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8篇
  免费   534篇
  国内免费   717篇
测绘学   347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1156篇
地质学   1755篇
海洋学   195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370篇
自然地理   38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首先介绍了斑点图形成机制以及获取方法,并借助计算机模拟了斑点图的生成。然后重点描述斑点图的图像重建方法,包括频率域和空间域重建方法。在频率域重建方法部分依次详细叙述了用于复原模信息的斑点干涉法和用于复原相位信息的由模复原相位法、Knox-Thompson法、斑点掩模法;空间域重建方法部分介绍了典型的LWH法和迭代位移叠加法;另外,盲消卷积法也为斑点图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对此方法也做了介绍;特别地,还对国内在该领域的相关工作做了介绍;关于斑点图重建方法在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等领域的应用,文章做了有针对性的介绍;最后一章是斑点图图像重建方法的总结。  相似文献   
992.
吴根耀 《古地理学报》2005,7(3):405-416
造山带古地理学在盆地构造--古地理重建中的若干思考的核心,是以活动论的构造观指导盆地分析。本文强调以发展的、动态演化的思路来研究盆地。现存的一个盆地,可能只是地史期间大盆地的残余(或残留)部分;或是原来彼此分开和独立的几个盆地内的沉积记录组成的沉积物拼盘。一个盆地内现存的次级构造单元可能由年轻的造山运动形成;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原来的次级单元已被后来的构造-热事件模糊或遮蔽了。在盆地的建造过程中,隆起(包括次级隆起)的时起时伏十分常见;相应地,盆地间的时分时合也十分常见。在泛大陆旋回与大盆地发育间有着内在联系,即:大盆地发育受邻侧的洋盆演化和造山过程制约,故“盆”“山”间的耦合分析是正确认识盆地动态演化的钥匙。体现在构造--古地理重建中,造山带古地理学倡导原地的古地理重建与非原地的古地理重建相结合且以后者为主。非原地的古地理重建可通过定量的(如基于古地磁资料的重建)和定性的两条途径实现。文章讨论了定性重建中的5个要点:1)时间上,要结合“反序”的研究,2)空间上,要结合“反转构造”的研究,3)强调构造复位在古地理重建中的意义,4)盆地建造阶段中的改造事件所起的承前启后作用,和5)盆地动力学与造山动力学的结合研究。  相似文献   
993.
利用树轮资料重建河流径流量是树木年轮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理解树轮水文学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利用树轮资料重建河流径流量的研究方法,综述了国际上利用树轮资料重建径流量的研究进展。从研究区域、思路与方法、应用领域等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中国利用树轮资料重建河流径流量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展望。结论表明,利用树轮资料重建长尺度的径流序列,能更好地满足江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规划的需要,能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丰富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94.
通过高应变动测试验和静载荷试验,对深厚软土地基中PHC管桩的受力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深厚软土地基中超长PHC管桩的竖向承载特性和荷载传递机理.结果表明,高应变动测试验和静载荷试验得出的极限承载力结果很接近.在深度小于30 m时,动静试验所得的侧摩阻力比较接近,但是随着深度的加深,动测试验所得的侧摩阻力比静载试验要大.  相似文献   
995.
循环荷载下饱和软黏土的动骨干曲线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勇  孔令伟  李雄威 《岩土力学》2010,31(6):1699-1704
通过饱和软黏土室内不排水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循环周次和动应力幅值对土体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随着循环周次的增加,土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刚度软化现象。根据动应力幅值大小的不同,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动应变发展形态可分为3种类型:稳定型、破坏型和临界型。根据动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特点,提出了含动应力幅值、固结围压和循环周次等影响因素的动骨干曲线模型。该模型所得的拟合值与试验值比较吻合。与传统骨干曲线模型相比,该模型能够体现土体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刚度软化特性,更加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996.
钱塘江冲海积粉土剪胀性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塘江两岸广泛分布着冲海积粉土.通过大量的三轴固结不排水CU和固结排水CD试验,探讨饱和粉土的应力应变性状和剪胀特性。试验表明,钱塘江冲海积粉土显著的特性之一是在剪切中膨胀,剪胀主要与粉土的密度和围压有关。CU试验中密(e=0.739~0.866)的原状样在围压600kPa范围内剪切膨胀,稍密(e=0.890~0.906)的击实样在围压低于400kPa剪切膨胀。由于粉土膨胀的本质不排水强度在剪切中保持增加,对于这种情况就没有惟一的"不排水强度";CD试验稍密(e=0.889~0.945)的击实样在围压低于400kPa时剪切膨胀。钱塘江冲海积粉土的剪切破坏要经历一个大的变形过程,固结排水剪切过程的应力应变性状可分为4个阶段。取应变继续而没有进一步体积变化的临界状态做破坏标准,确定粉土排水剪切强度指标较合理。  相似文献   
997.
