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条斑紫菜单孢子和壳孢子幼苗生长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紫菜生活史分丝状体和叶状体两个生长发育阶段。条斑紫菜丝状体成熟后放散的壳孢子萌发成叶状体,幼叶状体又可放散单孢子,单孢子也萌发成长为叶状体,在适宜条件下可以重复几代。可见,虽然壳孢子是叶状体养殖的苗源,单孢子苗在条斑紫菜养殖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目前,国内外对紫菜壳孢子苗的生态习性已经作了一些研究,对叶状体形成,放散  相似文献   

2.
李淑平  严兴洪 《海洋学报》2015,37(10):69-79
长紫菜野生型品系(PD-WT)的叶状体经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后再培养4周,出现了枣红、浅桔红、黄绿、浅桔黄等颜色的色素变异细胞块,其百分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从基部到梢部,其变异率也呈现上升趋势。利用酶解法获得的单个色素变异细胞经离体培养后再生成叶状体,从再生体中筛选出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新品系(PD-5)。培养30~70d,PD-5品系的叶状体最大绝对生长率和平均绝对生长率分别为3.76cm/d和2.71cm/d,分别是PD-WT品系的3.60倍和4.22倍。日龄70d时,PD-5品系的叶状体平均体长为117.42cm,是PD-WT品系的4.32倍。日龄45d的叶状体,PD-5品系的叶绿素a和总藻胆蛋白含量分别为8.41mg/g和97.07mg/g,分别比PD-WT品系增加了25.71%和104.44%;PD-5品系的叶状体平均厚度为26.79μm,比PD-WT品系降低了35.04%。PD-5品系的壳孢子放散总量高达421.16万个/贝壳,是PD-WT品系的2.19倍。综上所述,与PD-WT品系相比,PD-5品系在叶状体的生长、3种主要光合色素和色素蛋白含量以及壳孢子放散量等方面,均表现出很明显的优势,有望被培养成可大规模栽培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紫菜生产已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是全人工栽培紫菜到本世纪60年代才开始,而条斑紫菜的人工栽培则始于70年代。目前我国条斑紫菜栽培面积最大的是江苏省沿海,该地区滩涂广阔平坦,适合紫菜生长,现在紫菜已成为群众性生产的海产品之一。 条斑紫菜生活史分丝状体和叶状体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可以产生三种孢子:紫菜叶状体成熟后放散的果孢子,它萌发长成紫菜丝状体;紫菜丝状体成熟后可以放散壳孢子,这种孢子萌发长成紫菜叶状体;紫菜叶状体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形成、放散单孢子,这种单孢子也长成叶状体(曾呈奎、张德瑞,1954)。 在条斑紫菜栽培中,一般应用紫菜丝状体所放散的壳孢子为苗源,所以对壳孢子苗的生理生态特性已有较深入的了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8)。但有关单孢子的生理生态,则未见较系统的报道。 在条斑紫菜的试验和栽培中,早已观察到紫菜叶状体在生长过程中放散单孢子,这些单孢子对增加紫菜苗量起到一定的作用。60年代王素娟等曾利用紫菜这一特性在自然苗网上进行过“母子网”附苗试验,之后崔广法等又用人工苗网进行了“母子网”附苗的生产性试验。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栽培面积和收获量,但不能全部替代壳孢子苗,还需要培养紫菜丝状体。培育紫菜丝状体所需设备多、时间长,并易发病害,管理技术比较复杂。如果充分利用单孢子作为苗源来取代壳孢子苗,就可简化条斑紫菜的生产过程。为此,作者对条斑紫菜单孢子及其幼苗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室内、外的培养实验,研究它同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在大面积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用60Co-γ射线辐照处理野生型条斑紫菜的壳孢子萌发体以获得色素变异细胞,随后用酶解法获得单离的变异细胞进行个体再生培养,从中分离出不同的条斑紫菜色素突变体.结果表明,叶状体经剂量分别为100、300、500、700和900Gy的γ射线辐照后再培养1周,均出现了多种色素变异细胞,随后,它们逐渐分裂成为变异细胞块.在0-500Gy辐照剂量范围内,色素变异细胞块的百分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至700Gy时,变异细胞块的百分率反而下降,说明500Gy是最合适的剂量.从单离变异细胞的再生叶状体中分离出桔红、紫红、桔黄和墨绿等颜色的单色变异体,并获得了它们的丝状体纯系.各变异品系的F1叶状体均为单色,其颜色与各自的母本叶状体相同,表明它们是稳定突变体.