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15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51.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个体大小的海蜇浮游幼体[平均伞径(2.5±0.1),(4.1±0.2),(11.7±0.5),(21.1±0.6)mm]对不同密度(10,30,50,80ind/L)的褐牙鲆卵[卵径(0.92±0.01)mm]和初孵仔鱼[全长(3.01±0.08)mm]的捕食率,解析海蜇浮游幼体对初孵仔鱼的捕食率随捕食时间(0.5,1,2,3,4,5h)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个体组海蜇浮游幼体对卵的捕食率均显著低于对仔鱼的捕食率;它们对卵的捕食率与卵密度和海蜇个体大小的关系不显著,但对仔鱼的捕食率随海蜇个体大小及仔鱼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伞径21.1mm的个体对仔鱼的捕食率在开始捕食后1h时达到最大值[17.3ind/(predator.h)],此后随捕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自然水域中,如果二者发生时空上的匹配关系,海蜇浮游幼体对仔鱼的捕食可能影响褐牙鲆的早期存活及其资源补充量的变动。  相似文献   
152.
近半个世纪以来,近海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微藻对C、N、P的吸收容易偏离Redfield比,自身元素组成受到影响。本文探究了在正常、低N/P和高N/P培养条件下,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元素(C、N、P)组成和其所在培养液营养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硅藻培养液的DIN、DIP和DIN/DIP在三处理组中,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N/P比失衡的培养条件影响了两种硅藻的C/P、C/N和N/P值。高N/P比条件下,C/P值较对照组大幅度增加;低N/P比条件下,C/N值较对照组大幅度增加。而且,三角褐指藻各实验组的C、N、P化学计量比较中肋骨条藻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同种硅藻在N/P比失衡的培养条件下,P含量的变化幅度均大于N含量,表现出了更强的不稳定性。上述研究为营养限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3.
Bifenthrin(BF) is a pyrethroid insecticide that is widely used in agriculture, horticulture, and for residential purposes. However, few studies addressing the reproductive toxicity of BF on fishes are available.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F on testicular development in Sebastiscus marmoratus and to gain insight into its mechanism. After exposure to 1, 10 and 100 ng/L BF for 50 days, there was a reduced number of mature sperm and an abundance of the late stages of spermatocysts in the testes. The levels of 17β-estradiol and testosterone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BF exposure. The activity of caspase-3 was increased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after BF exposure, TUNEL assay indicated that BF exposure resulted in the occurrence of apoptosis in the testes, which might be main reason for the inhibition of spermatogenesis.  相似文献   
154.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赤潮、绿潮、褐潮、水母暴发和泥螺入侵等生态灾害已成为近年来海洋生态系统异常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科学管理和防治山东近岸海域生态灾害,文章汇总1999-2018年山东近岸海域典型生态灾害的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赤潮是山东近岸海域最主要的生态灾害,研究期内共发生赤潮69起,累计面积为7 141 km2,发生海域主要集中在滨州-东营近岸、潍坊小清河口、莱州近岸、长岛近岸、烟台四十里湾、青岛胶州湾、威海乳山近岸和日照近岸,以夜光藻为主;自2007年以来,绿潮在我国南黄海海域每年均有发生,持续时间70余天,此外烟台套子湾、四十里湾和蓬莱近岸以及潍坊近岸等海域也相继发生绿潮,主要种类包括缘管浒苔、石莼、管浒苔和束生刚毛藻;褐潮是由抑食金球藻引起的生态灾害,山东近岸海域仅2011年和2012年有褐潮发生;水母暴发种主要包括海月水母、沙海蜇和白色霞水母,其中海月水母是山东半岛近岸海域种群数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和暴发频率最高的种类;泥螺入侵是由于2001年的人为引种而导致的生物入侵灾害,近年来泥螺数量大幅减少,目前仅在滨州、东营和潍坊局部潮间带有少量分布。  相似文献   
155.
