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4篇
  免费   667篇
  国内免费   758篇
测绘学   175篇
大气科学   185篇
地球物理   1545篇
地质学   1539篇
海洋学   452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182篇
自然地理   30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Risacher et al. (2011) have presented voluminous data on thermal waters of Chile that is quite appreciable; however, their work still falls short on several counts. The most notable shortcoming of the work is the presentation and treatment of data. The interpretations are based on questionable premises (viz., extent of seawater intrusion) and considerations (viz., using averag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rock types for geochemical modeling, considering volcanic rocks as the only rock type in contact with the geothermal fluids) and assumptions not always substantiated by facts (with proper references) could have been corroborated. Use of Cl/Br ratio for discrimination purpose is unconvincing, considering the uncertainty in the measurement of low (<1 mg/L) Br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112.
王超  刘志宏  宋健  高翔  孙理难 《岩石学报》2016,32(9):2856-2866
近年来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演化备受学者关注。本文报道的延边开山屯地区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体LAICP-MS U-Pb年龄表明其形成时间为早侏罗世早期(198±1Ma),所采样品可根据Zr/Hf值分为高Zr/Hf值组花岗闪长岩和低Zr/Hf值组石英闪长岩。高Zr/Hf值组花岗闪长岩起源深度浅,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贫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具壳源岩浆的特点。低Zr/Hf值组为壳源岩浆与来自深部的亏损地幔岩浆混合而成,岩石亏损Nb、Ta、Zr、Hf、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典型的弧型岩浆地球化学特征。岩体中存在细粒闪长质包体,镜下可见针柱状磷灰石。开山屯岩体属钙碱性系列岩石,结合前人资料,认为其与该地区同时代火成岩组成北-东向分布的早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型火成岩带,而位于该带西侧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存在同时代弧后拉张带,两者构成典型的大陆弧与弧后拉张带模型,共同揭示了早侏罗世早期古太平洋板块对东北地区的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113.
Monthly fishery survey data of the small yellow croaker Larimichthys polyacti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from2003 and 2013 were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variation in the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especially body length and sex ratio) in the population on a decadal scal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mall yellow croaker migrated from the Shawai fishing ground to the Dasha fishing ground in spring and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Dasha fishing ground in April and May.Larimichthys polyactis in the Dasha fishing ground migrated eastward to offshore wintering grounds in autumn and reached the central Dasha fishing ground in October and November.The small yellow croaker entered the western waters of the Shawai fishing ground in winter.A large number of age 0+ fish occurred in the Shawai and Jiangwai fishing grounds in October of 2003 and 2013.The body lengths of the spawning stock and wintering stock in 2013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2003,and the monthly sex ratios(female to male)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1 in both years.The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this fish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was consistent with a previous finding that "the stock migrated between the wintering grounds in the west of Jeju Island and the Lüsi spawning grounds" but tended to move more northward,with the spawning grounds extending outward.In the past decade,body length variation experienced a decline after an increase,rather than a steady decrease.The sex ratio in the single-stick stow net showed a tendency to increase over the decade,but was either less than or more than 1 depending on the fishing gear;therefore,further studies should b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sex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14.
在分析苏里格气田辫状河体系及储层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剖面储量集中度的概念,建立了厚层块状型、垂向叠置泛连通型、分散局部连通型、分散孤立型4种砂体分布模式,探讨了不同储层结构下的水平井采出程度,提出了水平井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辫状河沉积体系复合有效砂体由于“阻流带”的存在,直井动用不完善,水平井能克服“阻流带”的影响,提高层内储量动用程度;但由于砂体多层状分散分布,水平井开发会导致纵向含气层系储量动用不充分,影响层间采出程度。对于剖面储量集中度高的厚层块状型、垂向叠置泛连通型储层,采用水平井整体开发,Ⅰ+Ⅱ类井比例达70%以上,可显著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对于剖面储量集中度低的分散局部连通型储层,采用直井井网开发后进行甜点式优选水平井井位加密部署,可提高采收率10%以上。  相似文献   
115.
沉积有机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是进行古气候、古环境及生态系统研究不可或缺的主要研究手段,目前碳氮同位素主要利用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值质谱(EA-IRMS)系统来测定。EA-IRMS测定过程中的反应温度及样品进样量直接影响反应物在测试中的燃烧程度,从而影响测试数据的精度。本文利用EA-IRMS技术,以标准样品为参考,在不同转化温度下测试碳氮同位素值,研究保证测试精度的最佳反应温度条件;同时,通过分析不同含氮量样品的检测限,明确了样品含氮量与最低检测限之间的关系,确定了精确测定氮同位素值的最低进样量。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测试精度有显著影响,在碳同位素测定时,将反应温度设定为900℃或以上时测试精度均能达到±0.2‰;氮同位素测定时,反应温度须设定为950℃时测试精度才能达到±0.3‰。实验得出样品含氮量与检测限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为R2=0.873,开展氮同位素测定时可根据此关系来判断和控制进样量。  相似文献   
116.
在建立页岩岩石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等效自相容近似(SCA)岩石物理模型,构建出岩石的纵波速度、横波速度与岩石密度、组分和孔隙度等的定量关系,得出使理论纵波速度和实际纵波速度最接近的孔隙纵横比,进而将该孔隙纵横比作为约束条件来实现横波速度预测。反演算法利用人工鱼群算法来计算最佳孔隙纵横比,并将预测的横波速度与实际测得的横波速度对比,证明了人工鱼群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7.
