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黄河下游漫滩高含沙洪水河床调整剧烈,多数断面洪水后形成"相对窄深河槽",洪水前后河槽宽度发生明显变化。分别以观测断面洪水前后的河槽宽度为基准,计算漫滩高含沙洪水期泥沙时空沉积分布,结果表明,漫滩高含沙洪水与非漫滩高含沙洪水相比,能将主河槽内淤积泥沙量的59.3%搬运至嫩滩或滩地,减缓主河槽淤积。在分析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洪水后漫滩河段河槽相对缩窄率与洪水前期河槽宽度的量化关系,洪水后主槽宽度缩窄率为15.5%~44.0%;分析遴选了漫滩高含沙洪水滩地淤积量与主要水力因子间关联度及物理含义,给出了漫滩高含沙洪水滩地淤积量与相应水力因子间的响应函数;初步提出漫滩洪水河道塑槽淤滩的临界水沙配置指标,临界水沙系数取值为0.025~0.040。成果对高含沙洪水调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滩地的淤积层分布记录着以往漫滩洪水的特征,即反映漫滩洪水的量级、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同时河漫滩也是预估河流泥沙、洪水灾害防治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黄河下游水文年鉴资料,分析滩地的淤积与漫滩洪水的定量关系,为未来河流泥沙预估提供依据。经分析得到大漫滩洪水在来沙系数S/Q<0.030 kg·s/m6时,主槽冲刷而滩地淤积,反之则滩槽同淤。当S/Q<0.030 kg·s/m6时,大漫滩洪水滩地的淤积量主要与漫滩系数Qmax/Qp、上滩水量W0和含沙量S有关;大漫滩洪水的主槽冲刷量则除了与洪水期水量W和沙量Ws有关外,还与滩地的淤积量有关。一般漫滩洪水,当来沙系数S/Q<0.023 kg·s/m6时,主槽冲刷而滩地淤积,反之则滩槽同淤。一般漫滩洪水主槽冲刷量与来沙系数S/Q和洪水期水量W有关,而滩地淤积量仅与含沙量S有关。黄河下游漫滩洪水滩地的淤积和主槽的冲刷主要发生在孙口以上河段,而孙口以下河段主槽冲刷和滩地淤积量均较少。  相似文献   

3.
根据防洪影响评价有关规范,对输油管道穿越黄河河道处河势演变情况、主河槽摆动范围、主河槽及滩地冲刷深度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管道穿越河道改造工程有关技术指标,就管道穿越工程对黄河的防洪影响做出综合评价并提出有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陈沂 《水文》1998,(6):28-32
@陈沂¥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前言洪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一次较大或特大洪水往往会对河槽发生冲刷和淤积。我国目前的水文测验方法和整编规范没有精确考虑这种冲刷和淤积对洪水流量造成的复杂影响。在冲淤变化比较大的河段上,常用洪水过后的最终断面代替洪水...  相似文献   

5.
航道浅滩演变与边心滩形态调整具有强关联性,叠加河道冲淤不均衡性、上游河段冲刷供沙等综合影响,使得航道浅滩碍航机制更趋复杂。本研究以长江感潮段内落成洲河段为对象,通过1959—2021年洲滩形态、河床冲淤特征、水动力环境与浅滩碍航特性等分析,明确边心滩—浅滩演变联动关系、上游河床冲刷供沙及对浅滩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 1981年以来落成洲河段所在的扬中河段由淤积转为1991年以来的持续冲刷,1981—2021年枯水河槽冲刷量为3.97亿m3,占洪水河槽冲刷量的95.9%;(2)三峡工程运行前嘶马弯道崩退—落成洲左缘淤积—三益桥边滩未发育,即嘶马弯道崩退是洲滩联动演变的主要诱因;(3)三峡工程运行后至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前的来沙量减少引起洲滩整体冲刷,落成洲冲刷为三益桥边滩提供了发育空间,逐渐淤涨的三益桥边滩与水沙条件共同使得落成洲冲刷和右汊冲刷发展,即三益桥边滩形态变化逐渐由被动淤涨转为洲滩联动演变的主因;(4) 1981—2010年三益桥边滩淤涨、落成洲洲头与左缘冲刷等决定着三益桥浅滩碍航程度,由于流域来沙量减少引起的河床冲刷使得碍航程度减弱,2011—...  相似文献   

6.