各色素突变品系的叶状体活体吸收光谱不仅与野生型品系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各突变品系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坛紫菜耐低盐品系的选育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实验室采用人工诱变技术获得一个坛紫菜耐低盐品系(YZ-7),为了验证该品系的耐低盐性状能否遗传,本文对其壳孢子和F1叶状体的低盐耐受性分别进行了测试,并以坛紫菜野生品系(WT)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不同盐度下培养2周的YZ-7和WT的壳孢子,在26盐度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在15盐度组,YZ-7的壳孢子存活率和假根发生率分别比WT提高了34%和35%;在8和5盐度组,YZ-7的壳孢子存活率、分裂率及假根发生率分别比WT提高了65%、32%和62%,以及137%、80%和154%;在3盐度组,YZ-7的壳孢子存活率和分裂率分别比WT提高了458%和171%,其中约44.9%的YZ-7壳孢子萌发体能形成假根,而WT的壳孢子萌发体基本上不长假根。在26盐度中培养35d后的F1叶状体再分别在26、15、8、5和3盐度下培养30d,YZ-7叶状体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WT的1.7、1.9、1.5、1.6和1.6倍,绝对生长率分别是WT的3.4、4.1、1.8、2.0和1.6倍。此外,YZ-7叶状体的叶绿素荧光活性(PSⅡ最大光量子产量、实际光量子产量)及三种主要光合色素(叶绿素a、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的含量也明显高于WT。上述结果证实,坛紫菜选育品系YZ-7是一个耐低盐且生长快的优良品系,其优良性状可稳定传递给下一代,有望被培育成适宜栽培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条斑紫菜( Porphyra yezoensis) 耐高温品系的筛选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60Co-γ射线诱变和高温胁迫处理条斑紫菜野生品系(WT),进行了耐高温品系的选育研究。结果表明,在18℃和22℃组,所选育的耐高温品系(TM-18)和WT品系的壳孢子存活率无显著差异,但在24℃和25℃组,TM-18与WT相比,壳孢子存活率分别提高了274%和296%,畸形苗率分别下降了286%和161%,假根发生率分别提高了151%和429%。将18℃培养50d的苗再分别在18℃、22℃和24℃下再培养30d,TM-18苗的绝对生长率分别为WT苗的3.82、3.16和4.95倍,特定生长率为WT苗的1.53、1.49、2.10倍。在24℃下培养15d或25℃下培养10d,WT苗停止生长,出现了卷曲和严重腐烂,而TM-18苗仍然生长良好,不腐烂。另外,TM-18的三种主要光合色素(Chl.a、PE和PC)含量明显比WT高。上述结果说明,TM-18是一个颜色好、生长快和耐高温的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7.
60Co-γ射线诱变条斑紫菜丝状体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60Co-γ射线对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自由丝状体进行诱变。经照射后,丝状体受到严重损伤,但部分仍具钻入贝壳的能力。部分丝状体发生颜色变异,而且后代叶状体也表现为相同的颜色。部分未变异的丝状体在放散出壳孢子,并萌发幼苗后也表达了颜色变异。低剂量的照射可以促进藻体的生长,并产生形态上的变异。对照射藻体的海上栽培实验也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相似文献   

8.
条斑紫菜单孢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条斑紫菜不同栽培品系间在单孢子形成方面的差异,并采用RAPD方法研究了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还研究了温度、藻体不同发育时期、干出对单孢子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生单包子多的品系与单孢子少的品系间遗传距离较远,单孢子多的品系间、单孢子少的品系间遗传距离都较近;室内培养环境能够形成单孢子的最低水温高于自然海区;大于几十个细胞的藻体在合适的温度下可以持续形成单孢子,一直到藻体成熟;在成熟的藻体上仍有单孢子放散,但大量的果胞也可以以与单孢子相同的方式放散并萌发成苗,干出对单孢子的产生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紫菜"高温烂菜"现象频发,为开发耐高温紫菜栽培种质,本文研究了4种温度(15、20、25、28℃)对皱紫菜壳孢子萌发及叶状体形态建成的影响,并观察了藻体的繁殖特性。结果显示,在试验设定的培养条件下,适宜皱紫菜壳孢子萌发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温度为20℃。皱紫菜壳孢子幼苗萌发初期细胞分裂为横分裂,叶状体细胞呈直线排列,生长至7—10个细胞后,细胞开始出现纵分裂。15、20℃温度组藻体多为不规则的半圆形裂片。25、28℃温度组藻体多为细长型叶片。有性生殖是皱紫菜主要的繁殖方式,但15—20℃培养组的部分藻体能够少量形成并放散类似无性生殖的单孢子并萌发形成叶状体。  相似文献   

10.
