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8篇
  免费   997篇
  国内免费   1688篇
测绘学   645篇
大气科学   749篇
地球物理   760篇
地质学   2593篇
海洋学   735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308篇
自然地理   601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298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226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267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328篇
  2012年   355篇
  2011年   344篇
  2010年   350篇
  2009年   352篇
  2008年   324篇
  2007年   328篇
  2006年   346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中国连片特困区经济韧性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提升抗风险与自我发展能力对连片特困区而言意义深远。经济韧性作为反映区域经济应对冲击时抵抗、恢复、调整及转型能力的指标,能够有效评估连片特困区的抗冲击能力和返贫风险。基于中国12个连片特困区的地市级数据,通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及核心评估变量对其经济韧性进行了测度与对比,并运用多种回归模型识别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 连片特困区经济韧性小于非连片特困区,二者虽均呈逐年递增趋势,但非连片特困区增速略快。进一步对指数分解后发现,连片特困区与非连片特困区经济韧性的差距主要来自于适应与调整能力的差异。② 罗霄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大别山区经济韧性均值最高,而滇西边境山区、六盘山区、四省藏区最低,东西差异明显。③ 大部分片区经济韧性逐年递增,经济韧性越高的片区往往增速越快,但四省藏区、六盘山区、吕梁山区经济韧性出现下降趋势,其中,吕梁山区下降最明显。在对不同片区经济韧性分解后发现,不同片区间适应与调整能力差异最大,创新与转型能力差异最小。④ 地理区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外贸依存度、财政自给水平、地方财政教育经费支出、专利授权数等变量对连片特困区经济韧性存在显著影响。⑤扶贫政策有利于增强片区经济韧性,经济韧性较低的片区对扶贫政策的依赖程度更高,其中,四省藏区、六盘山区、滇西边境山区对扶贫政策依赖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2.
自由主义民主作为西方谋求世界霸权而肆意输出的意识形态,以批判性话语剖析欧亚非大陆自由主义民主状况,对揭露西方民主输出的真实目的意义重大。探究欧亚非大陆“自由”等级格局演变特征,搭建“自由”等级格局演变影响因子体系,并揭示其演变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自由”国家数量总体显著增长,从欧洲南部、西部、北部,亚洲南部、东北部扩散至欧洲东部、中部和非洲南部地区;“部分自由”国家数量总体明显增加,基本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非洲东部、西部和南部;“不自由”国家数量总体略有减少,从欧洲东部、亚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压缩至亚非大部分地区。②“自由”等级标准差指数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而其变异系数表现出波动下降趋势。③总体上,欧亚非大陆具有相似“自由”等级的国家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强,其中,高值集聚出现波动增强;局部上,冷点、次冷点区域呈现“联成一片”的态势,热点、次热点区域则有“东进”的趋势。④社会经济、外部扩散、文化宗教、政治制度、西方行为等因素影响显著,且在整体和局部影响机制上呈现明显差异。⑤“自由之家”为突出和强调西方在国际政治领域的标准制定权和话语权,其“自由”等级指数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203.
为对载人潜水器运行管理工作进行科学考核评价,保障重大深海装备安全高效运行,文章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为例,分析研究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运行管理特点,针对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管理技术要求,在结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与试验性应用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合理、具备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运行管理工作中的试应用,充分证明该体系建设方法的有效性,值得在载人无人潜水器等重大装备管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4.
针对当前等深线的化简过程未考虑化简后等深线质量的问题,以基于蛇模型的等深线化简方法为基础,引入航海图等深线化简质量的定量评估方法,对化简后等深线的质量进行定量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蛇模型算法的总能量,实现了等深线化简过程的定量调控,提出了基于蛇模型的等深线化简质量定量调控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根据等深线的化简质量定量调控等深线的化简过程,不仅能够提高航海图等深线的化简质量,而且为后续等深线化简算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5.
