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度量泥炭腐殖化度的一种简便方法:泥炭灰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度量泥炭腐殖化程度简便易得的指标——灰度。通过将同一剖面灰度测量结果与传统的腐殖化度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的变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说明导致二者变化的因素大致相同。泥炭赋色物质鉴定的实验表明腐殖质含量变化是引起灰度在剖面上变化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用灰度值作为泥炭腐殖化程度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红树林泥炭的海侵成因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海南岛全新世红树林泥炭及其含沉积特特征,形成环境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会南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得出:红树林泥炭形成于泥炭坪相;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的快速海侵为含炭沉积的形成提供了古地理背景;红树林泥炭发育于4000a以来的海平面波动上升时期;泥炭坪的发育主要取决于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和植物有机质的堆积速度。海南岛全新世海侵成碳的研究为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建筑的解释提供了比较沉积学的论据  相似文献   

3.
有壳肉足虫是由壳体包裹细胞质的单细胞原生动物,由于它种类多、对雨养泥炭沼泽水文变化反应敏感且其壳体易于保存,成为一种雨养泥炭沼泽古水文定量重建的代用指标。主要阐述了现代雨养泥炭沼泽有壳肉足虫-环境变量数据库建立的方法和具体步骤,及该指标在古水文及古气候重建上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在以欧美为主的地区进行的许多研究发现,利用有壳肉足虫恢复的地下水位记录不仅与其他BSW指标(如植物大化石和腐殖化度)记录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且它与其他陆地古气候指标、冰心指标、海洋指标及太阳辐射指标等都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充分证实了有壳肉足虫是一种雨养泥炭沼泽古水文的有效代用指标,其重建的地下水位记录能够很好地反映区域古气候的变化。然而截至目前,有壳肉足虫分类学研究、现代生态模拟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仍是其应用研究的阻碍,相信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有壳肉足虫在雨养泥炭沼泽古水文及古气候重建上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在该领域尚未开展研究,存在较好的研究潜力,而且其成果可以对我国泥炭地的生态管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杨达源 《海洋科学》1985,9(5):11-14
泥炭生成于沼泽湿地之中,沼泽湿地的形成则需要特定的地形、水文与生物等条件,因而泥炭在环境变迁研究中有它独特的指示意义。沿海平原地带沼泽湿地的形成与附近湖、河水位及其海面高度(尤其是潮位高度)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沿海平原地带沉积地层中的泥炭夹层,它的成因属性、层厚及其层位高度等,常用来作为海面变化分析研究中的一种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沿海地区的埋藏泥炭及其形成的古地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位于北纬18°12′—42°间欧亚大陆的东岸,面向太平洋,受海洋影响,是泥炭比较丰富的地区。本区的泥炭大多是全新世12000年来形成的,如今多数已被泥砂掩埋,属于埋藏泥炭。 本区毗邻海洋,泥炭的生成与分布同海洋有关。由于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湿度较大,对发育沼泽、堆积泥炭是较有利的。但我们认为本区泥炭比较丰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洋水体对陆地水的水力影响。而它们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则是海面在全新世有过较大幅度的升降,引起沿海地区海进、海退造成的。 本区埋藏泥炭的上覆盖层不厚,一般1—2米,容易开采。可制做各种腐植酸肥料,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此外,泥炭对研究第四纪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本区泥炭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部羊八井七弄沟(QNG)地区泥炭中汞浓度含量指示温度变化的意义,通过与其他气候代用指标对比分析,发现泥炭汞能作为气候代用指标反映地区温度。QNG泥炭汞浓度变化记录了七弄沟地区全新世时期9.1~3.5kaBP的温度变化趋势,主要包括3个阶段:第Ⅰ阶段(约9.1~7.2kaBP),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温度较高,波动下降;第Ⅱ阶段(约7.2~5.6kaBP),温度波动剧烈,存在5.9和6.3kaBP两个冷期;第Ⅲ阶段(约5.6~3.5kaBP),在频繁剧烈波动中温度下降。3个阶段分别反映了3次北大西洋浮冰事件(IRD)(8.2、5.9和4.2kaBP事件)。此外,在7.5、6.3、4.7kaBP左右也出现了变冷事件。利用REDFIT对QNG泥炭汞浓度进行红色噪声谱分析,发现其存在1 100、650、450、310以及110a周期,反映了青藏高原地区对不同等级太阳活动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方全新世泥炭形成的初步研究(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指的中国北方主要是包括华北和东北地区.该区泥炭分布较多,其中东北区多于华北区.据初步调查,东北区分布有裸露泥炭沼泽200多万公顷,埋藏泥炭约3万公顷,泥炭总储量约150多亿吨;华北区有裸露泥炭沼泽0.5万公顷,大部为埋藏泥炭,泥炭总储量约3亿多立方米.本区裸露与埋藏泥炭分布界线,大致是从辽宁省东南的岫岩以东起,经本溪、抚顺、西丰、伊通、双阳、榆树、巴彦、绥化、海伦、依安、富峪至科尔沁右旗,此线东北基本上为裸露泥炭沼泽分布区,而此线西南,主要为埋藏泥炭分布区,此线附近呈过渡状态.孢粉分析反映本区蕴藏泥炭的全新世地层古气候有三个演变过程,即从早期较冷较干,或较冷较湿,变得温暖潮湿,随后气温又变得偏凉偏干.古气候的演变导致沉积环境的变更,致使沉积相有三次较大的演变旋回,这在华北平原和沿海平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华北平原,全新世早期以河湖相为主,中期湖沼相普遍发育,晚期以冲积和洪积为主;在沿海平原某些地段,全新世早期为海陆过渡相,中期为海相,晚期又为海陆过渡相.北京和辽南一些地点泥炭自早全新世就开始沉积,东北平原中南部的泥炭多在中全新世形成,但都多在距今两千年左右被砂粘土或黄土状物质等埋藏.长白山、小兴安岭有的泥炭自中全新世沉积,但不少自晚全新世才开始沉积,均延  相似文献   

