季海上运输及海洋生产构成危害,但因其含盐量较低,海冰还具有资源性,有可能以较低成本转化为淡水。自1995年以来,我国学者开展了渤海海冰淡化利用研究,在国家有关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已在海冰资源特性、资源量估算、海冰淡化技术和海冰水农业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本文是对这些研究进展及尚需解决问题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为给寒区海域的波浪能估算提供科学依据,提出一种合理推算冰水共存海域波浪条件及波能流密度的方法,该方法将海冰模型与水动力学模型耦合模拟得到的冰浓度以线性修正函数的方式纳入波浪模型的海面摩阻风速方程中,并基于MCT (model coupling toolkit)耦合器将海冰模型、水动力学模型与波浪模型进行实时耦合。基于该方法模拟了渤海冬季寒潮大风期间的海冰以及波能流密度的演化。模拟结果表明,在2012年2月5~8日寒潮大风期间,结冰区域占到渤海总面积的1/3,约有76%的渤海海域的平均波能流密度受海冰影响减小,其中辽东湾近岸的波能流密度平均受冰影响最多减小了100%,而渤海湾和莱州湾近岸受冰影响最多分别减小了60%和50%。即使是无冰覆盖的老铁山水道,其波能流密度的最大值也受冰影响减少了14%。耦合模拟可以更为准确地对渤海冬季的波能流密度分布进行评估,为波浪能发电厂选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Sea ice drift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ocean currents, local wind, and internal ice stress. Information on sea ice motion, especially in situ synchronous observation of an ice velocity, a current velocity, and a wind spee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dentify ice drift characteristics. A sea ice substitute, the so-called "modelled ice", which is made by polypropylene material with a density similar to Bohai Sea ice, is used to complete a free drift experiment in the open sea. The trajectories of isolated modelled ice, currents and wind in the Bohai Sea during non-frozen and frozen periods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s play a major role while the wind plays a minor role in the free drift of isolated modelled ice when the wind is mild in the Bohai Sea. The modelled ice drift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ocean current and wind based on the ice–current–wind relationship established by a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he modelled ice velocity calculated by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is close to that of the in situ observation, the magnitude of the error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observed ice velocities is less than12.05%, and the velocity direction error is less than 6.21°. Thus, the ice velocity can be estimated based on the observed current velocity and wind speed when the in situ observed ice velocity is missing. And the modelled ice of same thickness with a smaller density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current velocity and the wind speed changes. In addition, the modelled ice drift characteristics are shown to be close to those of the real sea ic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odelled ice can be used as a good substitute of real ice for in situ observation of the free ice drift in the open sea, which helps solve time availability, safety and logistics problems related to in situ observation on real ice.  相似文献   

14.
渤、黄海海冰的变化和预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1—2000年的渤、黄海的海冰资料,用小波分析和最优气候均态法对渤、黄海的海冰冰级进行分析和预测。小波分析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渤、黄海海冰的变化规律,使对海冰的研究更符合实际情况。这必将有助于研究海冰变化的机理和不同尺度变化的相互作用。最优气候均态法较好地实现了对渤、黄海海冰的预测。此方法在海冰预报中不失为一种可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分析上世纪50年代—2010年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资料,对其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冰情总体呈缓解的趋势,2000年以来冰情略有加重。研究发现太阳活动与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变化关系密切,太阳活动可能是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长期变化重要影响因素。如果太阳黑子的周期长度比上一个周期长,那么周期内冰情较上一个周期严重。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6.
2000年夏末和翌年初冬渤海水文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2000年夏季和2001年冬季渤海两次CTD资料,系统分析了渤海冬、夏季温盐密度的分布特征,并揭示了渤海现有的水文特征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存在一些新现象,表现在:夏季在渤海海峡、辽东湾口和渤海湾口中部中、下层存在3个低温中心,在渤海中部则出现1个上下均匀一致的高温中心;冬季等温线以渤海海峡暖中心向西和向北两个方向伸入渤海,而从秦皇岛外海有一冷水舌向东南方向伸展,在渤海中部海域形成"马鞍状"等温线结构.冬、夏季渤海盐度比以往有显著升高,并明显高于北黄海西部,盐度分布势态表现为渤海湾高盐,渤海海峡低盐特征.密度分布表明:夏季渤海的密度流较强,并在中部可能存在多个密度流涡环;冬季渤海"马鞍状"温盐结构反映其环流结构要比以往研究结果复杂得多,黄海暖流(余脉)在渤海存在分支现象.利用模式对其进行密度流的诊断模拟,结果和实测温盐场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渤海海冰现场监测的数字图像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渤海冰区油气开发中,海冰给平台结构、油气运输和施工作业带来很大影响.油气作业区海冰参数精确、连续、实时的现场监测对分析油气开发的可靠性、检验海冰数值模式、校正海冰卫星遥感数据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渤海油气作业区的海冰运动和分布特性,通过数字图像技术对海冰的厚度、运动速度和密集度三个参数的提取进行了算法开发和软件研制.在2...  相似文献   

18.
2016年夏季黄、渤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2016年6-7月黄、渤海航次获得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黄、渤海海域颗粒有机碳(POC)的浓度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盐度、叶绿素a、POC/PON、POC/Chl a平面分布特征和相关性分析,探讨了黄、渤海海域POC的来源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6年夏季渤海海域POC平均浓度(500.2±226.5)μg/L,北黄海POC平均浓度(358.2±101.5)μg/L,南黄海POC平均浓度(321.0±158.1)μg/L,渤海海域POC浓度高于黄海,整个海域POC浓度表层高于底层。POC的平面分布特征为近岸高,外海低。调查海域表层POC/PON均值为8.89,POC/Chl a均值为182.52;中层POC/PON均值为8.87,POC/Chl a均值为179.56;底层POC/PON均值为9.41,POC/Chl a均值为178.80。黄海海域浒苔衰败对POC/PON与POC/Chl a影响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海域盐度、总悬浮物和叶绿素a与POC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是影响POC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南黄海除表层POC浓度与盐度、总悬浮物和叶绿素a浓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外,中层和底层POC浓度与盐度、总悬浮物和叶绿素a浓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渤海海域POC主要受陆源和浮游植物共同影响,浮游植物是POC的主要贡献者,而黄海海域POC受长江冲淡水、黄海暖流、苏北沿岸流、生物活动和底层沉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苏北近岸和青岛外海,有机碎屑为POC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9.
渤海海冰漂移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了一个包含潮流作用的准定常海冰动力学模式,利用实测风资料和计算的潮流场对辽东湾中部的冰块漂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的冰块漂移过程和实况基本一致。表明模式具有反映冰漂移过程动力特征的能力。通过对各动力因子的数值试验,说明引入潮流作用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各动力因子在冰漂移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