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2篇
  免费   477篇
  国内免费   1012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247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138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I.horoductionPleNorthwestPacificOceanisti1elnostfrequentlyaffeCtedareaoftropicalcyclone(TC).AboLIt36percentTCoftheworldoccurinffosarea[2],andthenumberofTCWhichlandedonChinawiti1n1akimumwindforcescalesoverlOisabout35percentofti1atintheeastemcoastalcoLUitriesofAsia[l].BothrainstormsandfloodsMide,theidriuenceofTCareheaVyinChina,suchastherainfalldePthof2749mm/3datXinliao,Taiwanandpeakdischargeof44,6oOm'/satHuanggo(55,42okn'),YalujiangRjver.Therefore,TCisanimportantfaCtorforflooddisas…  相似文献   
102.
暴雨回波跟踪及临近预报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03.
强对流天气发生前期地面风场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翟国庆  俞樟孝 《大气科学》1992,16(5):522-529
根据对华东地区9次强对流天气的地面风场分析发现,强对流的发生发展与锋前暖区的中尺度辐合线有密切关系,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相伴的扰动辐合值为-0.8×10~(-4)·s~(-1)左右.当有移动的天气系统与其相遇时,交点附近扰动辐合值迅速增大,促使对流迅猛发展且移速加快.辐合线的形成与大尺度背景和特定地形有关.移动的中尺度辐合线与变压风有关而静正辐合线常与露点锋相伴.  相似文献   
104.
A synoptic climatology is developed for Virginia using 21 years of late spring and summer surface and upper air observations. The climatology is produced by applying a combin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such that each day is classified into one of a distinct number of synoptic situations. Days on which at least one severe storm occurred in Virginia are merged with the synoptic climatology. A majority of severe storms are associated with one synoptic situation distinguished by moderate instability and a high moisture content.  相似文献   
105.
用雷达气候学方法,对定西防雹增雨试验区5—9月对流云的地域、日际、强度和传播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6.
方慈安  吴宝俊  常国刚  许晨海 《气象》1995,21(11):33-37
利用尺度分离动能方法对1994年6月11日09UTC-12日10UTC影响湖南省的一次MC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尺度运动中非地转风以及两种尺度间风场与气压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动能,是这次MCS的主要能源;2.中尺度动能以及两种尺度风场相互作物 动勇,随MCS发展而增加;3.在MCS的整个发展阶段,高层的总体动能锐减。  相似文献   
107.
2011年6月10日(简称“11·06”)和2017年6月10日(简称“17·06”)在江苏南部出现了两次暴雨-大暴雨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等,对两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异常的高低纬度环流形势配合,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两次过程代表站的物理量场差异较大:“17·06”最大散度值约为“11·06”的2倍;“17·06”最大垂直速度、最大水汽通量散度值约为“11·06”的1.8、1.3倍且大值维持时间均很长。两次过程均为暖区低质心热带海洋型强降水,但“11·06”强回波分散、伸展高度偏低、强度偏弱且无明显强回波的列车效应;“17·06”强回波排列紧密、伸展高度高、强度明显偏强且强回波列车效应明显。螺旋度变化一般提前于降水变化,具有可预报性,可作为大面积降水开始—维持—结束的一个短时(临近)预报因子。VWP产品中大风区底高的变化,有助于判断雷达站附近降水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8.
盛志军  周雨  张国平 《气象科技》2021,49(4):569-57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春季江西两次强对流天气(以下简称"3·21"、"4·9"过程)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都由冷空气进入地面倒槽触发,"3·21"过程冷暖空气的辐合明显;"4·9"过程锋面辐合较弱,冷锋移动快。(2)"3·21"过程对流发生时湿层更深厚,对流层高层高值位涡库自上而下呈漏斗状延伸至400hPa,"干侵入"特征明显;"4·9"过程中低层整体湿度条件较差,中高层有明显干空气卷入,冷却蒸发作用导致的强下沉气流引发地面大风。(3)"3·21"过程回波有明显弓形特征,中气旋数量达9个;强冷空气从3km高度侵入,动量迅速下传,移速快,对大风等强对流预警有指示意义;"4·9"过程侵入冷空气浅薄,单体风暴VIL小,短临预警低估大风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09.
在已有的三维对流云模式的基础上新植入了同质冻结和异质核化方案,结合一次山地雷暴个例,通过敏感性试验来探讨大气冰核浓度对对流云微物理过程和降水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①冰核浓度的改变会对对流云的动力场及各水成物粒子产生明显作用。增加冰核浓度,冰相粒子的数浓度随之增加;同时,凝华过程中释放大量潜热导致云中上升气流增强。由于水汽含量一定,各水成物粒子"争夺"水汽,使得云滴、冰晶和霰的增长均受到抑制,难以成为较大尺寸的降水粒子。②冰核浓度的增加,"贝吉龙效应"导致云滴的尺度减小,削弱了云-雨转化过程。雨滴、云滴混合比的减小抑制了雨滴对云滴的收集。同时,小尺度的霰粒子削弱了霰融化为雨滴的物理过程,最终导致地面累积降雨量降低。  相似文献   
110.
A 3-D chemical transport model (OSLO CTM2)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the increasing anthropogenic emission in India. The model is capable of reproducing the observational results of the INDOEX experiment and the measurements in summer over India well. The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when NOx and CO emissions in India are doubled, ozone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and global average OH decreases a little. Under the effects of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NOx and CO in India are efficiently transported into the middle and upper troposphere by the upward current and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so that the NOx, CO, and ozone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troposph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NOx and CO emissions. These increases extensively influence a part of Asia, Africa, and Europe, and persist from June to Septemb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