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6篇
  免费   1199篇
  国内免费   1648篇
测绘学   124篇
大气科学   548篇
地球物理   1557篇
地质学   3802篇
海洋学   393篇
天文学   82篇
综合类   354篇
自然地理   1003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295篇
  2021年   297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301篇
  2018年   274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251篇
  2015年   315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348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321篇
  2007年   356篇
  2006年   350篇
  2005年   303篇
  2004年   289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针对冻结井筒解冻后频繁发生涌水灾害的情况,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冻结技术、井筒地层条件及解冻涌水特征。结果表明,涌水发生是由于解冻后冻结止水帷幕失效,冻结管周围地层介质渗透性增强,介质接触界面粘结强度降低而致界面缝隙扩大连通,使冻结钻孔连通含、隔水层而形成竖向导水通道,通道内高压水通过井筒薄弱部位发生涌水。采取在井筒外围适宜地层开挖环形巷道,在环形巷道内逐个切断冻结管并向冻结管内外注浆加固,最后将环形巷道用混凝土回填,形成人工隔水塞层。利用RFPA2D-Flow渗流耦合模型验证了该治理方案的可行性,且利用FLAC3D程序计算出环形巷道距离井壁7.50 m是最佳开凿位置。经该措施处理后的井筒涌水由原来的90 m3/h降低至2 m3/h,且井筒保持了稳定。   相似文献   
992.
2014年盈江双震的破裂历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4年5月24日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Ms5.6级地震(主震A), 于5月30日在其附近再次发生Ms6.1级地震(主震B). 我们挑选云南省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波形资料, 借助于经验格林函数技术提取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获得了其破裂历史. 为了利用经验格林函数技术提取震源时间函数,我们首先利用优选的速度模型,采用逆时成像技术重新确定了主震A和B以及挑选的6次较大余震的震源位置,并利用双差定位技术确定了主震与余震之间的相对位置;然后利用广义极性振幅技术反演了这些事件的震源机制;最后,根据主震和余震的相对位置以及震源机制特征挑选最优台站记录,提取了两个主震的震源时间函数. 结果表明,主震A持续时间约3.5 s, 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0~1.3 s, 第二阶段1.3~3.5 s;主震B持续时间约5.0 s, 其过程比A复杂,至少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0~0.7 s, 第二阶段0.7~1.6 s, 第三阶段1.6~2.5 s,第四阶段2.5~3.8 s,第五阶段3.8~5.0 s.  相似文献   
993.
Predicting the rocking response of structures to ground motion is important for assessment of existing structures, which may be vulnerable to uplift and overturning, as well as for designs which employ rocking as a means of seismic isolation. However, the majority of studies utilize a single rocking block to characterize rocking motion. In this paper, a methodology is proposed to derive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single rocking block and various rocking mechanisms, yielding a set of fundamental rocking parameters. Specific structures that have exact dynamic equivalence with a single rocking block, are first reviewed. Subsequently, approximate equivalence between single and multiple block mechanisms is achieved through local linearization of the relevant equations of motion. The approximation error associated with linearization is quantified for three essential mechanisms, providing a measure of the confidence with which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can be applied.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4.
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钧  赵翠萍  周连庆 《地震地质》2014,36(2):405-421
利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获取了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2007年8月至2013年4月75次3.5级以上中等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哈佛大学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1)川滇块体各不同断裂带、块体内部各次级块体之间、块体内外表现出不同的震源机制解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块体及周边地区应力场的非均匀性;2)研究区各主要断裂带所反映的与构造背景作用一致的震源机制分布特征表明,川滇块体及周边近期断层破裂方式主要受到各个断裂带的构造活动以及次级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控制;3)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上特殊的震源机制特征和发震应力轴的分布特征,进一步证实了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对高原逃逸物质的抵挡和屏蔽的作用;4)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表明,川滇块体及周边地震震源深度主要分布于15km的上地壳,优势分布在5~15km的范围,揭示出研究区的地壳脆性孕震层位于5~15km的上地壳。  相似文献   
995.
张衡地动仪(1):诞生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emergence o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and material basis of Zhang Heng's scientific thought. It appears that the simple intention of "observing visions and distinguishing good fortune or misfortune" was his motivation to develop the seismoscope. Tracing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author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eismoscope started around 128 A.D., and based on perceptual knowledge, two ideas about earthquakes came into being, i. e. , earthquake location could be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instrument shaking direction, and the earthquake and earth split we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In the instrument manufacture, Zhang Heng advocated a principle of "making utensils to imitate cosmos ". By this principle, the following three problems were readily solved: the seismoscope imitated the response of the suspension system to earthquakes ( i.e. natural seismoscope) . Technically, the trigger mechanism of the latch was used for reference, and it recorded the physical evidence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by an ingenious way of a ball dropping from a dragon's mouth. The solution of these three key problems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seismoscope in 132 A.D. and the successful detection of an earthquake in 134 A.D. His invention deepened humanity's knowledge of natural laws,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at time and later.  相似文献   
996.
选取2007年至2010年ML≥3.0的49个地震,重点研究该时间段内山西发生的5次ML4.0以上的地震,通过snoke方法的计算结果,与仅用振幅比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noke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7.
利用CAP 方法快速计算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是反应区域应力场的重要参数,充分利用数量众多的中小地震将有助于获得更高精度的区域应力场分布。本文以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下关虚拟测震台网为例,介绍了利用虚拟台网产出数据,采用CAP 方法计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流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计算云南地区2013 年2 月~ 2014 年2 月间MS≥3. 0 的64 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①本文给出的方法为一种半自动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在地震速报结果之后45 分钟之内给出震源机制解,分析认为影响震源机制解快速产出的主要因素是格林函数库的建立和编程实现标注P 波到时的全自动化;②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以走滑为主,但在香格里拉和洱源地区有少量正断层地震存在,位于研究区域内中小地震P 轴主应力方向在川滇菱形块体南部以北北西-南南东为主,而在印支板块则主要以北北东-南南西为主。  相似文献   
998.
2010年6月28日至8月15日,在广西凌云与凤山交界持续发生了高密集、高集中、高频率的震群活动,共记录地震3 071次,其中ML2~2.9级地震41次,3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为7月1日10时27分3.2级地震。对此次震群的空间分布范围、2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P轴优势方向、b值特征、应力降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震群震中集中,深度较浅,震源机制解P轴没有形成优势分布,序列参数b值较高,约为1.21,应力降主要分布在0.19~2.0 Mpa之间,认为广西凌云-凤山交界3级震群是属于低应力背景下的地震活动,不具有前兆震群和前震序列的性质。分析结果对正确了解此次震群的特征、正确判断地震趋势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999.
新04号泉溶解气氢气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乌鲁木齐周围100 km范围内MS4地震和300 km范围内MS≥5地震,分析新04号泉氢气资料。结果显示,新04号泉对乌鲁木齐周围100 km范围内4级地震无明显震兆异常,对300 km范围内MS≥5地震对应情况较好,对应率为80%。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哥伦比亚大学 GCMT 目录给出的祁连山中东段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资料,研究较大区域(34°-41°N,100°-106°E)的应力场;利用该地区布设的中法微震数字监测台网多年监测资料和甘肃数字监测台网资料,使用 P 波和 S 波初动及振幅比联合反演方法,反演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发震应力场。结果表明,地区构造应力大致为北东40°-45°水平向压应力;景泰地区主压应力方向约北东45°,绝大多数地震为走滑型。天祝-古浪地区有相当部分的逆断层地震分布,主压应力方向约60°,P 轴仰角在10°左右优势分布,大致为水平应力场。这与大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断层实际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