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针对2019-05-26秘鲁北部M W8.0地震,利用CODE-TEC数据和GPS-TEC实测数据,分析此次地震前上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和电离层赤道异常变化。利用地震前2019-05-10~26总电子含量格网数据分析震前电离层赤道异常变化和电离层TEC随地理纬度的异常变化;然后利用RIOP和GLPS站的GPS-TEC数据,统计分析地震前电离层TEC日变化异常。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前3 d,电离层赤道异常“双峰”消失,且电离层TEC含量显著减少,可达10 TECu左右。在地震发生前3 d 16:00~20:00 UT,电离层TEC随纬度变化呈现双峰曲线特征,震中附近存在低谷,且在该期间RIOP和GLPS站电离层TEC也出现显著减少现象。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PS观测数据,获取2000~2019年中国大陆63次强震(MS≥6.0)前的电离层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的时空分布。通过分析震前20 d内的电离层日-日变化,发现有58次地震在震前10 d内于震中附近出现明显的电离层异常。通过分析这些电离层异常期间的日-地空间环境,并结合电离层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其中的44次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可能是由地震孕育活动引起的,这些异常可视为地震的短临前兆。  相似文献   

3.
采用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5温度数据和GPS观测数据,提取2016-11-13新西兰凯库拉MW7.8地震前的温度异常和电离层VTEC异常,探讨震前空间大气扰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6-11-08、09震中以北分别出现温度异常和VTEC异常。温度异常具有增温-增温加强-增温衰减-增温高峰-快速衰减的变化特征,这与岩石形变-破裂释放热的过程基本一致;随着高度上升,增温面积及幅度逐渐减小,符合地震热异常在自下而上的抬升过程中逐渐消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使用IGS发布的GIM数据,利用奇异谱(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SSA)和四分位距法(inter quartile range, IQR)对2016-12-25智利MW7.6地震进行震前电离层异常探测。 研究表明,2种方法探测到的电离层主要异常特征基本一致,在震前4 d和震前7 d分别探测到明显的正异常和负异常,电离层异常自东向西移动,峰值点出现在震中附近,且震前4 d共轭区域出现明显的电离层正异常变化。相较于IQR探测,SSA探测突出了电离层主要的异常时间段和空间异常特征,但幅度和范围偏小,两者互为补充,可以探测出更加明显的地震电离层异常效应特征。由于距发震时间较短,在排除外界环境干扰因素后,认为此次电离层异常可能由智利地震引起。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基GPS探测震前电离层TEC异常   总被引:35,自引:17,他引:18  
利用地基GPS测量获得垂直电子总含量(VTEC)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亚洲3次大地震震前VTEC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在临震前10天之内。孕震区上空的VTEC均出现了明显的异常扰动,异常的增加一般出现在异常减少之前。但距发震时刻较远,该异常可能与太阳或地磁活动增强有关;异常的减少一般临近发震时刻,基本可以归结为地震引起的电离层效应。  相似文献   

6.
基于IGS提供的电离层TEC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提供的GPS资料解算的单站VTEC数据,采用滑动平均处理方法,对2011年3月24日缅甸7.2级地震震前的电离层TEC资料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前6~8天,出现电离层TEC异常减小现象,震前3天出现电离层TEC异常增加现象,排除太阳活动和地磁扰动的影响后,3月16日、17日和18日出现的电离层TEC异常减小,特别是在18日出现的异常减小及呈现出的共轭结构,可能与缅甸7.2级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地基GNSS台站在全球分布不均匀,导致南半球海洋和中高纬地区出现与实际不符的VTEC为负值的问题,利用IGS前1 d的最终GIM作为虚拟观测值对TEC可能为负值的地区进行约束,结合GNSS数据建立全球电离层模型(称为SGG模型),并用2014年200多个IGS台站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台站VTEC的RMS优于3 TECu(赤道异常区域RMS在5~7 TECu)。同时SGG能有效消除南半球海洋(40°~90°S)VTEC为负的情况,且对原有非负VTEC几乎没有影响(其变化小于2 TECu)。SGG的卫星DCB与CODE 相比,RMS和MEAN分别优于0.2 ns和0.04 ns,不同纬度带SGG与CODE的接收机DCB估值变化基本一致,两者之差基本在1 ns以内。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离层层析成像技术(CIT)研究日本、苏门答腊岛、中国台湾、新疆地区上空不同震级地震前后的电离层三维分布。利用异常探测方法对反演出的电子密度值进行探测并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地震电离层异常规律,结论如下: 1)在地震前几天或者前几个小时出现电离层明显异常,尤其是在地震前1~2 d震中附近,排除太阳活动和地球磁场影响,初步认为该异常与地震有关|2)电离层电子密度出现异常区域一般涵盖震中区域,与震中位置有少量偏移,而且离震中区域越近,电离层异常变化越大|3)未发现正、负异常的比例与地震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电离层层析成像技术探测汶川地震前电离层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为例,利用电离层层析成像技术重建了震前5月8—10日震中附近上空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分布(UT9:00),发现5月9日出现电离层异常,且该异常在时空上与同一时段的电离层VTEC异常分布结果一致(排除空间天气活动对电离层造成的可能干扰后),认为该异常即是地震的电离层前兆信息。研究表明:电离层层析成像技术在地震预测研究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首先利用探空数据对风云四号气象卫星A星(FY-4A)先进的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AGRI)提供的水汽产品进行精度验证;然后利用AGRI获取2023-02-06土耳其地震震中区域水汽、陆表温度和降水估计的时间序列,并对水汽异常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AGRI水汽和探空水汽的相关系数为0.90,RMSE和平均bias分别为2.51 mm和-0.06 mm;2)临震时,AGRI水汽方差上升至0.029-0.156 mm,波动加剧;震后,AGRI水汽出现一个明显的陡升-陡降过程;3)基于AGRI陆表温度和降水估计,推断出现水汽异常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地震后地面热作用增加使得水汽上升,在峰值时形成降水,导致水汽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1.
在群舞创作中,舞蹈构图就是舞蹈演员与整个舞台空间的静止画面,"静止"是舞蹈构图的表现形式,"流动"是舞蹈调度的表现形式,作为舞蹈构图与构图的必要连接,在营造舞蹈情境和增强形式美上起到了补充作用。舞蹈调度是变换舞蹈构图的一种过程,舞蹈构图是调度过程的某一个停顿和结果。二者相辅相成,不断进行连接和变化,为表现舞蹈作品的主题,交代环境情节和塑造舞蹈形象而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素有突出的"尚水"传统,但以百川所宗的大海及其相关元素作为抒写对象的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却一方面作品数量繁富,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相对边缘地默守一隅,掩而未彰,从而呈现出在中华文明内陆文化精神主导下的独特性。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学全面系统的考察,需与内陆"河流文学"这一海洋文学的"亚形态"相关联,大力推进对基础文献的爬梳与整理,最终在对传统海洋文学的专题研究、综合研究等多维省察中打破现有的边缘化研究格局,并努力构建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型海洋美学。  相似文献   

