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斑综合征病毒对脊尾白虾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2011年江苏沿海多数地方海水养殖中发生了脊尾白虾大规模死亡的现象,本课题通过对患暴发性流行病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进行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病虾体内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检测普遍呈阳性;应用发病虾组织制备的病毒粗提液,进行了人工感染实验,实验表明该病毒对脊尾白虾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引起68.5%的死亡率。电镜结果表明,发病虾与感染病虾鳃及肝胰脏等组织器官都发生了相同的细胞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内染色质边聚、线粒体肿胀、内嵴消失等一系列细胞病理变化,在其细胞核与细胞质中发现了具有单层囊膜结构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大小约为(130~170)nm×(305~405)nm,核衣壳呈子弹形,一端较细另一端较粗,完整病毒粒子由核心、衣壳和囊膜构成,分子生物学实验表明该病毒为WSSV。实验结果符合柯赫氏法则,可以初步推断WSSV感染脊尾白虾并与引发的大规模死亡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对虾分离纯化的一种杆状病毒及其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病和濒死的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头胸部分离提纯出一种杆状病毒,同时经对病虾的鳃、胃和中肠组织进行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亦在上述组织的细胞核内发现大小相同、形态一致的大量杆状病毒粒子.成簇的病毒粒子主要在核内装配,并导致细胞结构的病变.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20~400nm×100~130nm,两端钝圆,中部膨大,有囊膜,分内外两后,核衣壳大小为250~300nm×70~100nm.细胞内未观察到有核型多角体或颗粒体类包涵体存在.根据病毒学分类原则,该病毒应属于杆状病毒属无包涵体杆状病毒亚群,即杆状病毒C亚群.  相似文献   

3.
杂色鲍裂壳病球状病毒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以来 ,广东汕尾地区养殖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出现了“裂壳病” ,经电镜观察 ,发现感染了一种球状病毒 ,大小为 1 5 0— 2 2 0nm ,皆存在于细胞的细胞质中 ,细胞核内没有发现病毒。主要侵染鲍的腹足、外套膜、性腺、肝、鳃等部位。病鲍表现为头端壳缘外翻 ,呼吸孔融合成一条线 ,活力减弱 ,身体消瘦 ,逐渐死亡。  相似文献   

4.
利用牙鲆鳃细胞系分离和培养淋巴囊肿病毒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本文利用牙鲆鳃细胞系进行了养殖牙鲆淋巴囊肿病毒的分离及培养 ,并通过电镜对培养细胞中淋巴囊肿病毒的形态及感染循环进行了初步研究。将病鱼的淋巴囊肿组织无菌滤液接种牙鲆细胞系 ,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细胞病变 ( Cytopathic effect,CPE)。电镜观察在培养细胞的胞质中有病毒的包涵体 ,胞质中散在 6角形、5角形或圆形的病毒粒子 ,大小为 10 0~ 140 nm之间。在感染细胞的线粒体中也存在大量的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5.
云纹石斑鱼淋巴囊肿病的光镜和电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永嘉 《海洋学报》1992,14(6):97-102
本文用光镜和电镜对海水网箱养殖患淋巴囊肿病的云纹石斑鱼(Epinethelus moara)进行了研究.分别观察了其囊肿物、皮肤、肝脏、脾脏、肾脏、心脏和肠管等器官.光镜下,可见囊肿物主要由巨大的囊肿细胞构成,这些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有许多包涵体和空泡;肝脏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肿胀并有胞质嗜碱性小体出现;脾脏内白细胞滞留;肾小管变性、萎缩、坏死并形成大面积无肾小管区;心肌炎和心外膜炎等病理变化.电镜下,可见囊肿细胞含有大量的病毒颗粒,这些病毒颗粒散布于核周区域;病毒颗粒切面多呈6角形,核衣壳外大部分还具有一中等电子密度的囊膜,衣壳由3层构成,核髓有明暗相间的区带.本文还对该病与国外报道有差异的问题、病毒的形态和病鱼慢性死亡的病理学等方面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大菱鲆幼鱼鳃小叶软骨组织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镜技术研究了大菱鲆(Scopthalmus maximus)幼鱼鳃小叶软骨组织的细胞超微结构。研究表明。鳃小叶软骨细胞呈近似的椭圆状,电子密度较低,细胞间有大量的胶原蛋白结构。软骨细胞分为3种类型:新生软骨细胞、成熟软骨细胞和衰老软骨细胞。幼稚软骨细胞体积较小,细胞核较大,具有1个核仁;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数量不多且体积较小;成熟软骨细胞和核的体积均庞大,具有1个核仁;可见少量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衰老软骨细胞细胞核收缩或消失。胞质中出现许多不规则空泡,细胞器很少。细胞间丰富的胶原蛋白结构使鳃小叶软骨组织具有良好的弹性。  相似文献   

7.
