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9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04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张光涛  孙松 《极地研究》2000,12(2):89-96
浮游动物群落研究在生态学研究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选取不同的浮游动物种和不同的发育期作为分类依据 ,用聚类分析和分布分析的方法对南极普里兹湾海区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普里兹湾海区夏季浮游动物群落可以划分为三种地理群落 :北部以纽鳃樽为特有种的被囊群落、中部磷虾群落和以晶磷虾为特有种的近岸群落。通过观察和指示种分析 ,结果表明 :被囊和磷虾群落之间的指示种依次是纽鳃樽、毛颚类幼体、巨锚哲水蚤和毛颚类成体 ;被囊和近岸群落之间的指示种依次为巨锚哲水蚤、毛颚类成体、戈氏长腹水蚤的晚期桡足幼体和虾的原蚤状幼体 ;在对磷虾和近岸群落的分析中晶磷虾是最明显的指示种 ,其次是磷虾的无节幼体和隆剑水蚤。  相似文献   
92.
2003年6月,利用模拟现场流水系统采用生物沉积法对胶州湾养殖的菲律宾蛤仔的清滤率、摄食率、吸收效率及其与蛤仔规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现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清滤率在0.18—0.40L/h范围内,平均为0.31L/h(SD=0.068),个体清滤率和摄食率随壳长增加而增加,但吸收效率与个体大小无关。蛤仔对颗粒有机物(POM)、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及叶绿素的吸收效率不同,对叶绿素的吸收效率最高,平均为(81.8±7.9)%,对POM、POC和PON的吸收效率分别平均为(64.2±10.7)%(、55.7±9.8)%和(53.9±9.6)%。结合胶州湾蛤仔的生物量和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春季养殖蛤仔对胶州湾初级生产力和颗粒有机碳的摄食压力及可能对整个湾的物质循环的影响。根据本文的结果估算,菲律宾蛤仔对本实验海区初级生产力和颗粒有机碳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分别为560%和90%。养殖的蛤仔通过滤食已经能够影响甚至控制养殖区的浮游植物的生长或初级生产力,甚至与整个胶州湾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性变化趋势相吻合,因为胶州湾叶绿素浓度冬、夏季高,春、秋季节低,而蛤仔的生长旺季刚好在春、秋两季。  相似文献   
93.
马薇薇  王楠  孙妍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23,54(6):1622-1633
黄海绿潮起源于苏北浅滩,每年夏天漂移到青岛沿岸泛滥成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苏北浅滩受沿岸径流输入影响,盐度变化范围大,青岛海域盐度较稳定,稍高于苏北浅滩。盐度对浒苔微观繁殖体萌发、藻体生长及繁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室内连续受控实验,系统研究了固定盐度(5、10、15、20、25、30、33、35)和变化盐度(盐度逐渐降低)对浒苔微观繁殖体固着、萌发、藻体生长和繁殖不同阶段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固着阶段,盐度5不利于浒苔微观繁殖体的固着,盐度10~35对微观繁殖体固着的影响不显著,相同盐度下,孢子的固着量显著高于配子。萌发阶段,不同盐度(5~35)及不同盐度变化形式对微观繁殖体(孢子和配子)的萌发没有显著影响,孢子的萌发速度快于配子,最终均能完全萌发。生长阶段,低盐(5~15)不利于浒苔幼苗的生长。繁殖阶段,当盐度≤10时,浒苔不进行生殖活动;盐度15~35范围内,浒苔可以产生微观繁殖体,完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史;在绿潮形成过程中,孢子的生殖策略为K对策,配子的生殖策略为R对策。上述结论表明,在苏北浅滩和青岛海域,盐度不是限制浒苔发生发展及繁殖过程的关键环境因子,明确了盐度在绿潮发生...  相似文献   
94.
为揭示南极磷虾(Eupahusia superba)(甲壳动物:软甲纲:磷虾目)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通过比较不同海域南极磷虾的线粒体基因组探讨潜在的分子标记,采用Long PCR扩增技术获得采自普里兹湾(PrydzBay)南极磷虾线粒体基因组DNA,综合Primers-walking和Shotgun方法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DOGMA、tRNAscan-SE 1.21和DnaSP4.10.7等)进行基因预测及序列分析。南极磷虾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498bp以上(部分非编码区未测定),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3个转运RNA基因。与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标准的基因组成相比,存在1个trnN基因的重复。南极磷虾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与泛甲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原始排列相比,出现4个转运RNA基因的易位:trnL1、trnL2、trnW和trnl以及1个trnN的重复。比较采自普里兹湾(Prydz Bay)和威德尔海(Weddell Sea)南极磷虾的线粒体基因组,作者发现在南极磷虾线粒体基因组的主编码基因中,变异最大的是nad2基因,差异位点高达61个,其次是nad5基因,差异位点有12个:而coxl基因的变异位点仅有3个。Nad2基因和nad5基因可作为coxl基因辅助的分子标记,用于分析南极磷虾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南极磷虾生物资源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5.
胶州湾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Ⅰ.种类组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2004年1—12月用浅水Ⅰ型和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在胶州湾进行的每月一次垂直拖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胶州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调查结果表明,在胶州湾出现的浮游动物共81个种,春、夏季的种类数多于秋、冬季,湾北部的种类数少且年内波动大,湾南部、湾口和湾外种类数多且年内波动小。胶州湾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短角长腹剑水蚤(O.brevicornis)、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八斑芮氏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和小介穗水母(Podocoryne minima)等。从个体大小上来看,体长<1mm的浮游动物丰度最大。与历史资料的比较显示,2004年胶州湾水母类比90年代同期增加15种,八斑芮氏水母成为冬季优势种。海区比较显示,胶州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渤海相似,与黄海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6.
