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0篇
  免费   2678篇
  国内免费   3029篇
测绘学   1696篇
大气科学   1396篇
地球物理   1888篇
地质学   5938篇
海洋学   1589篇
天文学   132篇
综合类   729篇
自然地理   1669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46篇
  2022年   610篇
  2021年   771篇
  2020年   600篇
  2019年   650篇
  2018年   603篇
  2017年   543篇
  2016年   570篇
  2015年   660篇
  2014年   667篇
  2013年   811篇
  2012年   835篇
  2011年   878篇
  2010年   842篇
  2009年   755篇
  2008年   815篇
  2007年   770篇
  2006年   724篇
  2005年   627篇
  2004年   406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353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1954年   8篇
  1938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为使传统的维纳滤波方法在最小均方准则下的解更准确、稳定,采用正则化思想,提出导数算子约束下的最小均方准则;在这种准则下,推导了维纳滤波因子及其频率响应.通过在不同频段取不同的正则化函数值,控制滤波结果.理论及实际地震勘探资料的分析表明:正则化维纳滤波去噪效果比传统维纳滤波好,且对有效波的损失较小,表明了文中所取正则项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最后讨论了通过建立正则化函数关系式,方便地提供正则化函数值以及圆滑振幅谱对改进滤波效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2.
刘莉  张悦  马超  王建华 《华北地质》2010,33(1):71-75
在总结大量矿物分选的实践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用混合重液法分离石英斑晶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及用折光率法间接测量混合重液的技术。发现了用折光率值为1.577~1.579的系列混合重液分离石英斑晶效果最好,分离纯度达到95%~98%,解决了从浅成火山岩中分选单晶石英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石英的分离效率、纯度和回收率,从过去石英的富集率20%提高到95%~98%,从人工挑选的几克增至几百克,可从挑选的40~80目扩大到120目。  相似文献   
993.
随着苏北小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非常规储层日益成为重点勘探开发的对象。苏北地区老井测井资料复查,立足现有的常规测井资料,结合测试等资料,通过扎实的基础工作和测井评价技术和分析方法的进步和提高,重点在干、密、水、无中全方位找油,并对以往相对忽视和评价认识手段方法相对不足的低孔渗储层、特殊含灰低孔渗储层与低阻油层作为重点研究分析对象,对测井资料进行全面复查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油气成果。  相似文献   
994.
日球边界射电辐射是太阳系最强的射电辐射现象,辐射功率至少达1013 W,能够提供日球边界附近高能电子束和背景磁等离子体结构的重要物理信息.自1983年旅行者号卫星首次探测到日球边界射电辐射后,其便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持续关注.日球边界射电辐射大致有两类:辐射频率相对较高的瞬时辐射或称漂移辐射以及辐射频率相对较低的持续辐射或称非漂移辐射.通常两类辐射都从大约2 kHz开始,漂移辐射具有向高频率漂移的特征,频漂率约为1–3 kHz/yr,频率范围1.8–3.6 kHz,持续时间较短大致100–300 d;非漂移辐射没有明显的频率漂移,频率范围1.8–2.6 kHz,持续时间较长大致3 yr.目前普遍认为日球边界射电辐射与激波有关.介绍了该射电辐射可能的辐射产生源区、辐射物理机制以及与辐射相关的激波来源,并且讨论了尚存在的科学问题以及展望了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5.
为了解秦皇岛近岸典型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21年4~10月在秦皇岛金梦海湾、东山浴场两个典型海域7个航次的逐月调查结果,对该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多样性等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两个典型海域海水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45属92种(包含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32属67种,甲藻门(Pyrrophyta) 12属24种,金藻门(Chrysophyta)1属1种,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全年优势种共26种,其中硅藻20种,甲藻6种,且多出现在4~7月,未出现7个月份共有的优势种。浮游植物丰度在8月达到全年最高值,为1.01×108 cells/m3,其余月份浮游植物丰度均在106 cells/m3量级。聚类分析表明,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有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生物与环境(BIOENV)相关分析表明,水温和盐度是影响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两个典型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差别不大,但金梦海湾海域的营养盐环境和水动力条件更适合甲藻生长。  相似文献   
996.