根据1954~2001年的航卫片遥感信息,对长江皖江段的岸线特征及变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航卫片解译,长江皖江段南、北岸线长度分别为405.4km(右岸)和438.8km(左岸),岸线总长844.2km。根据遥感影像特征和野外调查,将皖江岸带(线)划分为侵蚀岸(冲刷岸)、淤积岸和稳定岸3种类型,其中冲刷岸长426.4km,占岸线总长度的50.5%,左岸大于右岸;淤积岸长198.4km,占岸线总长度的23.5%;稳定岸长219.4km,占岸线总长度的26.0%。根据1954年、1969年、1975年和1986年4个时期的航片资料的对比解译,对1954~1969年、1969~1975年和1975~1986年3个时间段的岸线摆动幅度和速率进行了计算,从中发现,河道岸线的摆动主要是左岸侵蚀后退,段内岸线年平均变形强度在50m以上的有7处,在100m以上有2处。岸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主河道长期右移,近期以左移为主;江心洲的平面变化复杂,汊道河段岸线变化强烈;鹅头形分汊河段演变具周期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江湖关系变化是影响洞庭湖水文泥沙环境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湖区航运的安全。以实测水文及地形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洞庭湖区水沙环境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对湖区航道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三峡蓄水后,枯季湖区月均流量趋于减少,湖区淤积减缓甚至出现冲刷,枯水期湖口低水位有所上升,湖面比降趋于降低;② 受来沙减少影响,湖区航道有所冲刷,湖口低水位上升使得湖区通航保证率水位有一定幅度上升,航道水深增加,三峡蓄水初期江湖关系变化对湖区航道的影响总体为积极因素,对湖区湘江航道的影响要大于开湖航道。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蓄水后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调整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型水利枢纽的修建引起了下游河道的冲淤调整,对生态环境、防洪、航运等都有显著的影响。2008年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以来,城陵矶以下河段冲刷加剧。为探究水库影响下游河道冲淤调整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了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分布及断面形态变化特征:2008年以来河道冲淤变化主要集中在基本河槽,其变化占整个平滩河槽的90%以上,且基本河槽冲刷加剧;断面形态表现为河槽冲刷下切、断面趋于窄深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2008—2016年河段尺度的基本河槽形态参数与水流输沙能力的经验关系,发现螺山、汉口两站流量分别为29000~31000 m 3/s、31000~33000 m 3/s时,河槽形态与水流输沙能力的相关性最强、造床作用和水流冲刷强度最大,因此,可以认为是2008年以来影响城陵矶至九江段冲淤调整的特征流量。2008年以后,该流量级以下的水流累积造床作用凸显,是冲淤变化部位调整到基本河槽的主要原因;同时,受各站d>0.125 mm粒径组泥沙输沙量大幅度减小、航道整治工程的影响,河槽冲刷加剧。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泥沙淤积主要分布在常年库区的宽谷和弯道,峡谷则无累积性淤积。基于实测资料计算了三峡成库前(2001年)和成库后(2003-2011年)的挟沙力,结果表明挟沙力随着不同运行阶段坝前水位的抬高而逐步降低,宽谷河段降低幅度较大,峡谷河段降低幅度较小,泥沙淤积比率逐步增大。宽谷河段挟沙力普遍降至含沙量以下而发生淤积,峡谷河段挟沙力仍大于含沙量而无累积性淤积。流量越大,宽谷河段的挟沙力越小于含沙量,而峡谷河段的挟沙力越大于含沙量,表明宽谷河段淤积主要发生在汛期,而峡谷河段汛期以冲刷为主。由于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以及黏性淤积物难以冲刷,恢复饱和系数淤积取1、冲刷取0.01得到的沿程淤积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弯道河段计算的淤积量与实测值差异较大,表明弯道河段二维特征明显,利用一维的挟沙力计算淤积量不能适用。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蓄水后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调整机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型水利枢纽的修建引起了下游河道的冲淤调整,对生态环境、防洪、航运等都有显著的影响。2008年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以来,城陵矶以下河段冲刷加剧。为探究水库影响下游河道冲淤调整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了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分布及断面形态变化特征:2008年以来河道冲淤变化主要集中在基本河槽,其变化占整个平滩河槽的90%以上,且基本河槽冲刷加剧;断面形态表现为河槽冲刷下切、断面趋于窄深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2008—2016年河段尺度的基本河槽形态参数与水流输沙能力的经验关系,发现螺山、汉口两站流量分别为29 000~31 000 m3/s、31 000~33 000 m3/s时,河槽形态与水流输沙能力的相关性最强、造床作用和水流冲刷强度最大,因此,可以认为是2008年以来影响城陵矶至九江段冲淤调整的特征流量。2008年以后,该流量级以下的水流累积造床作用凸显,是冲淤变化部位调整到基本河槽的主要原因;同时,受各站d>0.125 mm粒径组泥沙输沙量大幅度减小、航道整治工程的影响,河槽冲刷加剧。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和鄱阳湖泥沙冲淤特征及三峡水库对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中游江湖关系复杂,分布有中国第一、二大淡水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对防洪、生态等影响重大。