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6篇
  免费   474篇
  国内免费   992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87篇
地球物理   272篇
地质学   2402篇
海洋学   670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34篇
自然地理   576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172.
南海北部早渐新世发生明显的营养供给和二氧化浓度的变化,相关地质记录为研究颗石藻的生理机制提供了理想的自然实验室。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颗石藻群落演化的指标,定义为E*比值。该比值由富营养属种和中等-贫营养属种的相对丰度计算而得(E*=e/(e+c)×100,e代表富营养属种,c代表中等-贫营养属种)。其中富营养属种包括小Reticulofenestra, Reticulofenestra lockeri组,Reticulofenestra bisecta组和Coccolithus pelagicus组,而中等-贫营养属种包括Cyclicargolithus spp.。E*指标与早渐新世营养盐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在不同二氧化浓度的条件下表现不同的公变趋势。将群落组合与已发表的二氧化浓度数据对比,我们提出颗石藻可能在二氧化持续降低的环境下改变其对源和营养盐的利用方式,指示颗石藻的浓缩机制可能开始于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173.
为研究岩相潮间带大型海藻有机含量及δ~(13)C值的季节变化特征,分别于2016年11月(秋)和2017年2月(冬)、5月(春)、8月(夏)对獐子岛岩相潮间带(39°01′E,122°43′N)的大型海藻进行调查,并对其有机含量和δ~(13)C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大型海藻3门49种,其中红藻门24种,占总数的48.98%;褐藻门17种,占总数的34.69%;绿藻门8种,占总数的16.33%。大型海藻种类数为春季(35种)冬季(24种)=夏季(24种)秋季(23种)。不同种类海藻体内的有机含量为15.54%~35.03%,δ~(13)C值在–33.42‰~–7.43‰之间变动。不同季节海藻体内有机含量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δ~(13)C值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  相似文献   
174.
安徽巢湖凤凰山晚古生代大冰期沉积特征与碳同位素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史中海相酸盐岩记录的无机同位素的波动经常与全球气候事件相互关联,但酸盐岩的同位素不仅与全球循环相关,也受控于区域水循环和成岩作用.晚古生代大冰期在石炭纪末—早二叠世达到最高峰,南方冈瓦纳大陆高纬度地区冰川的进退引起低纬度地区旋回性的海平面变化,并发育显著的沉积间断,在华南表现为喀斯特岩溶角砾岩等.本文选取安...  相似文献   
175.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碳动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上、地下有机物质生产对湿地输入的贡献,湿地土壤库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土壤库和排放的影响,甲烷排放和可溶性有机输出以及影响因子,湿地生态系统循环动态模型4个方面对湿地生态系统循环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提出了我国亚热带区域天然湿地循环研究的主要热点和方向:(1)沿海湿地库估算及土地利用转化对土壤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2)酸沉降对于我国东南沿海低纬度地区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3)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循环动态模型的应用与开发;(4)湿地系统可溶性有机的输出机理探讨.  相似文献   
176.
自生片钠铝石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生片钠铝石的氧同位素特征可以为片钠铝石的成因研究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和松辽盆地孤店构造片钠铝石氧同位素分析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已报道的自生片钠铝石的氧同位素数据,对自生片钠铝石的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和松辽盆地南部孤店CO2气田砂岩中片钠铝石的δ13C范围分别为–5.3‰~–1.5‰(PDB)、–1.9‰~+0.3‰(PDB),均分布于含无机物质δ13C分布区间(-9.0‰~+2.7‰)内。计算出的海拉尔盆地和松辽盆地与片钠铝石平衡的CO2气同位素分布范围分别为-10.7~-7.0‰(PDB)、-8.7~-6.9‰(PDB),表明片钠铝石绝大部分形成于无机CO2背景。实际地质观察中形成片钠铝石的CO2绝大多数为岩浆脱气来源,岩浆成因片钠铝石同位素分布范围为-5.5~+4.5‰(PDB)。海拉尔盆地和松辽盆地的片钠铝石是岩浆成因CO2气运移、聚集的特征矿物。计算出的海拉尔盆地和松辽盆地片钠铝石沉淀时介质水的δ18O值范围为-14.3~-9.4‰(SMOW),表现为轻同位素的特点,表明片钠铝石形成时地层水为大气降水。计算出的海拉尔盆地片钠铝石同位素为52.7~93.6℃,与样品所在深度处的古地温范围(65.4~87.6℃)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7.