采用微卫星结合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技术(SSR-BSA)对红鳍东方鲀群体进行耐低温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筛选。首先对300尾红鳍东方鲀幼鱼进行低温处理,分别获得34尾耐低温(S组)和不耐低温个体(D组)。分别在两组中随机挑选15尾提取基因组DNA,构建耐低温和不耐低温DNA混池,然后用148对微卫星引物对其进行扫描。结果发现4个标记(fms45、fms82、fms100和fms182)在耐低温和不耐低温DNA混池中扩增出差异条带。用S组和D组全部个体对4个标记进行单个体验证,结果显示由fms100扩增,携带有116 bp条带的个体在S组和D组的出现频率分别是53%和18%,132 bp条带的出现频率分别是59%(S组)、24%(D组);由fms182扩增,携带有125 bp的个体在S组和D组出现的频率分别是12%和35%,经卡方检验P值均小于0.05,差异显著。本文关于红鳍东方鲀耐低温分子标记的报道,为研究红鳍东方鲀耐低温的遗传基础以及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也为开展红鳍东方鲀耐低温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7.
开发绿色环保防污剂是海洋船舶防污涂料研究的重要方向,查明防污活性化合物分子结构中的防污活性基团,是设计开发新型防污剂的关键。本文合成了三种结构相似的苯酰胺类化合物HNOB、DOLPA和DHNOB,通过FTIR,1H NMR,13C NMR测试表征三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利用典型污损生物硅藻和贻贝作为目标生物,测试其对硅藻和贻贝附着的影响,并将分子结构与防污活性进行对比,初步探讨影响防污性能的活性基团。硅藻和贻贝附着实验均表明,HNOB的防污性能较好,半数抑制浓度远低于DOLPA和DHNOB。通过结构对比分析发现,极性和非极性结构的协同作用比单一的极性基团或非极性长碳链基团能更好地赋予苯酰胺类物质良好的防污性能。该研究初步探讨了苯酰胺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有助于新型防污活性化合物的设计开发和结构优化,并对探究该类化合物防除污损生物附着的机理和快速筛选有潜力的防污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基于 2003-2018 年的遥感反演和再分析数据, 分别在时域和频域上分析了渤海海表面温度、光合有效辐射、气溶 胶厚度、风速与叶绿素 a 浓度之间的响应关系。通过傅里叶变换在频域上得到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系数, 其显著高于直接在 时域上计算得到的相关性系数, 表明由于相位差的影响, 直接在时域进行相关性分析很可能会低估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傅 里叶变换后的频谱图显示, 叶绿素 a 浓度存在一年、半年、4 个月与季节周期; 风速与气溶胶厚度存在明显的一年和半年周 期; 海表面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具有明显的一年周期, 半年周期较其他几个因素不明显。交叉谱分析的结果表明: 叶绿素 a 浓度和所选的环境因子都在一年周期下具有最大的交叉振幅, 表明在此频率下响应最大; 风速、气溶胶厚度、光合有效辐射 分别超前于叶绿素 a 浓度约 5.0 个月、0.2 个月、0.2 个月, 海表面温度则滞后 1.9 个月。各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关联, 共同影 响叶绿素 a 浓度的时间分布。  相似文献   
999.
为深入揭示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及其影响机理,促进我国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文章构建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经济发展2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辽宁为实例,利用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的协调度及其演化趋势,进一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海洋科技创新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驱动路径,以此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影响效应,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6年辽宁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分为中度失调衰退、严重失调衰退、中度协调发展和良好协调发展4个主要阶段;海洋科技创新通过海洋资源水平、海洋经济规模和海洋经济结构对海洋经济发展产生直接效应,同时通过海洋经济规模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间接效应,即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未来应统筹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扩大海洋科技的投入和产出,积极培育海洋科研人才和新兴海洋产业,注重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发展港口经济。  相似文献   
1000.
海洋是多尺度强迫-耗散系统,机械能主要在大尺度输入,在小尺度耗散。在大、中尺度运动的能量向小尺度湍流传递过程中,内波扮演着重要角色。内波的生成和破碎可打破海洋动力平衡,而在陆架区,内波(主要是内孤立波)的浅化演变与耗散则是驱动湍流混合的关键过程。通过长期的理论、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目前已认识到内波浅化过程中主要发生如下演变:波形调制、极性转变、裂变、破碎与耗散。相较于直接发生破碎,浅化演变过程中的裂变及其引发的剪切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是内孤立波在陆架区的主要耗散机制,显著调制陆架区的跃层混合。从能量串级的角度讲,内孤立波浅化裂变为动力不稳定的高频内波是潮能串级的重要通道。本文简要回顾南海北部陆架区内波的研究历史,并着重总结内波在陆架区演变与耗散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