8.
第四纪泥炭成炭期的划分与气候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炭是一种表露或浅埋的矿产资源.随着世界能源危机日益加剧,对泥炭的研究和开发,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泥炭成炭期的划分,即对泥炭发育时间规律的分析,有助于资源预测和古地理研究.本文重点在于从宏观角度分出全球性泥炭相对集中的时期.一、泥炭成矿的控制因素与成炭期泥炭大多是在第四纪后期、特别是全新世的沼泽环境中以植物残体为特征的有机质堆积物.它在岩石学上属生物化学岩,在矿床学上属表生的可燃性有机岩矿产.泥炭的形成和积累是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是控制植物残体分解和积累的水热对比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受地质地理环境制约.一般说来,潮湿的气候、平坦或起伏和缓的地形、排水不良的水文状况、繁茂的植被、以及稳定而持久的构造条件等诸因素互相配合,可造成有利泥炭成矿的地质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9.
辽宁沿海泥炭堆积与全新世海面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宁沿海分布有丰富的泥炭资源,主要为埋藏泥炭,属于低位型的草本泥炭,按其成因可分为泻湖型,河漫滩型和沟谷型泥炭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赤道非洲(布隆迪)高地泥炭沼泽的 ̄(13)C值与晚第四纪生物群体的变化A,M.Aucour等卡希如(Kashiru)泥炭沼泽(3°28′S,29°34′E,海拨2240m)是布隆迪高地4km ̄2汇水区域内一个0.5km ̄2的小洼地,汇水区域的最大海拨...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沿岸泥炭沼泽形成机制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湾沿岸的海陆过渡带,优越的水文地理环境有利于泥炭沼泽的形成与发育。海洋海退导致的海岸线变迁,是控制泥炭沼泽发育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间冰期和冰后期的海面上升期间,自海向陆发育了海侵基底泥炭;中全新世高海面期,在山前扇缘洼地和沟谷有泥炭沼泽发育;晚全新世海面下降期,泥炭沼泽主要发育在沿岸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汊河间洼地及平原上的河滩、阶地、古河道等地。  相似文献   

