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野生型与红色型坛紫菜杂交嵌合体及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的红色型为父本,野生型为母本进行杂交,获得了不同色泽嵌合和不同嵌合方式的突变体;从中挑选出4株典型的嵌合体进行单株培养,并通过体细胞酶解,获得完整的单色突变体,然后对这些藻体进行生长发育和经济性状的比较,其结果如下:(1)杂交嵌合体的类型:红色和绿色嵌合、红色和褐黄色嵌合、翠绿色和野生色嵌合、红色和橘黄色嵌合;(2)嵌合的方式:斑点状嵌合、条状嵌合、线状嵌合、"V"字型嵌合和片状嵌合等;(3)各单色突变体的生长差异显著,红色突变体的藻体长度和鲜重增长较快,3~4 cm的幼苗在实验室培养11~15 d,日增长量为8.5~9.6 cm/d,日增重(鲜重)为0.120~0.128 g/d,明显高于其他突变体,具有较好的杂交优势和生产应用前景;(4)在高温26~31℃培养各单色突变体,耐高温能力较强的是红色突变体和绿色突变体,两者在29℃时培养10 d和30℃时培养6~7 d时,叶片出现点状腐烂,但整株藻体仍完整;褐绿色突变体和传统栽培对照组的藻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较差,在26℃培养6 d以上就完全腐烂.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坛紫菜杂交嵌合体生物学研究以及杂交优势品系的选育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圆紫菜人工色素突变体的诱导与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圆紫菜人工色素突变体,本文使用一定剂量的紫外线辐照其叶状体,培养数天后,在叶状体上出现了少量颜色变异细胞,它们呈斑点状无规则地分布在野生型细胞中间。再培养2~3周,这些色素变异细胞分裂形成了不同颜色的细胞块,其颜色呈浅绿黄、橄榄色、草绿、绿褐、黄褐、浅褐、深紫红和浅紫红色等。在辐照强度0~80 μW/cm2范围内,叶状体上色素变异细胞块出现的频率随辐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至80 μW/cm2以上时,随着辐照强度的增加,色素变异细胞块出现的频率反而下降,这表明80 μW/cm2为有效的辐照强度。将色素变异细胞块切下,置入充气瓶内充气培养,待其释放出单孢子,随后从单孢子萌发体中挑选出了黄褐、橄榄色、红色、褐红等纯色的突变体,并利用叶状体单性生殖分别获得它们的遗传纯合丝状体(品系)。各突变品系的F1叶状体与各自母体的颜色一样,说明其颜色是可稳定遗传的。与野生型品系相比,各色素突变品系的F1叶状体的生长速度、活体吸收光谱、3种主要光合色素和色素蛋白的含量及它们相互间的比值均发生了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3.
用60Co-γ射线辐照处理野生型条斑紫菜的壳孢子萌发体以获得色素变异细胞,随后用酶解法获得单离的变异细胞进行个体再生培养,从中分离出不同的条斑紫菜色素突变体.结果表明,叶状体经剂量分别为100、300、500、700和900Gy的γ射线辐照后再培养1周,均出现了多种色素变异细胞,随后,它们逐渐分裂成为变异细胞块.在0-500Gy辐照剂量范围内,色素变异细胞块的百分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至700Gy时,变异细胞块的百分率反而下降,说明500Gy是最合适的剂量.从单离变异细胞的再生叶状体中分离出桔红、紫红、桔黄和墨绿等颜色的单色变异体,并获得了它们的丝状体纯系.各变异品系的F1叶状体均为单色,其颜色与各自的母本叶状体相同,表明它们是稳定突变体.各色素突变品系的叶状体活体吸收光谱不仅与野生型品系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各突变品系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条斑紫菜杂交重组品系(A-18)的筛选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灏  丁洪昌  严兴洪 《海洋学报》2018,40(2):95-103
为筛选出藻体生长快且颜色与野生型色泽相近的条斑紫菜新品系,本研究从条斑紫菜绿色突变体和红色突变体种内杂交产生的后代中,分离出了优良品系A-18。日龄60 d时的叶状体平均长度、长宽比和单株湿质量,A-18品系分别为84.95 cm、49.46和0.52 g,分别是条斑紫菜野生型品系(WT)的3.12、7.01和1.36倍。日龄60 d时叶状体的叶绿素a和总藻胆蛋白含量,A-18品系分别为8.37和53.81 mg/g,均与WT品系较接近。日龄60 d时的叶状体平均厚度,A-18品系仅为20.22 μm,比WT品系降低了29%。另外,A-18品系的壳孢子放散总量为916.01万个/贝壳,是WT品系的1.55倍。综上所述,A-18品系具有生长快、长宽比值大、藻体薄、壳孢子放散量大等优良特性,且藻体颜色与野生型色泽相近,有望在生产中运用。  相似文献   

