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从分子水平研究大菱鲆生长激素作用机制及进化机制.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材料从脑垂体中提取mRNA,利用SMART-RACE技术建立大菱鲆脑垂体cDNA文库,并从该文库中克隆出大菱鲆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cDNA全长序列.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大菱鲆GH cDNA序列全长为876 bp,包括108 bp的5'UTR和174 bp的3'UTR序列.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591 bp,编码由197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生长激素成熟肽序列,用生物软件DNASTAR计算大菱鲆生长激素蛋白分子量为1*!909.22,等电点为6.24.将大菱鲆与漠斑牙鲆、褐牙鲆等共7种鲆鲽鱼类GH成熟肽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菱鲆与其他6种鲆鲽鱼类序列同源性均为70%左右,而鲆科鱼类与鲽科鱼类间生长激素基因同源性很高(≥80%),说明大菱鲆与鲆科、鲽科鱼类的同源性较低.另外,运用PAUP软件对7种鲆蝶科鱼类与另外8种不同种属鱼类进行了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与根据传统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分类进化地位基本一致,大菱鲆单独形成1个分支且与鲆科和鲽科鱼类相距较远,此结果为在形态学分类基础上进一步定义菱鲆属鱼类分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硬骨鱼许氏平鲉精子体内受精以及精子在雌性体内保持长期存活的特性,本研究应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对体内受精卵胎生硬骨鱼许氏平鲉与体外受精卵生大菱鲆的精子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并使用计算机精子分析系统比较精子激活后运动参数差异。结果显示,这两种鱼的精子均由头部,中段和尾部构成,无顶体,尾部轴丝为“9+2”微管结构。许氏平鲉精子特点:头部呈短棒状,细胞核呈长锥状;中段不对称,约30—40个线粒体呈垛叠状紧密排列在中段;轴丝质膜延伸形成的侧鳍较为发达。大菱鲆精子特点:头部呈椭圆形,头部和鞭毛结构松散,含有大量囊泡状结构;精子中段较短,向外突出的线粒体包裹鞭毛形成“半袖套”结构且尾部鞭毛侧鳍不发达。许氏平鲉精子密度和体外激活寿命均显著高于大菱鲆精子,而激活后精子的平均曲线速度(VCL)、平均直线运动速度(VSL)、平均路径速度(VAP)显著低于大菱鲆精子。研究表明,上述精子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精子头部与中段:体内受精硬骨鱼精子大多具有细长的头部,发达的中段,线粒体数量较多;体外受精硬骨鱼具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头部,中部不明显,线粒体较少。  相似文献   

3.
分别采用室温(21℃左右)、低温(3—5℃,冰箱)和超低温(-196℃,液氮)保存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Basilewsky)精子,探讨不同温度保存对黑鲷精子生理特性的影响。在室温条件下,黑鲷精子活力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保存4h后的精子失去激烈运动的能力。在低温条件下,黑鲷精子寿命有所延长。黑鲷精子经过超低温保存后,其激活率、受精率与鲜精的接近,精子活力则有所下降。黑鲷新鲜精子在海水盐度为10时能被激活,但经过超低温保存后的黑鲷精子激活所需的最低盐度必需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4.
应用单因素试验和三因素正交试验研究了温度、二甲基亚砜(DMSO)浓度及精子密度等因素对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精子短期保存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DMSO、维生素C、甘油、葡萄糖等添加剂中仅5%和7.5%DMSO有利于精子活力的保持;3个试验温度中28℃精子活力下降速度最快,其次为1℃,最慢是5℃;稀释度越高精子活力下降速度越快。正交试验中,九孔鲍精液分别在25个保存条件下保存96 h,保存期间每隔一段时间取样观察精子活力。25个处理的活力变化数据用生长函数拟合,根据拟合方程计算出精子活力半衰期,并对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较理想的精子保存条件是:温度为7℃,DMSO质量分数为3%,精子密度为7.5×108个/mL;各因素对精子活力半衰期的影响按精子密度、温度、DMSO密度顺序递减;精子密度对精子活力半衰期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及DMSO浓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利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大菱鲆、星斑川鲽及其杂交种(大菱鲆♀×星斑川鲽♂)的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可数性状中,除腹鳍鳍条数外,杂交种与母本大菱鲆差异不显著,而与父本星斑川鲽差异极显著。(2)可量性状中,杂交种和大菱鲆差异不显著的性状占可量性状的45%,而与星斑川鲽都为显著差异。可量性状的杂种指数平均值为15.56,显示杂交种可量性状总体属于偏母本。(3)聚类分析表明,杂交种与大菱鲆形态较为接近,先聚为一支,再与星斑川鲽聚为一支。(4)主成分分析表明,共获得了4个主成分,其累积总变异的贡献率为73.49%。主成分散点图表明杂交种在形态差异上独立于大菱鲆和星斑川鲽。(5)判别分析表明,利用10个对结果影响贡献率较大的参数分别构建了其判别函数,对大菱鲆、星斑川鲽和杂交种的综合判别准确率达到98.9%,判别效果非常显著。研究认为,杂交种的形态与母本比较相似,但可以通过形态判别分析将三者进行区分判别。  相似文献   

