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51.
文中利用陕西数字地震遥测台网14个遥测子台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地震构造文献,对陕西地区的地壳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陕西地震活动与地壳结构、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地区的地壳总体趋势是东薄西厚,陕西南部和北部地区地壳较厚(≥40km),位于陕西中部的渭河盆地地壳较薄(34~40km);14个台站中,渭河盆地东部与山西交界的华阴台下方地壳厚度最薄(34km),而盆地西北端的陇县台位于六盘山余脉上,地壳厚度最厚(48km)。2)陕西地区泊松比值总体变化不大(0.24~0.29),可能表明这一地区的岩石组成以中度组分为主;以渭河盆地为界,向北靠近地台一侧泊松比值相对较高,向南靠近秦岭山脉一侧则比值相对较低。3)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渭河盆地处于几个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属于强地震的多发区;陕西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主要发生在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受陕南几条主要断裂控制;陕西北部地区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地震活动最弱。泊松比反映了地球内部的物质构成,分析认为其与地震活动存在一  相似文献   
52.
公路隧道穿越采空区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李晓红  姜德义  刘春  任松 《岩土力学》2005,26(6):910-914
采空区是公路隧道典型不良地质情况之一,总结了隧道采空区处理的原则和方法。结合西山坪隧道下采空区的分布特征,分析了采空区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下采空区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3.
GIS数字产品质量抽样检验方案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GIS数字产品生产过程,采用“二级检查,一级验收”的检查原则,初步探讨了对数字产品衽帛样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抽样方案,以OC曲线分析了传统百分比帛样方法的不足,并提出了对GIS数字产品采用挑选型一次极限质量方案作了生产单位的二级检查抽样方案,而采用挑选型一次检后平均不合格品率上限方案作为验收单位的一级验收抽样方案。  相似文献   
54.
GIS数字图形产品生产的质量过程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能  刘春 《测绘通报》2000,(10):6-8
数字产品的批量采集是GIS应用的基础工作,为保证图形数据批量采集的精度和可靠性,本文探讨以质量过程控制的方法应用于数字图形的批量生产过程中,并给出了一些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55.
根据2007年11月在东海和南黄海海域表层海水测得的TCO2和TA数据,计算了表层海水pCO2,结合现场环境对表层海水CO2体系各参数的分布进行了讨论,探讨了pCO2与海水温度及叶绿素的相关性,利用Wanninkhof(1992)提出的通量模式并采用加权平均法估算了整个调查海域的海-气CO2的净通量。结果表明:观测海域表层海水CO2系统各参量的分布呈明显的不均匀性,在水团的混合处往往是各参量的高值或低值中心。由相关性分析可知,pCO2的分布主要受海水温度的影响,生物活动的影响较弱。受秋季较大风速的影响,调查海域表现为强的CO2源,秋季可向大气释放CO2约为556×104tC。  相似文献   
56.
茂名地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7年3月16日至4月29日期间,在广东茂名海洋气象科学实验基地对海雾进行了连续观测,共取得51个雾滴谱样本,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茂名地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观测分析表明:茂名地区海雾的雾滴谱分布符合Junge分布,平均数密度为57.1个/cm3,平均含水量为0.018 3 g/m3,算术平均直径为4.7μm,算术峰值直径为2.9μm。文中还比较了雾和轻雾情况下雾滴谱分布的不同特征,分析了能见度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7.
?????????????μ????????μ???????????÷?????????????е????????????е???С??????????????????????????????????????????????????????????ι???????????????÷?????????С?  相似文献   
58.
为评估DTU10、TPXO8、GOT00.2和NAO.99b 4个全球大洋潮汐模式对北印度洋潮汐的预报能力,采用英国海洋资料中心提供的海区中部和沿岸站潮汐调和常数资料,检验了这些模式4个主要分潮(M_2、S_2、K_1、O_1)的准确度。它们的各分潮调和常数资料准确度都比较高,振幅绝均差的最大值仅5.61 cm,迟角绝均差的最大值仅9.13°。这些模式的调和常数给出潮波传播特征差别不大。基于这些模式提供的调和常数,分别建立了北印度洋4、8和16分潮潮汐预报模型,将预报结果与中国海事服务网提供的沿岸24个站潮汐表资料进行对比。各模式的8分潮(M_2、S_2、N_2、K_2、K_1、O_1、P_1、Q_1)潮汐预报模型均优于4分潮(M_2、S_2、K_1、O_1)潮汐预报模型,NAO.99b模式可以提供16分潮(M_2、S_2、N_2、K_2、K_1、O_1、P_1、Q_1、MU_2、NU_2、T_2、L_2、2N_2、J_1、M1、OO_1)潮汐预报模型,但是对预报结果改善不明显;在各模式中,GOT00.2模式的8分潮潮汐预报模型对北印度洋沿岸的预报效果最好,平均绝均差为14.97 cm。  相似文献   
59.
????????????????????????????,?????????????????????????????Bursa??????3??????????????????С?????????????????????е??????????????,???????????????????Χ??????????????????Morozov???????Tikhonov????????,???????????????????????????????????????????????????????????????????????????????С?????????????????????????????????????????  相似文献   
6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processing of fast-response data and corrections of turbulent fluxes obtained by using eddy covariance method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at an offshore observation tower during three Cold-intrusion(CI)ev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2010.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data processing procedure in detail and compares frictional velocities(u*), sensible heat fluxes(H) and latent heat fluxes(LE) yielded by using different averaging periods and different coordinate rotation methods; evaluates the sonic temperature correction for sensible heat flux and the Webb correction for latent heat flux as a function of 10 m wind speed(u10) during the CIs. The results show(1) that the different averaging periods of 30 min and 10 min cause biases of u*(H, LE) within 5%(15%, 62%). The values of u*(H,LE) averaged from 30 mins are mostly larger than those averaged from 10 mins. We suggest that the averaging period of 10 min is not sufficiently long to capture all scale eddies and recommend 30 min averaging period in calculating turbulent fluxes using eddy covariance method during CIs;(2) that the values of u*(H, LE) obtained from double rotation(DR2) and those obtained from planar fit rotation(PF) have good agreement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m are larger than 0.99. Because PF method requires unchanged environment and it is easier to apply DR2 method, we suggest DR2 coordinate rotation method in processing fast-response data; and(3) that the median values of frictional velocity(sensible heat flux and latent heat flux) binned according to 2 m s~(-1) intervals of u_(10) increase(decrease,increase) by less than 9%(4%, 10%) by Coriolis corrections(sonic temperature corrections, Webb corrections), which decreases(decreases,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u10 when u10 are 5-17 m 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