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81.
The Changjiang Diluted Water (CDW)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chemical, biological, and sedimentary processes in the Yellow and East China Seas. Based on in situ observations during the summers of 2006 and 2008 and associated satellite-derived data, the offshore detachment of the CDW plume and its mechanisms are investigated, and the related ecological impac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tached CDW are examined. We show that the detached low-salinity water from the CDW plume can partially reach the seabed, with its volume gradually diminishing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seabed, and with a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that initially shifts eastward and then southward. The double-upwelling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prevailing southerly wind and the anticyclonic eddy of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favors the detachment of the CDW plume. In particular, the anticyclonic eddy provides a habitat or venue for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detached low-salinity water, and is responsible for the local presence of low-salinity water along the seabed. Data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is detachment can induce phytoplankton blooms and that enhanced chlorophyll a (Chl-a) content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moderat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nd good light conditions in the offshore low-salinity water. This study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variability i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hl-a of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is related to the offshore detached CDW, and that the local deepening of the DCM (depth of Chl-a maximum) and the peak primary production occur within the offshore CDW. More importantly, we find that high Chl-a concentrations in the bottom water can be induced by the anticyclonic-eddy-featuring offshore CDW. Our results may facilita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role of the detached CDW in local marine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相似文献   
82.
本文报道了冀东青龙地区新太古代朱杖子群和单塔子群变质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朱杖子群底部张家沟组砾岩中的TTG砾石、花岗岩砾石和基质的岩浆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515±9Ma(MSWD=1.9)、2510±10Ma(MSWD=1.6)和2512±7Ma(MSWD=1.0),朱杖子群底部张家沟组黑云斜长片麻岩碎屑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2540±6Ma(MSWD=1.6),朱杖子群桲罗台组变质酸性火山岩岩浆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2516±8Ma(MSWD=1.1),单塔子群鲁杖子组黑云变粒岩碎屑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2504±7Ma(MSWD=1.8),另有一个数据点的207Pb/206Pb年龄为3.04Ga。根据本文定年结果和前人资料,获得主要结论如下:朱杖子群和单塔子群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很可能为岛弧环境的产物;朱杖子群与下伏单塔子群之间虽存在角度不整合关系,但时间间断不长,朱杖子群底部张家沟组砾岩不具有底砾岩性质;③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朱杖子群和单塔子群与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遵化深变质绿岩带—三屯营—太平寨—迁安岩浆杂岩区变质程度差异很大,但形成时代相同,是后期构造作用把它们置于同一地壳平面。  相似文献   
83.
边坡破坏是累积性过程,从变形到破坏的过程中会产生永久位移,如果永久位移过大,极有可能产生滑坡。因此根据不同工况下采集到的位移数据,分析地震作用下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在不同内摩擦角下的破坏特征。利用二维数值流形法(NMM),以青藏高原金沙江流域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索多西乡贡扎倾倒滑坡为研究对象,依据实地考察数据及室内力学试验得到的物理力学参数,建立数值计算模型,模拟地震作用下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破坏过程,并在边坡上布置3组监测点获取位移数据。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内摩擦角的增大,边坡坡体从开始破坏到新的平衡状态和达到最大位移所需的时间越短,同时,滑动块体最大水平位移逐渐减小;内摩擦角<40°时,坡体在前15 s呈整体移动趋势,大部分岩块产生整体滑移,靠近坡顶处的岩块发生轻微转动,推动前面的岩块加速滑动,呈倾倒-滑移模式;内摩擦角>40°时,靠近坡顶的岩块首先产生滑动,并转动驱使前面的岩块,推动坡脚处岩块产生滑动,最终上部岩块达到新的平衡,呈渐进式倾倒破坏,产生整体性破坏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84.
根据在苏北某高速公路工程地质调查发现,江苏盱眙南部丘陵山地向平原地区过渡地带,地貌上为典型的封闭式岗地-洼地,在低洼地带发育一种与一般沿海软土有较大区别的特殊软土,具有较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本文针对盱眙特殊软土的成因特点和分布规律进行探讨,对其矿物化学成分、物理力学性质、胀缩特性及其击实后的膨胀性和承载强度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盱眙软土除了具有一般软土的特征外,还具有粘土矿物、粘粒含量高,收缩性明显,而粘粒主要呈团聚状态,其原状样的膨胀性并不明显、压实后却具有显著膨胀性的特征。这类特殊软土,若处理不当易造成路堤边坡失稳、地基不均匀变形和路面因膨胀而开裂等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85.