6.
异源精子诱导牙鲆雌核发育二倍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紫外线照射处理的石鲽精子和受精后冷休克的方法诱导了牙鲆雌核发育。结果表明:用2只平行的相距15cm的20W紫外灯管,照射距离为10cm,在5~100s时间范围内照射石鲽精子时,受精卵的发育表现了典型的哈特维希效应,照射40s的精子所得胚胎的孵化率达到最高峰(41%),染色体观察结果显示,此照射剂量组的所有胚胎均为单倍体(n=24),表明照射精子遗传失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如果冷休克处理前受精卵保持在(15.5±0.5)℃,受精卵在一定的休克温度(0~10℃)条件下,用不同休克起始时间(受精后1~10min)及冷休克处理持续时间(15~90min)均能诱导染色体加倍。对冷休克处理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在2~4℃条件下,受精后3min开始、冷休克处理45min时,二倍体诱导率最高,达79.7%。染色体鉴定显示,处理组的正常胚胎均为二倍体(2n=48),未发现单倍体和非整倍体。  相似文献   

7.
以相应引物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和石鲽(K.areiusbicoloratus)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PCR产物经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了克隆、测序,均得到了590bp的碱基序列,并将其与GenBank中牙鲆线粒体全序列相应片段和川鲽(Platichthysflesus)相应片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川鲽和石鲽序列差异很小(核苷酸差异数为7,同源性为98.8%);而牙鲆与川鲽和石鲽的序列差异明显(核苷酸差异数为90~93,同源性约为84%),且大多数核苷酸变异位点集中在序列中部大约200bp的区域.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杂交后代的种质遗传属性,作者采用线粒体(mt)DNA COI基因片段和控制区(D-loop)序列对星斑川鲽、大菱鲆及两种间的杂交后代(星斑川鲽♀×大菱鲆♂)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基于mtDNA COI和D-loop序列结果显示星斑川鲽和大菱鲆的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2.9%和41.2%,相似的研究结果显示星斑川鲽♀×大菱鲆♂杂交后代与大菱鲆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2.9%和41.2%,遗传差异极其显著。而基于mtDNA D-loop序列结果显示星斑川鲽♀×大菱鲆♂杂交后代与星斑川鲽的遗传距离仅为0.4%,并且在mtDNA COI基因片段上两者序列完全一致,杂交后代在线粒体DNA上呈现明显的偏母遗传。  相似文献   

9.
不同温度保存对黑鲷精子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采用室温(21℃左右)低温(3-5℃,冰箱)和超低温(-196℃,液氮)保存黑鲷Sparnsmacrocephalus(Basilewsky)精子,探讨不同温度保存在黑鲷精子生理特性的影响,在室温条件下,黑鲷精子活力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保存4h后的精子失去激烈运动的能力,在低温条件下,黑鲷精子寿命有所延长,黑鲷精子经过超低温保存后,其激活率,受精率与鲜精的接近,精子活力则有所下降,黑鲷新鲜  相似文献   

