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600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分析了采用细胞自动机研究波动问题的建模方法,针对一维、均匀、各向同性固体介质中弹性纵波的微观机制,借用一经典弹簧振子模型、细胞自动机格子气模型,以及量子力学中的无限深势阱模型,建立了一个细胞自动机有限深势阱模型,从量子力学角度出发,基于介观物理和纳米概念,以微观精子的德布罗意假设为基础,利用薛定谔方程,讨论了该模型中粒子(分子组)的振动速度与粒子物质波波速之间的联系,给出了模型中的波动方程,得出ζ=Vp(ζ为粒子振动速度,Vp为物质波纵波波速)。同时还讨论了模型中粒子的大小和能量传递问题,引入引力场,得出了能量及引力势的量子化条件,另外,对声波速度、格子气粒子振动速度和本文模型中分子组振动速度进行了比较;还对本文模型中的粒子能量分布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2.
The columnar cactus Polaskia chende, endemic to Central Mexico, occurs in the wild and in silviculturally managed populations where artificial selection for better edible fruits operates by sparing and favouring desirable phenotypes during vegetation clearance. Wild and managed populations were compared in morph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to analyse if human selection has influenced phenotypic divergence, if it has modified breeding systems and if reproductive iso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m. Fruits from managed populations were larger (6·36±0·17 cm3), heavier (19·62±1·32), sweeter (9·07±0·25 °Brix), and with thinner peel (2·09±0·13 mm) than those from wild populations (5·77±0·18 cm3, 15·73±0·85 g, 8·23±0·31 °Brix, and 2·58±0·14 mm, respectively). Both population types bloom synchronically, show diurnal anthesis, with bees as the most likely pollinators, and have breeding system predominantly self-incompatible. Spatial and temporal barriers to pollen exchange between wild and managed populations are unlikely, and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would be related with an ongoing process of artificial selection.  相似文献   
23.
张杰  张覃  陈代良 《矿物岩石》2003,23(3):35-38
对贵州织金新华含稀土磷矿床进行的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磷块岩中普遍富集稀土元素,稀土总量∑REE较高,并富集Y元素及La,Nd等轻稀土元素。LREE/HREE比值较高。含稀土磷块岩普遍具Ce负异常,显示其对源区的继承性。指示成磷环境处于氧化程度相对较高状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曲线、北美页岩标准化模式曲线、Ce元素异常、LREE/HREE比值、微量元素特征及岩石矿物特征表明,织金新华含稀土磷矿床具以正常海相生物-化学沉积等为主伴有海相热水沉积混合成因的特征。在磷矿成矿过程中沉积物沉积时,活体生物及死亡残骸不同程度地摄取和富集了La,Nd,Ce等稀土元素、Y元素及其他微量元素,沉积在含磷层位,构成大量的含稀土、含生物碎屑白云质磷块岩。  相似文献   
24.
Biological invasions continue to increase around the world, with impacts on many coastal marine systems. Here we review the South African marine invasion literature which, despite the field being relatively new, has grown to have significant presence in both the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arenas. Of the 79 papers reviewed, 70% focu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spread of alien species, with modes of transport and introduction largely overlooked. An emphasis was also apparent towards field studies, in particular survey work, with few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apers focused on a single species, the Mediterranean mussel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reflecting the scale of this invasion and the tractable nature of rocky shores as study systems.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is one species, the impacts of marine alien species have rarely been quantified. We suggest that future research extends the taxonomic coverage of present work and develop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introduction, establishment and spread of marine alien species. Through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he drivers of altered ecological patterns and processes resulting from invasions should be addressed, providing insight into associated impacts. This approach will maintain the local applic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evance of South African marine invasion research.  相似文献   
25.
冰川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冰冻圈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纳尔逊冰川四周环海,临近海洋的物质输送和其他因素扰动改变了近岸土壤中部分理化因子,从而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本研究采集了南极纳尔逊冰川不同近海距离处的土壤样品,并对其进行了细菌和古菌V4区扩增子测序以及宏基因组测序,探讨了不同近海距离的冰川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潜能。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不同位点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有所差异,但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等在冰川土壤样品中普遍存在且相对丰度较高。宏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近海距离的冰川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基因分布不同,且能量代谢和跨膜运输等代谢途径的基因的丰度随着采样位点远离海洋而降低。冰川土壤中碳、氮、硫代谢分别以还原性柠檬酸循环、反硝化、同化硫酸盐还原途径为主,其中反硝化途径基因在所有样品中丰度较高。通过分箱组装获得了含有反硝化功能基因的基因组bin_71,并重构了其核心的代谢通路。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南极纳尔逊冰川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代谢潜能,为后续南极冰川土壤新物种的发现、功能基因的挖掘、以及探究全球气候变暖下海洋对沿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6.