用取自发病虾塘患典型白斑病的病虾为毒源 ,对健康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进行人工感染 ,按Koch氏法证实了对虾白斑杆状病毒 (WSBV)是白斑病的病原。对人工感染WSBV后患典型白斑病的斑节对虾的胃、肠及皮下结缔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 ,研究WSBV引起的组织病理变化和宿主细胞感染WSBV后的超微病变过程。结果表明 :感染WSBV后病虾的不同组织均存在广泛的变性、坏死 ,上皮细胞大量解体、脱落 ;部分细胞核肿大、游离 ;结缔组织糜烂 ,呈现空泡化 ;未发现包涵体。透射电镜照片显示 :感染WSBV后的病虾在感染前期 ,靶细胞核膨胀 ,核仁消失 ,核外膜破损 ,染色质靠边分布 ,内质网断裂 ,核糖体脱落 ,线粒体肿胀 ,高尔基体萎缩 ,溶酶体空泡化 ;感染中期 ,病毒粒子在细胞核内大量复制 ,直至充满整个核 ,细胞核内无结构化 ,核膜及质膜皱缩 ;感染后期 ,核胀破 ,病毒粒子从核内释放 ,细胞核呈空囊状 ,胞质内髓样结构明显 ,细胞器解体 ,细胞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8.
在透视电镜和扫描电镜下,对绿海龟 Chetonia mydas的外周血细胞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透视电镜下,红细胞核卵圆形,细胞质均匀无细胞器;淋巴细胞核内异染色质较少,多聚集于细胞核的中央,胞质中只有少量颗粒和空泡;单核细胞表面有少量伪足状突起,核呈马蹄形,核内异染色质多,胞质中有少量小的嗜天青颗粒;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有细小胞突或伪足,胞核呈V形,分叶,核内异染色质分布均匀,胞质中特殊颗粒多,圆球形,大小不一,颗粒电子密度高,环绕在胞核周围;嗜酸性粒细胞表面具有细长的指状突起,核内异染色质多,胞质内含有特殊颗粒和嗜天青颗粒两种,胞质中还有少量的空泡和内吞泡;嗜中性粒细胞表面可见突起和微绒毛,细胞质丰富,含有两种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颗粒,胞质内有吞泡.在扫描电镜下,红细胞长椭圆形,可以看见细胞核,细胞表面光滑,无突起;淋巴细胞根据细胞表面结构的特点可分为两种: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表面凹凸不平,有粗短密集的微绒毛突起,T淋巴细胞表面光滑,无微绒毛突起;单核细胞表面多皱褶,皱褶较B淋巴细胞的起伏大一些,扫描电镜下下还可见到正在分裂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胞体比一般细胞大,外形不规则,经常伸出伪足把其他细胞包围起来;血栓细胞形态不规则,多有细长突起,聚集成团;粒细胞表面不光滑,有许多皱褶及不规则突起,突起易脱落;提示所有白血细胞表面具有突起,具有吞噬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虾球形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子显微镜对中国对虾进行病毒的检测,发现一种新的球形病毒,这种病毒直径约80~100nm,具有包涵体,形态上有两种电子密度,球形病毒数量较多,分布在细胞质中,细胞核中没有发现,主要侵染对虾的肠、鳃、肌肉、肝胰腺等组织;宿主细胞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内质网水肿,线粒体内嵴肿胀及局部溶解,酶原颗粒和粘蛋白原变性等;球形病毒与杆状病毒混合感染是对虾爆发流行病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镜技术观察了久效磷暴露条件下,金鱼中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生长激素细胞和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以及精巢Leydig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久效磷对中腺垂体分泌细胞及精巢Leydig氏细胞膜系统的损伤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垂体3种分泌细胞核膜水肿、局部溶解,染色质有不同程度的收缩现象,粗面内质网水肿,部分溶解呈空泡状;精巢Leydig氏细胞核膜局部溶解,染色质轻微凝聚,粗面内质网水肿,局部溶解,线粒体内嵴水肿、局部溶解。久效磷对金鱼中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生长激素细胞和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及精巢Leydig氏细胞结构的损伤是影响内分泌细胞激素分泌功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欧鳗“狂游症”病毒的细胞定位与超微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江华  颜青  方莹  黄印尧  倪子绵  陈信忠 《台湾海峡》2001,20(1):54-56,T001
