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81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633篇
综合类   145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88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81.
682.
寒武纪大爆发是长期受多学科领域关注的基础前沿课题.本文从动物门类的化石首次出现、分异演化时间、环境变化、发育基因调控网路以及生态效应等几个方面来讨论它们与寒武纪大爆发的因果关系.动物门类的化石首次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武纪的前三个阶(541~514 Ma),体现出突发性、阶段性和不等时性.动物门类分异演化的时间,目前还存在深时分异和浅时分异的争议.控制动物发育的基因调控网络早在动物分异演化之前就已经形成,表明基因调控网络的建立是寒武纪大爆发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此,寒武纪大爆发需要环境激发因素.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和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营养物质的补给是最受关注的环境诱发因素.海洋生态环境内营养物质的富集通常会导致原始生产力的过剩,并不一定直接对应于动物多样性增长.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过渡时期海水的持续氧化、钙和其他离子浓度的变化以及总盐度的降低可能是触发寒武纪大爆发的主要环境因素,但需要更精确的年代地层学、地球化学和动物发育生理学等数据加以验证.很多学者认为寒武纪大爆发是一种生态现象,即后生动物于寒武纪早期在生态上获得空前的成功.生态效应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动物来实现.因此,动物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生态关系的建立也是寒武纪大爆发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不可否认,生态效应的积极反馈作用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增长.寒武纪大爆发是由环境变化突破关键约束而导致的以后生动物为主导的海洋生态系统的初次建立,通过"生态雪球"效应连锁反应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83.
南海西沙海槽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涛  王鹏  汪品先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0):1058-1062
对来自南海西沙海槽的深海沉积物进行总DNA提取,并构建细菌16S rDNA文库。细菌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沉积物中细菌分属4个类群: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浮霉菌(Planctomycene)、低G+C含量革兰氏阳性菌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a),它们分别占总体的49%、22%、22%和7%。Proteobacteria类群又以δ Proteobacteria亚群占优势,其他分属α 和γ Proteobacteria亚群。Planctomycene和低G+C含量革兰氏阳性菌两个常见于浅海的类群,在西沙海槽沉积物的丰度高于其他深海沉积物,可能是随沉积物被浊流搬运至海槽。  相似文献   
684.
吴平  张克云 《现代地质》2000,14(3):355-362
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40种节肢动物的18SrRNA基因全序列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现生4个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为(多足类+鳌肢类)(昆虫类+甲壳类)),且表现为辐射状(爆发式)分支形式;甲壳类的各个类群间也呈爆发式进化;介形类的速足介和丽足介两个类群是非单系的起源的,它们的分化发生在甲纲各类群的分化之前;所有分析均显示速足介类支系中的金星介科的文科维异壳介(Heterocypris vand  相似文献   
685.
二噁英引起斑马鱼下颌短小及其与Sonic hedgehog基因的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污染物二噁英中毒性最强的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以下简称TCDD)经由芳烃基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引起啮齿类口唇开裂,斑马鱼下颌短小等典型特征,本试验研究了TCDD引起的下颌短小与形态发育基因Sonic hedgehog(shh)的关系,用0-1.0μg/L的TCDD给受精后24h(24hpf)的斑马鱼胚染毒直至观察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原位杂交,结果观察到TCDD引起斑马鱼的下颌短小与其浓度相依存.同时观察到TCDD染毒群的Shh基因表达以及类似基因tiggy-winkle hedgehog(twhh)的低下.观察Shh缺失的斑马鱼变异体Syu,或给正常斑马鱼染毒,添加Shh阻断药Cycopamant Cyclopamine,可以同样观察到斑马鱼的下颌短小,本试验表明TCDD引起的下颌短小与shh和twhh表达是相关联的.同时也说明斑马鱼有可能作为二噁英类污染物的生物学毒性评价生物。  相似文献   
686.
