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东海黑潮热输送及其与黄淮平原区汛期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根据日本气象厅1956—1990年PN(G)断面观测资料分析东海黑潮热输送的变异特征,并探讨其冬季热输送与黄淮平原区汛期(6-8月)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潮通过PN(G)断面多年平均的热输送达15.74×1014W,其中冬季热输送的年际和长期变化特别明显;冬季热输送年际变化的周期主要为对.23.4a、3.5a、和2.6a,长期变化总趋势是70年代末以前各年热输送距平均为负值,对年代末接近多年平均值,进入80年代各年距平值不仅为正且逐年增大;东海黑潮冬季热输送与黄淮平原区汛期降水具有相近的长期变化趋势,两者间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1992年东海黑潮的变异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92年4个航次的水文调查资料,运用改进逆方法计算了东海黑潮的流速、流量和热通量.计算结果表明:(1)PN断面黑潮在春季和秋季都有两个流核,冬季和夏季则只有一个流核.主核心皆位于坡折处.Vmax值春季最大,冬季和夏季次之,而秋季最小.黑潮以东及以下都存在逆流.(2)TK断面黑潮在冬季为两核,春、夏季为3核.海峡南端及海峡深处存在西向逆流.(3)通过A断面的对马暖流Vmax值在秋季最大,冬季最小.黄海暖流位于其西侧,相对较弱.(4)通过PN断面净北向流量夏季最大,秋季最小,而冬、春季介于上述二者之间,1992年四季平均值为28.0×106m3/s;TK断面的净东向流量也是在夏季最大;A断面净北向流量则在秋季最大.(5)PN断面4个航次的平均热通量为2.03×1015W.TK断面3个航次的平均热通量为2.00×1015W.(6)在计算海区,冬、春和秋季都是由海洋向大气放热;夏季则从大气吸热.冬季海面上热交换率最大,而夏季热交换率最小.关键词##4东海;;黑潮;;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日本气象厅1956—2005年间在东海PN断面获得的观测资料,结合NCEP风场资料,研究了东海黑潮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西北太平洋风场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对黑潮流量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海黑潮流量基本服从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19—33Sv范围内,其多年平均值为24.30Sv(1Sv=106m3/s);季平均、冬、夏季黑潮流量都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东海黑潮流量输送具有长期的线性增强趋势,在1956—2005年间它们分别增加了8.73Sv、9.86Sv和9.38Sv。相关与合成分析结果表明,黑潮源区和东海黑潮流域上空的经向风异常是黑潮流量年际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PDO则对黑潮流量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东海PN断面多年CTD实测资料,主要从PN断面上的温盐结构和声场结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统计分析PN断面上东海黑潮边界锋的水文要素特征。文章利用Matlab软件对资料中所涉及的温盐数据绘制等值线图,描绘出PN断面上关于测站位置、温盐分布特点,利用Mackenzie公式计算声速分布及其变化,从而构成温、盐、声三种要素的断面分布图。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PN断面温盐断面结构,得到黑潮锋的分布与强度特征。并对黑潮锋的季节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得出夏秋季节黑潮在PN断面上的海洋锋强度相对于冬春季节要大、冬季最弱等结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Argos漂流浮标的东海黑潮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79—2008年的表面漂流浮标资料,在选定区域(21°~33°N,120°~132°E)内对3个东海黑潮特征断面上的表层流速结构进行分析。选取的特征断面分别是位于台湾东北东海黑潮南段的SS断面,位于黑潮所流经东海的中央地段的PN断面和位于日本九州与奄美群岛之间的TT断面。Argos漂流浮标资料的统计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东海黑潮不同流段的主要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东海黑潮中段相对于其他流段流速强、流幅宽、流量大的特征最为显著,也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6.
基于日本气象厅“长风丸”调查船在2002年4~5月航次期间的CTD资料,结合卫星风场资料,采用改进逆方法计算了琉球群岛两侧海域各断面的流速和流量分布,并分析卫星跟踪浮标资料和同期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得出下面一些主要结论:(1)黑潮流速在PN断面上只有一个流核.通过断面PN的净东北向流量约为34.7×106m3/s,此流量包括台湾暖流、东海黑潮和黑潮以东的反气旋涡的流量.(2)黑潮流速在断面TK上有两个流核,通过断面TK净东向的流量为25.6×106m3/s,黑潮通过海峡后流向断面ASUKA.(3)冲绳岛东南海区琉球海流的流量约为8.8×106m3/s,并流向断面AM.(4)奄美大岛以东的北向海流的流量为12.7×106m3/s,并流向断面ASUKA.在断面ASUKA东南部出现一个中尺度反气旋涡,直径约240 km,其流量约为28.5×106m3/s.(5)四国以南黑潮第一层水体基本来源于通过吐噶喇海峡的黑潮,第二、三层水体来自吐噶喇海峡和奄美大岛以东海域的流量大致相当,而第四层的流量则主要来自于奄美大岛以东海域.(6)浮标资料显示,奄美大岛以东的海流部分来自于断面AM以东海区,并通过断面ASUKA.  相似文献   

