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4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新疆诺尔特地区化探特征及成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阿尔泰诺尔特地区经历了前泥盆纪基底陆壳演化期、上叠盆地发育期、上叠盆地的关闭期和造山后期4个阶段;在地质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成矿作用。区域化探资料显示,区内下石炭统中—酸性火山岩出露区以Au、Pb、Zn、Cu为特色的化探综合异常带规模大,强度高,化探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在部分异常区内已经先后发现多处金、铜、多金属矿床、矿点和矿化点。区域构造演化富集了成矿元素,特别是下石炭统红山嘴组火山岩为金、铜、铅、锌矿源层,燕山期岩浆活动对矿源层中的成矿元素进一步富集,并在构造有利部位成矿。本文通过研究区区域成矿条件和区域化探异常特征分析,指出诺尔特地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22.
新疆阿尔泰乌吐布拉克铁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乌吐布拉克中型铁矿床位于阿尔泰南缘成矿带东段麦兹盆地,矿体赋存于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体及其周围发育大量的矽卡岩矿物.矿区多数围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型,具有中等程度的Eu负异常及中等程度的Ce负异常;斜长角闪岩、含磁铁矿石榴子石矽卡岩、绿帘石矽卡岩...  相似文献   
123.
通过野外调研和相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出露于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富蕴地区喀腊曼哲一带的中泥盆统阿勒泰组火山岩由玄武岩和流纹岩组成,为一套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其中,玄武岩多变质为钠长阳起片岩、绿帘透闪片岩等,属拉斑玄武岩系列,低SiO2、K2O,高Ti,稀土配分曲线显示轻稀土略富集的平坦型,无明显Eu异常(SEu=0.92~1.08),富Th、U等,Nb负异常;流纹岩属钙碱性系列,高SiO2,低K2O,为钠质型,稀土配分曲线显示Eu负异(dEu为0.29~0.58)的右倾型,富集Th、U、La、Ce和Hf,亏损Sr、Nb、Ta、Zr、P、Ti。二者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表明酸性火山岩并不是由基性岩浆分离结晶产生,而可能是与基性下地壳经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有关;基性火山岩为经俯冲流体改造的亏损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虽然显示其兼具洋中脊和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其可能并不是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而是岛弧裂谷的产物,属于成熟岛弧。  相似文献   
124.
Diagnostic mineral assemblages, mineral compositions and zircon SHRIMP U–Pb ages are reported from an ultrahigh‐temperature (UHT) spinel–orthopyroxene–garnet granulite (UHT rock) from the South Altay orogenic belt of northwestern China. This Altay orogenic belt defines an accretionary belt between the Siberian and Kazakhstan–Junggar Plates that formed during the Paleozoic. The UHT rock examined in this study preserves both peak and retrograde metamorphic assemblages and microstructures including equilibrium spinel + quartz, and intergrowth of orthopyroxene, spinel, sillimanite, and cordierite formed during decompression. Mineral chemistry shows that the spinel coexisting with quartz has low ZnO contents, and the orthopyroxene is of high alumina type with Al2O3 contents up to 9.3 wt%. The peak temperatures of metamorphism were >950°C, consistent with UHT conditions, and the rocks were exhumed along a clockwise P–T path. The zircons in this UHT rock display a zonal structure with a relict core and metamorphic rim. The cores yield bimodal ages of 499 ± 8 Ma (7 spots), and 855 Ma (2 spots), with the rounded clastic zircons having ages with 490–500 Ma. Since the granulite was metamorphosed at temperatures >900°C, exceeding the closure temperature of U–Pb system in zircon, a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is that the 499 ± 8 Ma age obtained from the largest population of zircons in the rock marks the timing of formation of the protolith of the rock, with the zircons sourced from a ~500 Ma magmatic provenance, in a continental margin setting. We correlate the UHT metamorphism with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and associated accretion‐collision tectonics of the Siberian and Kazakhstan–Junggar Plates followed by rapid exhumation leading to decompression.  相似文献   
125.
阿尔泰山圆叶桦由于生长周期短、对气候变化反应灵敏,具有典型的指示意义.以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为基础,借助GIS技术和分形插值方法,研究近24 a来阿尔泰山圆叶桦的空间分布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4 a来阿尔泰山气温上升速率为0.18℃·(10a)-1,圆叶桦面积增速达7.28%,圆叶桦随随温度上升呈显著增长,且温度上升速率越大,圆叶桦面积增长越快;圆叶桦分布的平均海拔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温度上升不仅促进了圆叶桦面积的扩大,还抬高了圆叶桦分布的平均海拔,且温度变化对海拔较高区域的植被生长影响力较大;各坡向圆叶桦面积随温度的上升均有所增加,温度上升对阳坡圆叶桦影响显著,对阴坡圆叶桦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126.
