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16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91.
北黄海海域虾夷扇贝体内脂溶性藻毒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海洋中有毒藻类产生的藻毒素能够经由食物链在滤食性贝类体内累积,危及人类健康。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可以对多类脂溶性藻毒素进行同步分析,是贝类中脂溶性藻毒素检测的首选方法。本文应用液-质联用方法,对北黄海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中的脂溶性毒素进行了分析。虾夷扇贝样品于2011年采自北黄海海域,并解剖为闭壳肌、外套膜、内脏团和性腺四部分。在虾夷扇贝中共检测到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鳍藻毒素-1(Dinophysis toxin 1,DTX1)、扇贝毒素-2(Pectenotoxin 2,PTX2)和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四种脂溶性毒素成分。在扇贝各组织中,内脏团毒素含量最高(OA:1.97—2.99μg/kg;DTX1:4.97—77.29μg/kg;PTX2:1.12—50.08μg/kg;YTX:825—6680μg/kg),其次是性腺和外套膜,闭壳肌中毒素含量最低。各组织之间的毒素组成情况没有明显差异,均以YTX含量最高,占脂溶性藻毒素总含量的90%以上。除YTX外,扇贝体内还存在一定量的OA、DTX1和PTX2毒素,虾夷扇贝中检出PTX2在我国系首次报道。北黄海海水样品中存在较高密度的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和倒卵形鳍藻(D.fortii),可能是虾夷扇贝体内OA,DTX1和PTX2的潜在来源。为防范虾夷扇贝中藻毒素造成危害,应进一步强化对北黄海海域贝类中藻毒素及海水中有毒藻类的监测。  相似文献   
92.
许亚如  何山  周成旭  严小军 《海洋科学》2014,38(10):113-118
<正>剧毒卡罗藻Karlodinum veneficum(又称Karlodinium micrum)作为一种典型的赤潮种,是海水养殖水域和自然水体中一种常见的裸甲藻种类,为混合营养型生物。该藻自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以来,在过去的60年中其命名曾发生过多次变更,直到最近将其归入裸甲藻种类,被译为剧毒卡罗藻[1](也有学者命名为剧毒卡尔藻[2])。该藻自首次在南非被发现  相似文献   
93.
Pure fraction (92% - 95%) of phagocytes (FP) and a mixture of amoebocytes (62%) and morula cells (38 % )-FPMC- of the holothurian Eupentacta fraudatrix ( Holothuroidea,Dendrochirota ) were obtained by using ficoll-verographine step gradient. Basal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in FP quantified by using reduction of nitroblue tetrazolium (NBT) was more than twice that in FPMC. Thermostable toxin of 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 (TST) at differentconcentrations ( 0.2; 0.5; 2.5 μg/ml, but not 0.1 μg/ml) stimulated NBT reduction in FPMC after 24 h incubation. In FP, TST at concentrations of 0.1 and 0.2 μg/ml inhibited and at concentrations of 0.5 and 2.5 μg/ml stimulated NBT reduction after 24 h incubation. Maximal effect was observed in FP and FPMC at TST concentrations of 0.5 and 0.2 μg/ml, respectively. Addition of catalase (0.7 μg/ml) to the cells treated with TST (2.5 μg/ml) was followed by a decrease in NBT reduction compared to that under toxin treatment alone. TST stimulated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y in cc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maximum at 0.5 μg/ml concentration in FP) after 24 htreatment, and this stimulation was prevented by a commercial catalase. Plant lectin concanavalin A stimulated NBT reduction more than 5-fold in FPMC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With addition of TST, lectin stimulated ROS to lesser extent than that with lectin alone. When catalase, TST, and lectin were added into the FPMC simultaneously, ROS increase was similar to that under lectin treatment alone. On the whole, data obtained indicated that ROS generation in holothurian coelomocytes especially occurs in both stimulated and not stimulated phagocytes, and that changes in ROS production by these cells may be one of the mechanisms of antibacterial protection of holothurians.  相似文献   
94.
蓝藻的防控与治理是湖泊水环境、水生态管理的重要内容,实时获取蓝藻的空间分布信息对于降低蓝藻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地面调查费时费力、卫星遥感监测粒度较粗且时效性不强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视频监控网络的湖泊蓝藻实时监测技术.基于环巢湖视频监控网络的33个功能摄像机,研究如何从视频图像中实时、准确提取蓝藻的分布信息.为克服不同摄像头的观测角度不一致、光照强度和背景条件不一致等诸多挑战,在视频图像蓝藻表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尺度深度网络进行图像粗粒度分类,区分蓝藻与浑浊、阴影水体;基于随机森林进行蓝藻精细化识别,克服蓝藻的强异质性.最后以渔政站沿岸水域的日均蓝藻覆盖率和月均蓝藻覆盖率为统计单位,开展了巢湖沿岸蓝藻的动态监测.研究成果可为科学制定蓝藻治理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5.
