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88篇
  免费   1377篇
  国内免费   1209篇
测绘学   379篇
大气科学   757篇
地球物理   1984篇
地质学   3692篇
海洋学   390篇
天文学   103篇
综合类   482篇
自然地理   2387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230篇
  2021年   285篇
  2020年   262篇
  2019年   310篇
  2018年   248篇
  2017年   310篇
  2016年   309篇
  2015年   311篇
  2014年   390篇
  2013年   439篇
  2012年   441篇
  2011年   443篇
  2010年   423篇
  2009年   450篇
  2008年   477篇
  2007年   491篇
  2006年   495篇
  2005年   399篇
  2004年   452篇
  2003年   364篇
  2002年   304篇
  2001年   282篇
  2000年   291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235篇
  1997年   187篇
  1996年   167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73篇
  1993年   120篇
  1992年   114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利用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辅以高分辨率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2年7月25—26日天津地区的一次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扰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大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表现为高质心结构,气旋式辐合与对流中上升气流及后侧下沉气流紧密相连,表现出较好的对流组织性,也预示强降雨将持续发展。逆风区的维持与伸展的高度可作为暴雨预报的先兆信号。2)地面辐合线与雷达回波上对流单体出现"列车效应"的区域有很好的一致性。地面形成的气旋性闭合环流和中小尺度环流辐合作用的稳定维持是产生大暴雨的重要因素。3)由风廓线资料可详细分析出暴雨过程中低空急流及边界层急流的扰动过程。在强降雨发生前,急流强度明显增强,与雷达回波上的"列车效应"是一致的,但比雷达更早出现。风廓线资料中低空急流和边界层急流的增强态势,对大暴雨短时临近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22.
WRF_Lake湖气模式对我国太湖的湖温模拟应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红萍  沈学顺  金继明  赵林  肖薇  王咏薇 《气象》2014,40(2):166-173
文章把一维热扩散湖模式成功地耦合到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3.2中,建立了湖气耦合模式。并用太湖区梅梁湾获得的2010年8月11—28日的观测资料对该耦合模式模拟湖温的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设计了3组方案进行对照试验,分别为:(1)没有加入湖模块的WRF模式试验(WRF);(2)没有对参数进行优化的原始耦合模式试验(WRF_Lake_Old);(3)对3个参数进行优化后的耦合模式试验(WRF_Lake_New)。结果表明耦合了湖泊模块并且参数优化后的湖气耦合模式(WRF_Lake_New)比没有包含湖面方案的WRF模式对太湖水温的模拟能力有了很大的改进。WRF_Lake_New能够合理地模拟出太湖梅梁湾上湖表温度的日变化,模拟的湖表温度误差范围平均在±1℃左右,模拟的空气温度平均误差范围在±0.5℃以内,模拟的感、潜热通量也与观测更为接近。该耦合模式在太湖的初步评估结果表明,该湖气耦合模式为下一步研究湖泊过程和湖气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923.
城市热岛和海风环流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沿海城市地区,城市热岛环流和海风环流往往同时存在;它们在空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中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强对流天气亦有重要的触发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突然性强对流天气所造成的灾害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沿海城市地区城市热岛和海风环流相互作用的研究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本文回顾了近30 a来国内外关于城市热岛和海风环流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的研究历史,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概述了城市化、城市热岛对海风环流的影响,海风对城市热岛、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以及城市热岛环流和海风环流的耦合效应.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有待于研究或需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沿海城市地区空气污染动力学机制、强对流天气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924.
通过分析中国近海MODIS数据中气溶胶参数与云参数的相互关系,讨论了该区域气溶胶的间接效应及其对于云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国近海,气溶胶具有明显的间接效应,而且由于气溶胶种类和水汽的季节变化,使得气溶胶的间接作用具有很强的时间变化特征.在夏季,由于人为气溶胶占主导,它作为有效的云凝结核,使得气溶胶光学厚度(AOT)分别与云凝结核数(CCN)有正相关、与云滴有效半径(CER)有负相关性、与云光学厚度(COT)也存在着正相关,气溶胶的间接效应明显;在春季,由于沙尘气溶胶盛行,同时沙尘并不是很好的云凝结核,使得气溶胶光学厚度(AOT)分别与云凝结核数(CCN)的正相关减弱、与云滴有效半径(CER)则由夏季的负相关变为正相关、与云光学厚度(COT)存在弱的负相关,气溶胶的间接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925.