应用电镜标本制备和观察技术对45尾“狂游症”欧鳗的主要脏器进行系统观察,在脑、心脏、肌肉和皮肤组织中,发现一种致病性病毒,多数病毒定位于细胞的内质网腔,一般为球状或椭圆球状,大小约为50~80nm×100~150nm,具有囊膜,囊膜外附有纤突,可以造成脑细胞的肿胀、空泡变性和心肌细胞线粒体的结构破坏和空泡化等细胞病变.人工感染欧鳗中找到同样病毒,表明该病毒是欧鳗“狂游症”的致病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一种C型杆状病毒的纯化技术及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染病中国对虾于1995年7月取自青岛崂山对养殖场。为探索对虾杆状病毒分离纯化技术,采用组织超薄切片技术对染病对虾进行电镜观察:被病毒感染的对虾经组织匀浆、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出杆状病毒粒子;纯化的杆状病毒经钨酸钾负染色,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形态结构。结果表明,中国对虾中肠组织  相似文献   

13.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核衣壳蛋白WSV308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成林  杨丰 《台湾海峡》2007,26(1):53-60
结合SDS—PAGE电泳和质谱分析,发现了一分子量为51kDa的蛋白,它是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基因ORFwsv308的表达产物.将wsv308克隆到pET—His表达载体,以E.coliBL2l为宿主菌,成功表达并纯化目的蛋白后制备抗体。Western blot实验中蛋白特异抗体只与完整的病毒和核衣壳裂解蛋白中的WSV308反应,而不和膜蛋白反应,证明wsv308所编码的蛋白在完整病毒颗粒上定位于核衣壳.免疫电镜定位中金颗粒只特异地标记在核衣壳表面上,不存在于完整病毒表面上.  相似文献   

14.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is one of the major shrimp pathogens causing large economic losses to shrimp farming. In an attempt to identify the envelope proteins involved in the virus infection, purified WSSV virions were mixed with three antisera against WSSV envelope proteins (VP39, VP124 and VP187 ), individually. And then they were injected intramuscularly into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 to conduct in vivo neutralization assay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groups injected with virions only and groups injected with the mixture of virions and antiserum against VP124, the crayfish mortalities were 100% and 60% on the 8th day postinfection, individually. The virus infection could be delayed or neutralized by antibody against the envelope protein VP124. Quantitative PCR was use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ree antisera described above on the virus infe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tiserum against VP124 could restrain the propagation of WSSV in crayfish. All of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viral envelope protein VP124 played a role in WSSV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对虾卵巢和受精卵细胞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卵巢内有球状病毒粒子,大小为80nm左右。