压性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笔者等在贵州普定进行野外水文地质调查时发现,这一地区向斜轴部有地下河和溶洞发育,有的沿较大规模的压性断层带发育,其走向与褶皱轴线或压性断层走向一致,对此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岩层变形逐渐加大,继而形成构造形迹—向斜构造,同时伴随发育的压性断裂,在其轴部局部应力场作用下,上部继续受压,下部转为拉张,且产生放射状张裂隙;而规模大的压性断层,如逆断层等,其断层带受强烈挤压破碎,具有隔水作用,断层上盘的拖曳褶皱使岩层中张裂隙发育。该类张性裂隙有利于地下水的赋存、径流和岩溶发育。这是对传统地质构造控制岩溶认识的一个完善和推进。  相似文献   
86.
软土路堤填料二次加灰处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江苏高速公路建设中对软土改性处理多采用二次加灰技术,这一处理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软土水分高、土块粉碎困难、掺灰不均、施工速度慢、易造成石灰失效等技术问题,而且可以提高灰土的强度,工程实践表明,其CBR强度可以提高6%~8%。本文就软土改性二次加灰技术的机理作深入探讨,研究表明,第一次加灰,石灰消解既可以吸收土中水分,所产生的热量又可以加快水分蒸发,同时Ca离子随水进入黏土矿物颗粒表面进行离子交换;第二次加灰,通过压实使石灰与软土进一步发生离子交换和火山灰反应,形成新的结晶体和结构,提高灰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7.
CMSC型固化剂改良土的新型CBR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苏北某高速公路沿线特殊软土的特点,采用两种方案按全粉料配料的方法配制CMSC型固化剂,并按一定剂量掺入土中。同时,考虑当地的水文气候因素,针对传统钢制击实筒的饱水条件偏保守的特点,研制了新型击实筒,在新型击实筒内制备试件并养护至规定龄期,采用新型浸水装置饱水,进行贯入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的各向饱水条件更接近实际工况,增强了CBR值的可信度。CMSC型固化剂改良土的改良效果优于石灰改良土,且固化剂掺入剂量存在最佳掺量,同时分析了CMSC型固化剂的加固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8.
降水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是实现地面自动化观测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克服人工观测的主观性,提高降水现象观测资料的完整性和实时性,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遴选了6家厂家18台雨滴谱降水现象仪分别在北京站和长沙站进行为期3个月的降水天气现象仪对比试验。主要从试验的选址、原理、标准、方法及参试设备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设备对雨强大于0.1mm/h的平均捕获率不低于97%,对雨强小于0.1mm/h的平均捕获率不低于84%;各参试设备吻合率随着降水强度的逐渐增大,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参试设备对冰雹现象观测结果较为理想,所有参试设备对冰雹现象平均错报率均低于0.5%,而对毛毛雨和未知现象的观测仍需改进;参试设备的漏报率与雨强大小呈负相关,雨强越小,漏报率越高。  相似文献   
89.
目前,山东省尚无分层标建设的专业规范,针对不同深度分层标,尤其是深度较大分层标,用以明确其标杆结构、标组组成等。施工流程、标体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使管材浪费,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分层标的监测误差及建设成本。本文以鲁北平原深部砂岩热储沉降监测分层标组为例,对分层标选址、分层标结构、标桩个数、深度确定等进行阐述,探究分层标结构的合理性,对类似地层结构的分层标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对地质灾害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鲁西是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基底典型分布区之一,存在新太古代早期到晚期长期连续的地质演化的记录。在泰山地区黄前水库北侧,我们对相互关系十分清楚的不同类型和时代TTG岩浆岩进行了详细野外地质观察和锆石SHRIMP U-Pb定年。早期片麻状英云闪长岩为望府山杂岩的一部分,具有深熔特征,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年龄分别为2695±7 Ma和2630±10 Ma。早期片麻状英云闪长岩被奥长花岗岩脉切割,后者的两组锆石年龄分别为2626±8 Ma和2689±12 Ma,分别代表了其形成时代和捕获锆石年龄。之后,它们又被晚期弱片麻状英云闪长岩(线峪岩体)侵入,其岩浆锆石年龄为2547±7 Ma,存在2.6~2.7 Ga捕获锆石。这些不同时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是鲁西地区新太古代地质演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