本文主要探究了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与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之间的他感作用。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添加比例为10%、40%、60%、90%、100%的三角褐指藻无藻细胞滤液的培养基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以及相同比例的东海原甲藻无藻细胞滤液培养基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三角褐指藻滤液对东海原甲藻(P.donghaiense)的生长表现为促进作用,高浓度则抑制其生长,因此,不同浓度的三角褐指藻藻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表现出两种相反的他感作用效果;而东海原甲藻滤液对三角褐指藻(P.tricornutum)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说明东海原甲藻并未对三角褐指藻表现出他感作用。  相似文献   
156.
研究了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对氯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潮霉素5种抗生素和一种除草剂草丁膦的敏感性,发现三角褐指藻对草丁膦非常敏感,用统计学分析法得出了其72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22mg/L。通过基因枪法将携带草丁膦抗性基因bar的载体pSVB导入三角褐指藻细胞中,通过草丁膦筛选成功获得了抗性藻细胞,PCR检测获得阳性结果,提示草丁膦更适合用于构建安全、高效、廉价的三角褐指藻表达系统。  相似文献   
157.
以分离自南极海洋的寡营养细菌所产的褐色素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该色素的提取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色素粗品至少含有3种以上不同的褐色素,该褐色素易溶于水和甲醇;最大吸收波长为214nm;在pH≥4.0、热、光照(自然光与紫外线)下都能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抗H2O2、HNO3氧化能力强,NaClO对其破坏较大;Na2SO3、抗坏血酸对其有护色作用;Fe3+、Fe2+和Pb2+则有一定的破坏作用,Mg2+对该色素有护色作用,其它金属离子影响不大。试验表明,寡营养细菌褐色素在稳定性上呈现出一定优势,具有作为一种天然色素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8.
为了探讨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本研究以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为材料,分别比较了不同浓度的对二甲苯和苯乙烯胁迫对微藻生长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并计算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96hEC50。研究表明,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生长的抑制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三角褐指藻96hEC50分别为60.20mg/L和47.82mg/L,对亚心形扁藻的96hEC50值分别为26.49mg/L和85.62mg/L,相比而言,三角褐指藻对苯乙烯敏感,而亚心形扁藻对对二甲苯更为敏感。同时研究还发现,对二甲苯和苯乙烯胁迫下,试验微藻的叶绿素含量均随处理浓度以及处理时间而显著降低。这些结果为评估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9.
褐点石斑鱼三种组织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建立褐点石斑鱼鳍、心脏和鳔组织细胞系,本文利用不同培养液和培养温度对褐点石斑鱼鳍、心脏和鳔组织细胞进行了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在24℃培养于含有羧甲基壳寡糖、碱性成纤维样生长因子、I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2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pH=7.2)中的3种细胞,均为成纤维样细胞,其生长分裂状态最佳,可以持续稳定传代。第60代褐点石斑鱼鳍、心脏和鳔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50.6 h、40.3 h和43.3 h,其特征性染色体数目均为48条。目前鳍、心脏和鳔细胞已分别传至第90代、第70代和第75代,已成功建立了3种细胞的连续性细胞系,为鱼类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等鱼类病毒学基础研究,以及鱼类病毒的分离、鉴定、繁殖及病毒疫苗研制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0.
温度对三角褐指藻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一次性培养过程中,不同温度(5~30 ℃)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以及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温度对三角褐指藻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qP和NPQ)及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0 ℃.5 ℃处理组从接种后第1 天开始各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qP和NPQ)都明显下降,但第5天开始恢复;10 ℃处理组各荧光参数仅在接种后第1天出现下降,第2天就基本恢复正常;30 ℃处理组从处理后第1天开始一直到实验结束,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和qP)、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细胞密度均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内,叶绿素相对含量与细胞密度均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细胞密度与温度的相关性则随着温度范围及培养天数的不同而变化.本文还初步探讨了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筛选耐高温或耐低温微藻品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