受精卵细胞内有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感染,其严重影响对虾受精卵的发育,从获得的结果来看,中国对虾病毒(IHHNV)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一种球形病毒引起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细胞病理变化及该病毒的分类地位,作者运用透射电镜对异常死亡文蛤的细胞病理变化及感染的病毒粒子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并通过差速离心、酒石酸钾超速离心和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等方法对首次对该病毒粒子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患病个体的鳃、消化盲囊、消化道和外套膜均大量存在一种病毒颗粒,该病毒呈球形,无囊膜,直径45~55 nm,核心与核衣壳间无明显界限,未发现病毒包涵体,该病毒存在于细胞间质及被破坏的细胞质中。该病毒粒子的感染引起的细胞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核染色质集聚,溶酶体增多,线粒体肿涨,粗面内质网膨胀,肌原纤维排列混乱,细胞结构变得无规则直至解体。病毒粗提液于4℃150 000 g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20 h可该病毒粒子提纯,经纯化后负染显示,该病毒粒子呈球形,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直径在60~75 nm,表面结构粗糙,壳粒结构较明显,该病毒粒子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554~1.582 g/m L。本文结果为文蛤死亡病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朱艳冰  吴成林  杨丰 《海洋学报》2008,30(1):135-139
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对虾的最主要病毒病原之一,给对虾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WSSV分别与三种该病毒膜蛋白VP39,VP124和VP187的特异性抗血清在体外作用后,再注射到螯虾体内,进行中和试验。结果显示,注射同或未同VP124抗血清作用的WSSV,8 d后螯虾的死亡率分别是100%和60%,WSSV的感染能够被抗VP124抗体中和。进一步利用定量PCR分析上述三种特异性抗血清对病毒感染的影响,结果显示,VP124抗血清可抑制WSSV在螯虾体内的增殖。所有结果表明,VP124在病毒的感染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牙鲆鳃淋巴样组织内免疫相关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镜技术观察海水鱼类牙鲆鳃小片的基本结构及其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牙鲆的鳃小片主要由扁平上皮细胞和柱细胞构成 ,血窦腔极为发达。鳃小片在功能上可分为两个区 :气体交换区和免疫区。气体交换区位于上半部分 ,血窦内主要分布着红细胞 ;免疫区位于鳃小片基部 ,血窦腔中分布着各种免疫相关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酸性粒细胞。此外 ,还观察到了泌氯细胞和粘液细胞。研究结果证明 ,牙鲆的鳃在局部粘膜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鱼类免疫体系中的有机组成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文蛤外套腔中一种寄生桡足类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对寄生于文蛤外套腔中的一种桡足类Ostrincolakoe的外部形态进行了观察。该桡足类是作者于1988和1989年秋季,在江苏南部沿海文蛤大批死亡原因调查时,在文蛤外套腔中发现的。寄生于贝类的桡足类在我国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研究健康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呼吸树的形态结构,并观察研究濒死刺参呼吸树的异常,结果显示:刺参呼吸树由外向内依次为体腔上皮、肌层、血腔、内皮细胞和中央腔。体腔上皮细胞游离面有长而不规则的微绒毛,细胞上部吞饮小泡丰富,细胞中常见吞噬体。内皮细胞表面有各种形状的细胞突起,细胞顶浆分泌活跃,细胞内质膜小泡丰富。体腔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丰富的吞饮小泡和质膜小泡提示这两种细胞具有吸收功能。体腔上皮和内皮下连续成层的基膜围戍呼吸树中封闭的血腔。内皮层与内皮基膜构成呼吸树的呼吸膜,由泄殖腔进入呼吸树中央腔的海水和呼吸树血腔中的血液经此气一血屏障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作用。体腔上皮与上皮下基膜构成体腔液一血液屏障,刺参的体腔液与呼吸树血腔中的血液经此屏障进行物质交换。呼吸树还在渗透压调节和代谢产物排泄中起作用。在濒死刺参的呼吸树中,纤毛虫大量积聚在中央腔中并附着在内皮层上,导致呼吸作用不能正常进行,这可能是当养殖水体恶化时造成刺参患病并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