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325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91.
2010年9月的大潮期间在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共设两个断面,进行底栖生物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底栖动、植物21种,其中软体动物11种,甲壳动物5种,藻类4种,环节动物1种。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ABC曲线对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低,两断面的底栖生物未受到干扰。  相似文献   
192.
趋磁细菌是一类能够沿着磁力线运动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主要生活在淡水和海洋的有氧-无氧过渡区。本调查通过对青岛汇泉湾潮间带沉积物柱状样分层样品中趋磁细菌的计数和沉积物理化因子的分析, 研究了趋磁细菌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趋磁细菌以趋北型的趋磁球菌占优势, 主要分布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为179.7~-107.0 mV, 为弱还原-还原性质, 最大丰度(94~169个/cm3)出现在氧化还原跃层(表层下5~9cm黄-黑沙界面处), 暗示有氧-无氧过渡区; 趋磁细菌的垂直变化趋势与粒径、含水率、硫酸盐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3.
荣成月湖潮间带单细胞趋磁细菌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rine magnetotactic bacteri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tidal sediments of Yuehu Lake(China), where their abundance reached 103–104 ind./cm3. Diverse morphotypes of magnetotactic bacteria were observed, including cocci and oval, vibrio-, spirillum-, rod-, elliptical-, handle- and bar-shaped forms. The magnetococci were the most abundant, and had flagella arranged in parallel within a bundle. The majority of magnetosomes were arranged in one, two or multiple chains, although irregular arrangements were also evident. All the results of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HRTEM) analysis show that magnetosome crystals were composed of Fe3O4, and their morphology was specific to particular cell morphotypes. By the 16 S r RNA gene sequence analysis, we found fourteen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 which were related to magnetotactic bacteria. Among these, thirteen belonged to the Alphaproteobacteria and one to the Gammaproteobacteria.Compared with known axenic and uncultured marine magnetotactic bacteria, the 16 S r RNA gene sequences of most magnetotactic bacteria collected from the Yuehu Lake exhibited sequence identities ranging from 90.1% to96.2%(97%).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icrobial communities containing previously unidentified magnetotactic bacteria occur in the Yuehu Lake.  相似文献   
194.
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定量估算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在其功能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估算模型研究的3个阶段:起步阶段(1979-1990)、发展与完善(1990-2001)、成熟并广泛应用(2001-至今)。国内关于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估算基本都采用Brey(1990)经验公式,采用经验公式的方式可分为3类:逐种计算、按站位计算和按类群计算,逐种和按类群计算最符合Brey(1990)给出的参考步骤。不同方法估算同一海域次级生产力结果不同,同一估算方法估算不同生境不同群落次级生产力结果偏差也不同。今后的工作应注重种群次级生产力研究,积累大量基础数据,以便建立适宜我国特定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估算模型。  相似文献   
195.
崇明东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与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2012年4—12月, 采用生态学的方法, 选择了崇明东滩潮间带的5条断面, 研究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现状。结果表明, 在崇明东滩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0种, 其年均丰度为(210.30±93.56)ind/m2, 年均生物量为(74.07±16.03)g/m2, 生物多样性指数d、H′与J分别为1.81± 0.41、2.55±0.38、0.67±0.11。群落聚类和MDS分析表明南北断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根据2000年和2006年的历史资料, 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长期演变的过程和规律。结果显示, 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均减少; 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呈减小趋势, 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呈增加趋势, 反映了组成群落的物种之间亲缘关系越来越近。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是导致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6.
根据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4个季度月(夏、秋、冬、春季),对位于石岛大鱼岛村潮间带的高潮区(SD1站)、中潮区(SD2站)和低潮区(SD3站)所设的3个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并分析所获得的资料,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潮间带不同潮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石岛大鱼岛村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和总种数分别为397.7个/m2,99.874 g/m2和68种。3个潮带的平均密度(D)、平均生物量(B)和种数(S)的季节变化分别为:D冬季>D夏季>D秋季>D春季,B夏季>B冬季>B秋季>B春季,S冬季>S夏季>S秋季>S春季。多样性指数H’值大小顺序为低潮区>高潮区>中潮区,D值大小顺序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J值大小顺序为高潮区>低潮区>中潮区;大鱼岛村潮间带物种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7.
舟山东极岛潮间带贝类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东极岛潮间带贝类生态状况,为浙江海洋生态系统基本群落结构提供基础资料,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的大潮期间,在舟山东极岛潮间带采集贝类,调查了解贝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态特点、多样性情况。研究分析发现,东极岛潮间带贝类33种,隶属3纲7目20科。根据温度适应性质分,东极岛潮间带贝类属于3个类群:广温广布种15种,占45.5%;温带种4种,占12.1%;亚热带种14种,占42.4%。东极岛潮间带贝类四季平均生物量为1541.8 g/m2,由高潮带向低潮带呈递增趋势;四季平均栖息密度为925.2个/m2,以中潮带最高,向高潮带和低潮带递减。季节变化中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栖息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多样性指数(H′)为0.9~3.0,均匀度指数(J)为0.2~0.8。结果表明东极岛种类丰富,生物量和栖息密度较高,说明东极岛地理环境较好,适宜贝类生存;物种分布均匀,生态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198.
于2008和2009年对青岛薛家岛砂质潮间带进行了4个季度的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1 384.69±424.97)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 286.70±225.13)μg·10cm-2。共鉴定出11个类群,丰度方面,线虫占绝对优势,占年平均丰度的86.59%;涡虫居次,占4.89%。生物量方面,线虫也占绝对优势,占37.30%;多毛类居次,占18.90%。在垂直分布上,表层0~4cm的数量最多,占39.65%,其它各层分布依次递减。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呈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潮区差异。相关分析未表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环境的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9.
泉州湾北岸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4年9月和2015年5月,分别在泉州湾北岸布设3条潮间带断面进行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共计采获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样品166种,其中泥沙滩有80种,岩相有96种.其中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有145种,构成该区域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调查的3条断面中,泥沙滩断面的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33 ind./m~2和24.48 g/m~2,岩相断面的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412 ind./m~2和958.78 g/m~2.数量垂直分布,泥沙滩断面和岩相断面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以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数量季节变化,泥沙滩断面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为春季(170 ind./m~2和32.04 g/m~2)大于秋季(96 ind./m~2和16.92g/m~2),岩相断面平均栖息密度为春季(1 360 ind./m~2)小于秋季(1 464 ind./m~2),而平均生物量为春季(1 122.83 g/m~2)大于秋季(794.75 g/m~2),数量季节变化显著.丰度/生物量曲线显示,泉州湾北岸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受到干扰较小.  相似文献   
200.
海中森林———广西合浦山口红树林孟巧姑(广西煤田地质局柳州545005)合浦山口红树林位于合浦县东南部沙田半岛东西侧的沿海滩涂地带,岸线总长约50km,面积为80km2,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植被,由红树林科及其他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