目前资料对柳江盆地上石盒子组沉积特征的描述比较简略,针对这种情况,本团队详细考察了柳江村小北山露头,以期揭示上石盒子组更多的沉积特征。通过对3条剖面进行分层,并详细描述岩层的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认为该露头发育有侧积体和典型的牛轭湖,为曲流河沉积体系。根据河相经验公式算出其弯曲度大于1. 7,为高弯度曲流河。在演化过程中,曲流河的规模逐渐变小,同时经历了频繁改道和迁移。此项研究对于实习教学和河流构型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8.
应用气相色谱-气体同位素质谱(GC-C-IRMS)分析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之前,需要对饱和烃样品中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进行预分离、富集,在预分离和富集过程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是否发生分馏是高精度分析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比值(δ~(13)C)的关键。本文以正构烷烃混合溶液为对象,利用柱色谱、5■分子筛络合、环己烷-正戊烷混合溶剂两次洗脱,GC-C-IRMS分析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研究前处理过程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是否发生分馏。结果表明:使用柱色谱分离前后,多数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比值相差-0.2‰~0.2‰;当5■分子筛不完全络合时,未络合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比值偏重约0.7‰,可能发生了微弱的碳同位素分馏,但并未影响洗脱后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比值;使用环己烷-正戊烷混合溶剂洗脱前后,碳同位素比值相差-0.2‰~0.5‰,以同样方式洗脱第二次,获得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比值与模拟样品相差-0.3‰~0.2‰。分析不同回收率(20%)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比值,处理前后的差值基本在0.3‰以内,可见当正构烷烃回收率低至20%左右时,其单体碳同位素仍未发生明显分馏。柱色谱分离-5■分子筛络合-混合溶剂洗脱方法适用于回收率大于20%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  相似文献   
119.
碳酸盐岩风化作用(即岩溶作用)能够吸收大气二氧化碳(CO_2),形成溶解无机碳(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陆地碳汇,其在全球碳收支平衡和未来陆地增汇中可能会有重要贡献。然而,目前对岩溶碳汇的稳定性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岩溶地下水出露地表后会发生CO_2脱气,对岩溶碳汇通量估算带来不确定性。本文以广西桂林长流水表层岩溶泉补给的溪流(约2.7km长)为例,利用水化学和同位素质谱仪测试技术,研究了溪水水化学指标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_(DIC))沿流程变化,探讨了溪流CO_2脱气过程、通量及其影响因素,以更好地了解岩溶碳汇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从泉口向下游,在陡坡地段(C1~C14段,长约270m,坡度约10°),溪水pH值、方解石饱和指数和δ~(13)C_(DIC)沿流程分别升高了0.9、0.9和1.8‰,而CO_2分压、电导率、Ca~(2+)浓度和DIC浓度分别下降了85%、34μS/cm、0.2mmol/L和0.7mmol/L,说明溪水发生了显著的CO_2脱气,并伴随碳酸钙沉淀。而在平缓地段(C18~C26段,长约2.1km,坡度1°),溪水各水化学指标和δ~(13)C_(DIC)变化较小,指示CO_2脱气作用较弱。这些发现表明溪流CO_2脱气受到了地形决定的水动力条件控制。另外,在下游渠段,受支流汇入影响,溪水pH值和方解石饱和指数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O_2脱气。溪流CO_2脱气能够抵消部分岩溶作用固定的大气CO_2量,但是在长流水这一高地势、低流量且有碳酸钙沉积的环境下,其抵消的量也仅占29%。对于在低缓地区受流量很大的岩溶泉/地下河补给的河流,其CO_2脱气作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有限,加之受可能增强的水生光合生物固碳效应影响,岩溶碳汇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0.
常见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岩崩等通常都涉及不同形状的颗粒物质运动,这些形状不同的颗粒又多具有不同的尺寸和含量。基于典型的颗粒柱坍塌试验,首先根据试验方法确定了离散元模拟所需的各项参数,然后采用随机多面体方法生成了可控制长细比的大颗粒,利用离散元法就不同大颗粒含量下形态变化对二元颗粒柱坍塌特性的影响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离散元法可以较好地重现室内试验中小球和多面体组成的二元颗粒系统的颗粒柱坍塌过程;(2)在不同长细比的不规则大颗粒和小球组成的二元颗粒柱系统中,当大颗粒含量高于临界含量值20%时,二元颗粒柱坍塌持续的时间随非球形大颗粒长细比的增加而增加;(3)在不同长细比的不规则大颗粒和小球组成的二元颗粒柱中,当大颗粒含量高于临界含量值20%时,在相同百分比的大颗粒含量下,大颗粒长细比的增加会提高大颗粒平均配位数以及降低颗粒的运动能力,大颗粒间形成更强的互锁作用,降低了颗粒柱的整体流动性,使其最终堆积高度更高、最大跑出距离更短以及更小的归一化动能峰值。(4)在不同长细比的不规则大颗粒和小球组成的二元颗粒柱中,小颗粒可以较为明显降低大颗粒间摩擦及互锁作用,增加流动性,降低大骨料形态对坍塌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