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9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69篇
综合类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Shells of commercially valued bivalves in New Zealand, Crassostrea gigas, Perna canaliculus and Pecten novaezelandiae, are damaged by blister-causing Polydora polychaete species known to be close in morphology to the widely recorded oyster pest Polydora websteri Hartman. Recent New Zealand occurrences are here confirmed to relate to two species, P. websteri, and a second similar species, Polydora haswelli Blake & Kudenov, a new record for New Zealand, previously known only from Australia; the two species are described and compared. The worms have limited distributions, with P. websteri confirmed only for Pacific oysters (C. gigas) in northern New Zealand, although prior reports indicate it may also occur on scallops and have reached the northern South Island. Polydora haswelli has been found only in northern New Zealand, occurring on subtidal mussels and scallops and native oysters (Perna canaliculus, Pecten novaezelandiae, Ostrea chilensis), as well as co-existing with intertidal P. websteri on Pacific oysters. The worms are not present in Foveaux Strait O. chilensis beds, a major source of past oyster exports to Australia. The history of mud-blister worm outbreaks in Australasia is examined. While trans-Tasman exports of live oysters from New Zealand were commonplace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mud-blister worms were present in New Zealand then. The earliest reports only date from the early 1970s and only from northern New Zealand, whereas a century earlier in the 1870s at least one of these pest worms had become widespread along eastern Australian coasts.  相似文献   
22.
以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和近江牡蛎(oyster)的内脏团为原料提取、纯化多糖,与甘油、聚乙二醇400(PEG-400)、丙二醇和1,3-丁二醇四种常规保湿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对湿度为44%时,前12h 吸湿率顺序为:马氏珠母贝<近江牡蛎<企鹅珍珠贝<翡翠贻贝< PEG-400<1,3-丁二醇<甘油<丙二醇;在相对湿度为80%时,前12 h 吸湿率顺序为:近江牡蛎<马氏珠母贝<企鹅珍珠贝<1,3-丁二醇<翡翠贻贝< PEG-400<甘油<丙二醇.前12 h 的保湿率顺序为:近江牡蛎>翡翠贻贝>马氏珠母贝>企鹅珍珠贝>甘油>1,3-丁二醇>丙二醇> PEG-400.翡翠贻贝吸湿性多糖优于其他贝类多糖,稍低于常规保湿剂.在相对湿度为80%时,前12 h 翡翠贻贝多糖的吸湿率大于常规保湿剂1,3-丁二醇,翡翠贻贝多糖保湿性稍弱于近江牡蛎,但强于其他贝类多糖和常规保湿剂要强一些  相似文献   
23.
长牡蛎基因组微卫星引物的开发和特性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牡蛎于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中国.在我国,长牡蛎已经成为重要的贝类养殖产业之一.本实验从全基因组上筛查微卫星序列,在微卫星筛查的范围、数目和类型上是传统的富集文库法开发微卫星所无法比拟的.利用基因组微卫星序列总共设计了104对引物,54对引物能扩增出目的片段,其中有34对引物显示多态性扩增,占32.7%,20对引...  相似文献   
24.
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食物选择性及滤除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于1996年8-12月,分别从青岛海洋大学太平角实验基地和胶南市水产养殖研究所采集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规格的两种贝类对4种不同大小藻类的选择性及吕温对其滤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小贝的摄食率随藻类规格的增大而增加;而大贝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海湾扇贝对中等规格(ф=5.55-5.79um)的藻类、太平洋牡蛎对小规格(ф=4.35um)的藻类具有  相似文献   
25.
长牡蛎 (Crassostrea gigas) 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近年其大规模死亡现象频繁发生。为了解长牡蛎的免疫基因在季节上的表达模式变化规律及死亡爆发高峰期的水环境情况,在其主养区山东乳山进行了相关研究。分别在 2018 年 1、 3、5—9 月对该地区牡蛎鳃样品做了免疫基因定量分析,在 6、7、9 月对养殖海域的环境因子 (水温、盐度、pH、溶解氧)、各时间点水体里的浮游植物数量及各采样点牡蛎条件指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HSP70 在 7 月份高表达,其余 5 个抗性相关基因在 8 月表达水平达到峰值。在测量的三个月中,7 月水温最高,6 月和 9 月水温略低于 7 月,这一结果和表达模式相关。研究表明近岸的藻类丰度更大。因此,温度是影响长牡蛎存活的各环境因子中的主要因素,温度显著影响到体内抗性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且间接影响到夏季牡蛎的条件指数。  相似文献   
26.