通过分析反应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泥沙冲淤的实测水沙和地形资料,初步掌握了湖区泥沙冲淤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着重探讨了三峡水库蓄水对两湖泥沙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0年洞庭湖和鄱阳湖湖区泥沙淤积速度明显减缓,部分年份出现冲刷,其中洞庭湖湖区泥沙沉积率下降主要由来沙减少引起,三峡水库拦沙作用的影响明显;鄱阳湖区冲刷主要集中在入江水道,采砂活动影响显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性开发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晋陕两省交界处的黄河壶口瀑布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围绕着瀑布的形成和发展,遗留下许多重要的地质遗迹景观。在论述以瀑布为主体的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和瀑布的成因与变化过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瀑布景区进行水土保持、进行黄河流域统一的水量调度和管理体制创新等综合地保护性开发策略,以实现该地质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Sources of oxygen demand in the lower San Joaquin River,Californ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below 5 mg 1−1 has characterized the lower tidal portion of the San Joaquin River downstream of Stockton, California, during the summer and fall for the past four decades. Intensive field research in 2000 and 2001 indicated low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was restricted to the first 14 km of the river, which was deepened to 12 m for shipping, downstream of Stockton. The persistent low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the shipping channel was not caused by physical stratification that prevented aeration from vertical mixing or respiration associated wigh high phytoplankton biomass. The low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was primarily caused bynitrification that produced up to 81% of the total oxygen dem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isolated dissolved ammonia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aceous oxygen demand as the water quality variables most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variation in oxygen demand. Between these two sources, dissolved ammonia concentration accounted for 60% of the total variation in oxygen demand compared with a maximum of 30% for carbonceous oxygen demand. The Stockto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and nonpoint sources upstream were direct sources of dissolved ammonia in the channel. A large portion of the dissolved ammonia in the channel was also produced by oxidation of the organic nitrogen load from upstream. The phytoplankton biomass load from upstream primarily produced the carbonaceous oxygen demand. Mass balance models suggested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the wastewater and nonpoint upstream load to the ammonia concentration in the shipping channel at various residence times was dependent on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ammonification, composition of the upstream load, and net downstream transport of the daily load.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调蓄能力受“五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以下简称五河)及长江干流的双重影响,三峡水库运用后,干流水文情势变化影响鄱阳湖与长江之间的水量交换。基于实测资料统计和湖口出流影响因素分析,建立了一种新的鄱阳湖出流及临界调蓄水位的计算公式,进而对三峡水库运用前后鄱阳湖各月调蓄水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干流和五河来流通过改变星湖落差和湖口水位来影响湖口出流及湖泊调蓄水量,但影响过程及影响量有所差异,若湖口水位不变,五河入流每增加1000m^3/s,湖口出流约增加304m^3/s,九江流量每增加1000m^3/s,湖口出流约减小723m^3/s。三峡水库运用会改变湖泊调蓄水量,年内各月相比,9月鄱阳湖水量减小约49.4%,5月鄱阳湖水量增加约47.7%。  相似文献   

15.
