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46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淡水蓝藻的高温适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郑维发  曾昭琪 《湖泊科学》1994,6(4):356-363
本文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淡水蓝藻对高温的适应,并对淡水蓝藻高温适应机制提出了几种看法。生长在高温中的淡水蓝藻有这样一些特点:(1)不同种类对高温的适应机制稍有不同;(2)类囊体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3)藻体在受热时产生热休克蛋白以保护细胞内的酶免于热变性;(4)光合作用系统具有热稳定性;(5)DNA具有热稳定性;(6)蛋白质的合成系统具有热稳定性。其中DNA和光合作用系统的热稳定性起着关键的作用,热休克蛋白的产生和类囊体膜中脂肪酸的饱和程度是在基因水平上调控的。  相似文献   
122.
湖泊沉积物碳库作为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泊碳循环起重要作用,而蓝藻水华衰亡过程对湖泊碳库稳定性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采集太湖蓝藻、湖水、沉积物样品,建立蓝藻水沉积物室内模拟实验系统,分析蓝藻水华衰亡过程中沉积物碳库易氧化有机碳(EOC)、惰性有机碳(ROC)、微生物量碳(MBC)、轻组有机碳(LFOC)和重组有机碳(HFOC)的变化规律,探究蓝藻水华衰亡过程对湖泊碳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水华衰亡前期(1~9天),ROC缓慢下降,EOC和LFOC快速下降,MBC有所增加;衰亡中期(10~45天),沉积物TOC和ROC含量升高;衰亡末期(46~63天),HFOC和ROC等稳定有机碳进入一个从缓慢分解逐渐趋于稳定的阶段周期性的蓝藻水华暴发、衰亡和湖泊稳定性有机碳的日渐累积,最终会对沉积物碳库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3.
水体氮、磷营养盐水平对蓝藻优势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海  陈洁  朱广伟  秦伯强  张运林 《湖泊科学》2019,31(5):1239-1247
以江苏省南京市富营养化程度不同的清溪、护城河、玄武湖、月牙湖、琵琶湖和前湖为研究对象,调查各水体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和优势种,并结合藻类生长潜力试验,探究不同氮、磷营养水平的自然水体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生长与竞争的影响.野外调查发现不同营养水平水体浮游植物优势种不同,按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从高到底依次以绿藻、蓝藻、硅藻和隐藻分别占优势.单一藻种培养时,铜绿微囊藻在清溪、护城河和玄武湖水体中生长均较好,而斜生栅藻仅在高氮、磷浓度的清溪和护城河水体中有较大生长量,说明斜生栅藻对氮、磷的需求高于铜绿微囊藻;两种藻共培养时,清溪水体中斜生栅藻占优势,护城河和玄武湖水体中铜绿微囊藻占优势,但其他水体中两种藻均不能生长,说明氮、磷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蓝藻形成优势.对低营养水平的玄武湖、琵琶湖、月牙湖和前湖水体进行氮、磷加富后,两种藻均能较好地生长,且各组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藻类在这些水体中生长受到氮、磷的限制,氮、磷浓度升高会增加水华发生的风险.本研究将野外调查和藻类生长潜力实验相结合,深入探究了蓝藻优势形成与水体氮、磷营养水平的关系,揭示了蓝藻水华是湖泊富营养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水体氮、磷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易产生蓝藻优势.  相似文献   
124.
随着外源性硫酸盐(SO42-)的持续性输入,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SO42-浓度持续升高.野外长期监测结果表明,近几十年太湖水体的SO42-浓度逐渐升高,达到了96 mg/L的水平.此外,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衰亡会产生并释放大量的甲烷(CH4),湖泊水体的SO42-浓度升高是否会对沉积物产CH4过程造成影响仍缺乏相关研究.本实验构建了蓝藻水体沉积物微宇宙系统,通过添加30、60、90、120和150 mg/L五组浓度的硫酸盐,探究不同SO42-浓度下蓝藻衰亡过程中水体的SO42-、还原性硫化物(∑S2-)和CH4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蓝藻聚积衰亡的第6~9天硫酸盐还原作用最为强烈,此时水体中的SO42-浓度快速下降到最低值,依次为7.65、8.87、21.21、41.14和56.54 mg/L.伴随着硫酸盐还原过程的进行,水柱中∑S2-的浓度不断上升,并达到最高值,依次为4.77、6.98、7.49、7.49和7.43 mg/L.蓝藻聚积衰亡的第10~21天水体中的SO42-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S2-浓度逐渐下降,并趋近于0.培养开始时,CH4增长缓慢,SO42-浓度下降之后,CH4浓度逐渐上升,并在第6~9天迅速上升,培养结束时,CH4的最终浓度随着水体初始SO4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依次为546.39、207.24、79.61、37.25和5.56 μmol/L,CH4的浓度与初始水体SO42-浓度呈指数型负相关关系.因此,对于精准评估富营养化湖泊的产甲烷过程,需要考虑不断上升的SO42-浓度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5.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蓝藻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更多信息和证据.单细胞蓝藻——双囊藻属(Geminocystis)是2009年从集胞藻(Synechocystis)分离出来的新属.2017年5月从青海湖的封闭子湖——月牙湖采集分离到一株单细胞蓝藻藻株,16S rRNA基因序列显示此藻株和双囊藻的藻种显示出最高的相似性,都在97%以上,并且在分子系统树聚为一束.此株的细胞结构以及超微结构显示,细胞纵轴具有窝式结构以及类囊体不规则的排列等双囊藻属所具有的特征.双囊藻是我国蓝藻的新报道纪录属,本研究还对双囊藻的分类和生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6.
