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4篇
  免费   570篇
  国内免费   792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439篇
地球物理   361篇
地质学   1908篇
海洋学   542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70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63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4篇
  1952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激光诱导泥鳅受精卵融合技术获得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融合是细胞工程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对遗传性状的表达、细胞分化的研究以及在医疗、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60年代发展起来的病毒及化学融合方法,存在着病毒制备的不稳定以及化学药剂的毒性与操作困难等严重缺点。7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电融合方法,提高了融合率,但成活率却很低,有些样品甚至无一成活。  相似文献   
22.
壳聚糖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1株产壳聚糖酶能力较强的菌株OU01,并对OU01进行了16S rDNA序列、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属于微杆菌属;该菌的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与Microbacteriumsp.的相似性最高;因此将其初步鉴定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同时对该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菌的最适培养基组成为(g/L):chitosan 10,(NH4)2SO420,MgSO4.7H2O 1.3,K2HPO4.3H2O 1.4,Glucose 1,Yeast extract 3,NaCl 5,起始pH=6.30。最适发酵温度为30℃,最佳发酵时间为96 h,在上述最优条件下,该菌株产酶达到118 U/mL。Microbacteri-umsp.OU01菌株为壳聚糖酶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来源。  相似文献   
23.
华南三水盆地白垩纪—早第三纪古纬度漂移与南海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三水盆地古地磁数据所反映的华南地块的古纬度漂移讨论南海的演化模式。结果认为,华南在南海的形成演化中居主导地位,南海基本上是晚白垩世至中新世期间通过华南的南漂及其后的北向回漂过程中,华南大陆南部的拉张、断裂、解体并自东向西扩展的方式形成的,而南海中散布的微大陆碎块则是在华南回漂时被滞留下来的。演化过程中,其周缘菲律宾岛弧自南向北漂,直到上新世后才构成南海的东界;印支地块则仅起转换边界作用;加里曼丹则基本土没有明显的漂移。  相似文献   
24.
在系统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水湖相生油岩样品的微量元素、有机物、粘土矿物组成的基础上,揭示了研究区生油岩的无机元素和有机质组成特征;并结合沉积环境的无机与有机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生油岩沉积时的古沉积环境。生油岩的B、Cl-及伽玛蜡烷含量表明,沉积时的水介质条件是半咸水—咸水环境,并伴随湖盆沉积中心北迁过程各层位地层的盐度发生规律性时空]化;生油岩的Fe2 /Fe3 、S2-、Pr/Ph比值、藿烷碳数分布模式及黄铁矿含量反映其沉积时的沉积环境为强还原性;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含量揭示这些生油岩的沉积相带介于中心咸湖相和边缘咸湖相之间。  相似文献   
25.
pH对眼点拟微绿球藻(Namnocholoropsis oculata)的生长、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有明显影响。研究表明,眼点拟微绿球藻的生长对pH有较强的适应性,在pH6.2~9.8的范围内均能较好的生长,但在pH5.5的条件下生长受到较强的抑制,在不同pH条件下,在同一细胞周期内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均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即总脂含量在对数初期略有下降然后逐渐上升,在稳定期达到最大值。16:0,18:1n9的含量在稳定期显著升高,而EPA的含量在稳定期明显下降,在对数初期,藻细胞在pH6.8的条件下含有较高的EPA含量,而在pH9.8的条件下,藻细胞的EPA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6.
两种海洋微藻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种常见海洋微藻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确立了离体法和活体法的提取(振荡)时间及酶促反应时间,分别为:5 min,30 min(离体法)和6 min,10 min(活体法),并对2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本文条件下,离体法较活体法更适于进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新月菱形藻(Nitzchia closterium)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的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活体法更适于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nase)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27.
8种海洋饵料微藻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比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曹淑莉  向葆卿 《海洋学报》1993,15(4):98-103
本研究是一项继1987和1988年几种海洋微藻饵料价值的生物学试验研究之后的饵料藻生物化学试验研究。采用生化方法分析测定分属硅藻、绿藻和蓝藻的8种海洋饵料微藻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分。 试验结果表明,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蛋白质含量最高,61.20%,盐藻(Dunaliella salina)次之,58.86%;四鞭片藻(Tetraselmis suecica)33.06%;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32.16%;三种硅藻蛋白质含量最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29.96%,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27.90%,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leri)25.26%。  相似文献   
28.
光照强度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及其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重视。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特别是长链的n-3 PUFA,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海洋动物和人类都具有营养学和医学上的价值。在海洋微藻的培养过程中,光照强度是海洋微藻生长的条件之一,光线的明与暗,光度的强与弱,不仅对微藻的生长速率、产量有影响,而且对其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也有影响(Teshima et al.,1983;Thompson et al.,1990; Renaud et al., 1991)。 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3种有代表性的海洋微藻:(1)小球藻Chlorella sp-2(李荷芳等,1999),此藻脂肪酸中EPA含量高、且不含DHA;(2)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该藻DHA含量较高,但几乎不含EPA;(3)前沟藻(Amphidinium sp.)的EPA、DHA含量均高。将以上3种微藻作为原料,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进行培养,测定并分析藻体中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从而了解光强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微电阻率扫描测井技术对储层中风化壳和裂缝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电阻率扫描测井技术与常规数控测井技术相比较,是测井技术上的一次飞跃,它以扫描图像来反映井壁岩层的成分和结构,并能得到岩层和裂缝的产状等。本文用其测试辽河断陷海南一月东潜山区海南20井,测得潜山储层震旦系和寒武系-奥陶系顶部有一层厚30-35m的古风化壳,具有网状裂缝结构。并测得储层自上而下碳酸盐岩中各种类型的裂缝及其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30.
利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遗传毒理学方法,研究UV-B辐射增强对泥鳅红细胞核的细胞遗传毒性效应,评价2种毒理学指标在UV-B辐射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结果显示,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加大,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细胞率持续上升,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微核细胞率与辐射剂量显著正相关。而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率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加大无规律性的变化,没有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核异常率与辐射剂量无相关性。脱离UV-B辐射处理6 d后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细胞率不能够恢复正常的对照水平,而核异常细胞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得以恢复。结果指示泥鳅红细胞微核率是用于UV-B辐射监测的灵敏和可行的细胞遗传毒理学指标,而核异常率不能用于UV-B辐射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