10.
余红卫 《台湾海峡》2011,30(3):375-378
应用电镜技术观察了彩虹明樱蛤精子的超微结构.彩虹明樱蛤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包括头部、中段和尾部3部分.头部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项体呈弯曲的倒“V”字型,顸体物质电子密度外侧高内侧低,顶体下腔无特殊结构,内含均匀的低电子密度物质.细胞核细长,螺旋状,形似螺丝钉,有一浅的核前窝,没有核后窝.中段由线粒体环绕中心粒复合体和精核而成,中段横切面可见4个线粒体,而纵切面看每侧有2—4个线粒体,因此精子中段有10个以上的线粒体.尾部细长,为典型的“9+2”结构.  相似文献   

11.
石鲽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技术,对石鲽的3个野生群体——青岛群体(QD)、威海群体(WH)、莱州群体(LZ)和一个养殖群体(YZ)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从6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8个ISSR引物对四个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183个重复性好且5谱清晰的位点,4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48.1%~50.8%,Shannon多样性值为15.68~18.53,群体内个体间遗传相似度为0.9053~0.9189,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55~0.0173.同其他鱼类相比,石鲽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用UPGMA方法构建的群体进化树显示,WH群体和LZ群体遗传距离最近,首先聚在一起,两者然后与YZ群体聚类,最后与QD群体相聚.利用基因分化系数进行遗传变异来源估算,结果表明石鲽群体96.47%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3.53%,不同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较大.  相似文献   

12.
温海深  高玲 《海洋学报》2007,29(4):161-164
细胞核的雌激素受体(ER)是参与调节脊椎动物发育和繁殖的转录因子,哺乳动物具有两种类型的ER(ER-α和ER-β),它们一旦与配体结合就能够形成二聚体,和其他转录激活因子相互作用,参与靶基因调节[1].目前,在鱼类中发现3种ER类型,即ER-α,ER-β和ER-γ[2~4],这说明鱼类ER生理功能比高等动物复杂,但对每种ER的功能研究较少.雄激素在脊椎动物(包括鱼类)的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这种作用是通过雄激素受体(AR)介导的[5].AR属于配体活性转录因子,是核受体家族的一员[6].  相似文献   

13.
Prey availabil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nursery grounds. Estuar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nursery grounds for juvenile stone flounder, but the mechanism behind the consistently high availability of prey has never been examined.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ich prey is mainly selected by juvenile stone flounder (15–55 mm standard length) in the estuary of the Natori River, northern Japan. In a cage experiment, juveniles showed positive selection for the palps of the spionid polychaete Pseudopolydora kempi in March, and for the siphons of the bivalve Nuttallia olivacea in April, May and June in both sandy and muddy-sand habitats. This selective predation showed that sublethal predation on regenerable parts of invertebrates is important for stone flounder. Nuttallia olivacea, the dominant bivalve in the estuary, was more abundant and in better somatic condition in the sandy area in spite of the stronger siphon-cropping pressure by juvenile stone flounder.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at sublethal predation on highly abundant bentho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ing estuarine habitats into areas of high prey availability for juvenile stone flounder, which leads to their high growth rate.  相似文献   

14.
Ultrastructurestudyofthediatom──Ⅱ.Synedra,Cyclophora,Plagiogramma,Opephora,FragilariaandPseudostaurosira¥LiuShicheng(Received...  相似文献   