本研究探究了白、蓝、红、绿光4种光质对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果孢子和壳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白光相比,用绿光培养时,果孢子萌发管分枝形成速度、萌发管生长速度,以及壳孢子的细胞分裂速度均相对较快,用红光与蓝光培养时则相对较慢。不同光质对坛紫菜果孢子和壳孢子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但能造成萌发体色泽呈现明显差异。刚从孢子囊释放出来的两种孢子均呈黄褐色,经白光培养的两种孢子以及蓝光培养的果孢子,其萌发体颜色加深至鲜红色,蓝光培养的壳孢子萌发体颜色加深尤为明显,最终呈深紫红色,而红光和绿光培养的两种孢子颜色变浅,最终呈浅黄褐色。研究表明,绿光培养可能不利于坛紫菜孢子萌发过程的色素积累,但有利于孢子萌发及萌发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27.
江蓠科红藻是重要的经济海藻,用途十分广泛。然而,近年来受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等的影响,其分类学地位引起了极大争议。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以争议比较大的江蓠属(Gracilaria)、拟江蓠(龙须菜)属(Gracilariopsis)和多穴藻属(Polycavernosa)为对象,总结归纳了其物种多样性、国内外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学者试图解答的问题以及部分自己的研究结果。以期为该类群的研究提供相对详细、客观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8.
2018年4月在“福建省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及其邻近海域布设31个站位进行底拖网调查取样,共鉴定渔获物45种,其中甲壳类21种、贝类14种、鱼类10种。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的站位出现率为38.71%。站位的质量密度平均为975.68 kg/km2(0~23 384.53 kg/km2),个数密度平均为2.983×104个/km2(0~59.607×104个/km2)。西施舌种群在渔获物中的IRI值高达 1 556.5 \[仅次于截形白樱蛤(Psammacoma gubernaculum)],为优势种,表明西施舌在保护区生物资源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保护区内西施舌的站位出现率及质量密度明显高于区外,表明西施舌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保护区范围内;西施舌种群的年龄组分布较广,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大部分西施舌均达到性成熟年龄和大小,表明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2006年和2012年的调查结果相比,保护区2018年西施舌资源比2012年有显著提高,分布范围亦有明显扩大,但尚未恢复到2006年的总体水平。综上可以看出,西施舌资源保护区范围总体界定合理,西施舌资源保护显见成效;“福建省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范围内不同区块实行不同程度的禁捕、限捕管控,2011年以来累计放流西施舌种苗253.07万粒,对于西施舌资源恢复和养护管理是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29.
为研究棱梭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采集自金门、厦门、虎门、湛江、北海和防城港6个地点邻近海域的棱梭群体样本的形态和矢耳石形态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对棱梭样本的形态研究结合传统形态学和地标形态学开展,对矢耳石的形态研究则将传统耳石形态分析法和椭圆傅里叶分析法相结合,形态和耳石形态数据的分析结果相似。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28个棱梭形态量度指标提取的前8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5. 868%,从85个耳石形态指标提取的前2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9. 290%,根据临界值85. 000%可以推断这6个棱梭群体间形态和耳石形态上的差异不能够单独依靠少数指标来判断;聚类分析的结果总体显示出群体间差异与地理距离等因素相关联的分布规律;在判别分析中形态学量度指标的综合判别正确率为75. 9%,而耳石形态学指标的综合判别正确率略低,为69. 3%;对棱梭形态量度指标的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湛江棱梭群体与其他群体在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的量度指标较少。栖息地环境、饵料组成和海流等可能是导致形态学差异和耳石形态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理化因子的相似性和群体间的交流会减弱群体间形态和耳石形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30.
通过核糖体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的核苷酸序列研究了深圳杨梅坑海域20种47个造礁石珊瑚样本的共生藻。通过ITS序列分析,与GenBank上的4种不同的共生藻构建Neighbor-Joining聚类树,进行石珊瑚共生藻分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的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属于2种不同的种类(亚系群),19个样品属于C1亚系群共生藻,1个样品属于C15亚系群共生藻,C1和C15两个亚系群共生藻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 01。将深圳杨梅坑海域得到的ITS序列与NCBI数据库上的福建东山海域、广东徐闻地区的C1系共生藻进行比对,只有深圳杨梅坑海域藻类样本平均(A+T)碱基含量为49. 4%,(A+T)含量小于(G+C)含量。构建Neighbor-Joining聚类树表明,深圳杨梅坑海域石珊瑚共生藻与福建东山海域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广东徐闻地区的亲缘关系较远,地理隔离是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