实施海洋负排放践行碳中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海洋负排放是实现中和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海洋负排放相关的八个基本路径,包括陆海统筹减排增汇、海洋缺氧酸化环境减排增汇、滨海湿地减排增汇、养殖环境减排增汇、珊瑚礁生态系统减排增汇、海洋地质封存、海洋汇核查技术体系,以及海洋汇交易体系和量化生态补偿机制等;旨在抛砖引玉,引发研讨、推动...  相似文献   
178.
为了研究喜马拉雅山北坡冬季大气气溶胶化学组分、光学特征及来源,2017年11—12月在珠穆朗玛峰站(QOMS)共采集22个PM2.5样品.结果显示:PM2.5中包括水溶性离子(WSIs)、有机质(OM)、元素(EC)在内的所有检测成分,总质量浓度为(3.36±1.06)μg·m-3;有机(OC)、元素(EC)和水...  相似文献   
179.
中国碳强度关键影响因子的机器学习识别及其演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卫东  唐志鹏  夏炎  韩梦瑶  姜宛贝 《地理学报》2019,74(12):2592-2603
强度影响因子数量众多,通过在众多因子中评估其重要性以识别出关键影响因子进而解析强度关键因子的变化规律,是中国2030年强度能否实现比2005年下降60%~65%目标的科学基础。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对于评估众多因子的重要性存在多重共线性等问题,而机器学习处理海量数据则具有较好的稳健性等优点。本文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居民消费等方面选取了56个中国强度影响因子指标,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基于信息熵评估了1980-2014年逐年各项因子的重要性,通过指标数量与信息熵的对应关系统一筛选出每年重要性最大的前22个指标作为相应年度关键影响因子,最终依据关键影响因子的变化趋势划分了3个阶段作了演进分析。结果发现:1980-1991年,强度的关键因子主要以高耗能产业规模及占比、化石能源占比和技术进步为主;1992-2007年,中国经济进入快车道增长时期,服务业占比和化石能源价格对强度的影响作用开始显现,居民传统消费的影响作用在增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进入经济结构深化调整时期,节能减排力度大大增强,新能源占比和居民新兴消费的影响作用迅速显现。为实现2030年强度下降60%~65%目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提倡绿色消费,强化政策调控是未来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0.
【目的】开发废弃聚丙烯源的多孔材料。【方法】以等规聚丙烯(IPP)和无规聚丙烯(APP)的合金为起始原料,经过磺酸化和化反应制备聚烯烃合金基多孔,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差热分析(DSC)、扫描电镜(SEM)对聚丙烯合金及其化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最后以罗丹明b为模型染料研究得到多孔的吸附特性。【结果】DSC研究发现,随着APP引入,IPP结晶度从约55%降至约32%。结晶度降低,有效促进磺酸化和交联。FTIR分析表明,磺酸化改性后,其分子骨架中不仅产生了特征的磺酸基团吸收信号,还产生了共轭双键的特征信号。研究还发现,当APP和IPP用量为1∶1时,其交联度可达约15%。SEM形貌观察发现,磺酸化改性样品均可实现成功化,且化后样品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当APP和IPP用量为1∶1时,化率最高可达约14.0%。【结论】本研究制备多孔的方法具有高度可行性,当IPP与APP比例为1∶1时所制备的聚烯烃合金基多孔材料,其磺酸化效果最好、交联度最高、化率最高且吸附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