15.
以黑褐新糠虾和卤虫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两种典型有毒有害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毒性.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都能影响糠虾的存活,在9 h内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湖异弯藻对糠虾的半致死浓度分别约为7000和450 000个/cm3;在24 h内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对卤虫存活没有显著影响,而赤潮异弯藻能对卤虫的活力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0.1,1.5,5和24 h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5 000,7500,4500,3000个/cm3,但在赤潮异弯藻较低浓度为3000个/cm3时,经过48 h卤虫的运动能力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结果表明,这两种有害藻对同一种生物的毒性大小存在差异,而这两种甲壳类生物对同一种有害藻的反应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究了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与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之间的他感作用。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添加比例为10%、40%、60%、90%、100%的三角褐指藻无藻细胞滤液的培养基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以及相同比例的东海原甲藻无藻细胞滤液培养基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三角褐指藻滤液对东海原甲藻(P.donghaiense)的生长表现为促进作用,高浓度则抑制其生长,因此,不同浓度的三角褐指藻藻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表现出两种相反的他感作用效果;而东海原甲藻滤液对三角褐指藻(P.tricornutum)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说明东海原甲藻并未对三角褐指藻表现出他感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软体动物中的腹足纲、双壳纲以及节肢动物中的甲壳纲分别选取了3种中国沿海常见的品种——东风螺、弯竹蛏、斑节对虾,提取并分析它们的壳基质蛋白。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发现特定的蛋白质具有明显的种属差异:①N66蛋白(一种碳酸酐酶)通常存在于弯竹蛏中,但不存在于东风螺和斑节对虾中,揭示N66蛋白质具有特异性,在未来的物种鉴定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②角质层蛋白AM1199和CP14.6存在于斑节对虾的表皮结构中,在东风螺和弯竹蛏中未检测到;③血蓝蛋白同时在3种动物外壳的基质蛋白中被鉴定出来,揭示了其在不同物种的外壳形成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为壳基质蛋白在软体动物或节肢动物外壳中的鉴定提供了基础,也为探索不同物种的生物矿化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2株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P1、P2的psbA基因序列。发现得到的2个序列完全相同。以P2序列对比分析了P.globosa和P.antarctica的psbA基因在DNA序列、氮基酸序列和RNA二级结构上的差异性,发现2种棕囊藻psbA基因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非常保守,无插入/缺失,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率分别为1.88%和1.13%。与核基因核苷酸的碱基替换不同,psbA基因核苷酸的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的第1位上。且不引起氨基酸的变化,引起氨基酸变化的碱基替换都发生在密码子的第2位和第3位上。在RNA二级结构上两序列的1~4茎环结构完全相同,表现出明显的棕囊藻属的特异性,其它结构区域差异较大。种间差异表现明显。由于psbA基因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非常保守,可能不适宜棕囊藻属的系统发育分析。但其RNA二级结构可能对于棕囊藻的分子分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同源克隆以及5′/3′RACE的方法扩增得到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基因cdk1和cdk6的全长c DNA序列,在m RNA水平上分析了它们组织表达特征,并对比分析了静水压处理对其胚胎期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cdk1基因全长c DNA序列为1281 bp(Gen Bank登录号:KP339306),编码区为912 bp;cdk6基因c DNA全长1400 bp(Gen Bank登录号:KT186374),编码区长度为978 bp。组织RT-PCR分析表明,cdk1基因表达具有广泛性,在性腺、肾脏等生长发育较快的组织中表达量较高;cdk6基因也在多个组织中表达,在性腺中表达量最高。通过Real time RT-PCR检测基因在胚胎中的表达水平发现,静水压处理组cdk1、cdk6在胚胎发育中,总体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类似。大菱鲆胚胎对照组中cdk1在原肠期以前相对神经胚期及以后时期表达量较高,静水压处理组基因表达变化与对照组趋势相同;对照组中cdk6在原肠期出现表达高峰,但静水压处理组在原肠期表达量相对较低。静水压处理对cdk1和cdk6的表达量的影响不同,这可能与基因还有除调控细胞周期的其他功能有关。为解析这两个基因在大菱鲆胚胎发育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孙启梦  张素萍 《海洋科学》2022,46(10):13-23
继中国沿海汇螺科Potamididae分类学研究I后,又完成了汇螺科的分类学研究II。本文主要论述了汇螺科中拟蟹守螺属Cerithidea、锥蟹守螺属Cerithideopsis、望远蟹守螺属Telescopium及笋光螺属Terebralia共4属9种,其中1个中国新纪录种为邱氏拟蟹守螺Cerithideaquoyii(Hombron&Jacquinot,1848)。文中对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等进行了研究论述,并对以往鉴定有误和使用混乱的种名进行了修订。目前为止,共整理分类出中国沿海汇螺科5属18种。为了解中国汇螺资源情况、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