河道采砂可对河道的稳定性、航运安全、生态环境等造成重要影响。河道采砂可能会增加河流的输沙,也可能会减少河流的输沙。长江中下游河道的采砂量虽然很大,但却不是导致入海泥沙减少的主要原因,由河道采砂引起的河流输沙减少的相应比例应该不到采砂量的10%。汉口站和湖口站的来沙减少是造成大通站输沙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近期黄河下游河床调整过程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黄河下游1999-2005年的实测水沙及断面资料,分析了近期下游(铁谢至利津河段)河床调整过程及特点,具体表现为: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河道出现持续冲刷。其中,游荡型河段的冲刷量占下游总冲刷量的77%,单位河长的冲刷量在高村以上河段最大,孙口以下河段次之,高村至孙口河段最小;各河段主槽横断面形态调整均表现为向窄深方向发展;河床在冲刷过程中,主槽纵比降变化不大,其纵剖面形态自1855年以来均为下凹曲线,其凹度值随河床冲刷而略有增大;汛期深泓摆动幅度在游荡段最大,在弯曲段较小;随河床冲刷,下游平滩流量增加,但断面平滩流量与河段平滩流量的增加程度不同;因床沙显著粗化,不同河型河段的河床纵向稳定程度随冲刷均增加,而河床横向稳定程度在游荡段变化不大,在过渡段及弯曲段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7.
黄河壶口瀑布变迁考证和相应径流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振和 《水科学进展》1995,6(3):218-223
通过黄河壶口瀑布河段实地考察和测算,得出了瀑布近4000年来不同时期的溯源侵蚀速度.以现代实测水量与瀑布形成的石槽宽度之比为基础,推算出黄河壶口4200年径流系列,提出了黄河壶口以上流域的古水量变化过程,其丰、枯、峰、谷,与古气候的暖冷湿干,及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进退沿黄河两岸古土壤的形成与中断等千年尺度综合的分析对照.这个水量过程的确立与深入研究,将促进水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长江是中国的"黄金水道", 通过系统性航道整治和疏浚维护, 长江荆江河段航道水深已由2002年的2.9 m提升至2020年的3.5~3.8 m, 但仍低于上游三峡大坝库区(4.5 m)及下游河段(4.5~6.0 m), 航道水深与上下游不衔接且制约长江航道综合效益发挥。为了适应上下游航道水深, 需提升荆江河段航道尺度, 亟需明确航道水深资源、碍航特征与河道演变等关系。以长江荆江河段为对象, 分析1960—2020年水沙及地形等资料, 开展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滩槽演变与航道水深资源提升关系研究。研究表明: 三峡工程运行后荆江河段以枯水河槽冲刷为主, 冲刷量占全部冲刷量的90.97%, 江心洲和边滩面积减少18.3%, 其中江心洲、边滩面积减幅分别为9.4%和24.9%;在河床冲刷与航道整治工程实施条件下, 以4.5 m×200 m(水深×宽度)进行航道尺度核查, 荆江河段碍航总长度占全河段5.3%;4.5 m水深碍航特征包括砂卵石河段枯水位下降幅度高于河槽下切深度引起航道水深不足, 沙质河床内弯曲河段"凸岸侧边滩冲刷、凹岸侧深槽淤积"引起滩槽形态及航道边界不稳定, 以及分汊河段内洲滩萎缩与汊道间不均衡冲刷引起枯水航路不稳定及水深不足。  相似文献   

19.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作者对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四个景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分别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并对公园各景区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评价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方法。在定性评价中, 从美、古、奇、名、特、用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在定量评价方面, 采用了层次分析法, 选取旅游地中的旅游资源、资源环境条件等作为评价对象, 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 对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作出评价和鉴定, 划分了四个景区的等级, 并详细分析其结果, 从而揭示了该公园旅游资源的潜力和吸引力, 为该其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许炯心 《水科学进展》2001,12(3):291-299
以1960~1962年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时期定位观测资料为基础,研究了清水冲刷条件下黄河下游河床调整过程。结果表明,由于河床边界条件的不同,游荡段的上段(铁谢-桃花峪)和下段(桃花峪-辛寨)的河床调整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由此可以划分两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和复杂响应类型:河岸抗冲性强、河床组成物质较粗的河段,河床调整及其中的复杂响应主要与水力参数有关;河岸抗冲性弱、河床物质组成较细的河段,河床调整中的复杂响应主要与河床形态有关。研究所得结论,可为预测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