自然资本评估是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由于海洋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开放性、流动性和多层次耦合性等特点,海洋自然资本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缓慢。能值分析理论通过能值转换率将生态系统内流动和储存的各种不同类别的能量和物质转换为同一标准的能值,可衡量和比较不同等级的能量价值,系统完整地反映自然资本价值,这一特点是其他评估方法所缺乏的。为精确量化海洋生物资本价值,本研究引入海洋食物网信息能流图和生态系统能量传递规律,提出了生物能值转换率的经验公式,即Tn=T1·E^1-nL(T1为初级生产者的太阳能值转换率,n为营养级,EL为林德曼效率)。为验证经验公式的可行性,选用相关案例进行了研究,得到海洋食物网中不同食性生物所处营养级及其相应的能值转换率。经验公式有一定误差,具体应用时应通过调研文献和相关数据,确定关键参数的取值范围以提高准确性。本研究得出的经验公式简化了海洋生物能值转换率的计算方法,促进了能值分析理论在海洋自然资本评估中的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206.
江蓠科红藻是重要的经济海藻,用途十分广泛。然而,近年来受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等的影响,其分类学地位引起了极大争议。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以争议比较大的江蓠属(Gracilaria)、拟江蓠(龙须菜)属(Gracilariopsis)和多穴藻属(Polycavernosa)为对象,总结归纳了其物种多样性、国内外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学者试图解答的问题以及部分自己的研究结果。以期为该类群的研究提供相对详细、客观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7.
1960—2019年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中的Hiatus现象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发生变暖停滞(Hiatus),然而Hiatus现象是否在全球各地均存在尚有争议,其在西北地区的表现及特征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基于1960—2019年气温地面观测数据,利用累积距平曲线、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及Yamamoto检验进行气候突变分析,结合线性倾向估计进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对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中的Hiatus现象及其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 西北地区年均气温在1986年、1996年和2012年分别突变,1996年突变升温后在1998—2012年间保持高位震荡;② 1998—2012年间西北地区年均温变化率为-0.20 ℃/10a,呈现明显Hiatus现象,分季节看,冬季降温幅度最大,夏季仍保持升温,春季均温比秋、冬季提前1年开始和结束停滞期,从空间上看,西北地区东南部降温最显著,青藏高原不存在Hiatus;③ 2012年Hiatus结束后西北地区气温普遍快速升高,季节上以冬季升温最快,空间上以南疆升温最快。综合来看,1998—2012年的Hiatus现象在除青藏高原外的西北地区表现明显,停滞后的快速升温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8.
陈波  崔蓓  丁鑫 《测绘通报》2020,(12):75-78
自然资源部制定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中,要求构建“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应用体系,实现“服务事项标准统一、整体联动、业务协同,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和共享开放能力全面提高”。一体化政务服务系统作为政务服务应用体系的重点建设内容,也是落实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的重要支撑,如何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发挥系统作用,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自然资源业务管理需求后,提出了一体化政务服务系统及数据融合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09.
为研究全球变暖与极寒天气间的关系,对加拿大13个省代表性测站10年的观测数据进行时空变化趋势分析,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寻找海洋表面温度历史数据的变化规律。另外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年平均温度、日降水量与地球吸热、散热、海表面温度、当地纬度间的关系,预测未来25年气候的变化,并建立了“极寒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高纬度地区温度、降水量普遍较低,同经度地区的温度差异较小且降水量变化不大;加拿大地区温度呈周期性变化,符合北半球的季节变化特征;北大西洋的东部与其他海洋的温度是反相关的,西太平洋南北回归线附近的海洋表面温度升高;“极寒天气”出现频率与气候变化有一定关系,局地极寒现象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并不矛盾。本研究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全球变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10.
胡焕庸线的学术思想源流与地理分界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丁金宏  程晨  张伟佳  田阳 《地理学报》2021,76(6):1317-1333
20世纪早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人地关系矛盾空前剧烈,地理学家对于中国人口国情、西北开发及国内移民等关乎国运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孕育了中国的人口地理学.1935年胡焕庸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是中国人口地理学走向成熟的标识,文中提出的"瑷珲-腾冲线"即"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胡焕庸线的存在性与稳定性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