分布式光纤在桩基静载试验中的应用,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新技术。介绍了该技术的应用原理、方法及质量控制参数等。通过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测试精度高、质量可靠、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8.
桂中坳陷是在加里东运动基础上形成的晚古生代海相大型沉积坳陷,已演化成为由上古生界和三叠系充填的残留盆地,其中泥盆系深埋地腹,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桂中1井揭示泥盆系—石炭系具有两套生储盖组合,钻遇了气测异常、油迹砂岩、固体沥青等三类油气显示,其中泥盆系沥青显示井段累计709m。桂中坳陷古油藏(沥青)主要来源于中—下泥盆统塘丁组和罗富组泥岩。桂中1井和南丹大厂储层固体沥青为运移/成藏的油气发生热裂解而形成的焦沥青。桂中1井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印支期前的主力生烃期,第二期(晚期)为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以紧邻油气显示层的可溶烃类为代表。经历了三期油气改造:第一期为印支期前的油气藏经历了地层沉降增温的热裂解作用而演化为固体沥青和甲烷天然气,第二期为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导致的更高温度的热蚀变作用,第三期为喜马拉雅期构造抬升的改造或破坏作用对上泥盆统油气藏的影响。晚期成藏的天然气应是下一步的勘探方向。桂中坳陷西部地层保存相对完整(目的层深埋),断裂和岩浆活动相对不发育,可能更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和保存。  相似文献   
999.
基坑工程监测中钢筋混凝土支撑轴力测试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混凝土支撑轴力监测是基坑监测中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钢弦式钢筋计为例介绍了支撑轴力计算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考虑温度修正的支撑轴力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1000.
Strain patterns within mantle rocks and surrounding coarse‐grained felsic granulites from the Kutná Hora Crystalline Complex in the Variscan Bohemian Massif have been studied in order to assess their strain coupling. The studied rock association occurs within low‐strain domains surrounded by fine‐grained granulite and migmatite. The Doubrava peridotite contains closely spaced and steeply dipping layers of garnet clinopyroxenite, which are parallel to the NE–SW‐striking, high‐temperature foliation in nearby granulites, while the Úhrov peridotite lacks such layering. The Spa?ice eclogite is not associated with peridotite and shows upright folds of alternating coarse‐ and fine‐grained varieties bearing NE–SW‐striking axial planes. 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 revealed full strain coupling between clinopyroxenites and coarse‐grained granulites in the S1 fabric that is superposed on the S0 fabric preserved in peridotites. The B‐type olivine lattice preferred orientation (LPO) characterizes the S0 fabric in peridotites and its reworking is strongly controlled by the presence of macroscopic clinopyroxenite layering. The S1 in clinopyroxenites and coarse‐grained granulite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LS‐type clinopyroxene LPO and prism <c> slip in quartz respectively. While the S1 fabric in these rock types is accompanied invariably by a sub‐vertical stretching lineation, the S1 fabric developed in reworked Úhrov peridotite is associated with strongly planar axial (010) type of olivine LPO. The peridotites with the S0 fabric are interpreted to be relicts of a fore‐arc mantle wedge hydrated to a various extent above the Saxothuringian subduction zone. The prograde metamorphism recorded in peridotites and eclogites occurred presumably during mantle wedge flow and was reaching UHP conditions. Strain coupling in the S1 fabric between clinopyroxenites and granulites at Doubrava and upright folding of eclogites at Spa?ice document a link between tectonic and magmatic processes during orogenic thickening, coeval with intrusions of the arc‐related calcalkaline suites of the Central Bohemian Plutonic Complex (c. 360–345 Ma). Juxtaposition of peridotites and granulites could be explained by a rheological heterogeneity connec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linopyroxenite layering in the upper mantle and a previously published model of a lithospheric‐scale transpressional arc system. It invokes vertical shearing along NE–SW trending, sub‐vertical foliations in the upper mantle that could have led to an emplacement of mantle bodies into the granulitized, orogenic root in the sub‐arc region. Clearly, such a transpressional arc system could represent an important pathway for an emplacement of deep‐seated rocks in the orogenic lower cru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