13.
电影不仅是作为一种艺术品,同时也是作为一种商品存在,而电影片名就好比是电影的一件外衣,因此,确切地翻译电影片名非常重要。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有很多,同时影响电影片名的翻译的因素也有很多。因此,在翻译电影片名时要从各方面因素考虑,从而选择恰当的翻译技巧,使得译名不仅能够从意义上忠实于源名,涵盖电影的内容,同时在形式上做到简练并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电影不仅是作为一种艺术品,同时也是作为一种商品存在,而电影片名就好比是电影的一件外衣,因此,确切地翻译电影片名非常重要。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有很多,同时影响电影片名的翻译的因素也有很多。因此.在翻译电影片名时要从各方面因素考虑,从而选择恰当的翻译技巧.使得译名不仅能够从意义上忠实于源名。涵盖电影的内容,同时在形式上做到简练并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Investigations from August, 1985 to July , 1986 showed that the high concentration area of PO4-P , SiO3-Si and NO3-N gradually reduced with the reduction of the area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iluted water from summer, autumn to winter , and that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s and variations of the nutrients concentrations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river flow and were also related to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phytoplankton . The conservation of SiO3-Si and NO3-N in the estuary in the flood season was poorer than that in the dry season .. The behaviour of PO4-P in the estuary shows that aside from -biological removal, buffering of PCU-P is possible in the estuary . The highest monthly average concentrations and annual average concentrations in the river mouth were respectively 0.88 and 0.57 umol/L for PO4-P,191.5 and 96.2 umol/L for SiO3-Si, and 81.6 and 58.6 umol/L for NOs-N . The Changjiang's annual transports of PO4-P , SiO3-Si and NO3-N to the sea were about 1.4×104tons , 204.4×104 tons and 63.6×104  相似文献   

16.
归纳总结了四川盆地珍珠冲组植物化石7类50属128种,须家河组植物化石10类71属267种,并将珍珠冲组植物群划分为上、下两个组合.通过分析两组植物群的发育特点及演化规律,结合区域有关资料,对侏罗系与三叠系界线进行了厘定.在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前缘地区,依据珍珠冲组(白田坝组)的岩性特征和所含植物化石特征,将侏罗系与三叠系的界线置于含Coniopteris植物化石的珍珠冲组(白田坝组)底部石英质砾岩或石英砂岩之下的假整合面或剥蚀面上;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云阳、奉节及长江以南万县地区,侏罗系与三叠系的界线划在云阳南溪剖面上含Coniopteris murrayana植物化石8.3 m之下的珍珠冲组黄绿色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地层之底.  相似文献   

17.
???????Poisson???????Molodensky-Poisson?????????????????????Ч??????????????????????????????ε??????????????Molodensky-Poisson?????????????????????????????????3 km???????????0.5°?????????????1 mGal??????|????????1°????????????10 μGal???????????????1 cm??????????????  相似文献   

18.
大陆架划界一直存在"等距离划界"与"公平划界"之争,"等距离划界"规定在《大陆架公约》中,"公平划界"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有关大陆架划界的适用原则。基于国际法上条约效力的相对性,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只能以公平划界原则作为划界的法律依据。在划界过程中,要正确区分划界的法律原则与划界方法的性质,将大陆架划界中涉及的自然延伸、公平划界、等距离划界分别纳入定义、法律原则和技术方法三个层面予以定性考察,从而揭示日本意欲将"等距离划界"方法上升至国际法层面的真实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必须规范有序,科学合理。就共用土地使用权的登记发证问题,应走出平均分割法的误区。本文提出分割登记应区别对待.尤其是商住综合用地应从土地资产的实际出发,具体工作有7个方法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20.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for years all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is a patch of fine-grained mud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However, scientist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its material source, genesis, and sedimentation intensity. Some believe that the materials come from the Huanghe River, some think that the mud area represents the depocentre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and some consider it as “relict mud”. The authors' geochemical study reveals that the mud is multi-sourced, yet the material supply is not ample, and that a little amount of fine-grained suspended materials deposited slowly under the dynamic action of a cyclonic gyre formed the modern muddy sediment, which is named “multi-source modern mud”.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contribution No. 1646 from th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Academia Sini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