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32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ES) are one kind of important tool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by international scholars and conservationists. Based various definitions of PES from recent articles, we have outlined four principles for PES: parity, measurability, additionality and conditionality, and then have used these principles to develop a formula to calculate a standard for PES. Finding a way to use PES to achieve a win-win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BTHR) is a key task for Chinese government.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BTHR has become a national strategy, lik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is article employed the formula we developed to calculate the net horizontal PES amounts that each provincial government within BTHR should pay. Our findings show that Beijing should have paid 10.44×109 Yuan (0.4% of Beijing’s GRP) and Tianjin 16.56×109 Yuan (0.93% of Tianjin’s GRP) to Hebei in 2016.  相似文献   
52.
标准农田规划空间决策支持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部分地区耕地的质与量难以得到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在平衡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增长的基础上对其做出科学规划,而空间决策支持模型的建立有助于该规划的编制。基于对标准农田规划过程的分析,将模型的概念框架分解为以下三个步骤:①构建标准农田资源评价模型:利用群体层次分析法和土地适应性评价模型评估标准农田资源;②构建标准农田规划备选方案生成模型:采用0 ̄1整数规划模型生成若干标准农田规划备选方案;③构建标准农田最优规划方案决策模型,采用非确定型决策模型辅助评价选取最优规划方案。文章对概念模型的规范化过程进行详细探讨,最后以浙江省桐庐县石阜镇为实验区,对模型进行实现和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53.
渤海莱州湾的富营养化及其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通过对多年监测资料的总结、阐述了渤海莱州湾无要氮逐年上升的变化规律及无机氮各组成成分在海域水质环境评价中的指标作用,说明了莱州湾富营养化的程度、范围、形成原因、主要污染源及其对渔业的危害。提出了从渔业自身着手开展生态治理工程,调整生态结构,是改善渔业环境、恢复水产资源重要途径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4.
一次新型液态CO2播撒效果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三维积层混合云人工增雨数值模式对2002年7月11日的一次天气过程进行了由播撒液态CO2引起的微物理量变化及云动力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播撒后,云中最大上升气流速度增大,由未播撒时的0.37 m/s增大到播撒后的0.54 m/s,播撒使云中出现最大上升速度W的时间比未播撒提前了4 min,表明播撒液态CO2影响了云的动力过程。同时与未播撒相比:云中雨水含量最大值由1.04 g/kg增加到1.40 g/kg;冰粒子含水量的出现提前了88 min,最大值的出现提前了76min;冰粒子浓度的出现提前了72 min,最大值的出现提前了72 min;雪粒子含水量的出现提前了72 min,最大值的出现提前了128 min;云水含量最大值由1.21 g/kg减小到0.87 g/kg。证明了播撒液态CO2后可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从而导致地面降水的增加。  相似文献   
55.
本文利用1906-2015年武汉月平均最高与最低气温资料,重建了过去110年武汉市年平均气温距平序列,分析了其年代际尺度的变化特征。主要结论为:①过去110年武汉市经历了“暖—冷—暖”3个多年代际波动,其中1906-1946年与1994-2015年气候相对温暖,1947-1993年则气候相对寒冷;②在多年代尺度上,武汉市存在多次显著增温和降温过程,其中增温速率最快的30年和50年分别出现在1980-2009年和1960-2009年;最快降温速率则出现在1928-1957年和1925-1974年;③过去110年武汉市年均温发生了3次跃变,其中由冷转暖的跃变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和90年代中后期,而由暖转冷的跃变则出现在40年代;④武汉市年均温变化与全球/北半球和中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幅偏大。此外,全球增暖停滞现象在武汉市最近十几年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56.
Tectonic forces from the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plates are transmitted into the continental crust, and then they create the earthquake generating stress field there.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the seismic activity including the small earthquakes in a region reflects the varia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region. According to this ide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ess fields in the various regions of East Asia have been analyz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based on a lot of solutions of focal mechanisms and data of seismic activity during the last 500 yea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ectonic forces from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Ocean plate underneath the Eurasian plate control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region from North China to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The variation of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shown by the variation of seismic activity in some regions of Japan has also been discussed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variation of the seimicity of small earthquakes. Synchronous variations of seismicity in the past 100 years or so in West China and in the boundary region between the Indo-Australian and Eurasian plates implicate that there is the transmission of tectonic forces into West China through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o-Australian and Eurasian plates. The active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boundary region between the Indo-Australian and the Eurasian plates and in West China is continuing consistently.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3, 287–294, 1991.  相似文献   
57.
