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139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e central gap region of Himalaya, which li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is exposed to great seismic hazard. A three-dimensional attenuation structure (Q) of this region is obtained using the intensity data of four earthquakes (M 4.3–7.0) in the central Himalayan gap region and the damped least square inversion scheme. The technique is based on that given by Hashida and Shimazaki (J Phys Earth 32:299–316, 1984). The obtained Q structure explain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soseismals of the stronger earthquakes, which occurred in the recent past. The study area covers the Tehri town, which is the locale of one of the biggest earth fill dams of height 260 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Q suggests that the Tehri town area is surrounded by lower Q medium, and hence any large earthquake in Tehri will pose great seismic hazard.  相似文献   
72.
对1960~2002年在广西影响区活动的热带气旋进行分析统计,发现有如下气候特征:广西影响区活动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5.2个,强度发生突变的有3.1个,其中2%的热带气旋只发生强度突然加强,90%只发生强度突然减弱,而8%的热带气旋既发生强度突然加强,又发生强度突然减弱过程。强度突然减弱发生在5~11月,受海岸和陆地地形影响,其区域主要集中在登陆和登陆后的陆地;强度突然加强发生在6~10月,受海洋环境影响,其区域集中在粤西近海至海南岛东部海域和北部湾海域。  相似文献   
73.
基于最小噪声分离变换的遥感影像融合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主成分分析(PCA)融合算法的不足和最小噪声分离(MNF)变换的优势,以IKONOS新型高分辨率观测卫星提供的全色和多光谱数据为实验数据,提出了基于最小噪声分离变换的遥感影像融合方法,并与其它融合方法进行定量和视觉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得到更好的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74.
郑州地区紫外线辐射强度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因,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呈现出以一年和一天为周期的规律性变化.一年之内,以夏季最强,冬季最弱;一天之内,中午前后最强,早晚最弱.影响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因子比较多,最主要的是云量、云状和能见度.经分析,紫外线辐射强度随着云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能见度的增大而增强;高云对紫外线辐射强度影响较小,低云影响较大,中云居中.通过研究,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75.
1999年3月15日库车5.6级地震烈度及地震构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9年3月15日新疆库车县西北发生5.6级地震,宏观震中(北纬41°48′,东经82°41′)位于却勒塔格山北坡,极震区烈度为Ⅵ度,有Ⅶ度异常点分布。地震造成1人重伤,2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为1 636.8万元。灾区南部人口密集,场地土条件差,地震动放大效应显著。地震为却勒塔格断裂所致,该断裂属南天山山前库车坳陷带内的推覆滑脱构造。  相似文献   
76.
北上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北上热带气旋是影响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其带来的大风和暴雨,常常造成我国北方地区的风灾和水灾。利用建国以来56 a的气象资料,对影响我国的北上热带气旋进行气候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平均每年约有3个北上热带气旋,最早出现在5月下旬,最晚出现在11月中旬,其中以7月和8月为最多;每年6—9月为北上热带气旋登陆季节,7月和8月登陆的热带气旋占85%。从强度上看,能够到达北方的热带气旋一般都是较强的热带气旋,在进入北上热带气旋定义区后,总体强度明显减弱,但在进入黄渤海时仍能够达到台风的强度;与北上热带气旋相比,北上登陆热带气旋的强度更大。统计分析发现,在辽宁和华北登陆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大于在山东半岛登陆的热带气旋。北上登陆热带气旋和北转向、中转向的热带气旋一般均能产生暴雨和大风。  相似文献   
77.
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微波成像仪TMI(TRMM Microwave Imager)2A12 水汽凝结物(Hydrometeor)反演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地区从1998~2009 年的236 个热带气旋个例的1776 个“快照”(snapshot)的水汽凝结物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水汽凝结物的时空变化与热带气旋强度演变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TMI 2A12 水汽凝结物资料显示出了热带气旋内部的细致结构及变化特征,水汽凝结物的峰值集中于数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的热带气旋眼壁及云墙区;在热带气旋发展过程中,随着热带气旋强度的增强,水汽凝结物增多且往其中心靠拢,从发展阶段到成熟阶段,水汽凝结物的大值中心基本上集中在距离热带气旋中心约50 km 区域,而且强度越强的热带气旋,水汽凝结物的大值中心与热带气旋中心的距离越近;在热带气旋消亡的过程中,水汽凝结物不断减弱且往外围扩散,逐渐扩展到远离中心的区域;(2)热带气旋强度与水汽凝结物的分布关系密切,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与热带气旋中心附近200 km 范围内的水汽凝结物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200 km 以外的外围水汽凝结物含量存在负相关;(3)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与水汽凝结物的变化存在时间差,水汽凝结物的变化超前于热带气旋强度的变化,在热带气旋迅速发展之前数小时,热带气旋中心0~50 km 环状区域的水汽凝结物含量就已经提前增加了,在热带气旋减弱前数小时到十数小时,即使热带气旋还处于它强度的鼎盛时期,其中心0~50 km 环状区域的水汽凝结物含量就已经提前显著减少了,这种水汽凝结物的变化超前于热带气旋强度的变化的现象,可能是热带气旋强度预报的潜在线索。  相似文献   
78.
热带气旋(TC)的强度预报是TC研究中的前沿性问题和实际业务中的难点.当前具有参考价值的预报方法主要是统计类或模式释用类方法,例如气候持续性(CLIPER)模型等.CLIPER模型的核心技术为多元线性回归,这种回归算法在预报因子之间存在多重相关性时会丧失建模的稳健性,进而影响CLIPER模型的预报精度.为了提高CLIP...  相似文献   
79.
Rou Jie 《中国地震研究》2006,20(3):351-360
INTRODUCTIONSeismicintensity measurestheintensityof anearthquake exerts onthe groundina certainarea .Itrepresents the averaged 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of ground shakingin a certain scope and reflects theperception of peopleinearthquakes as well asthe areal andzonal distributions of earthquakeimpact onground buildings . The“Chinese Earthquake Intensity Scale”(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1980) describes one by one the correlative relations of huma…  相似文献   
80.
基于历史震例数据,通过对不同烈度的人员死亡率的分析发现,人员死亡率与地震烈度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人员死亡率随烈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烈度的人员死亡率有各自的分布区间范围,而通过对相邻烈度的人员死亡率的分析发现,相邻烈度人员死亡率存在着1个数量级的倍数关系,一般在10倍左右,在低烈度区域,倍数关系集中于偏向大于10倍的区间范围;在高烈度区域,倍数关系集中于小于10倍的区间范围。在此结果上,基于地震烈度、震级等因素构建了烈度人员死亡率模型,决定系数R2值为0.8667,拟合结果相对较好,能够为后续基于分烈度人员死亡率的地震人员死亡评估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