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23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6年   1篇
  1948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皱纹盘鲍是我国重要的增养殖贝类,近年来养殖产量增长迅速,但现有养殖群体仍存在抗逆性不足、底播增养殖低效等问题。个体身份的标记技术对于皱纹盘鲍人工选育中谱系记录,以及对于底播增殖效果的精准评估等均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金属挂片和塑料黏贴标签两种标记方法,比较了标记后皱纹盘鲍生理、生长存活、标记脱落率及被敌害捕食死亡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塑料黏贴标签标记和无标记对照相比,金属挂片标记对皱纹盘鲍标记早期生理包括出现黏液时间、心率变化等产生显著影响,对小规格皱纹盘鲍(壳长<3 cm)造成生长下降、死亡率高等影响,而对大规格皱纹盘鲍(壳长>3 cm)标记生成60 d后长时期的生长、存活以及逃避敌害均无显著影响;塑料黏贴标签标记方法与无标记对照组相比,均未对皱纹盘鲍造成显著影响。验证了皱纹盘鲍个体水平下两种标记方法的有效性及适用性,特别是对大规格苗种标记后生长、存活等性状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将为皱纹盘鲍人工选育以及底播增养殖等工作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22.
为阐释不同浓度苯并(a)芘[B(a)P]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的毒性效应,以0.02、0.04和0.08 mg/dm^33个质量浓度的B(a)P对杂色鲍进行水体暴露胁迫,7d后检测肌肉、外套膜、鳃、性腺、肾和肝胰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显示:0.02 mg/dm^3的B(a)P暴露对杂色鲍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不明显,而0.04、0.08 mg/dm^3的B(a)P则显著抑制了SOD、CAT和GPx酶活性以及GSH含量,同时对GST酶活性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实验还发现,不同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对B(a)P胁迫的敏感性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鳃、肾脏和肝胰腺的敏感性响应明显高于肌肉和外套膜.上述结果表明,苯并(a)芘暴露对杂色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及组织差异性,杂色鲍的鳃、肾脏或者肝胰腺的抗氧化酶响应多环芳香烃胁迫的更敏感,可作为B(a)P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3.
设计了陆上室内流水养成池和育苗池进行集约化养鲍。每个养成池70m×5.0m×1.8m,放鲍笼1254个,每笼放养壳长2cm的九孔鲍40~45只,投喂新鲜江湾。经8~10个月的饲养,鲍壳长可达6cm,成活率达70%~85%。  相似文献   
24.
为了解九孔鲍养殖环境中细菌生理菌群的生态作用,对分离自养殖水体的33株菌株的产酶能力和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分别为39.4%、57.6%和30.3%;在这33株菌中,产至少一种胞外酶的菌株比例高达63.6%。API鉴定结果表明,在有能力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中,弧菌菌群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42%和40%,而其中河流弧菌又占各弧菌菌群比例的83.3%、62.5%和100%。充分阐明弧菌,尤其是河流弧菌为优势菌,在鲍鱼养殖微生物态中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
讨论玻耳兹曼关系式的状态数、熵及其常数与光学成像灰度级划分的谱关系.将热力学原理应用于光学成像过程的微观分析,提出实际图像、理想图像及其玻耳兹曼熵谱概念.认为实际图像灰度级处于平衡态,理想图像则是非平衡态的灰度级分布所构成.从平衡态到非平衡态转化是1个非自发过程,需要外部施加作用,利用平衡态和非平衡态之间的熵差分布实现图像分割.实验与分析表明图像分割的实质是在外力作用下实现从实际图像对理想图像的逼近.  相似文献   
26.
本研究采取苗种强化培育、坑道培育大规格苗种、湖间带鲍参混养等相结合,并配套适当技术措施,促进鲍快速生长,缩短养殖周期一年左右,提高成活率15%以上,增加经济效益200%左右,形成鲍高效养殖的较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27.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的精子属于“原始型”,由顶体(2.2μm×1.0μm)、细胞核(3.1μm×0.83μm)、中段(0.74μm×1.4μm)和鞭毛(52μm×0.22μm)组成。顶体弹头状,由两部分组成:(1)顶体的前端是一呈卵形的高电子密度的部分;(2)顶体的后端为一呈翼状的低电子密度的部分。细胞核呈长柱状。在顶体凹陷和细胞核凹陷之间为顶体下腔,内有微丝束结构。中段包括5或6个线粒体,一对中心粒及一些泡状结构。鞭毛为典型的“9+2”结构。  相似文献   
28.
1991年4~12月,在大连湾鲍鱼(HaliotisdiscushannaiIno)养殖场的养殖区进行了底栖生物调查研究。应用生物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法与种内个体对数正态分布(对数-正态)法,分析研究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网箱养鲍诱发的有机污染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该水域已受到中等程度污染。该项研究还对两种生物监测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9.
五种海藻对虹鲍的诱食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永沛 《台湾海峡》1999,18(2):181-185
采用自由择食和非自由择食实验的方法,研究5种海藻Lessonia variegatq,Darvillaea aularctina,Porphyra columbina,Macrocystis pyrifera,Ecklonia radiata对实验虹鲍Haliotis iris的诱食作用。结果表明,5种海洋藻类的诱食作用呈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0.
用孔石莼变异株Ulvapertusa、活性炭纤维(ACF)和二氯异氰尿酸钠(NaDDT)对养殖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Ino产生的自污染水进行净化,并用于饲养幼鲍。结果表明,孔石莼变异株能有效地吸收对幼鲍生长产生影响的水化因子──氨氮、亚硝酸盐,而活性炭纤维对污水中的COD_Mn和细菌的吸附率分别达82%和99.98%,经孔石莼变异株处理后的养鲍污水与未处理的养鲍污水对幼鲍生长影响明显不同。文中同时提出了用活性炭纤维、孔石莼变异株和二氯异氰尿酸钠净化养鲍污水的循环反馈投饵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