曹四夭钼矿床是目前全国发现并探明的10个超大型钼矿床中唯一以太古宙基底作为赋矿围岩的矿床。太古宇及其岩性为集宁岩群黄土窑岩组浅粒岩和变粒岩;岩石饱和抗压强度10.56~106.02 MPa,属软弱-坚硬岩类;其利于开采而不利于支护。岩、矿体整体属中等-稳定岩体,局部岩体稳定性差,工程地质勘查类型为第三类第一型。在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应注意局部的软弱夹层,尤其是在构造破碎带或碎裂岩石区等地段实施坑道作业易发生矿山工程地质问题,应加强支护;其余岩段稳固性能尚属良好。  相似文献   
58.
利用5头活动于南极普里兹湾的象海豹携带的CTD观测获得的2011年3—6月埃默里冰架前缘冰间湖区域海水温盐剖面数据, 研究了该海域上层水体结构在初冬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 可将该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海水温度从层化到均匀, 3月下旬次表层仍维持暖水特征, 随着表层海水冷却作用, 次表层暖水逐渐消失, 上下水体温度趋于均匀并接近冰点, 温度剖面从“逆温型”演变到“均匀型”; 第二阶段海水盐度从层化到上下均匀, 也就是从“均匀型”演变到“渐变型”, 海水结冰析盐过程使上层海水盐度增加, 增强垂直对流混合, 上下层盐度达到均匀; 第三阶段冷却结冰持续, 海水盐度继续增大, 形成盐度随深度减小, 温度随深度增大的“渐变型”结构。根据温盐剖面数据计算三个阶段的海-气之间的热通量分别是-90.93、-82.20和-43.44 Wm-2。考虑海水盐分的增加主要源于海冰形成, 由此推算三个阶段内平均的海冰形成速率分别是5.4、4.9和2.5 cm d-1。在南极初冬时期, 随着海水上层低温高盐化演变持续, 海水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逐渐减少, 海冰形成速率也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59.
利用广东新会崖门夏、冬季大气边界层综合测试资料,分析珠江崖门出海口地区的大气边界层特征。研究表明:边界层内600m左右是一个特征量的转折点,风速廓线明显偏离幂指数规律,平衡球法得到的扩散参数和Rasquill-Gifford曲线符合良好,三向风速仪法得到D,E,F类稳定度的扩散参数为Pasquill-Gifford曲线的2—3倍。珠江崖门出海口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和内陆地区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60.
索家沟银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内蒙古中南部发现的大型隐伏银多金属矿床,银多金属矿体主要赋存于燕山期酸性侵入岩体附近早期构造及同期张裂隙中,在岩体上部也发育矿化,属岩浆热液成因。为预测矿床深部找矿前景,笔者对矿床激电极化率异常、钻孔原生晕及深部地质体矿化特征进行研究。矿床频谱激电测量显示,激电极化率异常往深部未封闭且具较大延伸趋势;原生晕研究结果表明矿体叠加晕特征明显,局部出现反向分带特征,表明具有多阶段成矿的特征;同时Ag、Pb、Zn、Cu、Au、W、Sn等元素异常向深部均呈现高强度延伸,指示深部具备较好找矿潜力,由此提出深部存在厚大盲矿体或多金属矿脉群。通过对深部已控制岩体及Au、Cu矿化特征分析,提出深部具备寻找斑岩型铜金钨(钼)系列矿产的潜力。根据当前矿床地物化特征,认为索家沟银多金属矿床具有斑岩型成矿系统的特征,提出在岩体外围及浅部-中深部继续寻找银铅锌矿,深部寻找金铜钨(钼)矿的找矿方向,为该矿区或同类型区域进一步找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