7.
基于日本“长风丸”调查船在2000年5个航次水文资料及同时期QuikSCAT风场资料,采用改进逆方法计算了东海黑潮的流速与流量等,获得了这5个航次期间的主要结果:(1)在东海海区风速1~2月比其他月份时大,风海流也最强.只在7月表层风海流为北向,加强了黑潮流速.(2)表层最低盐度值夏季时最小,1~2月时最大.这再次表明,夏季时长江冲淡水向东北方向扩散,冬季时基本上向南,其他季节在上述两者之间.(3)PN断面流速结构及其变化:黑潮流核在1~2,10和11月时有两个,在4和7月皆只有1个.黑潮主流核在1月位于计算点9,在4,7,10与11月都位于计算点8,即向陆架方向移动.(4)黑潮在TK断面出现多流核结构特性.11月主流核出现在TK断面中部,存在于水深大于1 200 m区域,其余月份主流核皆出现在TK断面北部,存在于深度400m以浅水层.(5)通过PN断面的净东北向流量在11月最大,为28.1×106m3/s,7月时其次,10月时最小,为24.6×106m3/s.通过PN断面的净东北向流量年平均值为26.4×106m3/s.(6)1~2,4,7与10月在PN断面以东都出现暖的、反气旋式涡,10月份时,反气旋式涡最强.只在11月时出现弱的、气旋式涡.黑潮以东反气旋涡加强时,黑潮流量似乎减小(例如10月);相反,当黑潮以东反气旋涡减弱(例如7月)或者代之出现气旋涡时(例如11月),黑潮流量似乎增大.10和11月在PN断面附近流态的比较,揭示了环流变化较大,这进一步表明,黑潮和其附近中尺度涡的相互作用是重要的.(7)通过TK断面的净东向流量,11月最大,7月其次,10与1~2月最小.通过TK断面净东向流量年平均值为21.9×106m3/s.(8)通过A断面的北向流量在1~2与4月较大,分别为3.5×106与3.1×106m3/s,7月最小.通过A断面的年平均北向流量约为2.7×106m3/s,这表明,在2000年1~2与4月通过对马暖流的流量最大,7月时最小.  相似文献   

8.
张瑞冰  侯一筠  刘亚豪 《海洋科学》2017,41(12):117-126
利用高分辨率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数值模式模拟东海地区的多年平均流态。数值模拟结果在黑潮的流速、路径、流量等方面与近年来对黑潮的认识相一致。利用模式结果,计算东海及邻近海域主要水道的水通量。结果表明:台湾海峡、中国台湾-西表岛之间水道是海水进入东海的主要通道,对马海峡、吐噶喇海峡、大隅海峡与西表岛-宫古岛-冲绳岛-庵美大岛之间水道是海水流出东海的主要通道。分析PN断面的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潮流量在春季与夏季较大,秋季与冬季较小,年平均流量为24.16 Sv,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计算跨越200 m等深线的年平均净向岸体积输送为0.99 Sv,在台湾东北与九州西南地区表现为黑潮入侵陆架地区,年平均入侵流量分别为1.907 Sv与0.065 Sv,在黑潮中段地区,跨越200 m等深线流量呈现交错状分布,年平均净通量为0.982 Sv,表现为由东海陆架地区流向黑潮。上述结果对黑潮与东海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1993和1994年东海黑潮的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长风丸”1993~1994年共8个航次的水文调查资料,采用改进逆方法计算了东海黑潮的流速、流量和热通量.计算结果表明:(1)PN断面黑潮流速在秋季时均呈双核结构;而在其他季节,有时为单核,有时为双核;黑潮主核心皆位于坡折处.黑潮以东及黑潮以下都存在南向逆流.(2)TK断面较复杂,可出现单、双或三核结构.在吐噶喇海峡中部、北部出现流核的机率较高.海峡南端及海峡深处都存在西向逆流,而且海峡南端的逆流在秋季较强.(3)在A断面,对马暖流核心位于陆坡上,但有时偏西或偏东.Vmax值的变动范围为26~46cm/s.黄海暖流位于其西侧,流速则相对减小.(4)东海黑潮流量在这两年中,在春季均出现最小值,在夏季出现最大或较大值.黑潮流量,以PN断面为例,每年四季平均流量值1994年与1993年几乎相同,但略小于1992年的平均流量值.8个航次中通过PN、TK断面的平均净流量分别为27.1×106和25.0×106m3/s.(5)8个航次中,通过PN、TK断面的热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9×1015和1.78×1015W.(6)在计算海域秋季和冬季均是由海洋向大气放热;夏季则均从大气吸热;春季则不确定.海面上热交换率在冬季最大,而春、夏季较小.  相似文献   