基于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观测站1961-2010年冬季逐日降水量资料,定义了大到暴雪特征量,并对其时间序列进行标准化,然后运用线性趋势、Cubic函数、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变换、R/S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冬季大到暴雪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到暴雪量对冬季降水总量的方差贡献较大。在气候分布上,大到暴雪特征量、冬季总降水量的大值区均位于北部东部,大值中心位于富蕴或阿勒泰站,方差贡献大值中心位于青河站;小值中心位于福海站。在年际尺度上,该区各特征量有7 a的显著周期变化特征;在年代际尺度上,有13~15 a、17~23 a、28~29 a的显著周期变化。在时间域上,大到暴雪量和频次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负距平为主,变化相对平稳,90年代之后以正距平为主,变化相对剧烈;大到暴雪强度60-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最初10 a波动幅度较大,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变化相对平稳。Cubic函数拟合表明,大到暴雪特征量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由少到多的转型,但没有突变点。在空间域上,各年代大到暴雪量大值区所在范围比较稳定,位于北部东部,小值区出现在河谷平原;值中心在60和90年代出现在富蕴站,其它年代出现在阿勒泰站;小值中心70年代出现在布尔津站,其它年代均出现在福海站;大到暴雪频次的变化与其不同的是大值中心90年代出现在青河站;大到暴雪强度在60和70年代大值中心位于阿勒泰站,80和90年代位于富蕴站,21世纪最初10 a位于哈巴河站,大值区分布也较复杂。大到暴雪特征量全区及各站均呈增多趋势;大到暴雪量是阿勒泰和福海站、大到暴雪频次和强度是阿勒泰、福海、富蕴站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它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R/S分析表明,在未来该地区大到暴雪特征量将逐渐转为减少的趋势,尤其是吉木乃站。通过分析揭示了阿勒泰地区大到暴雪变化规律,对指导该地区经济生产布局、防灾减灾、暴雪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7.
对新疆阿尔泰山中段森林上树线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区域气候要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6月平均气温与树木径向生长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658,P<0.001)。据此重建的该地区1579-2009年间初夏温度变化曲线(解释方差为43.2%)表明,在过去431年,该地区经历了8个偏冷阶段和8个偏暖阶段,且对整个阿尔泰山有较好的空间代表性。功率谱分析表明,重建温度序列存在2.3a、2.4a的显著周期和3.9a、71.5a、95.3a的较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128.
新疆阿尔泰南缘克因布拉克铜锌矿区出露大面积花岗岩,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矿体赋存于二长花岗岩与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外接触带中。室内显微镜下鉴定二长花岗岩发育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2种岩相。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高碱、贫钠富钾、准铝质-过铝质的特点;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Rb、Th、K、Ce、Nd、Tb富集,Ba、Nb、Sr、Ti强烈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型,具有稀土总量中等及中等负铕异常的特点。这些特征表明该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过铝质S型。岩石的ISr(t)值为0.703 039~0.705 729,εNd(t)值相对较低,多数为近于0的负值,T2DM两阶段模式年龄集中在1.145~1.194 Ga。岩石可能由中元古界富含黑云母的变质砂岩或正变质岩和少量幔源物质在较低压力条件下熔融形成,源区有斜长石的残留。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区花岗岩具有良好的含矿性,其矿床形成于后碰撞的伸展环境,成矿作用与二长花岗岩的岩浆期后热液有关。  相似文献   
129.
区域地质及野外地质剖面研究表明, 新疆阿尔泰南缘康布铁堡组的东、中、西3段岩石组合和变质变形及含矿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有必要对其重新划分厘定。分布于西段克兰及麦兹盆地的康布铁堡组(D1k), 通过古生物化石及年代学资料确定其时代为早泥盆世, 实测地质剖面显示为一套浅变质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夹正常碎屑岩, 自下而上可划分为4个岩性段: 笫1岩性段(D1ka)以云母片岩为主; 第2岩性段(D1kb)为钙质片岩、钙质砂岩、变凝灰质砂岩; 笫3岩性段(D1kc)主要为变酸性流纹岩、凝灰岩; 第4岩性段(D1kd)以变流纹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为主。而分布于东段青河地区、中段(南部)富蕴地区的康布铁堡组, 实为一套混合岩化变质岩系, 其时代缺少年代学资料限制, 应从康布铁堡组中解体出去, 依据进一步变质作用及年代学资料重新划分、命名。  相似文献   
130.
新疆阿勒泰地区近50 a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近50 a(1961-2010年)7站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资料及大气环流指数,采用百分位定义法确定各站夏季极端降水事件阈值,运用线性趋势、突变分析、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来分析该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气候变化.研究表明:阿勒泰地区各站夏季极端降水事件阈值为9.0~13.1 mm·d-1,阈值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且地形及海拔高度对该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阈值均有影响,海拔高度与阈值两者基本呈指数关系.近50 a来阿勒泰地区夏季极端降水频数及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均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频数(强度)偏少(弱),80年代中期以后频数(强度)增多(增强),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最多(最强),但进入2000年后频数(强度)开始减少(减弱).近50 a来阿勒泰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年际变化的持续性较好,大部分站均没有出现显著性突变,只有阿勒泰、富蕴站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及90年代初出现了明显的突变.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脊线、北非副高脊线、西藏高原A指数是影响该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