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黄,东海及其邻近海域马面历年(1974—1986年)渔获量变化与Elnino现象关系并结合捕捞强度进行一些初步分析,总结出渔获量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2.
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是影响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会对渔获量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长时间序列的渔业统计资料和气候变化数据,研究了1962—2012年间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黄渤海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渔获量的影响,并应用Fox模型拟合捕捞压力对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的影响,同时根据多个气候因子及气候指数的年间变动数据,分析每个显著相关的气候变量对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在1962—1971年呈波动下降趋势,在1972—1990年保持平稳状态,在1991—2012年急剧增加。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与渤海冬季季风、北太平洋指数(North pacific index,NPI)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黄海夏季季风、黄海海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加入气候变量进行优化的Fox模型考虑了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该模型拟合的渔获量与统计的渔获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表明:捕捞压力的增大是导致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变动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也会对小黄鱼渔获量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梅永炼 《海洋科学》1983,7(5):37-40
带鱼(Trichiurrs haumela)在东海的渔获量占全国带鱼渔获量的90%,因而搞清东海区带鱼年渔获量的变化规律,对合理利用东海区的带鱼资源和指导当前该海区近海捕捞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根据近几年来的生产实践和有关资料,试对东海区近海带鱼年渔获量的变化与该海区的水文关系,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35年的东海区带鱼年渔获量资料与长江径流及东海温、盐断面资料、SST和黑潮流量资料,分析了东海渔获量年际变化与海洋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渔获量与长江径流和黑潮暖流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长江径流量大时,东海渔获量高;反之,则低。1960年以来东海区渔获量的4次长期波动与长江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基本一致。东海渔获量的丰、欠与黑潮(流量)的强、弱呈反位相变化,秋季的黑潮流量与渔获量的变化关系尤其显著;黑潮强(弱)时,东海渔获量低(高)。受长江径流和黑潮的影响,渔获量与盐度的高相关区夏季位于长江口区,秋季则位于黑潮左侧的盐锋内;东海渔获量高(低)分别与区域内盐度的低(高)变化相一致。东海区渔获量与不同季节SST变化的高相关区(即渔场区)关系密切,冬季(2月)位于东海北部的大沙渔场,春(5月)、夏季(8月)位于长江口舟山渔场,秋末初冬(12月)位于舟山及陆架暖流区,渔获量丰年与渔场区SST正异常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依据2000—2015年浙江省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渔获量的数据,以及影响渔获量的因素(管理类因素、环境类因素和营养关系类因素等共11个因子),使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对各类因素对三疣梭子蟹渔获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赤潮面积、捕捞努力量和放流数量对三疣梭子蟹渔获量影响显著(P0.01)。3个因子的累积解释比率达98.3%,其中,赤潮的解释比率最大,达到47.2%,捕捞努力量的解释比率为37.8%,放流数量的解释比率为13.3%。三疣梭子蟹渔获量随着赤潮面积增加有所减少,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加大有迅速增加的趋势,与放流尾数呈现正相关趋势。三疣梭子蟹渔获量的波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今后需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找到可能影响三疣梭子蟹渔获量的其他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世界渔获量在1997年达到了创记录的1.156亿吨,比1995年的1.1291亿吨增加270万吨。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渔获量大幅度增加。其产量也继续居世界第一位。 1996年,中国的渔获量由上一年的2440万吨增加到2730万吨,其中养殖产量占50%以上。秘鲁的渔获量由890万吨增加到960万吨,智利由760万吨减少到690万吨,日本由680万吨减少到660万吨,美国由560万吨增  相似文献   

7.
基于栖息地指数的西北太平洋柔鱼渔获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太平洋柔鱼是世界大洋性经济柔鱼类之一,估算其渔获量是科学管理柔鱼资源的重要基础。根据2003-2008年8~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生产统计数据,结合环境遥感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ST),海表温梯度(GSST)及海表高度(SSH),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定性描述资源密度分布与其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假设捕捞努力量时空分布相同的情况下,建立了各作业渔区渔获量与HS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位渔区(经纬度0.5°×0.5°内周平均渔获量与HSI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并建立了最适关系的指数模型,以及单位渔区内周最大可能渔获量与HSI之间的线性关系式。当HSI较低(0~0.1)或较高(0.9~1)时,其预测的渔获量相对误差较大,并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基于栖息地指数模型来预测柔鱼可能的渔获量是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998~2005年浙江中北部沿岸3个张网监测点的渔业监测调查,阐述了浙江沿岸张网渔业中的主要经济幼鱼带鱼、小黄鱼、鲳鱼的渔获量比例月变化;同时结合浙江省的渔业统计资料和主要鱼种的生物学测定资料,以张网渔业中主要经济鱼种的平均网获量作为预报当年渔汛补充群体渔获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经回归统计分析,分别建立了带鱼和小黄鱼的渔获量单因子预报方程.结果表明:2000~2005年,张网中的带鱼、小黄鱼、鲳鱼3种主要经济鱼类幼鱼合计占总渔获量的月平均比例达22.79%,6~8月为幼鱼的出现高峰期,月平均比例为53.86%,7月份达到最高值,为62.66%.其中5~9月幼带鱼占渔获量的月平均比例范围为11.42%~46.42%,6~11月小黄鱼占渔获量的月平均比例范围为9.73%~14.30%,4~8月鲳鱼占渔获量的月平均比例范围为3.32%~6.52%.设5~9月张网中幼带鱼的日平均网获量(X,kg/网)与当年9~12月渔汛中带鱼补充群体的渔获量(Y,×108尾),经相关分析,可以得到Y关于X的一元一次、一元二次和一元三次函数的预报方程.设6~10月张网小黄鱼幼鱼的日平均网获量(x,尾/网)与当年浙江省小黄鱼的渔获量(y,万t),经相关分析,可以得到y关于x的一元一次、一元二次函数的预报方程.预报方程的相关系数和预报精度基本符合应用要求,表明沿岸产卵场和索饵场附近的张网渔获物中主要经济幼鱼的发生量与当年渔汛补充群体渔获量密切相关.张网渔业的监测调查可以反映当年主要经济幼鱼发生量情况,应加强对沿岸张网渔业的管理及保护主要经济幼鱼.  相似文献   

