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6篇
综合类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米级旋回层序的成因类型及其相序组构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与米兰柯维奇旋回存在成因联系的幕式地层堆积作用的结果,是在地层记录中形成各种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在不同的古地理背景中,受物质来源及沉积动力学背景的控制,故发育具有不同相序组构的不同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因此,相序组构特征就成为米级旋回层序类型划分的基本准则。地层记录中米级旋回层序的广泛发育,以及它们在长周期层序中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和地史演化特征,由不同相序组构所反映的成因类型以及由不同类型所指示的沉积动力背景等等,不但表明了米级旋回层序是描述地层结构的基本工作单元,而且是对“准层序”的延展和补充。在海相地层中,不管是碳酸盐岩还是陆源碎屑岩地层,这种厚几厘米至几米的米级旋回层序,大致都可以划分为正粒序和反粒序两种相序组构,正粒序组构主要是潮汐作用的结果,而反粒序主要是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浅海环境的产物 不管是正粒序还是反粒序序列,均构成总体向上变浅序列。由此,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可划分为L-M型、深水非对称型、潮下型及环潮坪型 碎屑岩米级旋回层序可划分为潮汐动力型及波浪动力型。米级旋回层序的界面是由高频率海平面变化所产生的非沉积作用面,包括瞬时暴露间断面和瞬时加深淹没间断面乃至它们的相关面,这些在区域上延伸较远,甚至。  相似文献   
22.
西南“三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成矿省,也是块状硫化物矿床三大主要成矿省之一。保山地区位于“三江”“蜂腰”构造南部散开端,因其在地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构造相对稳定的状态,人们并未把该区作为探寻块状硫化物矿床的重点。最近,通过对保山北部核桃坪矿集区的初步研究,发现该区的矿床具有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典型特征,并存在多元矿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23.
华北北部晚寒武世地层以发育风暴砾屑灰岩及生物丘灰岩著称 ,包括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在该套地层中 ,主要发育潮下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 ,根据米级旋回层序在长周期层序中的有序叠加形式 ,可识别出 4个三级层序。这些层序的典型特征是 :层序界面为淹没不整合面 ,层序的相序序列以“深缓坡相—浅缓坡相”为特征 ,从而构成特殊的“CS(?) +HST”序列。由各剖面点的古水深变化曲线 ,可以定性地综合出晚寒武世的海平面变化曲线。与北美晚寒武世海平面变化曲线相对比 ,既存在相似性更存在差异 ,说明了长周期海平面变化既受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控制 ,也受区域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与陆内俯冲作用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邓晋福  赵海玲 《地球科学》1994,19(2):139-147
讨论了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的机成机制及其与陆内俯冲作用的成生联系。以高喜马拉雅地区为例,从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实验岩石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方位论述了白云母花岗岩形成过程的主要约束,提出并论证了一个比较合理的陆内俯冲带热结构与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形成的成因模型,通过分析,得出了一个重要的新结论:白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是陆内俯冲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5.
吴泰然  何国琦 《地质学报》1993,67(2):98-108
阿拉善地块北缘是一个多构造单元的结合部,可以划分出以下4个一级构造单元:①不成熟岛弧性质的雅干构造带;②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到晚古生代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的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③成熟岛弧性质的沙拉扎构造带;④元古代造山带,在古生代演化成拉张型过渡壳的诺尔公-狼山构造带。上述各构造单元在沉积建造、岩浆岩组合、变质作用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单元之间以断裂作为界线。  相似文献   
26.
东北亚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构造事件与演化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亚大陆地边缘地区三民时洋盆扩张作用较强,形成由多个小洋盆和一些微陆块或地体组成物复杂洋区;侏罗纪该洋区逐渐收缩,聚敛直至关闭,并奠定大陆边缘轮廓,白垩纪是该区安第斯大陆边缘的形成和演化时期;新生则是岛弧型大陆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7.
叙述了地体相对运动与绝对运动的古地磁方法。这些方法在地体构造演化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指出了这些方法的不足之处。方法包括:相对于热点系的运动,块体间的相对运动,板块绝对运动的真极移模式,相对于热点的绝对运动和利用板块边界或海沟位置确定单一板块的绝对运动,其中板块绝对运动的研究是古地磁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8.
西藏东部嘉玉桥变质杂岩中片理化岩组剪切运动方向为SE140°—NW320°,应变测量求得富林参数K平均值为213,表明主期面理变形为单剪与收缩机制的复合产物。由石英位错密度估算其差应力值平均为1495MPa,白云母形成温度383℃。经40Ar39Ar法年龄测定,获得主期变形时间为(1647±133)Ma(白云母)~(16627±099)Ma(角闪石)。因此,嘉玉桥片理化岩组主期变形与区域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形成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9.
宋家沟金矿床是胶东地区新近发现的金矿床之一,矿体赋存在胶莱盆地东北缘拆离断层带上盘的莱阳组砾岩中,为区内火山活动前期在大气水的参与下形成的蚀变砾岩型金矿床。初步的类比研究表明,宋家沟式金矿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砾岩型金矿,也不同于胶东地区的玲珑式和焦家式金矿床,而与南非兰德金矿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是胶东地区新发现的金矿类型。其找矿远景巨大。  相似文献   
30.
古生代末形成的联合古陆于中生代早期在其东部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一线再次分裂,形成了古陆东端新的特提斯洋;而在古陆西端的中部,大约是在中侏罗世的阿连期或早巴柔期,介于南美和北美大陆之间的中央大西洋扩张脊变得活动起来,导致联合古陆南、北向的分裂,在其开裂初期的前裂谷阶段,始中央大西洋以陆表海形式出现,构成了连接东太平洋和西特提斯洋生物群相互交流的海路通道。其水体的深度以及生物群的交流明显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制约,这在中侏罗世东太平洋安第斯生物区特有的生物群沿这条海路向特提斯扩散的幅度和范围上得到体现。安第斯生物区特有的菊石属——内乌肯菊石(Neuqueniceras)在我国西藏南部的首次发现表明,在中卡洛期海平面上升达到高峰期时,安第斯生物群沿始大西洋走廊向东迁移和扩散远达特提斯东端的藏南聂拉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