5.
坛紫菜体细胞的几种发育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usis)叶状体为材料,利用单细胞克隆技术,研究记录坛紫菜体细胞的发育途径。本文选择介绍了坛紫菜体细胞3种途径8种发育方式:1)多数体细胞的叶状体途径:A通过极性分裂直接形成单细胞苗;B通过叶状分裂成苗;C先形成细胞团后形成畸形苗;2)来自雌、雄叶片未成熟区域体细胞的性细胞途径:D发育形成精子囊并放散精子;E单细胞发育形成类似果孢子囊结构再放散果孢子,果孢子萌发成丝状体;3)来自雄叶片体细胞的丝状体途径:F单细胞发育至多细胞团,放散后萌发成丝状体;G经过不断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直接形成丝状体;H分裂成2细胞后,一个细胞侧面突起发育成丝状体。  相似文献   

6.
对甘紫菜(Porphyra tenera)和条斑紫菜(P.yezoensis)的膨大细胞、游离生长的和壳生的丝状体释放的壳孢子,以及条斑紫菜幼年叶状体所释放的单孢子萌发的细胞分裂过程,进行了观察。所得结果表明,膨大细胞和单孢子萌发进行有丝分裂,壳孢子释放时细胞核处于分裂间期。在壳孢子萌发的第一次分裂中,观察到减数分裂特征的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并对这种特殊的生活史类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紫菜"高温烂菜"现象频发,为开发耐高温紫菜栽培种质,本文研究了4种温度(15、20、25、28℃)对皱紫菜壳孢子萌发及叶状体形态建成的影响,并观察了藻体的繁殖特性。结果显示,在试验设定的培养条件下,适宜皱紫菜壳孢子萌发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温度为20℃。皱紫菜壳孢子幼苗萌发初期细胞分裂为横分裂,叶状体细胞呈直线排列,生长至7—10个细胞后,细胞开始出现纵分裂。15、20℃温度组藻体多为不规则的半圆形裂片。25、28℃温度组藻体多为细长型叶片。有性生殖是皱紫菜主要的繁殖方式,但15—20℃培养组的部分藻体能够少量形成并放散类似无性生殖的单孢子并萌发形成叶状体。  相似文献   

8.
坛紫菜叶状体形成放散单孢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盛产于我国福建、浙江两省,是闽、浙沿海栽培的主要种。生产上通常是利用坛紫菜丝状体放散的壳孢子作为苗源。到目前为止,人们一般认为坛紫菜是不放散单孢子的。 近几年来科学工作者试验采用酶分解法把坛紫菜叶状体分解为营养细胞和原生质  相似文献   