寡—中营养型水体中,虽然营养盐水平偏低,但仍会偶发性出现较为严重的蓝藻水华现象,其具体机制仍有待深入探索研究. 本研究以偶发水华水体方便水库为例,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和调查研究,探讨了其水华蓝藻的优势类群,并分析了蓝藻水华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研究发现:方便水库优势的水华蓝藻为浮丝藻和长孢藻,这两种丝状蓝藻是发生偶发性蓝藻水华的潜在风险物种,其中浮丝藻的发生风险最高,风险时段为7—9月. 方便水库多年来营养盐浓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总氮浓度的下降趋势快于总磷浓度,整体有利于蓝藻水华的防控,但是营养盐的波动,尤其是随着降雨导致的地表径流入库对水体总磷的脉冲式补充,降低了水体氮磷比,增加了水库偶发蓝藻水华的风险; 在营养盐满足的条件下,水温、高锰酸盐指数和氧化还原电位是发生浮丝藻水华的主要驱动因素,氧化还原电位、水温和透明度是发生长孢藻水华的主要驱动因素. 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对偶发性蓝藻水华机制的认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27.
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蓝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9个样地73份生物土壤结皮蓝藻的研究,分析该沙漠生物结皮中蓝藻的区系组成、生态分布特点和蓝藻在生物结皮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该沙漠中有蓝藻门植物6科25属77种,其中以丝状种类占优势;蓝藻在不同地貌部位分布略有差异,在丘间低地种类最为丰富;不同种类的蓝藻对地貌部位的选择性不同,大部分对地貌部位具有选择性;蓝藻种类和数量在结皮层较多,在结皮下层明显减少。生物结皮的显微观察揭示了丝状蓝藻和胞外多糖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起着捆绑、黏结沙粒和固定沙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8.
城市、农业和工业发展造成的富营养化的水促进了蓝藻的生长,就像促进有害的海藻生长一样。这些蓝藻的繁盛增加了水生生态系统的混乱状况。窒息了水生植物,抑制了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生活环境。一些蓝藻产生出能够引发严重的、偶然情况下致命的人类肝脏、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疾病的毒素。蓝藻的繁盛威胁到水生生态系统,包括非洲的Victoria湖,北美洲的Erie湖,中国的太湖以及欧洲的波罗的海。  相似文献   
129.
近地面风场变化对太湖蓝藻暴发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文兰  曾明剑  任健 《气象科学》2011,31(6):718-725
蓝藻水华是在特定的气象和水文条件下,已成为优势种群的蓝藻群体在水体中发生水平、垂直位置的改变而形成.选取2007年6月24日和9月8日发生的2次蓝藻暴发个例,利用WRFV2模式进行较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了在蓝藻成为优势群体之后的上浮积聚阶段近地面风向风速对蓝藻水华面积变化和活动范围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EOS/MODIS卫星遥感监测到的蓝藻信息的对比分析发现,蓝藻的活动对湖区近地面风场变化的反应相当迅速,蓝藻大面积暴发过程往往对应着有利的风向风速变化:如风速小、系统性东北风、辐散环流等.研究表明通过对太湖地区各气象要素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可以预测蓝藻的暴发和演变情况,为太湖蓝藻暴发的预测预警提供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130.
南水水库水华发生机理和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伟 《水文》2012,(5):77-80
富营养化和水华爆发是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隐患,不同湖泊和水库水华发生的时间、诱因不同。通过对广东省南水水库近几年水华发生期间的水文、水质、藻类、气象等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南水水库蓝藻发生的机理。由于高密度网箱养殖导致总氮浓度超标,在水库处于枯水季节,水体流动速度慢,温度虽然低但呈连续多日上升趋势、无雨且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容易发生蓝藻水华。针对水华发生的诱因,提出了控制和治理南水水库蓝藻爆发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