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267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土壤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记录的环境信息对研究气候与环境变化至关重要,然而高海拔地区土壤δ13C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对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地区(海拔3 500~5 100 m)的36个表土样品进行了δ13C系统分析,并讨论了其对气候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表土δ13C值分布在-24.6‰~-15.2‰范围之间,平均值为-20.8‰,指示了地上植被为C3/C4混合植被类型。随着海拔的升高,C4植物比例减少,C3植物比例增加,这种比例变化主导了该区域表土δ13C的组成差异。海拔每升高100 m,δ13C值偏负0.5‰。进一步分析说明,生长季温度可能是影响该区域表土δ13C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降水、大气压等对δ13C值的贡献较低。  相似文献   
102.
田杨杨  姜亮  郭江 《江苏地质》2023,47(2):196-202
为了揭示雅鲁藏布江色东普沟2018年10月17日冰崩—堵江—溃决灾害链的动力演化过程,基于Massflow数值模拟仿真平台,使用Fortran编程语言,根据研究区域地质条件特征对程序进行二次开发以优化Voellmy模型,模拟冰崩—泥石流动力过程;将模拟泥石流得到的堰塞坝体嵌入地形中,运用ArcGIS计算堰塞湖范围及体积,通过Manning模型模拟堰塞湖溃决洪水动力过程。采用分段模拟法再现冰崩—泥石流—堵江—堰塞湖—溃坝的完整动力过程,对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的流速、流深,坝体高度,溃决洪水的流深、流速等参数进行定量化研究,为色东普流域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效支撑。为了揭示雅鲁藏布江色东普沟2018年10月17日冰崩-堵江-溃决灾害链的动力演化过程,采用Massflow数值模拟仿真平台,以Fortran语言为编程手段,根据研究区域地质条件特征对程序进行二次开发优化Voellmy模型,模拟冰崩-泥石流动力过程;将模拟泥石流所得到的堰塞坝体嵌入地形中,采用ArcGIS计算堰塞湖范围及体积,通过曼宁模型模拟堰塞湖溃决洪水动力过程。采用分段模拟法再现冰崩-泥石流-堵江-堰塞湖-溃坝的完整动力过程,对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的流速、流深,坝体高度,溃决洪水的流深、流速等参数进行定量化研究,为色东普流域的防灾减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03.
缝合带是两个板块之间的分隔带,其规模和形态在不同类型的造山带中多有不同。本文从缝合带和缝合面的定义出发,以典型造山带为案例探讨缝合面的变形及其对造山带结构解析、沉积盆地性质判别的影响。俯冲阶段的主滑脱面是一个没有厚度的应变带,在碰撞后又作为增生杂岩的底界得以保留。这一界面严格区分了上盘和下盘沉积盆地之间的物源亲缘性,因而将之定义作为缝合面可有效帮助解析造山带不同位置盆地的性质。蛇绿岩带、高压变质岩带和大型断裂等线状要素仅能用以大致限定缝合带的位置,而不能用以精确限定缝合面的位置。不同于俯冲阶段相对平直的主滑脱面,缝合面的形态可以在碰撞过程中、甚至碰撞后被逆冲推覆和走滑所改造。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东准噶尔等典型造山带中,缝合面都经历了向着前陆方向的远距离推覆及褶皱变形,这一变形的缝合面经历风化剥蚀过程后,在地表的形态呈复杂的指状交叉的特征,甚至由于飞来峰和构造窗的出现而呈现多个出露点。而在双向俯冲系统中,缝合面天然具有Z型的特征,经历后期变形后其形态会更加复杂。在苏鲁-大别造山带,多期次的后期变形叠加在早期的线状缝合面之上,特别是走滑断裂将包括缝合面在内的造山带切割为不连续的断夹块,极大地改造了缝合面在地表的出露形态。综上,在解析造山带结构,特别是进行沉积大地构造研究时,缝合面的复杂形态必须要得到重视。错误的缝合面位置可能造成错误盆地性质判断。  相似文献   
104.
为研究泥石流灾害对西藏雅鲁藏布江林芝-加查段沿线的影响与危害,基于遥感手段开展了林芝-加查段沿线泥石流源地物源及冰川水文信息特征的提取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林芝-加查段沿线泥石流源地物源分布具有不均匀性;源地冰川分布具有不平衡性;沿线泥石流源地的物源在冰川融水及冰川型泥石流过后更加发育,积累的松散物质更加丰富,导致泥石流源地物源进一步复活并产生大量新物源,从而使沿线泥石流发生频率增高,规模增大。  相似文献   
105.
