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中国近海浪-流耦合业务化预报系统(OFS-C)和Lagrangian粒子追踪方法,本文首次建立了辽东湾海蜇增殖放流模型。模型中,海蜇用虚拟的粒子表示,具有昼夜垂直运动(DVM)特性。海蜇运动由海流和次网格参数化引起的随机运动驱动。利用航次调查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了验证,模式结果可以很好的模拟放流海蜇分布的主要结构。模型分析了物理过程对辽东湾放流海蜇的输运和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海蜇运动主要受海流和间接的风应力的影响。放流地和捕捞地的连通性分析表明,辽东湾海蜇的主要捕捞地集中于湾顶。另外,连通性矩阵表明,瓦房店放流的部分海蜇不能到达捕捞地,因此,相对于其它放流地来说,瓦房店不是理想的放流地。敏感性实验表明了随机游走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游走格式并不敏感。海蜇栖息的深度会影响海蜇最终的分布,若海蜇栖息于海底,则在低层环流的影响下,最终分布于辽东湾中部,部分会流出辽东湾,而不能到达湾顶。  相似文献   
12.
对黄、东海水母暴发机理的新认知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2,43(3):406-410
基于大量实验结果和大规模海上考察和综合分析,从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对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机理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水母生活史中的大部分时间以水螅体的形式生活在海底;水母种群的暴发是水螅体对环境变异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为了逃避动荡环境、扩大分布范围、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为种群繁衍需求更多的机会的一种生存策略。导致水母种群暴发的关键过程是海洋底层温度的变动和饵料数量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和富营养化是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最重要诱发因素。水母暴发是全球变化下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一种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3.
青岛外海夏季水母路径溯源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张海彦  赵亮  魏皓 《海洋与湖沼》2012,43(3):662-668
2011年夏季,青岛外海发现大量大型水母,如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等,而在冬、春季未在当地海区发现其幼体。本文采用拉格朗日方法,以粒子代表水母,不考虑水母自身运动,进行反向追踪,追溯其运动路径及可能源地。不同追踪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不同深度处释放的粒子路径不同。在海面处释放的粒子分别可以追溯到海州湾、江苏沿岸及长江口附近的海域,其中8月1日和8月15日在海面释放的粒子最远可以追溯至长江口外海域;2m层上释放的粒子最远也可到达长江口附近,而10m层以深释放的粒子基本分布在35°N以北。由于反向追踪只考虑海流的影响,追踪过程可逆,因此,从运动路径来看,青岛外海的部分水母可能来源于海州湾、江苏沿岸及长江口附近海域。从水母种类分布特征来看,海州湾、江苏沿岸及长江口附近海域在有粒子分布时期的水母种类与7、8月份青岛外海部分水母种类一致,为寻找青岛外海夏季水母的潜在的来源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个体大小的海蜇浮游幼体[平均伞径(2.5±0.1),(4.1±0.2),(11.7±0.5),(21.1±0.6)mm]对不同密度(10,30,50,80ind/L)的褐牙鲆卵[卵径(0.92±0.01)mm]和初孵仔鱼[全长(3.01±0.08)mm]的捕食率,解析海蜇浮游幼体对初孵仔鱼的捕食率随捕食时间(0.5,1,2,3,4,5h)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个体组海蜇浮游幼体对卵的捕食率均显著低于对仔鱼的捕食率;它们对卵的捕食率与卵密度和海蜇个体大小的关系不显著,但对仔鱼的捕食率随海蜇个体大小及仔鱼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伞径21.1mm的个体对仔鱼的捕食率在开始捕食后1h时达到最大值[17.3ind/(predator.h)],此后随捕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自然水域中,如果二者发生时空上的匹配关系,海蜇浮游幼体对仔鱼的捕食可能影响褐牙鲆的早期存活及其资源补充量的变动。  相似文献   
15.