王朋鹏  张芳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9,50(4):864-875
近年来白色霞水母(Cyaneanozakii)在我国近海出现数量波动,在其暴发年份严重影响了暴发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本文通过观察不同饵料密度下白色霞水母触手丝的长度变化、游动状态来研究其摄食行为,同时对白色霞水母消化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饵料密度较低时,霞水母触手丝完全伸展;密度过量时(500ind./L),周围饵料较充足,触手丝处于收缩状态;饵料密度对霞水母游动状态无显著影响,表明霞水母在水体中通过不断调整触手丝伸长与收缩来对周围饵料进行感知,达到一种高效的摄食状态,而非调整其游动状态。饵料种类、大小对霞水母消化时间具有显著影响:温度为18.5°C环境下,胶质类生物(水螅水母和海月水母碟状体)在霞水母胃中平均存留时间为(0.8±0.2)h,平均比大小无差异的桡足类短2.3h,比鱼类短3.7h,相比而言,胶质类生物较易消化,鱼类最难消化;随桡足类、海月水母、鱼类的体长增加,霞水母对其消化时间显著增长;随着霞水母伞径增大(2.2—14.5cm),以卤虫为饵料消化时间呈显著线性下降,以桡足类为饵料消化时间无显著差异,表明霞水母伞径大小对消化时间的影响因饵料种类不同而有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野外环境中定性与定量研究霞水母摄食率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7.
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计划"支持下,本项目围绕黄海大规模浒苔绿潮的防控减灾,联合山东和江苏两地多个单位协作攻关,于2016年到2018年展开了多学科交叉研究,通过对绿潮藻浒苔(Ulva prolifera)的附着、入海等行为的加密观测,在大规模浒苔绿潮成因机制和防控策略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确认了苏北浅滩源地,确认本海区大量紫菜(Pyropiayezoensis)栽培筏架提供的大面积合适附着基、典型的富营养化环境特点以及北向风生流是黄海大规模浒苔绿潮形成的重要条件。本项目解决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锁定关键时段和海域并开展打捞船与无人机配合打捞;2.发现苏北浅滩存在独特浒苔种源;3.定量化研究了紫菜筏架拆除时人为去除筏架及绠绳上的附生绿藻量,明确这一过程大大促进了浒苔大量集中入海,成为浒苔绿潮形成的重要环节;4.定量化研究了浒苔在向北漂移,生物量和分布不断增加的过程;5.依据对浒苔緑潮的源头及其早期发生、发展几个关键过程的科学认识,提出了设置三道防线进行浒苔绿潮防控的策略以及在苏北浅滩开展浒苔绿潮初始生物量源头控制的具体建议。6.评价了浒苔绿潮对生态环境和养殖业危害的同时,关注了高生物量输入对受灾地可能带来生物北侵的生态风险。7.为保障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项目组先期提交了绿潮防控建议,部署和开展的各项研究和现场调查结果为绿潮的预测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本项目还针对浒苔绿潮灾害的年际变化、马尾藻(Sargassumsp.)金潮灾害加剧、南黄海"三潮齐发"的复杂态势等新问题展开了观测与研究,为进一步制订更科学高效的防灾减灾方案,阐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我国近海藻华灾害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
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松  孙晓霞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0):1081-1086
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Census of Marine Life,CoML)是一个在全球尺度上评估和解释海洋生物分布、丰度和多样性的国际计划。重点介绍了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的背景、发展策略、研究项目、采用的新技术与方法以及我国CoML的筹备和发展,旨在提供海洋生物多样性最新研究动态,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决策提供参考。   相似文献   
99.
刘永芹  孙松  张光涛 《海洋与湖沼》2013,44(5):1200-1207
本文对2006年12月、2007年5月和6月在南黄海两个连续站S1-4和S3-3采集的梭形纽鳃樽的昼夜垂直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季节不同海域该种昼夜垂直移动行为略有差异。在S1-4站位, 12月份梭形纽鳃樽复体从未到达底层(50—70m), 在0—50m的水层中表现出不规则的昼夜垂直移动。从中午(12:00)到傍晚(18:00)主要分布在表层, 之后移动到较深的水层(10—30m), 而单体由于数量较少而未进行昼夜垂直移动分析; 5、6月份, 该种单体和复体都出现了明显的反向昼夜垂直移动, 即白天迁移到表层, 夜间向底层迁移, 5月份尤为明显。在S3-3站位, 12月份和5月份梭形纽鳃樽的单体和复体几乎在整个水层都有分布。12月份梭形纽鳃樽复体在夜间有向下移动的趋势, 在06:00时到达最底层, 白天主要分布在20m以上的水层中。5月份梭形纽鳃樽单体和复体昼夜垂直移动不明显, 但主要分布在10—20m的水层中。  相似文献   
100.
普里兹湾邻近海域大磷虾的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 1 989/ 1 990和 1 990 / 1 991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所获取的拖网样品 ,对大磷虾 (Euphausia superba Dana)的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体长频数分布表明 ,种群中主要包括4个年龄组 ,即 1 + 、2 + 、3 + 、和 4+ 龄。 5 + 和 5龄以上的高龄组所含比重很小 (<3 %)。雌性临产个体 (3 DF)的体长频数分布表明 ,大磷虾的初次性成熟年龄为 3龄。生殖群体也以 3 +龄为主 ,4+龄次之。种群组成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普里兹湾以北海域是典型的双态分布 ,1 + 龄占有相当大比重 ;测区东西两侧以成体虾为主 ,极少有 1 + 龄虾。种群组成的年际变化也是明显的 ,特别表现在补充群体 (1 + 龄 )的强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