耿全如  彭智敏  张璋 《地质通报》2010,29(12):1781-1794
在1:25万区域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带中变基性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SSZ型蛇绿岩的成因。变基性岩类可分为具有玻安岩类、IAT和OIB特征的3类。玻安岩类为LREE呈略亏损—平坦型,稀土元素总量低,∑REE为7.56×10-6~20.89×10-6,富相容元素Cr、Ni和常量成分MgO、Al2O3,形成于弧前环境。IAT类为本带的主要类型,在蜘蛛图上有一定的Nb、Ta亏损,REE为大致平坦型,稀土元素总量低,∑REE为37.84×10-6~55.75×10-6。OIB类为LREE较富集型,稀土元素总量高,∑REE为102.09×10-6~240.95×10-6,与IAT和MORB相比,具较高的La、Nb、P、Ti含量,而相容元素Cr、Ni等含量较低。Sr、Nd、Pb同位素组成反映PREMA(或BSE)和EMI提供了源区,暗示未分异的原始地幔和下地壳参与形成了原始岩浆。推测新特提斯洋盆演化经历了较早的地幔柱、洋岛阶段,形成了MORB-OIB组合;较晚期为洋内弧阶段,形成了SSZ型蛇绿岩和IAT组合。  相似文献   
106.
江阴大桥南塔墩地基基础安全监控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阴大桥南塔墩座落于缓倾顺向高边坡上,其地基岩体由互层状砂、页岩组成,基桩上部20m采取桩周摩擦失效处理。阐述了地基基础安全监测网的构成及监测目的。分别建立了基桩桩顶轴力、摩擦失效段底部轴力、嵌岩段轴力以及外部变形监控模型,并结合监测成果对地基基础安全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7.
新疆阿舍勒铜矿容矿围岩蚀变的低钠晕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登红 《矿物岩石》1995,15(1):18-25
新疆阿舍勒铜矿的容矿围岩是一个套双峰式海相火山岩组合,围岩蚀变由多期次叠加和变质作用的影响而变得极为复杂,以细碧质碉石的青盘岩化、石英角斑质火山碎屑岩的黄铁绢英财化为主要特点,更有意义的是:原岩属钠质火山岩系,但容矿围岩无论是酸性次火山岩还是基性火山岩,蚀后都具有低钠的共同特点,这对于同类矿床具有找矿意义,低钠晕是海底火山喷气过程中高温气液交代而成,可作为海底火山喷发矿床的一个成因和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08.
雅鲁藏布缝合带硅岩的地球化学成因标志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西藏雅鲁藏布缝合带所产硅岩的化学组分中具有成因标志的不同元素组合比值(MnO/TiO、Al/(Al+Fe+Mn)及Fe/Ti-Al/(Al+Fe+Mn)的相关图解、Al-Fe-Mn的三角图和硅岩原子量进行对比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硅岩的成因及其雅鲁藏布缝合带形成和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9.
1991年江淮早梅及其与过赤道气流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1991年江淮早梅现象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5月第4候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夏季风影响到江南,江淮地区入梅,比常年早二十多天;这与120—130°E间异常地出现较强的过赤道气流有关。  相似文献   
110.
On the southern border of the Central Iberian Zone there are two sectors with different styles of deformation. To the south-west, in the Hornachos sector, large-scale recumbent folds associated with ductile shearing can be seen. This shearing is characterized by a direction of movement parallel to the fold axes and can be correlated for 150 km along strike. The K-values of the strain ellipsoid range from 0.8 to 2.0. Stretching in the X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e recumbent fold axes, is more than 100%. To the north-east, in the Oliva sector, first-phase folds are upright and the strain intensity is lower than in the Hornachos sector. Metamorphic, geometric and kinematic considerations lead us to conclude that the shearing in the Hornachos sector is better explained as conjugate to a main shear zone along which the southern border of the Central Iberian Zone is moved onto the Ossa-Morena Zone. This main thrust is at present obliterated by a left-lateral extensional shear zone that affects a high pressure exotic unit located between the Central Iberian and the Ossa-Morena Zones. This high pressure unit constitutes a suture of the Variscan belt in the Iberian Peninsu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