9.
在韩国的渔业发展早期阶段,渔业是与农业并重的支柱产业,在出口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二十年以来,由于持续的无序捕捞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近海渔业资源萎缩,韩国的海洋渔获量明显减少。近海渔业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比例从1980年的56.9%减少到了2005年的40.0%。  相似文献   

10.
近来,1986年中上层渔获量达7.4333万t,1987年更创历史记录高达12.07万t,并且1983年金色小洗涤 丁鱼产量也达到1.9587万t,仅次于历史最高水平的1971年的产量,但到1988年的产量仅为2778t,占中上层渔获量3.21%,从而从历史上第一位下降到第4位,如此渔获量变动,其原因何在呢?笔者试就从海洋环境变异,捕捞力度等诸因素合理解释中上层渔获量变动,为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中上  相似文献   

11.
厄尔尼诺与浙江近海冬汛带鱼渔获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近海1961~1982年冬汛带鱼渔获量变化与Elnin的关系,结合捕捞力度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浙江近海冬汛带鱼渔获量变动规律,为合理开发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ENSO现象与台湾海峡西部海区中下层鱼类渔获量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区中下层多年(1956-1973年)渔获量变化与EN现象关系并结合捕捞强度进行一些初步分析,总结出渔获量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3.
1994-1997年的渔业统计显示:夏、秋汛渔获量高于冬、春汛.本文还探讨了1987-1998年中上层鱼类渔获量的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等的可能关系,提出了保护中上层鱼类资源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浙江近海1961 ̄1982年冬汛带鱼渔获量变化与Elnino的关系,结合捕捞力度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浙江近海冬汛带鱼渔获量变动规律,为合理开发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东海区带鱼年渔获量变动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东海区28a带鱼渔获量资料,采用参数模型法计算了东海区带鱼年渔获量变动规律,得出7a为一个变动周期的结论,井预测,若不采取有力措施保护资源,16a后资源将有枯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浙江省几种重要底层渔业生物产量的变动趋势与环境因子变动规律之间的关系,基于收集得到的2000年到2014年浙江省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乌贼、贝类等水产生物的渔获量的数据,以及捕捞努力量和各类环境因子(赤潮面积、距海平面高度、海表面温度、海表面盐度、厄尔尼诺指数、捕捞努力量6个因子),使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对以上各类因子对上述水产生物渔获量变动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赤潮面积、厄尔尼诺指数、捕捞努力量对小黄鱼渔获量波动影响显著(P0.05),捕捞努力量、海表面盐度、厄尔尼诺指数、距海平面高度对带鱼渔获量变动影响显著(P0.05),捕捞努力量、海表面温度、厄尔尼诺指数对乌贼渔获量变动影响显著(P0.05),捕捞努力量、厄尔尼诺指数对贝类渔获量波动影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底层渔业生物波动是捕捞作用与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能为浙江省渔业资源合理开发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并为日后调控海洋渔业资源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叶昌臣 《海洋科学》1986,10(4):68-69
国外发表的材料上有关渔获量的名词较多。大体上分成两类。一类用于渔业生产统计。另一类用于渔业资源评估。 一、渔业生产统计用名词 我国渔业生产统计仅用一个名词——渔获量。国外用的与此相同或相近的名词有catch, yield, landings, nominal catch,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8.
据FAO报道,1996年全世界的渔获量经最后核实,为1.159亿吨,而不是1997年公布的1.156亿吨,其中捕捞产量9 462.5万吨,包括755万吨淡水鱼产量。 FAO确认中国1996年的渔获量仍居世界首位,达1422万吨,以下依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浙江近海1970年到1992年鲐鱼渔获量变化与Elnino现象的关系,结合捕捞强度,长江中下游汛期(4—9月)降水量距平年际变化综合分析,探讨浙江近海鲐鱼渔获量变动规律,为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道,世界渔获量在1995年已达到创记录的1.1291亿吨,比1994年增长2.14%,其中捕捞产量为9200万吨,比1994年下降10万吨,而水产养殖产量达到了2094万吨,比1994年增长13.5%。 1995年有23个国家的渔获量超过100万吨。中国居第一位,比1994年增长18%,达到2443万吨,其中养殖产量为1280万吨,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秘鲁的渔获量居第二位,达894万吨。智利第三,达759万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