9.
坛紫菜耐低盐品系的选育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实验室采用人工诱变技术获得一个坛紫菜耐低盐品系(YZ-7),为了验证该品系的耐低盐性状能否遗传,本文对其壳孢子和F1叶状体的低盐耐受性分别进行了测试,并以坛紫菜野生品系(WT)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不同盐度下培养2周的YZ-7和WT的壳孢子,在26盐度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在15盐度组,YZ-7的壳孢子存活率和假根发生率分别比WT提高了34%和35%;在8和5盐度组,YZ-7的壳孢子存活率、分裂率及假根发生率分别比WT提高了65%、32%和62%,以及137%、80%和154%;在3盐度组,YZ-7的壳孢子存活率和分裂率分别比WT提高了458%和171%,其中约44.9%的YZ-7壳孢子萌发体能形成假根,而WT的壳孢子萌发体基本上不长假根。在26盐度中培养35d后的F1叶状体再分别在26、15、8、5和3盐度下培养30d,YZ-7叶状体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WT的1.7、1.9、1.5、1.6和1.6倍,绝对生长率分别是WT的3.4、4.1、1.8、2.0和1.6倍。此外,YZ-7叶状体的叶绿素荧光活性(PSⅡ最大光量子产量、实际光量子产量)及三种主要光合色素(叶绿素a、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的含量也明显高于WT。上述结果证实,坛紫菜选育品系YZ-7是一个耐低盐且生长快的优良品系,其优良性状可稳定传递给下一代,有望被培育成适宜栽培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紫菜叶状体无性繁殖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紫菜属(Porphyra)的许多种类中 ,叶状体以单孢子形式进行无性繁殖,被放散出来的单孢子进行两极萌发 ,形成新的叶状体。红藻中较低级的类群,如弯枝藻目 (Compsopogonales)、红毛菜目 (Bangiales)、顶丝藻目 (Acrochaetiales)和海索面目 (Nemaliales)均存在这一繁殖方式[1]。1单孢子的研究1.1单孢子的名称单孢子的形成首先是由形成单孢子囊开始的 ,因为每个孢子囊只产生一个孢子 ,故称之为单孢子(monospore)。Magne建议使用原孢子 (archeospores)代替单孢子[2]。Kornmann将在Porghyraumbilicalis,P.ochotensis,P.perforta,P.insolita中某…  相似文献   

11.
于2009年8月以菲律宾蛤仔海洋橙品系的全同胞子一代和子二代上选10%的个体作为亲本,通过建立近交组合(F22、F33)、杂交组合(F23、F32)和设置对照组(C22、C33),研究了两个近交世代的杂交效应及近交效应,以提高菲律宾蛤仔海洋橙品系的表型性状。结果表明,杂交使幼虫和稚贝的生长性状得到了部分改良,但存活性状...  相似文献   

12.
运用6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了山东蓬莱(SP)、山东黄岛(SH)、江苏前三岛(JQ)、韩国统营(Korea)等魁蚶4个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4个魁蚶群体在6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为11.3333—14.333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e)为6.2977—9.5873;平均杂合度观察值(Ho)为0.4083—0.5641,平均杂合度期望值(He)0.7849—0.8753,各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7703—0.9102,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岛群体与前三岛群体聚在一起,蓬莱群体与统营群体聚在一起最后聚类。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魁蚶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提供遗传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十溴联苯醚(BDE-209)的急性毒性胁迫对褶皱臂尾轮虫(Branchionus plicatilis)运动行为与摄食行为的影响,探讨可用以表征胁迫-响应的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1)BDE-209胁迫24h显著性增加了褶皱臂尾轮虫的运动抑制率,由此得到24h半数有效抑制浓度(24h-EC_(50))为9.084mg/L,但未达到半数致死作用;(2)当分别以四种海洋微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等鞭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和小新月菱形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为单一饵料来源时,褶皱臂尾轮虫对四种饵料单胞藻的滤水率(F)和摄食率(G)均随着胁迫时间和胁迫浓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呈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说明BDE-209胁迫能显著抑制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作用。(3)将其中三种微藻等生物量混合投喂时,褶皱臂尾轮虫对三种微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与单一饵料投喂条件相比均发生变化,且对各种微藻的选食率(Sr)和摄食总生物量均随着胁迫时间和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选择性指数(Si)发生变化,对小球藻的摄食选择性最高。滤水率的变化较其它指标更敏感,可用以指示浮游动物在个体水平上响应外源环境变化的标志物。结果表明,BDE-209胁迫能有效改变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与选食行为,且其最适宜的饵料是小球藻。  相似文献   