坛紫菜体细胞培养中类单孢子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项研究于1984—1987年进行。用酶解法将坛紫菜叶状体体细胞分离出来,然后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少数体细胞可以直接萌发成正常叶状体,而大部分体细胞则分裂成不定形的多细胞团。培养三周之后,部分细胞团的外壁融化,里面的细胞游离出来,它们当中的少数细胞再萌发成具有假根的正常叶状体,本文称这些细胞为“类单孢子”。类单孢子发生成叶状体的方式与壳孢子基本相同。另外,还发现种藻越大,由多细胞团放散的类单孢子越多。用20—25cm长藻体的不同部位进行试验,在基部0.2—15.0cm之间,随着藻体部位的上移,由类单孢子长成的小苗逐渐增多。坛紫菜由壳孢子长成的叶状体一直认为是不形成单孢子的。本文首次报道了由体细胞形成的多细胞团放散类单孢子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圆紫菜人工色素突变体的诱导与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圆紫菜人工色素突变体,本文使用一定剂量的紫外线辐照其叶状体,培养数天后,在叶状体上出现了少量颜色变异细胞,它们呈斑点状无规则地分布在野生型细胞中间。再培养2~3周,这些色素变异细胞分裂形成了不同颜色的细胞块,其颜色呈浅绿黄、橄榄色、草绿、绿褐、黄褐、浅褐、深紫红和浅紫红色等。在辐照强度0~80 μW/cm2范围内,叶状体上色素变异细胞块出现的频率随辐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至80 μW/cm2以上时,随着辐照强度的增加,色素变异细胞块出现的频率反而下降,这表明80 μW/cm2为有效的辐照强度。将色素变异细胞块切下,置入充气瓶内充气培养,待其释放出单孢子,随后从单孢子萌发体中挑选出了黄褐、橄榄色、红色、褐红等纯色的突变体,并利用叶状体单性生殖分别获得它们的遗传纯合丝状体(品系)。各突变品系的F1叶状体与各自母体的颜色一样,说明其颜色是可稳定遗传的。与野生型品系相比,各色素突变品系的F1叶状体的生长速度、活体吸收光谱、3种主要光合色素和色素蛋白的含量及它们相互间的比值均发生了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圆紫菜的绿色突变体(LT)和红色突变体(HT)进行杂交实验,证实了圆紫菜减数分裂发生的时期,并观察了圆紫菜的早期发育和形态建成过程。杂交F1叶状体中,出现了2种亲本色和2种重组色,它们分别为绿色(G,母本色)、红色(R,父本色)、野生色(W)和黄褐色(Y)。4种颜色在F1叶状体中形成了大量由2—4个色块组成的颜色嵌合体,色块出现了分离并呈线性排列。F1叶状体中嵌合体所占比例为82.9%,其中两嵌合最多,三嵌合次之,四嵌合最少。4种颜色在嵌合体的分离比为1G:0.97R:0.88W:0.69Y。上述结果证实圆紫菜的减数分裂发生在壳孢子萌发初期。减数分裂产生的四分子呈线形排列,随后继续发育成叶状体,叶状体发育至7—9个细胞时进行第一次纵向分裂,叶状体形态变宽。随后,圆紫菜梢部开始大量形成和放散单孢子,最终导致圆紫菜的形状为圆形或肾脏形。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究了白、蓝、红、绿光4种光质对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果孢子和壳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白光相比,用绿光培养时,果孢子萌发管分枝形成速度、萌发管生长速度,以及壳孢子的细胞分裂速度均相对较快,用红光与蓝光培养时则相对较慢。不同光质对坛紫菜果孢子和壳孢子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但能造成萌发体色泽呈现明显差异。刚从孢子囊释放出来的两种孢子均呈黄褐色,经白光培养的两种孢子以及蓝光培养的果孢子,其萌发体颜色加深至鲜红色,蓝光培养的壳孢子萌发体颜色加深尤为明显,最终呈深紫红色,而红光和绿光培养的两种孢子颜色变浅,最终呈浅黄褐色。研究表明,绿光培养可能不利于坛紫菜孢子萌发过程的色素积累,但有利于孢子萌发及萌发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The new spreading conchospores ot Porphyra yezoensis, P. haitanensis and P. katadai var. hemiphylla are induced by N-Methy-N‘-Nitro-N-Nitrosoguanidine (NG), a strong mutagen to induce the mutant of chromatophore. It is showed that (1) no mutan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all control group. (2)The conchospores of all the three species of Porphyra are easy to be induced by NG for they are in the stage of breeding, In the lowest dose (10 μ g/mL) of this experiment, the mutant rate of P. yezoensis is up to 57.9%, that of P. haitanensis 