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8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241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东营凹陷深层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利用GC-MS分析方法,对东营凹陷北部膏岩层以及上下两段深层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正构烷烃、幽烷类和藿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分析,通过各种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对其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探讨.结合各项参数结果表明:三段有机质来源都具有低等水生生物输人和陆源高等植物输人的双重特征,膏岩层上段与下段有机质来源相似,以陆源物质...  相似文献   
15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GC/MS)对7 种常见润滑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正构烷烃、姥鲛烷、植烷、甾烷、萜烷、多环芳烃)进行定性分析, 并基于其生物标志化合物指纹信息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润滑油的气相色谱图中不可分辨的混合物(UCM)具有明显优势; 润滑油中含有丰富的甾、萜烷类稠环生物标志化合物, 仅含有非常少量的饱和链烷烃(正构烷烃、姥鲛烷、植烷)和多环芳烃类(目标多环芳烃、烷基化多环芳烃、二苯并噻吩同系物)生物标志化合物; 基于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指纹信息的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所得的结果高度一致, 均可用于有一定差异的润滑油的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153.
本文通过岩相特征、粘土岩微量元素及生物标志物分布综合研究认为,民和盆地早中侏罗世由湖盆水下扇经水退为陆上河流冲积扇,后又水进演变为湖泊,直至水退消亡。粘土岩Sr/Ba介于0.11—0.23,B为25—75ppm,B/Ga为0.7—0.1,是淡水沉积环境的产物。中统窑街组第二段为沼泽相煤系地层,C_(27)甾烷10.6%—40.1%;第四段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油页岩、泥岩,富C_(27)甾烷35.2%—38.4%,并相对富Ga、V、Ti;第五段发育中—大型交错层理三角洲平原砂岩相,泥岩相对富Sr、K。  相似文献   
154.
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分析了南极普里兹湾5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多种生物标志物,探讨了其生态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1)湾内中心区总类脂物含量最高(1 193μg·g-1),埃默里冰架区次之(572μg·g-1),陆坡区最低(341μg·g-1),且与沉积有机碳、总糖、生物硅、菜籽甾醇、表层海水叶绿素a等参数显著正相关(p0.1),表明底层有机质与上层水体浮游植物密切相关;(2)C27甾烷含量与C28甾烷显著负相关(p0.01),指示着晶磷虾与硅藻的食物链关系;(3)相对较高的饱和烃/芳烃比值(2.5)、较低的Pr/C17(0.5)和Pr/Ph(2)证明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硅藻等浮游植物,同时饱和烃双峰群(C17或C18和C29)的存在及较高含量的C29甾烷(35.79%)指示外域有机质输入,且湾中心区的(CPI=1.60,Pr/Ph=0.69)要高于陆坡区和冰架区(CPI=1.01,Pr/Ph=0.39);(4)湾内中心区和冰架区脂肪酸C18:2/C18:0平均比值(0.78)要高于陆坡区(0.23)和低纬度地区(0.1),表明南极夏季普里兹湾陆坡区的表层海水温度要高于湾中心区和冰架区。  相似文献   
155.
埕北低断阶区沙二段是大港油田近年来重点勘探层系之一,研究目标层段原油特点及油源对比分析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原油物理性质总体表现出高成熟原油特征,具有四低一高的特点,即低密度,低黏度,低胶质+沥青含量、低含硫量及高含蜡量.原油地球化学性质和原油生物标志特征整体反映出生油母质形成于湖相沉积弱还原环境,具有丰富的藻类贡献,也表现出高成熟油特征.通过原油的物理四性分析和层系间油岩生物标志特征对比研究,分析认为其油气来源为两个方面:主要方面来自歧口凹陷和歧南次凹两大生油凹陷的双向供油,另一方面油气来自沙二段烃源岩的自生自储和沙三段的高成熟烃源岩.  相似文献   
156.
157.
158.
通过对西太平洋海区表层海水颗粒物的过滤收集,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提取了与浮游植物相关的脂类分子,如菜子甾醇、甲藻甾醇、直链烯酮、长链二醇,分别对应于硅藻、甲藻、颗石藻、黄绿藻,分析探讨了以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海洋生物群落和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脂类标志物方法所得生物量与海洋叶绿素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是一种有效的重建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的方法。该区域浮游植物生物分布呈明显的区域特征,长江河口陆架区域最高,其次为新几内亚群岛东部沿岸区和菲律宾群岛沿岸,而远洋区域最低。造成该结果的主要因素是河流、洋流以及区域地貌、沉积物再悬浮。硅藻由于其对营养物质的竞争优势,丰度普遍较高,其次为甲藻,而颗石藻、黄绿藻含量较低。该研究成果不仅可用于现代海洋生态结构变化的检测,更将为利用脂类分子进行古海洋群落结构的真实重建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9.
We examined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deposits associated with the 2011 Tohoku‐oki tsunami.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s, biomarkers, and water‐leachable ions were measured in a sandy tsunami deposit and associated soils sampled at Hasunuma, Kujukuri coastal plain, Japan, in 2011 and 2014. At this site, the 2011 tsunami formed a 10–30 cm ‐thick layer of very fine to medium sand. The tsunami deposit was organic‐poor, and no samples contained any detectable biomarkers of either terrigenous or marine origin. In the underlying soil, we identified hydrocarbons and sterols derived from terrestrial plants, but detected no biomarkers of marine origin. In the samples collected in 2011, concentrations of tsunami‐derived water‐leachable ions were highest in the soil immediately beneath the tsunami deposit and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depth. Because of its finer texture and higher organic content, the soil has a higher water‐holding capacity than the sandy tsunami deposit. This distribution suggests that ions derived from the tsunami quickly penetrated the sand layer and became concentrated in the underlying soil. In the samples collected in 2014, concentrations of water‐leachable ions were very low in both soil and sand. We attribute the decrease in ion concentrations to post‐tsunami rainfall, seepage, and seasonal changes in groundwater level. Although water‐leachable ions derived from seawater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soil beneath the tsunami deposit following the tsunami inundation, they were not retained for more than a few years. To elucidate the behavior o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tsunamis, further research on organic‐rich muddy deposits (muddy tsunami deposits and soils beneath sandy tsunami deposits) as well as sandy tsunami deposits is required.  相似文献   
160.
马剑  黄志龙  高潇玉  陈常超 《现代地质》2015,29(6):1435-1443
通过系统采集新疆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和条湖组各套烃源岩岩心样品以及条湖组凝灰岩段原油样品,研究各套烃源岩的基本地球化学特征、烃源岩和 原油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抽提物/原油以及族组分的稳定碳同位素特征等,探讨了凝灰岩油藏的原油来源。结果表明:芦草沟组二段烃源岩的质量最好;各套泥质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 物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Pr/Ph、 γ蜡烷含量、β-胡萝卜烷含量以及规则甾烷ααα20RC27、ααα20RC28、ααα20RC29相对含量等方面;条湖组凝灰岩油藏中原油具有低Pr/Ph、高γ蜡 烷含量、高β-胡萝卜烷含量以及规则甾烷ααα20RC27、ααα20RC28、ααα20RC29中ααα20RC29最高和ααα20RC27最低(谱图呈上升直线型)、原油及族组分稳定碳同位素较轻的特点;油源对比 显示凝灰岩油藏的原油主要来自芦草沟组二段烃源岩,但也有凝灰岩自身有机质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