为了解色素控制基因与壳色的关系,本实验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分析了酪氨酸酶基因(Tyrosinase,TYR)在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4种壳色蛤仔和7种组织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酪氨酸酶基因在鳃、外套膜、闭壳肌、性腺、内脏团、水管和唇瓣中均有表达,其中外套膜中表达量较高,其次为鳃,在闭壳肌中表达量最少。不同的酪氨酸酶基因在4种壳色的表达量不同,酪氨酸酶基因TYR2、TYR3、TYR6和TYR9在白斑马蛤中表达量居高,且与斑马蛤和白蛤差异显著(P0.05)。TYR2、TYR6和TYR10在橙蛤中表达量最高,推测与橙色形成有关。TYR11在斑马蛤中表达量最高,且与白蛤和白斑马蛤差异显著(P0.05),推测与背景色形成有关。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TYR3与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同源性最高为64%。TYR10与加州双斑蛸(Octopus bimaculoides)同源性最高,为53%。与长牡蛎进化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687.
为探究厚壳贻贝Hox基因家族的定位、进化以及在不同成体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基于厚壳贻贝全基因组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分析厚壳贻贝Hox基因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关系、基因结构以及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从厚壳贻贝全基因组数据中鉴定出11条Hox基因序列,并分别命名为Hox1-5、Antp、Lox2、Lox4、Lox5、Post1、Post2。对11条Hox序列的基本特征分析发现最长的是编码703个氨基酸的Hox2,最短的是编码190个氨基酸Post2,等电点5.11~10.22,且不均等分布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除Post1基因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发现,其余10个基因亚细胞均定位在细胞核内。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使用厚壳贻贝中鉴定出的101条氨基酸序列进行建树,聚类的结果倾向于四类,而从已鉴定的厚壳贻贝11个基因结合软体动物Hox建树结果分析, Post1和Post2聚为一支, Hox4、Antp、Lox5、Lox2和Lox4聚为一个大类,Hox1、Hox2和Hox3各自聚为一类Hox,此外,Hox5单独聚为一类。厚壳贻贝不同组织的qRT-PCR结...  相似文献   
688.
微藻是单细胞小型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食品、能源、医药和环境等行业领域有重要应用。微藻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优良微藻株系,除了通过筛选获得外,还可以利用基因诱变或者基因工程等方法获得。利用基因诱变方法获得的突变株,不是转基因作物,且具有更适宜生产需要的优良性状。本文主要综述基因诱变在微藻育种中最新的应用研究进展,为微藻产业化研发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9.
转MT-like基因衣藻的重金属结合能力与抗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章立  邢苗  吴玉荷  涂欢 《湖泊科学》2002,14(3):247-252
通过对转MT-like基因衣藻和其野生品系的比较分析,发现转基因藻株对重金属镉和铜的结合能力及抗性均有大幅提高。在重金属结合能力方面,低浓度(5-10μmol/L)的镉溶液中,转基因藻重金属结合量是野生株的1.5倍左右,而相对高浓度(30-50μmol/L)的镉溶液中,由于重金属对藻细胞的毒害作用,使两者的差异不明显。在重金属铜和镉的抗性,转基因藻表现出明显高于野生藻株的抗性特征。用转基因藻去处理含铜的工业废水,结果发现转基因藻的处理效率可以提高10%以上。这说明DNA重组技术对提高藻类的废水处理效率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690.
好氧不产氧光合细菌(aerobic anoxygenic photosynthesis bacteria,AAPB)是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及河流等典型水域生境中的异养原核生物,能够以环境中有机物为营养物质来获取细胞生长及代谢所需的能量,同时借助自身独特的菌绿素完成光合作用产能但不合成氧气,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越来越多的AAPB种属被陆续报道,基于光合基因,例如光合反应中心M亚基(pufM)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部分AAPB属于α-、β-及γ-变形菌,且丰度及多样性随生境的不同而呈现时空地理格局异质性.本文对AAPB的栖息环境与生长特性、丰度与分布、生态功能以及环境驱动因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综述.目前,针对水库生态系统AAPB的研究鲜见报道,作者建议开展水库生境中AAPB多样性分布、环境驱动因素及生态功能研究,丰富对于水生生态系统中功能微生物种群生态结构与代谢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