10.
1986—1988年黑潮的变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1986—1988年“向阳红09”号5个航次的黑潮调查及日本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这一期间黑潮又发生一次大弯曲现象。本文讨论了这次大弯曲的形成、强盛、衰消过程,认为东海PN断面的流量变异与黑潮大弯曲有一定联系,还对黑潮流量及流轴摆动均作了最大熵谱分析,获得其主要周期。  相似文献   

11.
浙南岛屿岩相潮间带贻贝类的生态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指导了浙南岛屿岩相潮间带贻贝类软体动物的种类及数量组成与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种类和数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与盐度、海岸开敞性、浪击度、耐干力、空间异质性有关,数量的季节变化与繁殖、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海浪预报产品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硬软件的配置,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和解决的关键技术。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成,提供了我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海浪预报的系统性资料,不仅对提高海浪预报准确率提供基础资料,也给海浪中长期预测预报方法研究和区域海洋学研究带来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1997-98年发生了近百年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文对1997-98年冬季(12-2月)500hPa环流特征、东亚温带气旋活动及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多年厄尔尼诺过程、非厄尔尼诺过程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及天气特征做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年北半球500hpa环流30°N以南低纬地区位势高度偏高:中纬度的槽脊分布与多年平均有较大不同,东亚大槽偏弱,同时北美大槽减弱,北太平洋高压也减弱,西风环流指数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明显,强度偏强.中国东部沿海气旋分布特征为北部偏少,南部明显偏多:降水为东部沿海地区偏多明显;气温为南部海区出现高温的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14.
莱州湾沉积物有机质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C/N、δ13C、δ15N解析了莱州湾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发现湾内有机质主要存在海洋、河口浮游植物以及陆地有机质3种来源。通过C/N、δ13C定量示踪,发现海洋浮游植物是湾内沉积物有机质的最主要来源,相对含量在41.6%—58.5%之间。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陆源有机质相对含量波动较大,分别在3.8%—43.8%、0—53.5%之间。海洋浮游植物有机质在整个海湾都表现出较高含量。近岸河口附近海域往往表现出高含量的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特征,陆源有机质含量较高区域大都集中在黄河口周围海域,高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以及高陆源有机质特征在黄河口周围海域均有出现。  相似文献   

15.
1997~89年冬季大气环流变化及中国近海海区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淑琴  孟上 《海洋预报》2000,17(2):39-48
1997~98年发生了近百年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文对1997~98年冬季(12~2月)500hpa环流特征、东亚温带气旋活动及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多年厄尔尼诺过程、非厄尔尼诺过程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及天气特征做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年北半球500hpa环流30°N以南低纬地区位势高度偏高中纬度的槽脊分布与多年平均有较大不同,东亚大相偏弱,同时北美大槽减弱,北太平洋高压也减弱,西风环流指数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明显,强度偏强。中国东部沿海气旋分布特征为北部偏少,南部明显偏多;降水为东部沿海地区偏多明显;气温为南部海区出现高温的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模拟实验制备了硅酸盐类不溶性固体,从X射线衍射特征和红外光谱特征两方面看,制得的硅酸盐类与河口新生相成分,结构相似,表明铁水解成的β-FeOOH胶体吸附Si,Al,Mg,K等元素,经结构重组可形成硅酸盐矿物,这可能是河口体系新生相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渤海海洋线虫与底栖桡足类数量之比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渤海的22个站位,分3个航次采集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中两个主要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数量变动和两者数量之比评价沉积物有机污染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同一航次的不同重复,数量变动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在同一个站位24h,6次重复取样,两者数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在应用该比值进行沉积物有机污染评价时,在同一站位该比值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8.
太湖北岸风浪谱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92年在太湖北岸马迹山地区测得的浅水风风浪资料,采用FFT方法求算风浪频谱,对谱结构特征的分析表明,观测到的风浪谱在平衡范围谱值按-4.0幂指数衰减,风浪谱形状与文圣常给出的理论结果比较接近。另外,分析以风要素为参量得到的无因次化频谱可以看出,观测谱基本满足谱的相似律。  相似文献   

19.
长江河口涨、落潮槽内的沙波地貌和输移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涨、落潮槽是河口区的重要地貌单元,槽内由于不同的优势流作用而表现出不同的泥沙运移特征。沙波是底沙输移的表现,因此研究槽内的沙波特征对于涨、落潮槽的水动力和沉积地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现场声纳观测、测深仪测深、表层取样和现场水动力观测等方法获得河槽床面沙波和水动力资料,对沙波的几何形态、波高和全潮周期的迁移距离进行...  相似文献   

20.
用绝热表层风海流模式,以1949~1979年COADS资料,研究北太平洋表层风海流及相应水位场随季节变化的特点、某些特定年表层风海流的异常。模式采用二次动量守恒的有限差分方法,保证了计算稳定性。在数值积分中考虑了陆界、水界条件和近岸地形对风海流及水位场的影响。计算表明:模式反映了北太平洋主要流系的季节变化规律,能较敏感地反映上层海洋对大气动力作用的响应。给出了北太平洋主要流系的强弱与黑潮大弯曲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