30.7% and that of P. katadai var. hemiphylla 51.7%. (3)The mutant rate can not increase obviously by increasing the reagent concentration or prolonging the induction time. Within the scope of experiment, the inducement effects of three species of Porphyra ar e much similar, and the mutant rate is near 50%. The optimum induction concentration of NG is 10 μ g/mL, and the optimum induction time is 30 minutes.  相似文献   

15.
紫菜体细胞发育与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研究了紫菜体细胞的发育与分化。根据体细胞后代的形状、有无假根、颜色、色素体形状、细胞大小和排列方式以及最终分化趋势等,墰紫菜体细胞分8种发育类型。各种发育类型的百分数与藻体的日龄、大小及部位有关。日龄、体长越长,正常苗百分数越低,畸形苗和细胞团的百分数越高。随着藻体部位的上移,正常苗和畸形苗百分数下降,细胞团百分数上升。  相似文献   

16.
鱼类的体色图案作为外部形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动物生存与物种间的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体色发育及黑斑的形成过程,首先对成年金钱鱼鳍条中色素细胞进行显微观察,采用Olympus体视解剖镜观察了金钱鱼从胚胎色素形成期到仔鱼后期体表色素细胞的种类与分布特征,并跟踪观察了金钱鱼从稚鱼期到成鱼期主要图案黑斑的形成过程,同时对成年金钱鱼的黑斑和非黑斑皮肤进行透射电镜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构成金钱鱼体色共四种色素细胞,分别为: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虹彩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在胚胎发育阶段最早发生,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次之,而虹彩色素细胞发生最晚,直到仔鱼后期阶段才观察到。金钱鱼体色仔鱼期(0-24 dph)出现了有趣的变化过程:在0 dph(day post hatching)仔鱼体色较浅到1 dph仔鱼体色明显加深,而2-7 dph仔鱼的躯干部体色出现明显的褪黑现象,在8-24 dph阶段金钱鱼体色又出现了明显的复黑现象,并且在24 dph时通体发黑,在30 dph时虹彩色素细胞在皮肤中的大量出现并形成隐约可见的色素条带,直到幼鱼阶段(50 dph)形成清晰的黑色纵带条纹后不断演变成多个黑斑并在成年金钱鱼中稳定沉积的过程。透射电镜结果发现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细胞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黑斑形成的关键原因是黑素小体和黑色素细胞大量聚集,虹彩色素细胞在其周围大量聚集并形成明显的包围界限。追踪观察了金钱鱼从胚胎色素发育、前期仔鱼、后期仔鱼、稚鱼、幼鱼和成鱼共六个阶段的色素沉积和体色变化过程,为金钱鱼野生群体的年龄鉴定提供了参考,并为进一步的金钱鱼体色改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采用跟踪测量和微卫星(SSR)技术研究了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F5和对照组的存活率、生长情况及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四种壳色选育系和对照组的生长性状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30对微卫星引物中扩增筛选获得8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26.67%,它们在4个壳色选育系共120个个体中产生了4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多态位点产生5.25个。4个选育系的平均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6622—0.6850,平均观察杂合度范围为0.2708—0.466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值范围为0.6025—0.6190,说明4个选育系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具有育种潜力;平均遗传偏离指数均为负值,4个选育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杂合子缺失。遗传分化和遗传距离分析表明白壳色选育系与红壳色选育系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黑壳色与白壳色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