12.
张振克 《海洋科学》1996,20(5):59-63
芝罘连岛沙坝北端泻湖是6000a B.P.以来海平面变化过程中的产物,其形成受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海岸古环境与近岸物质迁移的影响,泻湖附近地貌发育经历了水下沙嘴,砾石堤发育,封闭泻湖形成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粤东及琼东北第四纪老红砂分布于全新世和现代海岸风沙强烈作用带,其野外产状、沉积构造与海滩砂不同,粒度、石英砂磨圆度、石英砂表面微结构统计、孢粉和硅藻等分析证明这些老红砂与海岸沙丘砂有着成因上的联系,热释光年代为距今1.62—5.19万a,故它们是毗邻海滩的海岸风成砂,形成于未次冰期的低海平面期,其形成和分布与盛行风和向岸风的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太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从沉积学、地层学、地貌学、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角度,综合分析了太湖的成因和演变。认为地壳沉降与海面上升是构成江南碟形洼地的内外动力,为太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全新世海侵最盛时,太湖海湾水深潮急、泻湖、滨海沼泽围绕海湾分布。随南部湾口沙嘴封堵,海湾趋于消失,陆地扩大,遗址增多。3700a来,海面回升,湖面逐渐扩展,形成现代太湖。  相似文献   

15.
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绍鸿  杨建明 《台湾海峡》1994,13(2):166-175
本文选择了六类79个具有^14C年龄和准确高程的古海面标志物,按北,中,南三个岸段分别建立了三条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讨论了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特征和规律,通过比较也分析了不同岸段新构造差异升降情况。  相似文献   

16.
国外海岸沙丘形成与演化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对海岸沙丘的研究已从主要对其地貌形态的研究转向海岸海丘与海岸变迁尤其是全球变化关系的研究上,海岸沙丘形成与演化的研究倍受关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里介绍了国外在海岸沙丘形成与演化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及其成果,并以此探讨了国内今后开展海岸沙丘形成与演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17.
根据华南沿海不同区域和不同形态海滩的地形和碎波参数计算分析,得出本区存在着4种平均海滩状态:(1)消散优势型海滩;(2)沿岸坝-槽型海滩;(3)沿岸坝沟或低潮阶地型海滩;(4)反射优势型海滩。华南海滩状态除有长期的侵蚀趋势外,存在明显的季节演变,它与波浪作用的变化关系密切;此外,人为建造的海岸工程也可引起海滩状态的变化,今后在其开发利用中必须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8.
红河断裂带的新生代变形机制及莺歌海盆地的实验证据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红河断裂带是印藏碰撞过程中,印支地块被顺时针旋转挤出的走滑变形带。莺歌海盆地发育于红河断裂带海上延伸带上。根据莺歌海盆地和相邻的NE向琼东南盆地在晚中新世前(5.5Ma B.P.)独立的构造发育和差异的沉降特点,认为红河断裂不可能穿越莺琼盆地界限向北东延伸,而越东断裂和中建南断裂很可能是红河断裂的延续。莺歌海盆地成盆机制的物理模拟结合红河断裂带陆上的变形特征、年代学证据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研究,参考莺歌海盆地模拟过程中不同应力场下沉降中心的长轴方向,我们推断红河断裂带新生代的演化大致分4个阶段:(1)50-38Ma B.P.期间的缓慢平移运动;(2)38—25MaB.P.期间的快速左行走滑运动;(3)25—5Ma B.P.期间的左行走滑逐渐停止阶段;(4)5Ma B.P.后的右行走滑阶段。  相似文献   

19.
渤海莱州湾滨海平原晚第四纪地质事件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州湾为渤海三大海湾之一,西面及南面均为滨海平原,是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莱州湾滨海平原在山东低山丘陵与莱州湾之间 莱州湾滨海平原第四纪古地理环境的调查研究始于50年代,60年代以来,随着地下水资源和油气的开发,第四纪地层与沉积环境的研究开始深化。作者自70年代以来,在本区开展了第四纪地下卤水资源、海平面変化与地下咸水入侵等问题的研究,以上研究均以第四纪古地理环境为宏观背景。本文系上述研究结果的阶段总结,为今后本领域研究工作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