14.
海滨锦葵种子含油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滨锦葵(Kosteletzkya virginiva)是重要的能源油料植物,对海滨锦葵种子含油量进行遗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高油海滨锦葵品种KV23(P1和低油海滨锦葵品种KV16(P2)及其杂交组合的F1、F2群体为材料,以单株种子含油量为指标,应用P1、P2、F1和F2 4个世代的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对海滨锦葵种子含油量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海滨锦葵种子含油量可能由两时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49.87%,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解释的遗传率为80.14%.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和统计回归分析,研究了养殖曼氏无针乌贼卵巢成熟系数(GSI)的变化规律和个体生殖力与其主要形态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春苗100日龄时GS/达到最高(12.2%±3.25%),秋苗140日龄时GSI达到最高(13.7%±3.69%).曼氏无针乌贼秋苗的体质量相对生殖力(F<,W>)极...  相似文献   

16.
采用植物激素的微量LC-MS检测等方法,研究了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宁波浒苔(Ulva prolifera)内源植物激素含量及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可溶性蛋白和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浒苔体内含有吲哚乙酸、赤霉素、玉米素、反式玉米素核苷、异戊烯腺嘌呤核苷、茉莉酸等多种促生长性内源植物激素,但不含有异戊烯腺嘌呤。内源植物激素对24-表油菜素内酯的响应程度不同,大多数植物激素在处理第1天含量变化最快。低浓度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时,各种内源植物激素的含量增高,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2 mg/L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组的效果最明显。在该浓度下,24-表油菜素内酯对生长相关激素含量、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POD活性等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0.1 mg/L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组中,浒苔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7.
采用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等技术,对脊尾白虾3个野生群体共计58个个体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获得的长度为509bp核苷酸序列中,共检测到7个变异位点、8种单倍型,除象山湾群体外其它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都较低。AMOVA分析表明,象山湾与莱州湾群体有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余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不显著。另外,将本研究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长臂虾科11个种的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后,发现其聚类关系与传统分类略有不同,并依据16SrRNA序列变异百分比推测了长臂虾科12个种的大致分化时间。  相似文献   

18.
两性个体的有效鉴别是曼氏无针乌贼高效繁育及养殖模式(如单性养殖)建立的基础。为研究曼氏无针乌贼主要形态指标及雌雄形态差异,测量了160只F1代曼氏无针乌贼的19项可测量性状及13项标准化性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研究了曼氏无针乌贼同生群两性间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两性间可测量性状和标准化性状各有10项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标准化性状经过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均显示曼氏无针乌贼的两性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辅助交配器官特征,头部特征,捕食器官和肥瘦特征以及体型特征等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逐步判别法从标准化性状中筛选出3项,即左3腕长/胴长、左4腕长/胴长及左触腕长/胴长,建立了雌雄的判别方程:雄性:F1=223.42X3+165.85X4+7.951X5–108.06;雌性:F2=151.48X3+92.71X4+19.19X5–60.38。所建立的判别方程,对样本群体的综合判别率达到95.00%。利用F2代亲体测量数据对判别函数进行识别验证,综合判别率达到85.34%。在判别方程中的3个标准化性状中,左3腕长/胴长和左4腕长/胴长在两性亲体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表明曼氏无针乌贼的雄性在性选择的作用下,交配器官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将青岛产幼生和成熟期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us)提取分离得到多糖,经<'1>H-NMR分析,表明其为高古罗糖醛酸含量的褐藻胶,在对其G/M值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二糖嵌段F<,MM>,F<,MG>,F<,GM>,F<,GG>和三糖嵌段F<,GGG>,F<,GGM>,F<,MGM>,F<,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