27.
2002年6月—2003年9月,在中国北方重要养殖海区桑沟湾,采用呼吸瓶法现场研究了两种不同规格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耗氧率、排氨率及氧氮比的季节变化,从代谢水平探讨了长牡蛎夏季死亡的原因。结果表明,长牡蛎的耗氧率、排氨率以及氧氮比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0.001)。三龄牡蛎的个体耗氧率7月份最高[2.86mgO2/(ind·h)],1月份最低[0.07mgO2/(ind·h)];个体排氨率8月份最高[6.45μmol NH4-N/(ind·h)],1月份最低[0.47μmolNH4-N/(ind·h)];一龄牡蛎个体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1—1.38mgO2/(ind·h)和0.04—1.66μmol NH4-N/(ind·h)。三龄个体单位个体耗氧率、排氨率高于一龄牡蛎,而单位软体干重的耗氧率、排氨率则小于一龄个体。一龄个体的氧氮比变化范围为16.7—58.0,10月份最高,一月份最低;三龄个体的氧氮比变化范围为8.7—64.0,6—7月份较高平均为52.7,8月份产卵后迅速下降到14.7,氧氮比的剧降表明该阶段长牡蛎代谢消耗了大量的蛋白质,使其体质脆弱,可能是引起三龄牡蛎夏季大量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8.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微卫星克隆快速分离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采用磁珠杂交选择和PCR筛选法,从长牡蛎DNA选择片段文库中,快速分离含有微卫星序列的阳性克隆。结果表明,在筛选的200个白色菌落中,56个克隆含有重复次数5以上的微卫星序列,其中41个(20.5%)有随机侧翼区,可以进行引物设计,12个缺乏足够的侧翼序列,3个为中断的微卫星序列。此外,还获得两个小卫星克隆。在获得的微卫星序列中,完全的占54.7%,不完全的占20.8%,复合的占24.5%。除探针中使用的CA重复单元外,还观察到CT、ACT、CGCA、CACT、GACT、GCAC、CCTTA和CCTCA的重复序列。微卫星重复次数主要集中在5-30次之间,占71.7%,最高为60次。本研究中构建的长牡蛎(CA)n富集微卫星文库将为以后开发未知微卫星标记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9.
广东沿海近江牡蛎氯代烃和石油烃含量分布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历史调查资料和近年的观测数据,比较了广东沿海近江牡蛎Crassostrearivularis体中氯代烃和石油烃含量的地理分布与时间变化。2003年牡蛎体中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平均含量(湿重)分别为0.469、3.40和45.1ng·g-1,地理分布为粤东岸段>粤西岸段>珠江口。1989年以来六六六、多氯联苯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滴滴涕含量在1989—1993年呈下降趋势,但在2003年明显反弹。牡蛎体中石油烃年平均含量1989年以来有一定的波动,2003年为4.75μg·g-1(湿重,大港原油当量),地理分布为珠江口>粤东岸段>粤西岸段。  相似文献   
30.
牡蛎体内及其养殖水体中细菌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牡蛎体内外细菌的耐药性,对分离自阳江的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养殖水体及其内脏团的637个异养细菌进行了10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简称K-B),参照NCCLS抗生素敏感试验操作标准,研究细菌的耐药概况。结果显示:健康牡蛎体内细菌对恩诺沙星和庆大霉素耐药率较低,发病牡蛎体内细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最低,次之为复合磺胺和恩诺沙星;水体细菌对氯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水体及体内细菌对呋喃唑酮耐药率最高,而对卡那霉素及青霉素耐药率则波动较大。结果还显示,不同来源的受试菌株多重耐药状况严重,来源于健康和病牡蛎的菌株在7月份的多重耐药率达到峰值,分别为66.7%和64.3%,养殖水体细菌多重耐药率峰值出现在4月份,最高达76.7%。总体来看,源于牡蛎养殖环境水体及其牡蛎体内的异养菌多重耐药比例较高,值得引起注意。而受试菌株对不同药物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且异养细菌对呋喃唑酮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对其它受测抗生素的耐药率。从时间动态上看,水体菌耐药率峰值出现于4月份,而牡蛎体内菌群耐药率峰值出现于7月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