2011年我国实施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卫生指标扩展至106项,并配套了相关的检测方法,其中微囊藻毒素、莠去津采用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的检测方法;丙烯酰胺、灭草松、2,4-D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检测方法;呋喃丹、草甘膦采用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的检测方法。这些检测方法均有前处理程序繁琐、工作量大、可操作性差的缺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为困难。本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PLC-MS/MS),建立了水样过0.22 μm滤膜,直接进样测定自来水、地下水及地表水中8种有机污染物(草甘膦、呋喃丹、灭草松、莠去津、2,4-滴、丙烯酰胺、微囊藻毒素-RR和微囊藻毒素-LR)的分析方法。8种化合物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不低于0.993,定量下限为0.07~5 μg/L,低、中、高三个加标水平的回收率为94.2%~103.7%,相对标准偏差为1.1%~7.8%。本文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可以实现在6 min内一次性分析8种目标化合物,与国家标准方法相比,显著提高了分析效率;与文献报道的均是单一类化合物检测方法相比,本检测方法具有相似的灵敏度和检测限,但是目标化合物覆盖更全面,分析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96.
王楠  许文文  赵燕翘  赵洋 《中国沙漠》2022,42(4):181-189
以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治理沙化土地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绿色环保固沙技术,是目前沙区生态恢复研究的热点。然而,用于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培养的荒漠蓝藻等生物体的产量是限制该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瓶颈。为阐明荒漠蓝藻规模化培养的生长特征及其限制因子,以分离于腾格里沙漠蓝藻结皮中的优势荒漠蓝藻——鱼腥藻(Anabaena cylindrica)、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念珠藻(Nostoc carneum)、席藻(Phormidium sp. NIES-2121)、伪枝藻(Scytonema sp. NIES-4073)、爪哇伪枝藻(Scytonema javanicum)和单歧藻(Tolypothrix tenuis)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扰动时长下荒漠蓝藻的生长特征和产量,分析了荒漠蓝藻的生长与扰动时长、温度、光照强度、光合有效辐射、pH和电导率对荒漠蓝藻的影响。结果显示:荒漠蓝藻接种后干重先迅速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而6 h和12 h扰动下干重在培养后期高于3 h扰动;荒漠蓝藻在3、6、12 h扰动下的总质量分别为每培养池(15 m3)0.858、0.940、0.841 kg;在3 h和12 h扰动下荒漠蓝藻干重与日均温度呈显著二项式相关,与日均光照强度和日均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负相关;荒漠蓝藻总质量与有效积温显著正相关。6 h扰动时长下荒漠蓝藻的总质量最高,且6 h扰动下荒漠蓝藻长势好于3 h,较12 h扰动耗能小。在荒漠蓝藻规模化培养时应将扰动时长设置为6 h,且确保生长期内的有效积温应不低于145 ℃。  相似文献   
97.
以淀山湖为研究区域,利用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提出了归化蓝藻指数的构建方法,结合波段组合和Gabor滤波器构建多特征空间,并基于变精度粗糙集和灰色关联决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特征空间的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小波核双重加权SVM分类模型,得到研究区蓝藻水华空间分布格局的识别与检测结果。以误差矩阵证明此分类模型能够较准确地识别出蓝藻水华覆盖区,满足环境调查的要求。研究成果为淀山湖蓝藻水华的防治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进行重组质粒HF443一EGFP的构建和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并进行了其用于赤潮毒素检测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用PCR技术扩增EGFP基因,用XbaⅠ、Hind Ⅲ双酶切并纯化,与同样双酶切并纯化的HF443质粒连接,可构建重组质粒HF443-EGFP;利用Lipofect AMINE2000转染体外培养哺乳动物BIU-87细胞。在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GTX,而后加入Na^ 通道激活剂乌头碱以诱导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细胞发出的荧光随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减弱,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提示毒素GTX可显著影响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重组质粒:HF443-EGFP用于赤潮霉素检测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
吴东浩  徐兆安  马桂芬  高怡 《水文》2012,32(6):80-85
2011年8月对呼伦湖、乌梁素海和岱海等3个内蒙古代表性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92种,隶属于6门24科47属。3个湖泊的优势种都较单一,呼伦湖的优势种为平裂藻、鱼腥藻和束丝藻;乌梁素海为颤藻、假鱼腥藻和项圈藻;岱海为卵囊藻。3个湖泊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09×108个/L。各站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62~3.57,该指数不宜单独用于内蒙古湖泊水质生物评价。经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各个湖泊的站点被分为一组。One-wayANOSIM检验结果显示3个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内蒙古湖泊的浮游植物都表现出优势种单一,总密度和蓝藻密度上升的趋势,与近年来内蒙古湖泊面积萎缩、水量锐减、水环境恶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0.
传统卫星遥感手段因受其访问周期的限制,较难在时间频率上保证数据的及时性。低空无人机搭载轻小型传感器,以其机动、快速、经济等优势,在环境监测等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面向太湖蓝藻监测需求,探索了一种基于低空无人机搭载可见光近红外传感器的监测方法。在系统规划和平台设计的基础上,选取太湖梅梁湖湖区进行试验。依据前人经验,采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及其组合方式提取蓝藻信息,并与试验数据验证。该方法可为蓝藻灾害的防灾、减灾、救灾等提供辅助手段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