杞麓湖是滇中高原湖泊的典型代表之一,近年来湖泊形态变化频繁且明显。基于2010—2021年的Landsat卫星影像,提取杞麓湖湖泊面积、湖岸线长度以及湖泊质心等数据,并计算出其他湖泊形态特征指标的数值。结合各年湖岸线的具体形态,对所获取数据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湖泊形态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的变化特征。根据专题地图制图的理论与规范,运用“形”“数”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可视化表达,绘制杞麓湖湖泊形态的专题地图。  相似文献   
926.
以巢北地区发育的节理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区内选取的15个观测点节理数据,对巢北古构造应力场进行恢复,发现该地区经历过2次主要构造运动:第一次为印支运动,控制该区所发育的NEE向主要大型褶皱,应力场方向以NNW—SEE向为主,主要方向为287°~355°,平均为319°;第二次为燕山运动,对前期形成的褶皱进行改造,应力场方向以NE—SW向为主,主要方向为23°~68°,平均为44°。  相似文献   
927.
庐江-枞阳(庐枞)火山岩矿集区南部作为寻找沉积-叠加改造型铁铜矿的有利地区一直没有较大找矿突破,该区近几年勘查取得了一定地质找矿进展。本文主要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庐江-枞阳火山岩矿集区南部城山地区地质条件进行总结分析,重新认识了区内地层的含矿性以及构造特征,发现了大量矿化线索。在研究区内发现了4条与岩浆热液有关的铜铁铅锌矿化带,而且具有一定规律,空间上平面均为北东东、东西向,垂向上从深到浅具有从钼到铜铅锌矿化分带。成矿时间从126.5Ma开始。研究区内大规模磁铁矿化以及铜铅锌矿化的存在,表明深部具有较好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28.
本文尝试运用北京昌平十三陵钻孔98 m深度原地应力测量和实时监测数据,依据弹性力学应力张量叠加原理,计算得到不同时段地应力结果;根据断层滑动摩擦准则,探讨南口山前断裂活动性,对了解该区地震危险性有重要的意义。原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计算结果表明:在2010年1月初和2013年3月31日,最大水平主应力平均值分别为5.30 MPa和7.56 MPa,呈增加趋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也由NNW逐渐过渡到NE至近EW向。断层面上剪应力与正应力的比值结果显示:在2010年1月初和2013年3月底,平均比值分别为0.12和0.22,虽均没有达到断层面临界滑动摩擦系数0.6,但其显示出的增加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构造活动有增强的迹象,该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29.
芦山地震的发生对周围断层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芦山地震发生后,地震的发生造成周围断层应力变化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川滇地区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利用芦山地震同震静态滑移量结果,分析地震的发生对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的同震加卸载效应。初步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发生造成龙门山断裂中南段、岷江断裂、马尔康断裂、鲜水河断裂北西段、大凉山断裂南段、小江断裂南段不同程度的应力增加。其中龙门山断裂中南段增加最为显著,最大库仑应力增加量达0.035 MPa;岷江断裂次之,最大达0.0075 MPa;马尔康断裂增加量达0.0031 MPa;鲜水河断裂北西段达0.0008 MPa。而从断裂带同震应变积累与释放方面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上述四条断裂地震危险性增强。该结果可以为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30.
在对西天山赛里木湖盆地进行第四纪地质调查与5万填图基础上,发现沿该湖泊的不同湖岸阶地上都不同程度地发育了可指示湖面变化的湖滩岩。水准测量结果表明,典型的湖滩岩最常见于高出现今湖面7.1~9.4 m和33.4~39.4 m的低、高两级湖积台地上。对湖滩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进一步揭示,湖滩岩主要由内碎屑、藻团块、陆源碎屑、胶结物和填隙物等构成,胶结物主要为亮晶方解石,夹少量文石,表明赛里木湖周边的湖滩岩为典型的方解石胶结砂屑砾屑岩。湖滩岩样品的U系年代测试结果表明,低、高两级台地上的湖滩岩主要形成于距今24.8±1.5 ka至27.6±1.5 ka和55.4±3.8 ka的晚更新世晚期,大致对应末次冰期间冰阶MIS3阶段早期和末期的相对暖湿气候阶段。湖滩岩及其测年结果指示,赛里木湖最近一期最高湖面出现在距今55.4 ka左右末次间冰阶早期,其后由于气候的干旱化,湖面整体处于逐步下降过程,在相对暖湿期间经历了多次湖面相对稳定期并形成湖滩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