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30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1999年10月25~30日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在浙江省乐清市召开了学会工作会议。9个专业委员会的正(副)主任或秘书、5个对口省学会的副秘书长,以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欧阳自远院士、副理事长赵振华研究员、本会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62.
国土资源部第十二次部长办公会议于2000年4月29日召开,会议由田风山部长主持。出席会议的有,蒋承菘副部长、寿嘉华副部长、办公厅于孔让副主任、开发司王宗亚副司长、地勘司周家寰副司长、合作科技司黄宗理司长、人教司李海兵副司长和孙喜华处长。中国地质学会陈毓川常务副理事长、赵逊副理事长、王弭力秘书长、艾永德副秘书长和禹启仁副处长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63.
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法测定了12株弧菌的形成生物膜的效果,选择形成生物膜效果最好的副溶血弧菌ND-02,进一步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ND-02菌株在静置培养24~36 h后形成成熟的生物膜,在起始菌浓度为107~108CFU/mL形成生物膜的量最大;在30 ℃,NaCl浓度为3%~ 5%,pH偏弱碱性时的生物膜OD590值最大;Ca2+ 促进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形成,而Mg2+ 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副溶血弧菌在分别经大黄鱼表皮黏液、肠黏液和肝脏提取液包被的的基质上形成生物膜的作用明显,鳃黏液和脾脏提取液中次之,肌肉提取液包被后生物膜形成量最低。以上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ND-02菌株能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而且生物膜的形成受温度、NaCl浓度、pH值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为了分析黄海区虾拖网网囊网目对副渔获物的选择性,运用套网法对30,33,40 mm 3种网目尺寸的网囊进行了选择性试验。用统计学方法求得几种优势副渔物的逃逸率,并用极大似然法对渔获数据进行处理求得相关的选择性参数。结果表明,大部分副渔获物的逃逸率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在网目尺寸为30,33,40 mm时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的逃逸率分别为48.3%,59.7%和62.6%;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的逃逸率分别为67.0%,68.2%,68.7%。矛尾虎鱼的选择性参数也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在网目尺寸为30,33,40 mm时,矛尾虎鱼的50%选择体长L50分别为81.858,86.715和88.028 mm,选择范围SR分别为41.097,45.007和50.423 mm。研究表明,单靠放大网囊网目尺寸来释放虾拖网中副渔获物,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65.
采用常规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检验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引起凡纳滨对虾幼虾发生毁灭性死亡的病原菌进行了致病性、表型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为弧菌属(Vibrio Pacini 1954)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凡纳滨对虾、中国对虾及日本对虾仔虾均有强致病性。分离鉴定的4株副溶血弧菌具有淀粉酶、明胶酶、卵磷脂酶活性,但不具有蛋白酶、脂肪酶活性,KP溶血均呈阴性,且均具有K抗原;代表菌株(JGB080708-1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56bp,GenBank登录号为GQ205448)和gyrB基因序列(长度为1195bp,GenBank登录号为GQ205453)与副溶血弧菌的两种基因序列相似性均可达98%以上。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对供试49种抗菌药物中的林可霉素等6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66.
宋柳  吕建建  王磊  孙东方  刘萍 《海洋与湖沼》2019,50(5):1080-1090
几丁质酶(chitinase)在甲壳动物的蜕皮、消化和免疫等很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为深入探讨几丁质酶的免疫防御机制,本实验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PtCht6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2736bp,开放阅读框(ORF)2103bp,编码700个氨基酸,具有几丁质酶GH18家族典型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PtCht6在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不同蜕皮阶段、不同病原感染以及低盐胁迫(11)下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PtCht6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在不同蜕皮时期的肝胰腺中,其表达量由蜕皮后期(A/B)、蜕皮间期(C)、蜕皮前期(D)依次递减(P0.05);人工感染WSSV和副溶血弧菌后.PtCht6的表达量在肝胰腺中分别于12h、72h达到最大值,在血细胞中均于12h达到最大值,且相较于对照组,整体显著上调表达(P0.05);低盐胁迫能够显著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最高抑制73倍(P0.05)。同时发现,低盐环境下感染WSSV后,该基因达到峰值的时间明显延迟(至少延迟12h.P0.05)。该研究结果预示PtCht6作为免疫因子参与三疣梭子蟹的病原防御,且低盐胁迫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基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7.
68.
石柱子花岗闪长岩体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岩石属钙碱系列,形成于造山带或岛弧构造环境。岩体的副矿物组合及矿物组合标型研究表明,锆石-磷灰石-锐钛矿(金红石).锆石-锐钛矿(金红石).锆石-磷灰石-榍石-金红石(锐钛矿)等3种副矿物组合类型;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重晶石,黄铁矿-黄铜矿,黄铜矿-方铅矿-重晶石,黄铁矿-黄铜矿-重晶石,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白钨矿,黄铁矿-重晶石等7种矿石矿物组合类型,可作为本区寻找斑岩铜矿的矿物组合标志。  相似文献   
69.
榴辉岩与围岩的变质程度和变质年龄研究是超高压竞质地体形成机制研究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柴北缘野马滩榴辉岩和围岩副片麻岩共同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为458±7Ma,但有关副片麻岩的变质时代存在争议,从而制约了本区超高压变质地体形成机制的讨论.本文选择新发现的野马滩超高压榴辉岩中的副片麻岩夹层进行详细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锆石的阴极发光图象显示所选锆石具有清晰的核.边结构,为典型的变质碎屑锆石特征.LA-ICP-MS定年方法获得锆石核部原岩形成年龄为大于1000Ma,边部变质事件年龄为458±6Ma.该年龄与紧邻的超高压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一致,指示二者形成于同一地质事件.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片麻岩的原岩为形成于陆缘环境的含泥硅质岩.综合榴辉岩与片麻岩原岩形成构造背景、变质程度及产状关系,提出野马滩榴辉岩与围岩属"原地"关系,可能形成于陆壳的深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70.
随着卫星导航信号的发展,BOC调制信号被广泛应用,然而,根据最新的研究发现,BOC信号在同步捕获方面还有许多新的挑战。考虑到副峰抑制方面现有方法的不足,本文研究BOC(2n,n)信号的特征并基于多通道相关函数的连接提出CCFR算法。通过理论研究和仿真模拟,CCFR算法可以消除第一副峰并且可以抑制其它次的副峰。且副峰抑制的性能方面优于现有的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