The leatherback, Dermochelyscoriacea, is a large sea turtle that feeds primarily on jellyfish. Floating plastic garbage could be mistaken for such prey. Autopsy records of 408 leatherback turtles, spanning 123 years (1885-2007), were studied for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plastic in the GI tract. Plastic was reported in 34% of these cases. If only cases from our first report (1968) of plastic were considered, the figure was 37%. Blockage of the gut by plastic was mentioned in some accounts.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removal of top predators from poorly understood food chains.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浮游动物群落长期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群,是海洋食物网的基础和关键组成部分。基于胶州湾浮游动物长期观测资料,本文系统分析了1977—2008年胶州湾浮游动物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胶州湾浮游动物生物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年之后胶州湾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达到0.361g/m3,为20世纪90年代的...  相似文献   
17.
水母暴发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松 《地球科学进展》2012,27(3):257-261
在过去的10多年中,全球海洋中的水母数量都有所增加,在一些局部区域出现了水母种群暴发的现象,主要是在近海、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渔场和高生产力区。水母暴发已经形成重要的生态灾害,对沿海工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等造成严重危害。水母暴发的原因、生态危害、如何应对等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引起全球沿海国家的重视,也是国际海洋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由于水母特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水母暴发的研究面临众多的困难和挑战。水母的暴发与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渔业活动、富营养化、海岸带工程等密切相关,水母暴发现象是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一种具体体现,通过对水母暴发机理的研究,将会加深对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海洋生态系统演变机理和变化趋势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2009年2—12月间在胶州湾大沽河口邻近海域的逐月现场调查中,利用垂直拖网研究了海月水母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时空分布情况以及对其它浮游动物类群的影响,并探讨了海月水母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海月水母的碟状体4月份开始在胶州湾出现,并且丰度逐渐增加,到6月份达到最高峰。海月水母的水母体集中在7月份大量出现。碟状体和水母体高峰期的月平均丰度分别为2.9和1.3ind/m3。碟状体开始出现时的水温平均为11.5℃,数量高峰期的水温为20.6℃,而水母体高峰期的水温为25.2℃。该海域的浮游动物总丰度(不含夜光虫)在5—7月份有个高峰期,其中5月份最高值为486.9ind/m3。7月份海月水母高峰期,浮游动物的丰度没有明显下降,两者丰度的地理变化之间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通过对2006—2010年间的浮游动物各类群丰度对比,2009年海月水母暴发时夜光虫和桡足类春季丰度高值显著低于其它年份。  相似文献   
19.
以新鲜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为原料,将其冷冻干燥处理后,采用改良的差示苯酚-硫酸法测定了海蜇不同部位的总糖含量,并用正交实验优化了水解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海蜇的最佳水解条件为:1 mol/L硫酸,90℃水解120 min,测得海蜇生殖腺、海蜇皮、海蜇头的总糖含量分别为9.42%,7.28%和7.58%。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母暴发主要发生在黄渤海和东海海域, 在南海海域较为少见。文章对2019年5月海南海口、文昌和广东茂名等南海北部多处海域的水母暴发原因种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 海口与文昌附近海域的暴发水母为同一种水母, 其伞部为半球形, 生殖下穴呈梨形突起, 口腕布满丝状物并在末端有1条鞭状附属物, 与鞭腕水母(Acromitus flagellatus)形态相似; 而茂名附近海域暴发水母区别于海口和文昌, 该水母伞部呈较平的半球形, 生殖下穴乳状突起, 口腕无丝状物, 与端棍水母(Catostylus townsendi)形态相似。基于线粒体核糖体大亚基基因(16S rRNA)序列比对, 海口和文昌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与东太平洋鞭腕水母相似性为97.5%和97.7%, 茂名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与马六甲海峡端棍水母相似性为93.5%。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和16S rRNA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 海口和文昌附近海域水母为同一种水母, 与鞭腕水母聚在一支, 而茂名附近海域水母与端棍水母亲缘关系近。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系统数据认为, 海口和文昌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为鞭腕水母(Acromitus flagellatus), 茂名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为端棍水母(Catostylus 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